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狗」的前世今生 (上)
一、引子
2014年足協杯半決賽首回合,舜天做客虹口挑戰申花。上海解說周亮在直播中播報球員出場名單時,直接辱罵舜天球員:「1號蘇北狗;2號蘇北狗;3號來自巴西的蘇北狗;4號來自黎巴嫩的蘇北狗……」
周亮口中的「蘇北狗」,文明點的說法叫「江北人」(類似於Negro和African American的區別),在蘇南還有一個別名叫「剛撥擰」,外地的同志可能不太了解,可以參考百度百科:
二、何謂「蘇北狗」
蘇北,從地理上是指江蘇省長江以北的地區,傳統觀念上則僅指江蘇省江淮之間操江淮官話的揚州、淮安、南通、鹽城、泰州一帶,而不包括淮河以北的徐州、宿遷及連雲港操中原官話和海泗方言的真正「北方」地區。另外,南京、鎮江兩地雖然地處長江以南,但由於說江淮官話,則仍然悲劇地被吳語區人民劃歸為蘇北。
地理上的蘇北面積5.23萬平方公里(比瑞士、荷蘭略大),人口2856萬,地勢極為低平,為一望無際的廣袤平原,河湖縱橫,尤其以里下河平原的河網最為密集,是傳統的水鄉澤國。京杭運河沿徐州、淮安和揚州蜿蜒南下,注入長江,洪澤湖、高郵湖、駱馬湖、白馬湖、寶應湖、邵伯湖大小湖泊點綴其間。蘇北地區東部瀕臨黃海,擁有大面積灘涂,歷史上是中國最主要的產鹽區。正所謂轄江臨海,扼淮控湖。
在明清以前的兩千年里,蘇南蘇北以長江為界分屬不同行政區域。所以江蘇這個省基本上是拉郎配,感情基礎本來不牢靠,婚後生活又不和諧,一直就有分家過的呼聲(建立「淮海省」、「江淮省」等),兩地人民相愛相殺,戰到如今便造就了我壯哉大內鬥省。中國恐怕除了呆灣,找不到第二個如此族群分裂的地方。
有趣的是,類似的江南人對同省江北人的歧視,在隔壁安徽省也有,徽州皖南一帶稱合肥人為「江北老侉」,當然江北人會用「江南蠻子」罵回去。因此要深入地研究這個問題,眼光不能局限在江蘇。實際上,這牽扯到一個更廣泛的地理概念,那就是江淮地區。這一地區,地理上大致夾在長江和淮河中間,語言上大致講江淮官話。
江淮官話在辭彙、音韻等方面與北方官話相比都具有顯著差異,譬如保留了古漢語「平上去入」四聲中的入聲,以及大量使用「兮」等古楚國遺留下來的語氣助詞(曾經覺得這些音很土,讀了《離騷》後瞬間感到高大上)。用這裡的方言朗誦古詩詞,朗朗上口,押韻的趕腳完爆北方。如今江淮官話使用者大約7000萬,使用者將在全國語言中排第3位,僅次於北方官話、吳語。從這裡再往南的方言,北方人基本上覺得是雞同鴨講,所以江淮也成了抵禦北方話入侵的最前沿陣地。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南北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但處於長江和淮河中間的這片廣袤大地有點兩不靠,北方人(淮河往北)認為是南方,南方人(長江以南))則認為是北方。由於地處南北分界線,江淮地區的民風兼具北方的豪爽和南方的細膩。譬如引發南北甜黨咸黨大戰的豆腐腦問題,在鹽城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又甜又咸。此為題外話,不表。
蘇北狗遭到蘇南、上海、浙江等地的歧視,有諸多所謂的原因,譬如經濟落後,民風蠻橫,好吃懶做,髒亂差等等。很多問題是表象,歸根結底在於經濟落後。數據說話:
蘇錫常一騎絕塵,蘇北窮親戚苦苦追趕。當然,窮是相對而言的,蘇北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擱全國還是可以笑看風雲,所有城市都在全國百強,人均收入、城鎮化水平均居全國前列。所以江蘇人吃飽撐著互黑娛樂一下也就罷了,外地人就洗洗睡吧,別湊熱鬧了。譬如有山東同學跟我講:」你們蘇北那叫窮?那我們是不是都要去討飯?「
三、歷史上的蘇北
2008年春,我在清華上排球課,老師是仇軍教授。仇老師是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名字後面有一堆嚇人的」主任「、」常委「、」書記「等頭銜,也曾是帥哥田亮在清華的碩士生導師。但仇老師一張嘴,我就聽出了其中濃郁的山芋腔。課間在東操和仇老師閑扯,果不其然是鹽城老鄉,還是我父母的中學(伍佑中學)校友。 偶然聊到我們鹽城比蘇南落後的問題,仇老師不以為然:」蘇北在宋朝以前是比蘇南發達的,南宋以後由於黃河奪淮入海,水患頻繁,才逐漸落後於蘇南。「
這個觀點對圖樣圖森破的我很有震撼力。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蘇北地區的歷史。
1.鳳凰傳說——上古與三代
在距今一萬年的全新世早期,隨著全球性的海退運動,蘇北地區慢慢開始成陸。來自青藏高原的黃河、長江,以及發源於中國中部的淮河,挾帶著沿途泥沙,在沖刷、填積作用下,哺育出了下游的廣袤平原。在母親河的作用下,蘇北的海岸線今天仍然在以每年兩萬多畝的速度往東瘋長。以這個速度估計,很快中日東海劃界問題將很快得到妥善解決。此為題外話,不表。
上古時期,禹王分華夏九州,蘇北有其二,一曰徐州,一曰揚州。當然,彼時徐州和揚州的疆域遠比現在要廣,譬如揚州包括了整個東南沿海地區,但其核心區域還是在蘇北。地理行政區的劃分是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寫照。一般越是發達的地區劃分越細。譬如三國的蜀漢看著也不小,但僅占益州一地,所以實力最弱。又譬如新疆西藏自治區有數十個江蘇大,但行政上卻是同一級。由此可見,蘇北從華夏民族的神話時期就已佔據重要地位。
五千年前,以山東、蘇北為中心的東夷、淮夷部落集團和以陝西、河南為中心的中原部落集團同時點燃了華夏文明的曙光。少昊的子孫們源自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以鳳凰、玄鳥為圖騰,經濟以漁獵、商業為主,最早發明了文字,人民善用弓箭(」夷「就是持弓的人),在夏商周三代和以農耕為基礎的中原文明展開了長達千年的爭霸戰爭。
大禹死後,東夷首領伯益與夏後啟爭位,啟獲勝,開始了四千年的世襲制家天下。啟的兒子太康無德,新一代東夷首領后羿推翻夏朝,史稱」后羿代夏「,四十餘年後方有少康復國。
商朝本源自東夷,商湯率領東夷部落聯盟於鳴條之戰滅亡夏朝。然而商朝建立後統治中心移往河南,與老家的東夷兄弟們關係並不好,紂王糾集大軍討伐東夷,沒想到後院起火,被周武王在牧野端了老巢,只好在酒池肉林里自焚了(《左轉.昭公十二年》:「紂克東夷而隕其身」)。
周代的東夷仍然倔強,周朝統治集團於是派出了以姜太公和周公兩大功勛家族為首的黃金陣容展開了殘酷的武裝殖民,建立了齊國和魯國。從此山東消停了下來,但江淮之間的東夷和淮夷很快團結在了以泗洪為中心的嬴姓徐國周圍繼續和中原叫板。成王、康王時期,西周與徐國的戰爭依然連綿不絕。徐國參加以武庚為首的商朝殘餘貴族針對周朝叛亂,對抗周公的東征。徐駒王起兵攻打周朝一直打黃河邊(《禮記·檀弓》: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和北邊鄰居魯國的摩擦也是家常便飯。徐偃王大行仁義,進貢者三十六國,國力強盛後,率軍進攻周朝首都,迫使周穆王「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後周穆王親征,並藉助楚國軍力才打敗徐國。
總的來講,東夷的經濟、科技、文化發達,具備海洋民族的氣息,但政治、軍事弱於中原。春秋戰國後,東夷集團在貢獻了全部科技和文化後,逐漸和中原民族融合,形成了嶄新的華夏族。東夷的一支嬴姓部落從東方遷徙到甘肅陝西後建立了秦國,融合了西戎強悍的血液,經六百年勵精圖治,始皇帝一掃六合,開啟了兩千年華夏大一統帝國時代。
當然,韓國人聲稱此後他們繼承了東夷正統,並藉此索要漢字的發明權以及孔子的國籍,此為題外話,不表。我比較傾向於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外星人。
這一時期的江南,基本是犀牛野象滿地亂走,鱷魚老虎呼嘯山川的蠻荒之地,人民少而野獸多,未被劃分到華夏版圖。泰伯讓位,跑到了江南無錫梅里建立了吳國,斷髮文身,人家可是根紅苗正的周太王長子,但直到春秋末年吳國仍然被中原諸夏蔑視為蠻夷。幸好出了個有德行的延陵季子,才勉強使吳國得到外交承認。至於再往南的越國,雖然往上和大禹攀了親,吳越爭霸後也成為一代小強,但在諸夏老貴族眼中基本就是猴子般的存在。
2.大風起兮雲飛揚——秦漢第一帝國
從地緣、歷史、文化角度來講,蘇南和蘇北、皖南和皖北都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區域。歷史上的行政區域劃分反覆證明了這一點。從秦代四十八郡地圖上看,蘇北屬於東海郡,蘇南(包括浙北)屬於會稽郡。
蘇北是大漢的龍興之地,楚漢相爭基本上就是各路「蘇北狗」歡樂地互砍的歷史。徐州沛縣的劉邦率領沛同鄉的蘇北狗蕭何、樊噲、任敖、盧綰、周勃、灌嬰、夏侯嬰、周苛和周昌,宿遷的項羽率領連雲港的鐘離昧、淮陰的韓信、宿遷的季布,大夥一同公民抗命,到咸陽埋葬了大秦王朝。西楚霸王項羽定都徐州(彭城),號令天下。然而項大哥鎮不住場子,很快弟兄們撕開臉內訌。到了垓下之圍,沭陽縣的虞姬拔劍自刎,項羽跟著烏江自刎。韓信隨後封了淮陰侯,鴻門宴上救了劉邦的項伯封了射陽侯(封地在揚州寶應射陽湖一帶)。如果算上隔壁安徽江淮地區的范增(巢湖人)、英布(六安人),我們會感慨這滄海橫流風雲際會之時其他地方的人都在忙些啥。
劉邦去世以後, 文帝景帝崇尚黃老之術,搞無為之治(類似於自由市場經濟)。定都廣陵(揚州)的吳王劉濞利用政策的空子,組織了一大群亡命的囚徒,匯聚在黃海之濱,煮海造鹽,積攢勢力,又不用向中央交稅,富可敵國,最後發動長達四年的七國之亂,一頓互砍之後被周亞夫撲滅,劉濞逃到東甌國(溫州,當時尚未劃歸漢朝版圖),被溫州人砍了上交朝廷。(漢吳王濞以鑄山煮海,國用富饒,招致亡命,倡為七國之禍。太史公曰:夫吳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江東一都會也。)
但位於江蘇省沿海的這個彈丸之地,僅僅靠煮鹽一項就積攢起驚天的財富,最終有能力與正處於上升時期的西漢王朝分庭抗禮,不禁讓朝廷大吃一驚,於是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此建鹽瀆縣,派兵鎮守,以壟斷這一國家戰略資源。這就是鹽城的開端。從此,鹽的專賣制度成為了中央政府控制財政、打擊地方豪強、保證國庫收入和國防安全的最重要手段。絕非巧合的是,就在鹽城建縣的同一年,大漢鐵騎分兩路發動漠北之戰,對匈奴的心臟地帶發起了大規模的戰略進攻。大將軍衛青率領前將軍李廣、左將軍公孫賀、右將軍趙食其、後將軍曹襄出塞定襄,奔襲千里,在漠北擊潰單于本部。同時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塞右北平,全殲左賢王主力,封狼居胥山,臨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而還。經此一戰,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毫不誇張地說,古典時代的鹽,就相當於現在的石油加煤炭加天然氣,是國家經濟命脈所在,鹽業專賣就是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國企。沒有對江淮鹽業的絕對控制,漢王朝便沒有財政實力把匈奴趕到多瑙河畔去禍患歐洲人。當周圍大大小小的胡人、蠻夷被收拾乾淨之後,大漢獨孤求敗,國防壓力逐漸減小。到了公元前81年,漢昭帝召開鹽鐵會議,代表地方豪強自由主義的賢良文學力勸國家不要與民爭利。結果漢昭帝部分放開了鐵和酒的專賣,但最核心的鹽的專賣制度卻從兩千多年前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對當今天朝局勢有興趣的同學,這段歷史不可不詳察。這又是題外話,此處不表。
發達的經濟自然催生了璀璨的文化。淮南王劉安在壽春聚集了招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寫下古代道家文化之大成《淮南子》,順便在煉丹時發明了豆腐。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徐州豐縣人)開創五斗米教,現為道教兩大山頭之一的正一教(另一派為全真教),一直傳到今天的台灣,已經是第六十五代天師了。枚乘、枚皋父子(淮陰人)擅長寫漢賦,「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鹽城人)則擅長罵人,一篇《為袁紹檄豫州文》名揚天下,把曹操祖宗八代都罵乾淨了。今天若陳琳再生,和周亮互噴,想必大有趣味。
此時的徐州、淮陰、廣陵(揚州)都是王國首都級別的繁華都市。江南僅會稽(蘇州)一處而已,且遠不可比肩。
3.金戈鐵馬——第一次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
東漢末年分三國,直到隋文帝滅陳,江淮大地處於南北拉鋸戰爭的最前沿,所謂「北國鎖鑰,南國門戶」,你來我往,成了一片血火交加的戰場。戰火連綿四百年,生靈塗炭。今天「解放區」,明天「還鄉團」,城頭變幻大王旗。在這種犬牙交錯的戰勢中討生活其實就是狗嘴裡的骨頭,時刻要準備著被嚼玩一番,蘇北的社會經濟受到毀滅性打擊。然而多次決定性戰爭在這裡打響,留下許多傳奇故事。江淮人民久經戰火考驗,也練就了剽悍尚武的風氣。
三國時期,江南江北分屬魏國和吳國。吳國在江北尚佔據著廣陵、廬江等少數地區。自建安十三年赤壁大戰後,孫權集團和曹操集團在此反覆拉鋸。曹操的陸軍戰力強悍,孫權的水師老道犀利,誰也滅不了誰。呂蒙大戰濡須口,張遼威震逍遙津。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屁民只好被歷史的車輪碾得灰飛煙滅。《太平御覽》記載:」三國時,江淮為戰爭之地,其間數百里,無復人居。「《三國志》同樣記載:「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數百里」。
三國的血色浪漫中,江淮大地亦貢獻出了周瑜、魯肅、大喬、小喬、步騭、陳登、左慈等璀璨群星。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篡了曹家的權,淮南表示我不服,司馬父子表示我專治各種不服,壽春三叛,王凌、毌丘儉、文欽、諸葛誕等勤王軍閥紛紛灰飛煙滅。至此曹魏支持勢力被徹底剷除,司馬炎篡位稱帝,建立晉朝。
司馬家的好日子沒過幾天,胡人就打進來了。琅琊王司馬睿跑到南京建立東晉,江淮再次成為南北拉鋸的戰場。
公元383年,統一北方的前秦天王苻堅帥百萬大軍南下,投鞭斷流,欲一統天下。東晉謝玄從江淮流民中精選壯士,訓練出赫赫大名的北府兵,於淝水大戰中以少勝多擊潰秦軍主力。隨後出身北府軍的蘇北狗劉裕(徐州銅山縣人)大舉北伐,幾乎收復北方,建立劉宋。
」晉南渡以後,北府之兵,常為天下雄。祖逖自京口糾合驍健,擊楫渡江,威行河朔。桓溫用江淮之甲,覆李勢於西川,震苻健於灞上,走姚襄於洛陽,逼慕容於枋頭,可雲赫然振拔矣。劉牢之以北府兵摧洛澗,斬梁成,則苻秦奪氣。劉裕以烏合數百人,奮起京口,直入金陵,而偽楚奔亡。「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 )
南朝有宋齊梁陳四個短命王朝,和北朝拓跋鮮卑大致以淮河為國界。自古守江必先守淮,雙方圍繞淮河防線展開激烈爭奪,大小戰役數百場,讓人們記住了渦口、壽春、盱眙、瓜步、鍾離的刀光劍影,也記住了檀道濟、韋睿、曹景宗、陳慶之、吳明徹、蕭摩訶等一代名將。侯景之亂後,淮河防線終於全線崩潰,江淮大地盡歸北朝,衣帶長江不足恃,偏安一隅的陳朝也躲不過"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六朝舊事終於隨了流水逝去,迎來了隋唐大一統的篇章。
在這一時期,江淮作為南朝抵禦北朝的前線,盡遭兵貨,生民百無其一。而江南得到北方移民先進的文化技術,得到迅速發展。以北府兵為代表的江淮精兵名震天下,成為保存江東士族門閥的萬里長城。
4. 二十四橋明月夜——隋唐北宋第二帝國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公元589年隋滅陳,南北歸於一統。此後的五百餘年間,國家和平,經濟繁榮,蘇北也迎來了歷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期,或許也是最巔峰的時期。
楊廣乾死太子楊勇,榮登大統,史稱隋煬帝。煬帝開挖了北到涿郡(北京),南到杭州的京杭大運河,帶著浩浩蕩蕩的龍舟和美女跑到江都(揚州)安享富貴。之後的一千餘年裡,蘇北的興衰命運便和這條運河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然而雄才大略的楊廣把本該幾代人慢慢乾的事一下子幹完了,鬧得瓦崗寨四十六條好漢聚義,皇帝逃避現實,宅在揚州睡美女,乾脆不回洛陽了,最後被宇文化及一票人勒死。(2013年, 一位叫楊勇的地產商在揚州不小心挖出了隋煬帝陵,正所謂君子報仇千年不晚。)
唐朝開元十三道行政圖:(蘇北和蘇南依然分屬淮南道和江南東道)
到了唐朝,特別是安史之亂以後,北方凋敝,藩鎮割據,中央基本不指望能從河北那幫軍棍手中收稅了,全國經濟中心不可逆轉地往南遷移。「江淮自古為天下富庶之區也,天下賦稅仰仗江淮。」唐人羅讓指出「國之根本實在於江淮矣」。杜牧也說「江淮賦稅,國用根本」。
一方面,大運河的漕運把江淮地區的糧食源源不斷地運往長安維持李唐統治集團。揚州成了漕運的物流中心,整個江淮地區的糧食先集中到揚州,再從大運河轉入淮河,再從淮河進入汴河,再到黃河,經三門峽天險,西入關中渭河,直抵長安城下(見上文隋運河分布圖)。當著名理財專家兼宰相劉晏率領著滿載江淮糧食的大小船隻浩浩蕩蕩進京時,唐代宗李豫抱著太子喜極而泣:」咱們父子的性命保住了!「這絲毫都不誇張,因為關中乾旱的土地早已養不活越生越多的統治集團,連皇宮警衛部隊都餓得準備造反了。
另一方面,和漢朝一樣,淮鹽這個戰略資源再次保障了大唐鐵騎在東起朝鮮、西到中亞的萬里北疆橫行霸道,書寫了李靖、李道宗、侯君集、薛仁貴、劉仁軌、蘇定方、徐世勣與星月同輝的不世功勛,也見證了高句麗、百濟、倭、東突厥、西突厥、薛延陀、吐谷渾、高昌的灰飛煙滅。史載淮南鹽場「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大曆末(778年),鹽業收入占政府總收入的一半之多(「天下之賦,鹽利居半」)。
這時的蘇北,成了全國當之無愧的經濟中心。由於地處運河和長江交匯處,揚州在唐中期超過了長安、洛陽,成為唐帝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此時的揚州,號稱「富甲天下」,「天下之盛揚為首」,有「揚一益二」之稱(益州即成都)。唐朝的揚州,儼然如今的上海。如今我們只能從浩如煙海的唐詩中去尋覓那曾經的繁華。李白做富二代時在這瀟洒過:「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 」故人西湊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杜牧更是在這整整嫖了十年:「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徐凝也讚歎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千古絕唱、」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也是揚州人。此時楚州(淮安)、泗州(臨淮,在今洪澤湖底)也成為運河線上兩座名城,其中楚州更是東南僅次於揚州的都會,被詩人白居易贊為「淮水東南第一州」。鹽城也進入全盛時期,史載「公私商運,舳艫來往,恆以千計」,並成為重要的對外口岸,包括阿倍仲麻呂、粟田真人在內的至少兩批日本遣唐使從鹽城登岸入境。
黃巢之亂後,」澤國江山入戰圖「,楊行密割據江淮,李唐王朝也毫無疑問地走向了窮途末路。趙點檢黃袍加身,很快除了燕雲十六州的中原重歸一統。
經過中原的反覆戰亂,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逐漸完成,江淮六路成為北宋時期國家財富的倚重之地,僅鹽稅就佔了全國的42.6%。兩淮海鹽,凝聚了無數鹽工無窮的心血,名冠天下,行銷四海,創下了「吳鹽如花皎白雪」的美名,也為趙宋王朝創造了驚人的財富。周邦彥寫李師師的肌膚白,第一句就來「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縴手破新橙」。 由於鹽城的鹽產量太大,舉國上下無可替代,從而奠定了鹽城空前的戰略地位,幾乎左右朝局。此時一個千古奇觀誕生了:晏殊、呂夷簡、范仲淹三代大宋宰相先後跑到小地方西溪(鹽城東台)擔任鹽官。
當時蘇北沿海一帶,每當海潮漫漲之時,廬舍漂沒,田灶毀壞,家破人亡,慘不忍睹。為了保證海鹽生產和人民安全,范仲淹滿懷「有益天下之心」上述朝廷,建議急速修復捍海堰。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范仲淹在泰州軍事判官滕子京的協助下(同學們還記得巴陵郡的岳陽樓嗎?),率領民夫四萬餘人奮戰四年,修築了鹽城到南通的蘇北海堤,全長三百多公里。百姓感激他的功績,都把海堰叫作「范公堤」。 堰成後, 「來洪水不得傷害鹽業,擋潮水不得傷害莊稼」。外出逃荒的民戶回歸家鄉,百姓得以安其生,農灶兩受其利。如今鹽城市開放大道和204國道即為范公堤遺址。
5.烽火揚州路——第二次大分裂(南宋-金/蒙古對峙)
當宋徽宗沉醉於瘦金體、花石綱和李師師的時候,完顏家的拐子馬踏碎了東京夢華。宋高宗泥馬渡江,大概覺得南京還不夠安全,乾脆躲到錢塘江南的杭州,繼續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小朝廷。此後一百五十餘年,南宋以淮河為界,同金國、蒙古開始長期軍事對峙。蘇北屬於淮南東路,蘇南則屬於江南東路和兩浙西路。悲劇的蘇北再次成為了南北雙方你來我往的戰場,揚州、泰州、盱眙、淮陰也再次成了血腥與殺戮的殘酷舞台。
大兵過境,玉石俱焚。黃天盪之戰,韓世忠、梁紅玉(淮安人)圍困兀朮四十八天。順昌(阜陽)之戰,劉錡以五千八字軍精兵大敗兀朮十萬鐵浮屠。採石大戰,虞允文擊潰完顏亮六十萬大軍。開禧北伐,南宋丟盔棄甲,宋寧宗砍了韓侂冑的頭求和了事。昔年煙柳繁華的蘇北,如今成了烽火揚州路。同學們一起複習:
揚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
公元1234年,金國在蒙古和南宋的夾擊下滅亡。此後45年間,南宋硬扛已經征服了幾乎整個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公元1273年,襄陽城破,蒙元大軍南下。忽必烈認為兩淮為宋之北屏,城堅兵精,不宜強攻,只留少數兵馬在淮河前線牽制宋軍。元軍主力繞過淮河防線,從襄陽入漢水,乘虛從鄂州(武漢)強渡長江,順流東進,直搗臨安。1276年二月,宋恭宗趙顯率百官於臨安降元。
此時淮東制置使李庭芝、大將姜才仍然在淮南堅守揚州孤城,糧道斷絕,春風十里的揚州成了人吃人的地獄。「城市食盡,死者滿道」,「飢益甚,赴濠水死者日數百,道有死者,眾爭割啖之立盡」。「李庭芝猶括民間粟以給兵;粟盡,令官人出粟;粟又盡,令將校出粟,雜牛皮、麴櫱以給之。兵有烹子而食者,猶日出苦戰」。如此苦苦支撐到1276年七月,揚州城破,李庭芝、姜才以身殉國。
1279年,厓山海戰宋軍全軍覆沒,鹽城赤子、左丞相陸秀夫懷抱幼帝從容蹈海。越七日,屍浮海上者十萬餘人,古典中國以最悲壯的方式徹底淪喪。南北重歸一統。
1194年,黃河來了!
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比戰爭跟恐怖的黃河水患徹底衝垮了蘇北這片曾經富甲天下的土地。北宋末年,戰亂頻繁,黃河無人管理,決溢多次入泗淮。宋金對峙期間,黃河更是經歷了四次人為決口,百姓為魚鱉,慘烈無比。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金兵渡河南下,東京留守杜充在李固渡(今河南滑縣南沙店集南三里許)以西,扒開黃河大堤阻遏南下的金兵(這一刻蔣委員長靈魂附體)。黃河決堤後流入河南、山東之間,分南北兩支,南支入淮泗在蘇北入海,北支入梁山泊在山東入海。天道好還,到了1194年,「河決陽武股道,灌封丘而東」,已經佔據陽武的金人認為報復的時候來了,以此天賜良機將大河之水灌向南宋,在無遮無攔的淮河大平原上浩浩蕩蕩一瀉千里,入泗水,奪淮河,從鹽城北部(今濱海尚存廢黃河口)入海,北部山東入海支流徹底斷絕。黃高淮底,黃強淮弱,淮河如何承受得了?此後直到清咸豐五年(1855年)的六百多年間,華北平原不見黃河蹤影,咆哮的黃河水在蘇北大平原上頻繁泛濫、決口和改道,徐州、淮安、鹽城、揚州的人民也遭受了六百多年深重的苦難。
淮河從《詩經》時代就是「江河淮濟」四瀆之一,有自己的源頭和入海口,是一條清水河,含沙量不足黃河的百分之一。她在長江黃河之間不卑不亢地蜿蜒1000餘公里,是中國亞熱帶濕潤區和暖溫帶半濕潤區的南北分界線。波光涌動的淮河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歷史和文化,所謂「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然而悲劇就在於你躺著也會中槍,誰料到咆哮的黃河挾帶一萬多億噸泥沙的黃水滾滾而來,使魯南的沂、沐、泅河不能入淮,蘇北淮陰以下入海河道被夷為平地,逼淮從洪澤湖南決入江,無數支流和湖泊被淤淺或被荒廢,整個淮河水系遭到徹底破壞,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或澇或旱,自此步入多事之秋。黃河使淮河環境的變遷,成了世界河道史上罕見的變化最激烈的河道之一。
蘇北之衰,衰於黃河。從此,蘇北社會經濟文化開始全面落後於蘇南,曾經的魚米之鄉和財政命脈到了清朝便成了這副模樣(摘自《宰相劉羅鍋》第二十五集,左側為揚州鄭板橋):
(待續)
推薦閱讀:
※十二生肖的「前世今生」
※三教聖人的前世今生(中)——周文王與後天八卦、周易
※細數《紅高粱》的前世今生
※高尚古村的前世今生......
※英式紅茶的前世今生,這下子全懂了
TAG:前世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