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應該告訴孩子「叢林法則」
如果不是我的
我會把得到的
給你
如果我無法得到
我會把我剩下的
送你
所謂人性
它矛盾
它美好
它不會屈服於叢林法則
銘仁講段子 || 他沒有一句台詞,卻感動了所有人
在進入今天的故事之前,我們先來感受一部微電影。一位年僅20歲的埃及青年,他偶然捕捉到了人類最崇高、最善良的一顆純樸童心......
(電影約四分鐘,建議wifi下感受)
銘仁觀 || 我們是否應該告訴孩子「叢林法則」
「我一直以為,人性,應當始終高於本能」
叢林法則,顧名思義,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當今社會上,自然不乏有堅信這種理念的大批群體,他們推崇弱肉強食,他們推崇利益至上,他們推崇厚黑王道,並因為偶爾沾到了些許便宜而沾沾自喜。以為了解到了人世間最偉大的學問,唉,自己的前幾十年實在白活。
那麼問題來了,都說社會殘酷,人間現實。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是否應該告訴孩子這些「事實」呢?如果告訴他,在什麼時候合適呢?或者說,我們應該讓他了解到什麼程度?
自然,傻白甜絕不會是我們希望自家孩子未來的樣子,但腹黑陰險,讓自己生活在猜疑與黑暗之中,也不可能是我們的願望。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告訴孩子,讓他自己去選擇。首先,我會告訴他,我一直以為,人性,應當始終高於本能。
「錯過凌晨的鐘聲,不代表你不能變成精靈」
「人之初,性本善」,耳熟能詳,這是《三字經》的起句,也是孔老夫子所一直堅信的理念。另,「人之初,性本惡」,是荀子先生曾推崇的思想,他認為,每個人先天或許都有很多壞念頭,而學習,正是壓制這些壞念頭的過程,直到自己成為一個「人」。
曾有學生私下問過我,當然,他是匿名的。他說老師,學習生活中,我的腦海中總是會有很多壞念頭,我實在沒有辦法是壓制住它們不出現,反而我越壓制他們出現的越頻繁。老師,我是不是壞學生。
我告訴他,這些念頭不可怕,學習生活中我們會遇見很多黑暗,正因為黑暗不尋常遇見,所以偶爾的遇見你會分外在意。
至少,你知道是錯的,你沒有實施,他浮現於你的腦海,你在他實施的前一刻用人性打敗了他,你就贏了。錯過凌晨的鐘聲,不代表你不能變成精靈,以此看來,你做出的每一個抉擇,其實都算的上偉大。
「或許正是我們習慣了美好,才會被黑暗所驚艷」
人和萬物最大的不同,其實,就在於人類不會去依靠本能行事。他們知廉恥,分善惡,懂禮儀,會傳承。
西方情緒心理學重點提出,情緒的產生是因為人類下一步的行為與上一刻內心的想法不同,由此發生差距,由此產生情緒。換句話說,情緒不是我們身體想要的節奏。它是人性的根本,它高於本能。
從出生起,有父母之愛,養育之恩,同學之誼,到後來夫妻之情,國家之重,信仰之深。這時有一天,你忽然發現,天空的折影,在光的轉角,竟然有暗的一面。於是我們為之驚奇,為之感慨,為之歌頌。
或許正是我們習慣了美好,才會被黑暗所驚艷。而你是想要美好,還是想要光的另一面,其實只在於你的一念之間,油然而生。
「儘管告訴他們吧,孩子,不可能信奉」
總會有些比生命和利益更重要的,人類的美好也正在於此,能從給予和付出中得到幸福的生物,也僅僅是人類所特有的情緒,因為人性高於本能。
人類是自然的奇蹟。
所以孩子的好奇和不解,我們可以大膽的講述,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年少女們,與其自己胡思亂想,不如我們將正確的知識傾囊相授。所以,相信我,儘管告訴他們吧,孩子,不可能信奉。
推薦閱讀:
※作為家長,我們到底會不會愛孩子?
※聶輝華:我們只需要1%的學者研究經濟學
※或許我們正過著別人所羨慕的生活,但那也只是或許
※是時候聊聊我們的老公王思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