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批判的解讀

摘 要:近30年來,劉澤華先生從整理和分析客觀存在的思想事實出發,圍繞中國傳統政治的中心議題,在從君主政治制度到傳統政治哲學的廣大範圍內,得出了系統化的學術觀點,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學術影響。劉澤華先生通過分析中國傳統政治思維的成長經歷及社會功能,深刻揭示了中國傳統政治的本質,將之概括為王權主義,從思想與社會互動的角度,得出了頗具理論解釋力的研究結論。這一方面較為客觀地呈現了作為歷史事實的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本來面目,如實分析了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理論體系,有利於較為完整地理解中國傳統歷史,也有利於深刻地認識中國傳統社會的根本屬性;另一方面,因為現實的中國仍然保存著較多的傳統遺留,特別是在思想意識層面,因而劉澤華先生對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研究結論能提升人們批判地認識傳統的意識,頗有利於人們發現現實社會中殘存的諸多舊觀念,從而促進中國社會在觀念層面上從過去走出來。

劉澤華先生文革前就有志投身中國政治思想研究,曾到中山大學從楊榮國教授進修中國政治思想,雖然因病中途折回南開大學,講授先秦史,但其學術興奮點卻始終難離中國政治思想,並就某些熱點或關鍵問題寫了若干學術論文,董仲舒、秦始皇等因其在中國傳統政治中的地位而頗受先生關注。劉澤華先生固然深深折服歷史唯物主義的諸多結論及重要分析方法,並曾多次在著作中嚴肅聲明自己的研究是建立在歷史唯物論的基礎上,但受南開史學傳統的影響,他在中國傳統政治研究中並沒有採取從歷史唯物論諸多重要結論說開去的演繹方法,儘管這種方法用起來既頗為方便,在政治上也比較安全,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及範式在政治學恢復之初頗為流行。在政治學恢複發展之初,雖然許多學者在從不同的學科轉移到政治學的時候也把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及範式帶入政治學領域,但由於參與恢復重建政治學的主要人員大多來自國家與法、科學社會主義、國際共運史、黨史及哲學,因此,剛剛恢復的政治學主要圍繞階級鬥爭展開,把政治看作是各階級圍繞國家政權展開的鬥爭,並主要運用演繹推理來構建學科概念及範疇體系。劉澤華先生從歷史學貼近政治學,雖沒有親身參與政治學的恢復重建,但也參與了不少政治學方面的學術議題討論,在政治概念等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比較早地提出了政治的非階級性內容,並率先在政治學領域中實踐了注重社會事實研究的範式,從社會事實的「實事」中「求是」,尋找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在具體社會事實層面上的「是」。劉澤華先生的歷史學視角將歷史研究側重點轉移的信息及趨勢及時帶入到政治學領域,在促進中國政治學研究主題、方法及範式的轉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劉澤華先生從分析中國傳統社會階級關係的特殊性入手,著手收集和分析了大量的事實性材料,在借鑒馬克思關於「行政權力支配社會」的經典論點後,初步得出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權力支配下的等級社會,不僅不同等級的形成及流動是權力運動的結果,而且不同等級形成和保護自己財產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權力。正如商品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的強大化約作用一樣,權力在封建社會也具有同樣強大的化約作用,即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社會事物都可以簡化為商品標準,而封建社會的一切社會事物則都可以簡化為權力,資本主義是個有錢就有一切的商品社會,封建社會則是個有權就有一切的權力社會。①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意識與社會存在原理,在把中國傳統社會看作一個權力社會的大前提下,劉澤華先生在中國政治思想的研究中就把統治理論作為自己分析研究的主要對象,在梳理了不同時代不同流派傑出思想者的權力理論後,將中國傳統政治理論的發展歸結為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的成長,並在分析了一系列綱領性概念後形成了一個更加普遍的概括——王權主義。值得注意的是,劉澤華先生的研究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自認為研究結論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精神及主要原則的,但他所得出的結論並不是歷史唯物主義層面的歷史哲學結論,而僅僅是基於社會事實層面的局部性的具體思想事實結論。

一、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反思

劉澤華先生在中國政治思想研究方面有自覺的方法論意識,從進入這個領域伊始就專門探討了「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對象和方法」,從研究對象的確定上,初步反思了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及範式問題,並反映出了較為注重具體思想事實的研究特點。「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大體可概括如下:研究歷史上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學派和不同人物關於國家和社會制度、社會改造以及通過國家機關和強力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的理想、理論、方針和政策;研究這些理想、理論、方針和政策提出的社會背景及其對實際政治的影響;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發展、演變的過程和規律。」[1]8政治思想研究對象的羅列之外,劉澤華先生在當時條件下還展示對政治事實的獨特理解,較早地提出了政治既有階級性的內容,也有非階級性的內容。他指出:「在階級社會中,政治是具有強烈的階級性的。但政治又不完全同於階級,政治的內容應大於階級。……它既有階級性,又有社會性。這種社會性超出了階級的局限,是人類社會共同創造的產物。」[2]如此看待政治概念,劉澤華先生在當時情況下就有可能在政治思想的內容上做出較為寬廣的選擇,與一般從階級性來定義政治的研究者有了明顯區別。這樣就自然無法迴避怎樣看待階級分析方法,怎樣處理階級分析方法與其他研究方法的關係,怎樣在進行正統階級性政治內容的分析時兼顧非階級性的政治。劉澤華先生的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沒有忘記政治思想的階級性,但在以現實的政治問題及具體的概念、理論為對象展開研究時,卻將重心放在了具體思想事實上,將階級性的內容與非階級性的內容統一在了研究對象身上,而沒有著意從研究對象身上僅僅分解出階級性政治的內容來進行分析。一方面,如果不能妥善處理階級分析方法與其他分析方法的關係,政治思想研究要關注非階級政治內容就會面臨當時意識形態的壓力,面臨體制層面的合法性危機;另一方面,如果其他分析方法不能獲得與階級分析方法同等的合法地位,政治思想中非階級性的共同社會性又如何能得到必要研究,從而實現在研究對象列舉所給出的承諾,缺少了對政治的這種非階級性內容的補充,就在思想內容上難免淪落為標籤化的階級鑒定,從而較多地關注對思想進行比較抽象的階級屬性分析,但單純為非階級分析方法爭取學科合法性又很容易在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等精神污染的過程中受到衝擊[3]《再版弁言》1。就政治思想研究中階級分析方法與其他分析方法的關係,劉澤華先生指出「在政治思想的研究中,一定要堅持階級分析,但階級分析方法並不是要求人們簡單地把每一個人和每一個思想命題都統統編排到階級的行列中」[1]8,因為「即使在政治思想範圍內,也不能把每一種思想命題統統還原為階級的命題,因為政治思想對象本身並不都是階級的」[1]9。

劉澤華先生以《先秦政治思想史》為起點的政治思想研究,雖然也使用階級分析方法分析政治思想的階級性,但其重點方法已經是階級分析方法以外的其他方法,側重分析政治思想的共同社會性。他在2007年的《再版弁言》中將《先秦政治思想史》中的非階級分析方法戲稱為「脫帽禮」,因為非階級分析方法在政治思想研究中的應用摘掉了思想家頭上的階級帽子[3]《再版弁言》1。劉澤華先生認為《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立論來自歸納法,所有的材料都是從『母本』中梳理出來的,而且在解釋和運用時也都以『母本』的完整性為前提。我曾給自己『立法』,絕不抓住一兩句話,離開『母本』體系,推導和演繹出現代性的政治觀念或理論」[3]《再版弁言》2。從這樣的「母本」出發,就會比較關心政治思想家向他自己提出的問題,就會比較關注思想家對自己急於想回答的問題給出的具體答案,而不太關心思想家對我們想要追問的關於國家和階級的答案,從而就會在政治思想史的資料整理中發現思想家們熱點討論的問題,並進而發現思想家們在提問及回答方面表現出來的相同或不同點。關注相同點就要求研究者聚焦於政治思想中的共同性普遍觀念,進行重大概念、範疇與判斷等的政治哲學研究,整體性地理解中國傳統政治思維。關注不同點要求政治思想研究思想家中的卓越人物,進行列傳式個案研究。劉澤華先生在研究方法列舉時並列了上述兩個關注點,主張在列傳式研究、思想流派研究、重大時代課題研究等的基礎上,進行重大概念等的研究,肯定了「研究重要概念和範疇的發展變化,對推進政治思想史認識是有積極意義的」[1]11。20世紀80年代,劉澤華先生繼承了蕭公權的研究傳統,在政治觀上率先突破了僵化的階級政治模式,能夠「采政治學之觀點,用歷史之方法」[4],進行先秦政治思想史的列傳式兼顧專題的研究,撰述了「迄今為止最系統、最全面(包括『人』和『書』)、資料最翔實的一部先秦政治思想史」[3]《再版弁言》1。

劉澤華先生自述其進入政治思想最初出於學術補白,以為中國政治思想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懂政治思想就難於觸及歷史的靈魂」,不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國歷史。但就在劉澤華先生力圖在中國政治思想研究方面繼續努力時卻在實踐中碰了壁,因為政治研究在當時是不準研究的禁區。「在挨整的時候下決心再也不搞政治思想史。……稍稍冷靜之後,我感到政治思想史必須搞下去,能引起『革命』群眾的批判,說明這個問題有現實意義。我這個人多少有點社會關懷,也力爭做些分辨,比如對『文化大革命』中的封建主義的泛濫就比較反感和厭惡,很多活動我不敢公開反對,但能避開的就設法逃之夭夭。我雖然反感,但缺少理性認識。……黎澍……有一篇系統批判封建主義的長文……使我對封建主義問題的認識更自覺了。為了從『文化大革命』中走出來,為了從封建主義中走出來,為了清理自己,我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後起開始下定決心,把主要精力投入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和教學,同時把清理封建主義作為自己的一項使命。」[3]《總序》12-13思想從來都不是抽象的存在,從而也不可能進行抽象的繼承,以往的優秀思想必須經過社會實踐的歷史選擇,更何況思想是否優秀並不取決於它的命題,而是取決於它的社會意義或作用。劉澤華先生非常關注思想與社會的互動,主張政治思想研究既要搞清楚政治思想在歷史上是如何在社會中形成的,又如何反作用於社會的哪些方面,又要確立合理評價政治思想的社會尺度,以其具體的社會功能客觀評價其社會效用。注重陳述思想事實的完整性,注重時代及思想家政治問題與政治思維的完整性,注重從社會與思想的互動中來理解和評價思想,這實際上是在中國政治思想研究領域走上了觀念史社會分析的道路,從而創造了一個與中國傳統歷史解釋相互融合的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理論體系,並據此開創了一個「王權主義學派」。

推薦閱讀:

「夸父逐日」的多重解讀
解讀家居風水中的財位、財路和財庫
解讀掌紋密碼》第二章第一講部分(連載2)
第二章 溝通——解讀婚姻的密碼
「揭秘玄學」深度解讀中國風水五行概念

TAG:批判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