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到底頓悟了什麼?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王守仁心學的中心思想便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這兩部分內容。「致良知」就是指一個人可以不必在意外物,只要能夠遵從自己的內心的道德標準即可。「良知」不僅僅是指自身內心的思想道德,更是指天理。
王守仁認為每一個人又都良知的存在,理就存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而「知行合一」則是指知要與行相互依存,兩者不可分離。「知」是指認知,知善知惡知萬物。「行」則是一個人在「知」的基礎上保留善去除惡。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一個人的內心之中有關於某一種事物善惡的認知,那麼他就會遵循自己內心的認知,將行動付諸實踐。假如一個人並沒有將其的心中的認知付諸於行動,那麼簡單來說就是他並沒有達到王守仁所說的「知行合一」。從該方面上可以表明知在行中,行中有知。而「致良知」則是「知行合一」的前提條件,「知行合一」又是「致良知」的準則,兩者不能相互獨立而存在的。
王守仁思想的獨特之處在於有沒分離知與行兩者的關係,認為只要兩者相結合才會是一個完整的存在,這也是其思想成為明代主流思想之一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在現今的社會裡,心學對我們認識自我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推薦閱讀:
※揭秘王陽明智擒寧王朱宸濠真相
※在心間立穩,王陽明的一樹繁花
※讓我來告訴你王陽明的心學在生活中能幹什麼
※「立功立德立言」的完人----王陽明
※點評王陽明《詠良知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