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秋瑾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閨瑾,字璇卿,號旦吾,乳名玉姑,東渡後改名瑾,字(或作別號)競雄,自稱「鑒湖女俠」,筆名鞦韆、漢俠女兒,曾用筆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於福建廈門。秋瑾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曾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她積極投身革命,先後參加過 三合會、光復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1907年,她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軍,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編輯本段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中文名: 秋瑾  別名: 秋閨瑾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福建廈門(祖籍浙江紹興)  出生日期: 1875年11月8日  逝世日期: 1907年7月15日  職業: 革命黨人  畢業院校: 青山實踐女校  參加組織: 三合會、光復會、同盟會  就義之地: 浙江紹興軒亭口  志士絕筆: 秋風秋雨愁煞人 編輯本段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女中豪傑  秋瑾,原名秋閨瑾,字璿卿(璇卿),號競雄,別暑鑒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廈門。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  清光緒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王廷鈞為妻。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沖,當著許多道喜的親友朗誦自作的《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以表憂民憂國之心,受到當地人們的敬重。投身革命  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裡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女)。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1904年夏,她毅然衝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語講習所,繼入青山實踐女校。並在橫濱加入了馮自由等組織的三合會。  在日本期間,秋瑾積极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

秋瑾  光緒三十一年,秋瑾歸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徐錫麟、秋瑾先後加入光復會後,國內革命形勢有了迅速的發展。光緒三十一年七月,秋瑾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於潯溪女校。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訣別,聲明脫離家庭關係。其實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後,恐誅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藉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從容就義 1905年秋,陶成章和徐錫麟在紹興創辦大通師範學堂,藉以召集江南各府會黨成員到校,進行軍事訓練。後來,秋瑾在應該校發展了600多名會員。[1]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準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泄,於7月13日在大通學堂被捕。7月15日,從容就義於浙江紹興軒亭口。  光緒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清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年)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後人評價   對於為推翻滿清專制帝制、創立民國而英勇獻身的女中豪傑秋瑾,孫中山和宋慶齡都曾給予很高的評價。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致祭秋瑾墓,撰輓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孫中山、宋慶齡游杭州,赴秋瑾墓憑弔,孫中山稱:「光復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風秋雨愁煞人 』之句,則傳誦不忘。」  1942年7月,宋慶齡在《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鬥爭》一文中稱讚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慶齡為《秋瑾烈士革命史跡》一書題名。1979年8月,宋慶齡為紹興秋瑾紀念館題詞:「秋瑾攻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傳俠名。」編輯本段編輯本段生平年表  1875年  11月8日(光緒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時生)秋瑾生於福建閩侯。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早年學習經史、詩詞,善騎射。  父壽南曾任湖南郴州知州。  1896年   在湖南依父命嫁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富紳子王廷鈞。  1903年  王納資捐得戶部主事,隨王去北京居往。時值八國聯軍入侵後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敗,決心獻身救國事業。  1904年  7月衝破封建家庭束縛,自費留學日本。在東京入中國留學生會館所設日語講習所補習日文,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浙江、湖南同鄉會集會,登台演說革命救國和男女平權道理。在此期間,曾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作為開展婦女運動的團體;和劉道一、王時澤等十人結為秘密會,以秋瑾最終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鎖反抗清廷、恢復中原為宗旨。並創辦《白話報》,「鑒湖女俠秋瑾」署名,發表《致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傳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權。  秋,參加馮自由在橫濱組織的三合會,受封為「白紙扇」(即軍師)。  1905年  在日語講習所畢業後,報名轉入東京青山實踐女校附設的清國女子速成師範專修科,隨即回國籌措繼續留學費用。歸國後,分別在上海、紹興會晤蔡元培、徐錫麟,並由徐介紹參加光復會。  7月,回到日本,不久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由馮自由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中國同盟會,會評議員和同盟會浙江省主盟人。在留日學習期間,她寫下了許多充滿強烈愛國思想和飽滿革命熱情的詩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願將生命作犧牲。」「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 初,因抗議日本政府頒布取締留學生規則,憤而回國。先在紹興女學堂代課。  3月,往浙江湖州南潯鎮潯溪女校任教,發展該校主持教務的徐自華及學生徐雙韻等加入同盟會。暑假離職赴滬,與尹銳志、陳伯平等以「銳進學社」為名,聯繫敖嘉熊、呂熊祥等運動長江一帶會黨,準備起義。萍瀏醴起義發生後,她與同盟會會員楊卓林、胡瑛、寧調元等謀在長江流域各省響應,並擔任浙江方面的發動工作。到杭州後,與將去安徽的徐錫麟約定,在皖、浙二省同時發動。此時她在杭州新軍中又發展了呂公望、朱瑞等多人參加同盟會與光復會。不久,萍瀏醴起義失敗,接應起義事遂告停頓。  1907年  1月14日,在上海創刊《中國女報》。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並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為宗旨」。並為該報寫了《發刊詞》,號召女界為「醒獅之前驅」,「文明之先導」。旋因母喪回紹興,又先後到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這時大通學堂無人負責,乃應邀以董事名義主持校務。遂以學堂為據點,繼續派人到浙省各處聯絡會黨,自己則往來杭、滬間,運動軍學兩界,準備起義。她秘密編製了光復軍制,並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華起義,處州響應,誘清軍離杭州出攻,然後由紹興渡江襲擊杭州,如不克,則回紹興,再經金華、處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錫麟呼應。原定7月6日起義,後改為19日。    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紹興坤士胡道南出賣了秋瑾。  7月10日,她已知徐失敗的消息,但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一切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14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她堅不吐供,僅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   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菩薩蠻(寄女伴)  寒風料峭侵窗戶,垂簾懶向迴廊步。  月色入高樓,相思兩處愁。  無邊家國事,併入雙蛾翠。  若遇早梅開,一枝應寄來!編輯本段編輯本段紀念舞劇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秋瑾》   外文名稱:Qiu Jin   類別:傳統舞劇  演出單位:浙江省歌舞團   創作者編劇:王莉蓉、梁中。 導演:王莉蓉(執行)、顧偉、葉德瑞、周金瑜、林國生。  作曲:何直偉。 配器:葛順中、錢兆喜、謝承培、周斌、洛勤、華光勛、何直偉。 舞美設計:石南海(布景),沈銑(服裝),吳渭康(燈光),顧麗雅、王嵐(化妝),史料顧問:沈祖安。   演出者主要演員:顧偉、馬雅雲(飾中國革命同盟會浙江主盟人秋瑾A、B),李人麟(飾浙江光復軍領導人林發),周金瑜(飾伯俊女友秀容),殷放(飾秋瑾助手伯俊),林國生(飾秋瑾摯友陳天華),張羽軍(飾清廷戶部郎中、秋瑾丈夫王廷鈞),任志芳(飾清廷巡撫貴祺),章瑞鑫(飾蔣紀)。 樂隊:浙江省歌舞團管弦樂隊。 指揮:韓春牧。藝術指導:史行。 劇情介紹  第一幕第一場(解救)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次年清廷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有志之士起來反抗、慘遭鎮壓;百姓賣女呼救,民女遭劫;秋瑾目睹慘狀,毅然援救被搶少女秀容,但遭丈夫王廷鈞的阻攔,解救未成。  愛國志士林發與伯俊出逃,和秋瑾邂逅於途中,他們志趣相投。秋瑾解囊相助,三人互勉而別。  第一幕第二場(決裂)數日後王廷鈞家。王廷鈞借嬰兒百天,請來巡撫貴祺、洋人等賓客,一派花天酒地。秋瑾不滿丈夫醉生夢死的生活,思緒萬千。被貴祺搶作丫頭的秀容,乘機潛逃,向秋瑾求助。秋瑾掩護她逃走,再次觸怒王廷鈞,夫妻間發生激烈爭執。秋瑾面對貴祺等人,吟《寶刀歌》怒斥群醜。王廷鈞大怒,打了秋瑾,秋瑾憤然離家,夫妻決裂。  第二幕(留日結社)1906年初,日本。富士山下,櫻花爛漫。日本青年來到秋瑾住地,把友誼的鮮花獻給中國好友,互祝花節。秋瑾與林發、伯俊等有志之士秘密結社,宣誓推翻清王朝。但清學監頒布「取締留學生活動」令。陳天華當眾剪下學監髮辮,以示儆誡。  蔣紀盜取光復會人員名單未成,當即殺死同黨以滅口,並表示對清朝廷的忠誠,潛為姦細。陳天華因革命活動被監禁,憤恨跳海自盡。他的悲壯行動激起林發、秋瑾等人的決心,他們回國組織武裝起義。  第三幕(聯絡會盟)1907年,紹興。禹陵廟前,群英喬裝趕廟會人,共圖反清大業。秋瑾揮筆寫下光復軍軍歌,準備武裝起義。林發率領敢死隊去暗殺貴祺,蔣紀也同往。行前秋瑾與林發各執半塊光復會會標,約定為起事信號。  第四幕第一場(暗殺)接前場,貴祺官邸。貴祺酒後媚女尋歡,但內心恐慌不安。突然,林發等人出現,貴祺魂飛魄散,林發拔刀刺殺貴祺時,被內奸蔣紀暗害。蔣乘機取下半塊會標,貴祺命蔣去誘捕秋瑾等人。伯俊趕到,發現林發犧牲,仰天痛哭……  第四幕第二場(中計)緊接前場,紹興大通學堂。起義軍積極準備,秋瑾充滿信心,飲酒舞劍,等待林發的起義信號。   蔣紀持半塊會標騙取秋瑾信任,煽動發兵。伯俊趕來,阻止發兵,二人發生爭執,動武相拼。秋瑾一時難分真假,終於偏信會標。人馬出發,進入敵包圍圈中,慘遭失敗。秋瑾悔恨交加,安排好戰友撤退,決心除奸復仇。經過鏖戰,殺死蔣紀,自己落入虎口。  尾聲(次日)黎明,紹興軒亭口。秋瑾昂然站立,從容地走上刑場,慷慨就義。  本劇是為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而創作演出的。 劇情介紹   秋瑾(1875-1907年),原名秋閨瑾,字璿卿,又字競雄,號旦吾,又號鑒湖女俠。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她自幼習文練武,憂國憂民。婚後隨官僚丈夫「混在北京」,終於不堪忍受「一地雞毛」,遂拋家棄夫,只身前往日本,革命的幹活。  知道秋瑾的也許大都是從她那首《對酒》開始的,全詩如下:   不惜千金買寶刀,   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    灑去猶能化碧濤。   在日本,她有時真的穿著「貂裘」,但絕不像今天的「貂裘小蜜」一族們那樣,手裡抱個沙皮哈巴狗。她的手裡是真的拿著寶刀的,那寶刀今天存放在紹興的紀念館裡。後來大概貂裘真的換酒了,她就穿男式和服,穿學生制服,有時又穿得像個浪人。她的穿衣不像現在大街上一些人因心靈空虛精神蒼白而打扮得標新立異嘩眾取寵,而是與她的整個革命活動聯為一體的。她發起過「共愛會」,「十人會」,加入過「光復會」,「同盟會」,而且還是「洪門天地會」橫濱分舵的「白紙扇」,即大軍師。   秋瑾回國後的革命壯舉和慷慨就義,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這裡只說秋瑾愛穿男裝,是代表了當時中國最覺醒的女性的時裝潮流。當時女性覺醒的標誌,就是爭取有與男人一樣的權利。讀她的《對酒》,不知道的會以為這是爺們寫的。其實中國的男性寫的東西,多數是女性化的。一千多年前的花蕊夫人早就痛罵過:「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二十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九百年後,秋瑾又接著詰問:「骯髒塵寰,問幾個男兒英哲?算只有蛾眉時聞傑出。」秋瑾生活的時代,人們已經痛感中國的極度女性化,因此湧現出一批豪俠剛烈女士,以誇張的男性化生活姿態向傳統社會挑戰。秋瑾身為女性,但她時時反抗命運加給自己的性別身份。她恨蒼天「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她說,「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又宣稱「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在當今文化界,葛紅兵說過一句話我深表贊同,大意是中國現在流行兩種散文,一種是小女人散文,另一種老男人散文。這種狀況與社會風氣總不能說是毫無關聯吧,現在有些小男人如果不罵秋瑾是「瘋子」、「變態」的話,真是連上吊都解不開褲腰帶的。這是當代中國的男人們自當引以為文字深思的。編輯本段編輯本段生年新考   關於辛亥革命先驅秋瑾烈士的生年,長期一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981年,烈士的甥女、73歲的王慰慈向記者談了秋瑾誕生的確切年代:光緒元年,即1875年。王慰慈說,關於秋瑾的生年,不久前她同在浙江紹興樹人中學當教師的秋瑾孫秋經武交換了意見。他們認為秋氏乃越中望族,素重譜牒。凡秋姓中人,其年庚、生辰八字都記入家譜,這一傳統習俗一直延續到本世紀五十年代。在浙江紹興偏門外峽山村歪台門秋宅的客堂內,一直掛有根據秋氏家譜抄錄的從秋瑾高祖秋學禮開始的忌日牌。其中明白記載:秋壽南長女,秋閨瑾(即秋瑾),字璿卿,乙亥年十月十一日生辰(即一八七五年陰曆十月十一日),丁未年六月初六日諱忌,生肖屬亥(即豬),而且秋氏祖龕和杭州秋社供奉的秋瑾牌位上所記生卒年月,都與秋氏家譜和忌日牌記載相同。有關文物原件已於1963年捐獻給紹興文管會保存。但我認為,秋瑾烈士生於1877年,理由如次:   其一,秋氏家譜中不可能有秋瑾生卒年的記載,上文一說是"其甥女已從秋氏家譜中查獲確切年代",又說是秋瑾的忌日牌是"根據秋氏家譜抄錄的",語焉模糊。不管怎樣說,都可以明白無誤地理解為秋瑾的生卒年月日記載在秋氏家譜中。秋瑾烈士犧牲後,不知秋氏家族是否纂修過秋氏家譜(至今也未見誰披露過),即使有的話,在秋氏家譜中是無論如何也查獲不到秋瑾出生的"確切年代",這是起碼的家譜常識問題。古人云: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家譜,是封建宗族制度的產物,是具有男性血緣關係的社會群體成員參與纂修的圖譜,自有家譜以來,女子是不能入譜的。已字婦女只是作為男子配偶上譜,且多是有姓無名,在女子下注生育情況,如生的是女兒,也是沒有名字的,一般只書生女兒,長適某,次適某等。到了民國中、後期,有些家譜主修人員思想比較開放,也只是將"不字"(即不嫁人)的女子照男丁例提行入譜,而對"已字"婦女則沒有例外,哪怕再"偉大"的女性也是不可以的,這是宗族制度的規定,任何人也不能違背。秋瑾是"已字"婦女,且有一子一女,秋氏家譜纂修者絕不可能將其收入的。   其二,新近發現的(湖南湘鄉)《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上有關於秋瑾生卒年、月、日的詳細記載,秋瑾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月初五與王廷鈞(1879-1909)結婚,王廷鈞,字子芳,家在湘鄉荷葉塘神沖老鋪子(今屬雙峰),離曾國藩的出生地白玉堂僅3華里。前年,我在白玉堂後山一王姓農民家裡發現了1916年太原堂木活字《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湖南圖書館知道後,立即派專人去借來進行了縮微拍攝)。"族譜"載:十七世裔孫王廷鈞"配秋氏,字瑾,壽南公女。清誥封夫人,光緒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時生,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時歿在浙江山陰縣,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撫一半與子麒公為嗣。女,桂芳。"子麒即王廷鈞的二哥,王沅德兼祧二房。"族譜"明確記載秋瑾生於光緒三年,即一八七七年,這應該是準確可信的,秋瑾與王廷鈞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訂婚時,雙方要互換庚帖,庚帖上寫有訂婚者姓名、生辰八字、籍貫、祖宗三代等內容,訂婚是非常重視男女雙方生辰八字的,要請術家推算,雙方八字是否相剋,相剋則不能聯姻。秋星侯先生把女兒秋瑾許配給王廷鈞,是決不可能把秋瑾出生的年、月、日、時弄錯,而王氏家譜的記載,又無疑是根據庚帖的,另外,在"族譜"中,還有一篇張翊撰寫的《子芳先生夫婦合傳》,講秋瑾隨侍父湘鄉差次,"得與子芳君訂盟,十九歲于歸。" 張翊六是王、秋的兒女親家,王沅德的岳父,與王子芳在京共事有年,相互間是很了解的,所說"十九歲于歸"當可信。1916年出版的(湖南湘鄉)《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所記載的有關秋瑾的材料為研究秋瑾提供了最新的、也是最具有權威性的史料,可以解決一些在秋瑾研究中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至於秋瑾烈士的生年,與此相互印證的是光緒三十年(1904)正月初七秋瑾與吳芝瑛義結金蘭時親筆填寫的《蘭譜》,《蘭譜》云:"年二十八歲,十月十一日卯時生。"   綜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說,秋瑾烈士生於1877年,其他各說都無直接的史料根據,多憑親友回憶或推測臆斷,年湮日久,不足以徵信。  (作者羅紹志提供,羅系原中共雙峰縣委黨史辦主任,湖南人文科技大學曾國藩研究所研究員,南京中山文學院客座教授,《蔡和森傳》作者)編輯本段編輯本段秋瑾詩選   《月》   一輪蟾魄凈娟娟, 萬里長空現晶奩。   照地疑霜珠結露,   浸樓似水玉含煙。   有人飲酒迎杯問,   何處吹簫倚檻傳?   二十四橋簾盡轉,   清宵好影正團圓。  《梅1》   本是瑤台第一枝,   謫來塵世具芳姿。   如何不遇林和靖?   飄泊天涯更水涯。  《梅2》   冰姿不怕雪霜侵,   羞傍瓊樓傍古岑。   標格原因獨立好,   肯教福貴負初心。   《讀書口號》   東風吹綠上階除,  花院簫疏夜月虛。   儂也痴心成脈望,   畫樓長蠹等身書。   《望鄉》    白雲斜掛蔚藍天,   獨自登臨一悵然。  慾望家鄉何處似?   亂峰深里翠如煙。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萬里乘雲去復來,隻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韻   漫雲女子不英雄,萬里乘風獨向東。   詩思一帆海空闊,夢魂三島月玲瓏。   銅駝已陷悲回首,汗馬終慚未有功。   如許傷心家國恨,那堪客里度春風。   鷓鴣天 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尋知音。   金甌已缺終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   嗟險阻,嘆飄零。關山萬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赤壁懷古  潼潼水勢向江東,此地曾聞用火攻。   怪道儂來憑弔日,岸花焦灼尚余紅。   去常德州中感賦   一出江城百感生,論交誰可並汪倫?   多情不若堤邊柳,猶是依依遠送人。  秋海棠     栽植恩深雨露同,一叢淺淡一叢濃。   平生不借春光力,幾度開來斗晚風?  賦柳  獨向東風舞楚腰,為誰顰恨為誰嬌?   灞陵橋畔銷魂處,臨水傍堤萬萬條。   杜鵑花   杜鵑花發杜鵑啼,似血如朱一抹齊。    應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風露也寒凄。   殘菊   嶺梅開候曉風寒,幾度添衣怕倚欄。  殘菊由能傲霜學,休將白眼向人看。   紅毛刀歌   一泓秋水凈纖毫,遠看不知光如刀。   直駭玉龍蟠匣內,待乘雷雨騰雲霄。   傳聞利器來紅毛,大食日本羞同曹。   濡血便令骨節解,斷頭不俟鋒刃交。   抽刀出鞘天為搖,日月星辰芒驟韜。   斫地一聲海水立,露風三寸陰風號。   陸專犀象水截蛟,魍魎驚避魑魅逃。   遭斯刃者凡幾輩?骷髏成群血涌濤。   刀頭百萬英雄泣,腕底乾坤殺劫操。   且來掛壁暫不用,夜夜鳴嘯聲疑鴞。   英靈渴欲飲戰血,也如塊磊需酒澆。   紅毛紅毛爾休驕,爾器誠利吾寧拋。   自強在人不在器,區區一刀焉足豪?  滿江紅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   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   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   不因人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   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如此江山  蕭齋謝女吟《秋賦》,瀟瀟滴檐剩雨。   知己難逢,年光似瞬,雙鬢飄零如許。   愁情怕訴,算日暮窮途,此身獨苦。   世界凄涼,可憐生個凄涼女。  曰:「歸也」,歸何處? 外侮侵陵,內容腐敗,沒個英雄作主。   天乎太瞽!   看如此江山,忍歸胡虜?   豆剖瓜分,都為吾故土。    翠樓怨  題王澤環亡姬遺像,因庚子兵亂,此像失職,後其友朱   望清見於市上,贖回歸之。   寂寞庭寮,喜飛來畫軸,破我無聊。   試展朝雲遺態,費維摩幾許清宵?   紫玉煙沉,驚鴻影在,歷劫紅羊跡未消。  賴有故人高誼,贖得生綃。 環佩聲遙,縱歸來月下,魂已難招。  故劍珠還無恙,黃衫客風韻偏豪。   自敘烏闌,遍征紅豆,替傳哀怨譜《離騷》。  但恐玉蕭難再,愁煞韋皋。  劍歌  炎帝世系傷中絕,芒芒國恨何時雪?   世無平權只強權,話到興亡眥欲裂。   千金市得寶劍來,公理不恃恃赤鐵。   死生一事付鴻毛,人生到此方英傑。   飢時欲啖仇人頭,渴時欲飲匈奴血。   俠骨棱(山曾)傲九州,不信太剛剛則折。   血染斑斑已化碧,漢王誅暴由三尺。   五胡亂晉南北分,衣冠文弱難辭責。   君不見劍氣稜稜貫鬥牛?胸中了了舊恩仇?  鋒芒未露已驚世,養晦京華幾度秋。   一匣深藏不露鋒,知音落落世難逢。   空山一夜驚風雨,躍躍沉吟欲化龍。   寶光閃閃驚四座,九天白日暗無色。   按劍相顧讀史書,書中誤國多奸賊。   中原忽化牧羊場,咄咄腥風吹禹域。   除卻幹將與莫邪,世界伊誰開暗黑。   斬盡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職。   他年成敗利鈍不計較,但恃鐵血主義報祖國。   泛東海歌   登天騎白龍,走山跨猛虎。   叱吒風雲生,精神四飛舞。    大人處世當與神物游,   顧彼豚犬諸兒安足伍!   不見項羽酣呼鉅鹿戰,   劉秀雷震昆陽鼓,   年約二十餘,而能興漢楚;   殺人莫敢當,萬世欽英武。   愧我年二七,於世尚無補。   空負時局憂,無策驅胡虜。   所幸在風塵,志氣終不腐。   每聞鼓鼙聲,心思輒震怒。   其奈勢力孤,群才不為助。   因之泛東海,冀得壯士輔。   對酒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寶刀歌(1907)   漢家宮闕斜陽里,五千餘年古國死。一睡沉沉數百年,大家不識做奴恥。   憶昔我祖名軒轅,發祥根據在崑崙。闢地黃河及長江,大刀霍霍定中原。   痛哭梅山可奈何?帝城荊棘埋銅駝。幾番回首京華望,亡國悲歌淚涕多。   北上聯軍八國眾,把我江山又贈送。白鬼西來做警鐘,漢人驚破奴才夢。   主人贈我金錯刀,我今得此心雄豪。赤鐵主義當今日,百萬頭顱等一毛。   沐日浴月百寶光,輕生七尺何昂藏?誓將死裡求生路,世界和平賴武裝。   不觀荊軻作秦客,圖窮匕首見盈尺。殿前一擊雖不中,已奪專制魔王魄。   我欲只手援祖國,奴種流傳遍禹域。心死人人奈爾何?援筆作此《寶刀歌》。   寶刀之歌壯肝膽,死國靈魂喚起多。寶刀俠骨孰與儔?平生了了舊恩仇。   莫嫌尺鐵非英物,救國奇功賴爾收。願從茲以天地為爐、陰陽為炭兮,鐵聚六洲。   鑄造出千柄萬柄寶刀兮,澄清神州。上繼我祖黃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數千數百年國史之奇羞! 編輯本段編輯本段題芝龕記  其一:古今爭傳女狀頭,誰說紅顏不封侯。馬家婦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   其二:執掌乾坤女土司,將軍才調絕塵姿。花刀帕首桃花馬,不愧名稱娘子師。  其三:莫重男兒薄女兒,平台詩句賜娥媚。吾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曾有此。  滿江紅   骯髒塵寰,問幾個男兒英哲!算只有蛾眉隊里,時聞豪傑.良玉勛名襟上淚,雲英事業心頭血.醉摩挲長劍作龍吟,聲悲咽。 自由香,常思爇;家國恨,何時雪.勸吾儕今日,各宜努力.振拔鬚思安種類,繁華莫但誇衣玦.算弓鞋三寸太無為,宜改革。  菊   鐵骨霜姿有傲衷, 不逢彭澤志徒雄。   夭桃枉自多含妒,爭奈黃花耐晚風?編輯本段編輯本段相關影視1、1984年版電影《秋瑾》  基本信息 片名:秋瑾   地區:中國香港(TVB)    類型:歷史人物    集數:20集    首播:1984年    主要演員:汪明荃 謝賢 任達華    劇情介紹    革命的豪情與浪漫的愛情,交織出清末革命女先烈秋瑾傳奇的一生。   秋瑾﹝汪明荃﹞出身官宦,冰雪聰明,思想開放,她力倡女權、率先破除傳統進學堂讀書,還暗地習武。   偶然機會,瑾與金逸之﹝劉江﹞狹道相逢,兩人互不相讓,遂起爭執,瑾不滿其玩世不恭的態度,出言相諷,金不以為意,反以「夫人」戲稱,瑾怒打狂徒,卻為金制服,大出洋相。日後,兩人縱有相遇,總是鬥氣收場。   後瑾邂逅翩翩風度的王廷鈞﹝謝賢﹞,一見鍾情,經自由戀愛而結合。出嫁前夕,瑾母透露瑾與金曾指腹為婚,瑾追憶初遇情景,不禁悵然。婚後,兩人赴港蜜月,因而認識孫逸仙、陳少白﹝任達華﹞等革命先驅者,接受革命啟蒙。不久,再與金不期而遇,且發現他為孫等至交,瑾驚訝不已。   王往北京捐官,瑾隨夫居北京,又遇金,亦結識徐錫麟等反清義士,備受影響,開始對滿人深惡痛絕。王急功近利,思想、作風與正直純良的瑾逐漸拉遠,後來更與另一女子鬧出不尋常關係,瑾忍無可忍,婚姻破裂。    瑾逃情往日本留學,金遽失瑾,始頓悟愛瑾已深,乃拋卻一切,赴日尋瑾,兩人共墮愛河。及後,瑾發現金乃滿州貴族後裔,內心痛苦萬分,後終毅然捨棄,回國革命。  瑾返國後,以辦學為名,實則積極進行地下革命,受到清廷密切注意。及後徐錫麟等被捕,瑾被牽連下獄。金聞訊,返中國冒死相救,未果。瑾終被判槍決,臨終受審,慷慨陳詞,且絕筆「秋風秋雨愁煞人」為口供,然後從容就義。 2、1983年版電影《秋瑾》   基本信息   本片於1984年獲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于是之)、最佳道具獎(徐國梁)。   編劇:黃宗江、謝晉(根據柯靈改編自夏衍的舞台劇《秋瑾傳》的同名電影劇本改編)   導演:謝晉   攝影:許琦、張永正   美術:丁辰、梅坤平   作曲:葛炎、王興昌    主演:李秀明、李志輿、陳希光、于是之、王馥荔   上海電影製片廠1983年攝製   劇情介紹    清末,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簽訂後,秋瑾隨丈夫王子芳進京上任。她沿途目睹受八國聯軍踐踏的凄涼景象 ,心情極為沉重。王子芳混跡於清王府內,與一班宦家子弟觥籌交錯,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秋瑾不堪忍受,展讀陳天華的《警世鐘》,賦詩抒懷 ,遭到王子芳的責罵。秋瑾決心步章太炎、鄒容、陳天華等志士的後塵,忍痛拋下一雙子女,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秋瑾與徐錫麟、陳天華結為 同志,誓為革命拋灑熱血。日本政府宣布「取締不法留學生規則」後,中國留學生提出強烈抗議,但留學生中也有人主張妥協。陳天華為此憂憤填膺,蹈海殉國。秋瑾為實現陳天華未竟的事業,決定回國。臨行前,她拜會了孫中山。孫中山委託她回國後挑起浙江主盟人重任。秋瑾回國後,創辦《中國女報》,並接替徐錫麟出任大通學堂督辦。徐錫麟為打開安徽的局面,前去安慶。秋瑾機智地聘請知府貴福擔任學堂的名譽董事,暗中購置武器,組織武裝,同光復會骨幹王金髮等人聯絡各地會黨,準備配合徐錫麟在浙皖兩省同時舉行起義。此時,徐錫麟在安慶刺殺了巡撫恩銘,不幸壯烈犧牲。浙江官府接到密電,立即下令捉拿同黨秋瑾。秋瑾面對危局 ,拒絕撤離,決心一死以醒國人。被捕後,貴福百般逼供,秋瑾威武不屈,揮筆在供詞上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詩句,神色自若地在軒亭口就義。 1953年版劇情簡介   秋瑾 (The dawn of China"s revolution)/碧血花(Blood-stained flowers)   清朝未年,秋瑾隨丈夫進京,目睹列強瓜分中國,民不聊生,心情沉重,決心步章太炎、鄒容、陳天華之路,離家別子,東渡日本留學,並參加革命工作。她拜會了孫中山,受其委託任浙江主盟人。回國後,秋瑾創辦了《中國女報》,接替徐錫麟出任大通學堂督辦。為配合徐錫麟在浙皖起義,秋瑾積極購置武器,建立武裝,與光復會王金髮聯合。徐錫麟刺殺巡撫恩銘而犧牲,官府密令捉拿徐的同黨秋瑾。秋瑾臨危不懼,拒不撤離,決心一死,以醒國人。被捕後,她留下"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詩句,大義凜然,從容就義。   導演:屠光啟   編劇:狄薏    主演:李麗華、顧文宗、陳厚、楊志卿、洪波    上映:1953年10月16日   地區:香港    語言:國語    顏色:黑白   聲音:單聲道    類型:劇情片秋風秋雨愁煞人——秋瑾就義百年祭   「當大街上只剩下最後一個革命者,這個革命者必定是女性。」這是共產國際女領導人盧森堡的名言。說明巾幗不讓鬚眉,女人對自己的信仰,也許更堅貞,更執著。  我們熟知的女烈士,如趙一曼、投江八女、江姐、劉胡蘭等,都是女中之豪傑。但作為中國近代女革命家,首先要數秋瑾。秋瑾比盧森堡小4歲,卻比她早犧牲12年。    今年7月15日,是秋瑾就義百年忌日。一個世紀過去了,中國發生何等天翻地覆的變化!但秋瑾為了追求祖國富強,而赴湯蹈火的大無畏精神,她那種大義凜然,寧願犧牲自己也要喚醒民眾的革命意志,依然在支撐著我們民族的靈魂。  秋瑾的身世,大家已十分熟悉。只是她犧牲前的情景,正如盧森堡所描繪的。那是1907年春,她回到紹興主持大通學堂,同徐錫麟秘密組織「光復軍」,準備相繼在安慶與紹興舉行武裝起義。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中失敗犧牲,其弟徐偉供出秋瑾。10日秋瑾得知消息,明白清政府馬上要來追捕,眾人勸她速離紹興,但她卻把所有同志安排撤離,唯自己獨自一人,孤守在大通學堂。她說:「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用行動實現自己加入「同盟會」時許下的諾言:「危局如斯敢惜身?願將生命作犧牲。」   7月13日下午,政府軍把大通學堂圍得水泄不通。但正如盧森堡所言,大通學堂「只剩下最後一個革命者」,這個革命者果然是女性,她就是秋瑾。被捕後經三次過堂審訊,她未作任何口供,僅揮毫書下:「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大字。表達一位女革命家憂國憂民,壯志未酬,面對死亡的悲憤心情。這七個字,是秋瑾引用清代詩人陶澹如的詩句。全詩為:「籬前黃菊未開花,寂寞清樽冷懷抱。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    1907年7月15日(農曆六月初六)凌晨,秋瑾被押到紹興軒亭口刑場,她目別祖國藍天,慷慨就義,年僅31歲。她以一腔熱血,終於喚醒了中華民族。僅4年後,辛亥革命的炮火,就響遍武昌城頭。連綿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終成歷史。秋瑾一生還留下許多著作,包括120多首詩,38首詞。她以天下為己任,大義凜然,氣勢豪邁,文詞朗麗高亢,音節嘹亮。為了普及革命,她還寫過白話文,譜歌曲,甚至編彈詞,來向廣大群眾傳播革命的道理。這些皆收於《秋瑾集》中。    秋瑾犧牲後,遺體被草埋於紹興卧龍山下。後來他哥哥僱人,把靈柩寄存在嚴家潭。第二年初,她的好友徐白華及吳芝瑛等,將靈柩運至杭州,於2月25日葬在西湖孤山的西泠橋畔,並做了墓碑,寫了墓表。這是因為當年秋瑾與友人游西湖,在憑弔岳飛墓時,曾感言自己生後,若能埋於此地,將終身無憾。人們就是為了實現她「願埋骨西泠」的遺言。  這件事又引起清政府的恐慌,忙勒令把墓遷走。烈士靈柩又被運到紹興,後又送回湖南湘潭。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元旦成立中華民國後,才把秋瑾靈柩由湖南運送到上海。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然後用火車護送到杭州,重新安葬於西泠橋下。1921年孫中山到杭州,親自赴秋瑾墓致祭,並題寫「巾幗英雄」之匾額。荒唐的是「文革」除「四舊」時,居然又把烈士遺骸當作「四舊」,遷至杭州雞籠山中。直到1981年,才復葬於原址。如今在岳飛墓旁,西泠印社前,人們可看到墓址上秋瑾的立像,她凝視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心中定會湧起欣慰的波瀾。   秋瑾就義已經百年,世事滄桑,當今中國已不再是血與火的革命鬥爭年代。但秋瑾的精神,依然具有時代意義。   首先,她那種憂民憂國,為了祖國獨立富強,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用鮮血來喚醒民眾,就是一種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當今我們在發展的征途中,同樣充滿困難與風險,必須居安思危,充滿憂患意識。因此,我們需要弘揚這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其次,百年前舊中國,封建禮教思想的黑暗統治是那樣頑固。她作為一個弱女子,敢於如此衝破思想牢籠,打碎封建精神枷鎖,去崇仰真理,追求光明,主張共和,堅持男女平等。這種敢於把自己從舊思想、舊習慣中解脫出來,是一種大膽革新的思想解放運動。當今,我們同樣仍需不斷解放思想。因此我們要學習秋瑾,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第三,她面對腐朽沒落的社會,滿腔熱血,一身正氣。為求得社會正義而奔走呼號,直至從容就義。她的女俠氣概,就是正義的化身。當前,我們同樣要把社會正義,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首要價值。現實社會中,仍存在陽光下的黑暗,有些邪惡勢力和腐敗現象仍在滋長。我們就應學習秋瑾這種見義勇為的大無畏精神,為弘揚社會正義,勇於鬥爭,敢於獻身。  因此,秋瑾依然是我們精神家園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閃耀著時代光芒。編輯本段編輯本段秋瑾與婆家雙峰   秋瑾烈士是從雙峰(原屬湘鄉)荷塘出發,走出大山,走出湖南,走出中國,留學東洋,參加同盟會,回浙江鬧革命。她與湘鄉荷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剪不斷,理還亂"。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秋瑾的父親秋星侯(名壽南,字益三)任湘鄉縣督銷總辦,結識了曾國藩的長孫曾重伯(字廣鈞),經曾重伯的介紹,湘潭義源當鋪老闆王黻臣又結識了秋星侯。秋星侯照媒妁之言,將女兒秋瑾許配給了王黻臣季子昭蘭(1879~1909),冊名廷鈞,字子芳,號純馨。1916年修的[湘鄉]《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載:王廷鈞"配秋氏,字瑾,壽南公女。清浩封夫人,光緒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時生,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時歿浙江山陰縣,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撫一半子麒為嗣。女,桂芳。"子麒即王廷鈞的二哥。光緒二十二年四月初五,王廷鈞與秋瑾在湘潭十八總順泰棧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王廷鈞的老家在湘鄉荷葉神沖老鋪子,離曾國藩的出生地白玉堂僅三華里。秋瑾在婆家時,常與唐群英、葛健豪往來,還有詩詞唱和。婚後第二年,秋瑾生了第一個孩子源德,因為是男孩,王家十分鐘愛,專門請了一個保姆吳媽來照顧秋瑾母子。秋瑾在一潭死水的荷塘,心中是異常苦悶的,"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杞人憂》詩),"重重地網與天羅,幽閑深閨莫奈何"。後來,王廷鈞捐了個戶部主事的京官,光緒二十六年,秋瑾帶著源德隨夫到北京上任,避庚子之亂返回湘鄉荷葉神沖。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攜妻挈女第二次去北京復任。在北京,秋瑾目睹外國侵略軍的野蠻暴行,義憤難已,決心以實際行動挽救祖國的危亡。次年離開北京經上海去日本留學。光緒三十三年初,秋瑾又來到荷葉,向婆家索銀辦大通學堂。民國24年(1935)譚日峰所著《湘鄉史地常識》記載了這一往事: 「秋瑾這次從日本回國,向王黻臣家索取二千金,辦大通學校。曾一度回神沖故里,和家人訣別,聲明脫離骨肉關係。當時鄉里親友,莫不駭怪,認為瘋癲,而加以唾罵,實則女士服侍翁姑、對待丈夫、兒女,感情極好。自立志革命後,恐誅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藉以掩人耳目。這樣一位智仁兼備的女子,歷史上能找出幾個呢?」  王蘊璉在《回憶嬸母秋瑾》一文中說:"我家原住湘鄉荷葉神沖。我四五歲時,看見秋瑾嬸母來我家,她每天在我母親房裡看書,不出大門。她在湘鄉住了一個月,便回湘潭去了。 聽我母親說,秋瑾嬸母曾向她家娘要錢,家娘不理她。秋瑾嬸母就把刀子向桌上一砸,揚言要殺一個人,她家娘家爺見她這樣兇猛,就要管家的拿了四千元給她。"(《湘潭文史資料》第一輯第43頁)  是年農曆六月六日,秋瑾就義,其兄弟"懾於淫威,不敢前往收屍,但由善堂草草成殮,藁葬於府山之麓。"(秋宗章《六六私乘》)越明年,秋瑾生前好友吳芝瑛、徐寄塵女士集資遷葬於杭州西泠。有御史常徽奏清平墓,經多人斡旋仍不能倖免,又"間關萬里,遄返浙中,仍移厝嚴家潭丙舍"。宣統元年(1909),秋瑾靈櫬由王廷鈞以其子沅德名義,遷葬湘潭昭山。1912年5月,經湘、浙兩省商定,烈士遺骨又復葬杭州外西湖西泠橋畔。其時,湖南部分同盟會會員和烈士遺屬不同意遷葬杭州,主張改葬嶽麓山,終未果。湖南婦女界及同盟會呈准都督府撥長沙市黃泥塅陳湜祠改建秋女烈士祠,經費則全部由王家負擔。《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中,有一篇王沅德的岳父張翊六寫的《子芳先生夫婦合傳》:   子芳先生夫婦合傳    子芳先生,湘鄉王黻臣公季子也。諱昭蘭,冊名廷鈞。體清腴,面皙白,有翩翩佳公子之譽。讀書善悟,不耐吟誦。作文寫大意,不喜錘鍊。不臨摩碑帖而書法秀麗。志遠大急於仕進,兩應童子試,一赴鄉闈不與選,遂棄帖括,於清光緒二十七年,以報效秦晉,賬款議敘工部主事,供職兩年。轉薦度支部郎中,覃恩誥封中憲大夫。未幾,封翁病篤,告終養旋里。奉湯藥數月,遭大故,哀傷過度,體漸消瘦,讀禮家居兼養病,擬服闋起,復改外任,以攄夙抱。乃造物忌才,病延兩載,遂不起,年三十歲,葬潭邑三都四甲葉子塘巳山亥向。  德配秋女士,諱瑾,字璿卿,號競雄,浙江山陰世家子也。好讀書,工詞賦,發言每多感慨。其父星侯先生,宦湘有年,女士隨侍湘鄉差次,得與子芳君訂盟,十九歲于歸,篤伉儷。二十八年,子芳君赴部供職,女士偕行都門僑寓。手不釋卷,口不廢吟哦,同鄉郭桐白、李翰屏諸君,慕其詩詞,索題索和,輒應之。家居久,見清政府腐敗,受外潮刺激,憤然謂子芳君曰:"日本為我國學士薈萃之場,其中必多豪傑,吾意欲往該處一游。"遂質簪珥東渡,入日本實踐女學校,研求女子教育,工藝諸學。暇則吮筆綴文,拾俚語編《白話報》月刊一冊,開導閨闈,其毅然以女界先覺自任。自日本取締留學生規程出,憤不能忍,決計回國。是時,其父星侯公已故,便輪往浙,省其母。旋返湘,省舅姑於湘潭。檢點舊日服飾,分給奴婢及戚鄰之貧乏者。任俠施與,固其素性也。電京約子芳君歸籌學費,候數日不至,請於舅姑,得二千金。赴浙創辦《中國女報》於上海,發起女子體育會於紹興。所著學說詩歌,見諸報紙者甚多,無一不寓革命之意。光緒三十三年,徐烈士錫麟起義皖垣,事未就被害。女士與徐君本屬中表,聞徐見凶耗,即在校中開會追悼,是以黨禍牽及,女士竟於是年六月六日成仁於浙江省軒亭口。徐寄塵、吳芝瑛諸士為葬於西湖。旋因清廷逼令改遷,其子扶柩返湘,葬昭山。反正後,湘浙兩省人士,念女士為革命巨子,導光復先河,開會追悼,以慰英魂。湘都督譚,諭葬嶽麓;浙省學界,爭葬西湖,為樹墓表,立秋社,建悲秋亭,以為紀念。女士雖死足千古矣。子一,名沅德,翊六館甥。女一,名燦芝,待字。翊六與親家夫婦揖別京都,無緣再晤,撫今思昔,感嘆良深。籍案牘餘閑,紀其大節,寄刊王氏家乘,用備史館之采覽焉。編輯本段編輯本段秋瑾故居

秋瑾故居—客廳   秋瑾故居—客廳 秋瑾故居是浙江著名旅遊景點。秋瑾故居位於紹興市區塔山西麓和暢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和暢堂原為明代大學士朱賡的別業。1891年,秋瑾的祖父秋嘉禾從福建告老還鄉,向朱氏後裔典入其別業桂花廳的一部分,為晚年隱居之所。少年時代的秋瑾在此讀書習文,練拳舞劍。1906年,她自日本歸國,從主持大通堂直到被捕前夕,在這裡生活和從事革命活動,從而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和史跡。  一、「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在紹興,與魯迅遙呼相應的人物,竊以為是鑒湖女俠秋瑾。  三味書屋西南塔山附近的和暢堂,就是秋瑾故居。和暢堂布局嚴謹,風格簡約無華。黑漆大門沒有任何裝飾,莊重樸實。堂前正中有一匾,上書「和暢堂」三字。「和暢」是取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惠風和暢」之意。故居共有房屋5進,青磚白牆烏瓦,穿斗結構,硬山頂。第一進為門廳,門楣上「秋瑾故居」匾額系何香凝手書。筆力遒勁的題書,或許就是一位女革命家對另一個女革命家的欣賞、懷念和惺惺相惜之情的含蓄表達。   

烈士墓 第二進自西至東分別為會客室、堂前、餐室。正屋的東邊有小樓,樓下為秋瑾卧室,均按原狀布置,木床、書桌皆為當年原物。至今屋內仍掛有一張男裝小照,照片中的秋瑾英姿颯爽,確有巾幗不讓鬚眉的俠客仗義之氣。卧室里的書桌以及文房四寶等,則顯示了秋瑾的另一個身份:文人,或者說,是詩人、詞人和散文家。秋瑾出身仕宦之家,從小聰慧穎秀,念過的詩詞幾乎能夠過目不忘。家人看到秋瑾小小年紀,抱著杜甫、辛棄疾、李清照的詩詞吟讀不舍,非常驚喜。秋瑾的愛國思想,大概在那時就深埋心底了。也許,如果不是時代風雷的激蕩,秋瑾只是一個在閨中吟詩作詞的詩人,而非一個女俠,一個革命家。卧室後壁有一夾牆密室,為秋瑾藏放革命文件及武器之處,至今保存完好,彌足珍貴。  第三、四兩進原為秋母及兄嫂住房,現闢為秋瑾史跡陳列室,展出秋瑾詩詞手稿、家書、照片、印章、頭巾、文獻等文物,更有孫中山、宋慶齡、周恩來等名人評價秋瑾的題詞等,反映了秋瑾從事革命的光輝業績。  在和暢堂默默地移動腳步,只覺得有一雙清亮的眼睛在沉思,在凝視著歲月。灰濛濛的天空下起了瀟瀟的細雨,絲絲縷縷,綿長不斷。回眸歷史,那一絲絲含淚的心緒,也化為了絲絲縷縷的細流,在我的心田緩緩潺動,永不止息。   二、「肉食朝臣盡素餐,精忠報國賴紅顏。」   關於秋瑾的婚姻,一般的說法是認為他們夫妻感情淡薄,關係失和。「知己不逢歸俗子,終身長恨咽深閨」,這是秋瑾創作的彈詞《精衛石》中的一句詩。一般人認為它們實為秋瑾本人在婚姻上不幸遭遇的寫照,包含了她對這種不幸婚姻無限辛酸的感嘆。秋瑾是由父母做主,嫁給了比她年小兩歲的王廷鈞。王家是湖南的一個暴發戶,封建保守且充滿銅臭味。王廷鈞從小養尊處優、性格相對軟弱,不喜讀書,也沒有多少才情。這樣的家庭和丈夫,自然不甚中秋瑾之意。但是,他們的夫妻關係並非像所傳說的那般差。王廷鈞長相清秀,一幅溫文爾雅模樣,對秋瑾也是極盡包容。秋瑾前期詩詞亦未擺脫風花雪月的範疇:   十分惆悵,燈無語,一味相思夢亦嘆。——《梧葉》   一灣流水無情甚,不送愁情送落紅。——《踏青記事》   秋瑾和王廷鈞雖有性格與文學才能等方面的差異,但他們基本上是和睦安寧的。在婚姻的前期,秋瑾更多的遺憾,或許是沒能擁有宋朝才女李清照與其夫趙明誠那種並肩吟詩作詞的琴瑟和鳴。後來秋瑾走上了革命道路,王廷鈞卻依然停步不前,甚至有可能成為革命的對象。二人關係惡化,但夫妻關係仍存。而秋瑾走上革命道路,即與隨王廷鈞進京有關。   維新變法前後,王廷鈞用錢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小京官,帶著秋瑾去北京赴任。對於秋瑾來說幸運的是,她正趕上時代潮流來到了最易感受時代脈搏的北京。她在北京的住處又恰好同一位頗負文名且思想進步的婦女吳芝瑛為鄰。吳芝瑛是清末著名的「桐城派」學者吳汝綸的侄女,丈夫廉泉也是個思想開明的人物。秋瑾與吳芝瑛情投意合,她們都對詩詞有著濃厚的愛好和很深的造詣,思想又都傾向革新,嚮往著當時傳入中國的種種新事物,於是結拜為姐妹。通過吳芝瑛,秋瑾經常看到當時出版的一些新書、新報,接觸到一些新思想,眼界不斷擴大,思想境界不斷提高。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熟。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 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輕衫濕! ——《滿江紅》   「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1904年、1905年秋瑾兩次來到日本留學,尋求志同道合的同盟。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成立後,秋瑾成為浙江籍留學生中加入同盟會的第二人,入會後被舉為同盟會浙江主盟人。加入同盟會並任浙江省的主盟人,是秋瑾在革命道路上跨出的又一決定性的一步,從此她把自己同中國民主革命的事業自覺地聯繫在一起了。1906年初,秋瑾從東京動身回國,走完了留學生活,走向已全部身心投入婦女解放和組織武裝起義,並最終為之獻出自己生命的階段——她生命中最後的,也是最燦爛的階段。   三、「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回國後,秋瑾從事教育活動,並大力呼籲男女平等,提倡婦女解放,創辦了《中國女報》。1907年秋瑾接任紹興大通學堂督辦,大通學堂全名「通師範學堂」,是1905年由徐錫麟、陶成章等創辦的,是借清政府廢科舉、辦學堂之機,以辦學掩護革命活動的基地。秋瑾以大通學堂為中心據點積極地聯絡、組織和訓練浙江各地會黨、積聚革命力量,同時多次到杭州,在新軍和武備學堂、弁目學堂中做聯絡工作,積極發展革命組織。   1907年春,秋瑾同摯友徐自華同游西湖,來到了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墳墓前,久久徘徊。二人約下死後同埋西湖的誓言,秋瑾這時似乎已預感到自己未來鬥爭將付出生命作代價了。  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的消息,傳到了紹興。這對光復軍,對秋瑾,都是極其嚴酷的打擊,但他們依然堅持鬥爭。浙江各地連續發生的事件及一些密報,使浙江官府確信紹興大通學堂和秋瑾,是清政府在浙江統治的最大威脅。於是,清政府的魔爪就立即伸向大通學堂,伸向秋瑾及其同志們。  1907年7月13日下午,杭州派來的清軍包圍了大通學堂。這時,秋瑾已經組織大批學員和武器轉移了。清軍逮捕了來不及轉移的她和幾位教員,清政府又立即在各地偵緝逃亡在外的革命黨人,並在浙江各地屠殺革命黨人。秋瑾艱辛經營了半年的光復軍起義,就這樣尚未正式發動,就被鎮壓了。  秋瑾被押到紹興知府衙門後,當晚就在知府衙門大堂上受到嚴訊。秋瑾揮筆寫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大字,作為交給清政府的唯一的「筆供」,也以此表達自己對革命失敗的惋惜,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從此再也不肯寫什麼了,說什麼了。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被清兵推出紹興(當時叫山陰縣)大牢,走向了刑場。她懷著「痛同胞之醉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沉誰挽」的遺恨,為開創民國理想噴洒了一腔的熱血!這位為民族解放和婦女解放英勇鬥爭的戰士,就這樣懷著對革命未成、壯志未酬的遺恨,結束了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年僅二十九歲。  紹興解放北路的軒亭口,是秋瑾就義的地方。秋瑾紀念碑於1930年在此落成,碑座正面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寫的碑記,碑身鐫有張靜江的題書「秋瑾烈士紀念碑」。後壁上鐫刻「巾幗英雄」四字,系孫中山先生手書。現在紀念碑西面建有「軒亭口」牌坊,東麵塑有秋瑾漢白玉塑像。   「無限傷心家國恨,長歌慷慨莫徘徊。」譚嗣同等維新派「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為中國的變革灑下了鮮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更多的勇士前赴後繼,為中國的獨立與富強而奮鬥、犧牲。   軒亭恨,痛惜丹心英魂一縷,深願英名天地常駐!   四、「湖雲山樹總無語,後人憑弔立斜陽。」    杭州西湖西泠橋附近有風雨亭,曾是秋瑾埋骨處,因秋瑾就義前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詩句而得名。佇立風雨亭旁,看著西湖氤氳的景色,傾聽亭里的人們撥弦拉彈的樂聲——不是《秋窗風雨夕》,而是《紅樓夢·枉凝眉》。不知秋瑾執筆時,是否想起《紅樓夢》第四十五回林黛玉所作的《秋窗風雨夕》,我卻總聯想到了那份深沉的凄婉: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哪堪風雨助凄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續。   ……   幸而,烈士的奉獻和犧牲,換來的是和平與富強。如今人們氣定神閑地坐在風雨亭里吟唱,不就是當年的英烈們奮鬥的目標嗎?   讓英烈安眠於地下,讓安寧與幸福長伴人間,這是多麼簡單的願望。可秋瑾的安眠卻是如此來之不易,想在西湖憑弔秋瑾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   秋瑾殉難時,家人已躲身外地,紹興城內的族人無人敢出面領烈士的屍骸。挨過了大約三個時辰,才有當地幾個仗義的士紳出面,僱人把烈士的遺骸收殮到一口白木棺材,抬到郊外卧龍山(俗稱府山)腳下停放。可悲一位為國為民犧牲的英烈,竟落得如此之凄涼野棲。三個月後,徐自華籌集錢款,在西湖畔買地造墓,實現了秋瑾「埋骨西泠」的夙願。然被清政府發現後,又被迫起出靈柩,運回紹興。辛亥革命後,歷經磨難的烈士遺骸,第二次安葬西湖西泠橋畔。在文革期間被毀,1981年才被重葬於西泠橋畔的孤山腳下。烈士遺骸九遷,至此方安。自此之後,秋瑾終與她所崇敬的岳飛,與于謙、張煌言等愛國志士並峙湖山,與青山碧水同在。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張煌言《甲辰八月辭故里》   如今秋瑾墓基座由花崗石砌築而成,上有漢白玉雕刻秋瑾立像,正面大理石鑲嵌孫中山題字「巾幗英雄」。人間百色,也許惟有這純潔無瑕、縞素如雪的漢白玉石才能配得上她。經過時已是黃昏,湖山之畔,暮色蒼茫中,只見秋瑾長裙曳地,持劍沉吟。曾經羅衫裙琚,曾經男裝騎服,曾經拈花微笑,曾經彈鋏當歌。但無論如何,剛柔相濟、卓然獨立、熱血忠勇是秋瑾最本真的形象。一束鮮花擺放於墓碑前,傳達著後人對她,那份猶如西湖不盡碧波的綿長紀念與崇敬。
推薦閱讀:

百年秋瑾墓
秋瑾衣冠冢被盜
秋瑾的血與魯迅的《葯》——魯迅小說導讀之三
「秋風、秋雨、秋瑾」 2

TAG:秋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