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批判

毛澤東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批判

李景國 顏珂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其本質是屬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其主要思想來源於馬克思主義。而毛澤東思想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的形成和發展與20世紀初中國的文化、歷史與社會背景密切相關。在毛澤東思想的整個理論體系中,以毛澤東為首的創立者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問題,同時批評地改造並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成為毛澤東思想來源之一。一、毛澤東對待傳統文化的辯證態度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國,厚重的歷史積澱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歷史的發展是延續的,人們創造歷史,都是在以往繼承的基礎上創造的。同樣,思想文化的發展也是連續性的,任何新思想和新文化都是在對傳統思想文化的選擇和積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離開了傳統思想和文化,新思想和新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是傳統文化畢竟是歷史的沉澱,從本質上講是一種過去的文化,這就決定了傳統文化具有雙重性。同任何民族文化一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積澱著精華和糟粕兩部分。在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上,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從而形成了對待傳統文化的辯證態度,既批判又繼承的態度,也就是要繼承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毛澤東一再強調:「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同時,他還對「五四」運動進行了科學的評價,既肯定了「五四」的科學民主精神,也尖銳批判了兩個極端的錯誤傾向。他指出:「五四運動時期,一班新人物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反對舊教條,提倡科學和民主,這些都是很對的。」但「五四運動本身也是有缺點的」,「他們對於現狀,對於歷史,對於外國事物,沒有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所謂壞就是絕對的壞,一切皆壞;所謂好就是絕對的好,一切皆好。」毛澤東的這些論述,反映出他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這也是他一生身體力行的實踐準則。毛澤東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他一再強調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該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為此,他要求人們「要把中國的好東西都學到,要重視中國的東西,否則很多研究就沒有對象了。」毫無疑問,毛澤東提出「批判的繼承」的觀點,不僅在當時表明了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而且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二、毛澤東及中國共產黨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批判在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浩瀚汪洋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批判與改造涉及面極廣,且內容繁多。在對中國傳統文化所做的批評上,涉及意識形態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下文所述的部分,乃是其中對整個中國社會影響最為深遠的幾個方面。1.科學界定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社會,批判中國古代及近代傳統意義的「大同」社會我國古代以「大同」來描述理想中的無階級社會,孔子在《札記?禮運》中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各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放地也,不必藏放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近代康有為在《大同書》里表達了他的思想,他寫道:「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雖有善道,無以加引矣。」孫中山先生也用「大同」這一古語的引用和發揮,雖然其含義有所不同,但都表達了他們對求取國富民強的美好憧憬。新中國成立前夕,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28周年,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在文章中,毛澤東也借用了「大同」這一古語。他寫道:工人階級、勞動人民和共產黨,「努力工作,創設條件,使階級、國家權力和政黨很自然地歸於消滅,使人類進到大同領域。」同樣地使用「大同」一詞,毛澤東的引用與前人的使用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而且他還進而對傳統意義上的「大同」社會做了深刻的批判。其一,深刻批判了前人以唯心史觀為基礎(如康有為)或以不徹底的唯物主義為基礎(如孫中山)的「大同」,代之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的「大同境域」。其二,批判前人以君主或資產階級作為實現「大同」理想的依靠力量的觀點,代之以堅持依靠工人階級這個最先進的階級作為領導的力量。所以毛澤東的「大同」屬於科學社會主義範疇,而傳統的「大同」則是屬於空想社會主義範疇。毛澤東引用「大同」這一典故,賦予其全新的含義,把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社會這一人類最崇高的理想,用中國人民易於接受的民族化的傳統形式表達出來,在對前人批判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起到了極其有效的作用。2.批判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忠君」作為「愛國」的思想意識形式態,提倡視國家性質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並主張愛國主義應與國際主義相結合中國封建傳統下的「愛國」,從根本上體現為一種「忠君」意識;「愛國」則必「忠君」。毛澤東思想在其形成過程中,愛國主義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在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中,也包含了愛國主義的內容,所不同的是,賦予了愛國主義革命的時代特徵,強調愛國主義的鬥爭性。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毛澤東指出:「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看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之下來決定。有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愛國主義』,有我們的愛國主義。」並進一步強調: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東西,要視國家的性質與「愛國」的具體內容來決定我們的態度。因此,提出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形成的無視國家性質的「愚忠」的批判。與此同時,毛澤東思想也強調,愛國主義應與國際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毛澤東說:「中國勝利了,侵略中國的帝國主義者被打倒了,同時也就是幫助了外國的人民。因此,愛國主義就是國際主義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的實施。」3.強調世界是人民的,人民大眾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深刻批判中國傳統文化中君王造世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在世界歷史的發展動力問題上,中國傳統文化理論認為,世界屬於君王所有,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認為王權是整個社會的支撐力量,王權系統的質量水平是整個社會發展水平的前提和保證。在這樣的文化理論里,君王是君臨一切的最高統治者和決策者,所以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依賴於君王的「賢明」,君王理所當然成為世界歷史的創造者。然而,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歷史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毛澤東及中國共產黨人明確指出:只有人民才是世界歷史的創造者。毛澤東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強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世界是屬於人民的,也只有人民大眾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的動力。毛澤東及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並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深刻批判了傳統中國文化中君王創造歷史的觀點;並進而激勵民眾,使廣大民眾充分認識自己的歷史使命,積極行動起來,為求得自身解放、推動歷史前進,而與帝國主義、封建官僚主義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同時,毛澤東及中國共產黨人也充分認識到,我們黨能否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和堅決擁護,關鍵在於中國共產黨是否代表他們的利益,並為他們的根本利益的充分實現而努力奮鬥。因此,人民群眾的利益關係中國革命的勝敗,關係著黨執政興國的全局,關係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全局,關係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社會安定的全局,歸根結底,它決定著黨和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這些都為中國革命及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4.強烈反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封建等級制度,主張官(即幹部)應該是人民的勤務員,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級制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沉澱的產物。封建傳統下,君為天,君王享有無上特權,並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上下關係、尊卑關係、貴賤關係分明而且嚴厲。這樣一種長期的社會制度,在中國形成了官大於民、官在民上的傳統觀念。而繼承和發揚了馬列主義的毛澤東思想,則充分吸收了馬列主義中「解放全人類」的思想,並與中國傳統俗文化中的「平等」、「博愛眾」等觀點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理論體系,並以此強烈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封建等級觀念。毛澤東及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官(幹部)應向人民負責,是人民的勤務員,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毛澤東思想把以「尊王」為核心的傳統封建等級制文化,轉變為以「受眾」為核心的平等公正的集體主義文化。這些都從根本上批判並指正了傳統封建等級制文化,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一心為人民的崇高精神風尚。總之,毛澤東思想博大精深,而歷代中國共產黨人更對其進行了不懈的發展和完善,賦予其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環球視野》摘自2008年第1期《理論界》)
推薦閱讀:

由尼採的生存與生命想到
佛教對中國哲學思想的貢獻
【思想界】紀念鮑曼:今天的窮人比過往任何時代的窮人都更加無望
如何看待「為什麼做假幣啊?因為真幣做不出來,只能做假幣」這段話?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傳統 | 思想 | 傳統文化 | 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 | 毛澤東思想 | 批判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