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讓唐太宗魂牽夢繞一生的奇女子,武則天只是她的替身而已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一生雄才大略,文武雙全,被尊為「千古一帝」;可以說唐朝成為歷史上最鼎盛王朝,唐太宗功不可沒,其功績堪比秦始皇、漢高祖。
唐太宗的皇位來的也不是很光明正大,不僅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還逼迫老爹李淵退位。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男人,卻對一個女人魂牽夢繞一生,這個女人就是唐太宗的正室,長孫皇后,歷史上稱之為文德皇后。
長孫皇后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唐朝宰相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一族因是北魏宗室之長,在孝文帝改革時,賜姓長孫。長孫家族作為皇族宗室,從北魏至隋以來能人輩出,可謂「門傳鐘鼎,家世山河」。
長孫氏的父親長孫晟有一箭雙鵰的美譽,且在軍事外交上也頗有建樹。長孫晟長期處理隋與突厥的關係,曾使計分化突厥,對突厥分裂有極大貢獻。突厥之內,對長孫晟非常敬畏,聽聞他的弓聲,認為是霹靂,見到他騎馬,認為是閃電。因此,長孫晟家得到霹靂堂的稱呼。長孫氏就是這樣一位出身貴族世家的名將之女。
長孫氏的哥哥長孫無忌和李世民是少時好友,後來長孫皇后在13歲的時候就嫁給了當時才16歲的李世民;從此開始了與李世民互愛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
隋末時期風雲動蕩,豪門貴族也難免受到影響,年紀輕輕的小兩口,就已經收到了各種挫折,如李世民的母親病逝、將長孫兄妹一手帶大的舅父高士廉被貶等,雖然這對剛新婚燕爾的小兩口遭到了極大的打擊。二人在逆境中互相安慰,扶持激勵彼此,關係越加融洽。
李世民在外作戰勇猛,立下赫赫戰功,手下也招攬了大批頂尖文臣猛降,被李淵所忌憚,原本李淵是想殺掉李世民的,加上太子齊王與後宮妃嬪時常往來,經常聯合在高祖面前讒害李世民。眼見多次在外浴血征戰的丈夫與皇帝疏遠,又為太子齊王所嫉,秦王妃直接出面緩和矛盾。
她常常在宮中出入,孝順高祖李淵,同後宮妃嬪交往,以彌補丈夫與皇帝的嫌隙,在後宮中為丈夫存留助力。在尚書右僕射蕭瑀和太子少保李綱等人的鼎力支持下,高祖李淵最終沒忍心對李世民下死手。秦王妃長孫氏等人同心影助為秦府的絕地反擊贏得了寶貴的備戰時間。
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通常站在丈夫身後的長孫氏出人意料地出現在了丈夫身旁,從容勉勵將士。將士們無不感激秦王妃的親自慰勉,因此更奮發無畏。妻子無所畏懼地生死相隨不離不棄,更激勵著丈夫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以秦王的完勝而告終。
長孫皇后好讀書,一生幫助李世民頗多;後來貴為皇后,還經常與丈夫一起地共執書卷,談古論今,從容以對,發表獨特見解,對丈夫與朝政大有裨益。唐太宗對長孫皇后一向愛重。登基之後,對長孫家族常常恩遇逾制。
但是長孫皇后深以盈滿為誡,說服胞兄讓位,在太宗恩准下,長孫無忌得以閑職高薪退避宰執之位。長孫皇后還利用自身對丈夫的影響力來護慰朝廷賢良,匡正丈夫的過失。長孫皇后一方面欣賞「庇護」著魏徵那些敢於直言的忠臣,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地提醒著李世民要行仁政。
可以說,李世民一生的功績中,有一半屬於長孫皇后;但是如此佳人,卻不幸早逝,年僅36歲;太宗悲傷不已,遵從皇后遺願,營山為陵,是為昭陵。縱觀長孫皇后的一生,她與太宗從少年結髮,一起互相扶持,走過了二十三載。於情伉儷情深,於政相輔相成。「一與之齊,終身不改。」
這也是為何即便李承乾沒能當上皇帝,最後也只有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爭奪,就是因為這三個兒子都是長孫皇后的兒子,李世民絕不准許別的兒子來爭奪。
唐太宗對長孫皇后所生子女的溺愛事迹還有很多,古人云「母愛者子抱」太宗對於長孫皇后子女的寵愛即便在長孫皇后過世後也絲毫不變,反而更加依賴,憐子而思母。男人總會愛他所愛之人生的孩子,這一點,即使帝王明主也不例外。
長孫皇后出殯,李世民「親臨宵載,義追深遠」,更親自為長孫皇后撰寫碑文。之後太宗又做了件前所未有之事。他認為僅是在寢宮陵殿安奉皇后並不夠,於是命人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宅舍,令宮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
唐太宗死後入葬元宮,唐高宗李治希望繼續保留棧道起舍,卻被大臣諫止,理由是,按照舊例,「只有寢宮安養供奉之法,而無陵上侍衛之儀」。可見這種在寢宮陵殿之外再修宅舍對已逝之人供養如生方式,為李世民首創。在李世民心裡,長孫皇后永遠是活著的。
在唐太宗死後,入葬昭陵,在元宮中等待了十三年的長孫皇后終於又一次與丈夫聚首。正所謂「伉儷之道,義期同穴」。長孫皇后和太宗生同寢死同穴,不負夫妻之義,伉儷情深。
至於武則天,很多時候,唐太宗也是只將其當做幼時的長孫皇后而已,但終究武則天不是長孫皇后,這是裝不出來的。
推薦閱讀:
※電影《鬼拳2》真的沒有用替身嗎?
※送童子,替身咒
※替身開光
※周迅被爆拍戲寧用替身上陣 也不願與趙薇面對面
※替身演員,是驚艷還是驚悚?這畫面太美,我不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