四大原則 培養孩子逆商很重要
人們常說:「沒有什麼教育比逆境來得更實在」。一個能取得大成就的人必定經歷過大的挫折。所以,逆商,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時的反應能力要從小培養。1~6歲是培養逆商的關鍵期,父母應有意識地幫孩子培養「輸得起」的精神,尤其下面四大原則要記牢。
培養孩子逆商原則一:相信孩子
心理學家發現,你認定會發生的事情,總會再三發生,因為你相信,它才會發生。比如初學走路的孩子,如果父母成天擔心他會摔倒,就會在言行舉止中無意識地給孩子灌輸「可能跌倒」的信息,那麼孩子就可能總會跌倒的。如果父母換一種思路,給孩子灌輸「媽媽相信你不會跌倒」的信息,孩子往往能順利學會走路。再進一步說,父母不可能為孩子撐一輩子「保護傘」,所以要給予充分的信任,讓他們自己學會堅強。孩子跌倒了不要趕緊去抱起來,或許孩子原本沒那麼委屈,可父母一抱反而讓他變委屈。父母要鼓勵孩子站起來繼續走,讓孩子的潛意識知道,自己跌倒就要自己爬起來,生活中很多事情要自己處理,而不是退縮。
培養孩子逆商原則二:延遲滿足
孩子有「不願輸」、「不想輸」的想法是好事,但「不能輸」或者「輸不起」卻容易使其養成偏執型人格,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失敗與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接納並好好去體驗即可。具體做起來,父母要善用「延遲滿足」,別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讓他們從小就懂得「等待」的意義。當然,「延遲滿足」不是壓制孩子的慾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而是培養一種能夠與困難和平共處、同時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這樣做,還能讓孩子在成長中「去自我中心化」,學會多方面看待事物,才能成為獨立的、會合作的人。
培養孩子逆商原則三:正向疏導情緒
孩子在兩歲左右時,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希望獲得更多關注,將所有喜歡的東西「據為己有」。3歲後的孩子與同伴交往增多,又學會了爭強好勝。若父母沒能正確引導,往往就會在未能如願、要求不被滿足時大發雷霆。可以說,「輸不起」有時源於不能客觀看待自己,所以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對此,父母要學會跟孩子「共情」,創設情境,讓孩子把壞情緒發泄出來。共情又稱同理心,是美國著名人本心理學派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概念。具體做起來,首先是傾聽,引導孩子把情緒說出來。不要說「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之類的話,否則孩子可能會為了「討好」父母而壓抑自己的情緒。其次,及時回應孩子的情緒狀態,給予理解和認同。當然,這不等於壞行為也可以被接受,在舒緩孩子情緒的同時,父母要引導孩子懂得社會規則,養成好習慣。
培養孩子逆商原則四:走出「心理舒適區」
現代家庭往往是大人圍繞孩子轉,過分寵愛導致孩子抗挫折能力變差。家中舒適的環境讓孩子深陷「心理舒適區」(指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一旦走出家門,面對不熟悉的環境和人,就會感到不舒適,應變能力差。因此,父母一方面要多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多跟其他小朋友接觸,建立社會交往能力。另一方面要幫孩子建立團隊意識,鼓勵參加集體活動,灌輸「我是團隊一份子」、「重在參與」等心態,而不是「那是別人的事,與我無關」之類的消極想法。
推薦閱讀:
※教養將使孩子終生受用
※如何在小孩面前讓他對你感到親近卻又不會沒大沒小的不知道尊重?
※教育專家忠告:如果你家有個女兒,一定要跟孩子說這8句話,孩子早晚會感激你!
※趙薇用這種方式愛孩子,給職場媽媽新的啟發
※男人只喜歡愛的女人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