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簡述道教「修道」

簡述道教「修道」

修道並沒有什麼大神通,役使自然之力只是末道,且還會傷己。絕對不會像玄幻小說寫的那樣,雖然我也經常逛起點網。

修道在身體的自我感覺是有的,對於初學習者來說最大的感覺是輕,每次出靜,都感覺自己的身體非常輕鬆。另外就是精神好,這種精神好是指的注意力和持久力,我們許多人在讀書的時候會感覺到某一段時間自己讀書非常認真,簡直像進入禪教的境界一樣,時間過得很快也不知道。比如你以前只能認真看書半個小時,那麼現在也許能看兩到三個小時而不分散精力。

修道剛開始的時候,身體也許會一陣一陣出虛汗,但是出過以後就好了,覺得身體里很純凈。睡眠質量提高,少夢,而且睡覺的時間會越來越少。如果你以前是個磕睡蟲,每天睡不到八點醒不了,那麼這時候你往往會在六七點醒過來而且覺得自己睡飽了。隨著功力深入,睡覺會越來越少,少到連自己也吃驚。此外就是身體會冷熱不停地變化,一段時間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冷,簡直像個冷血動物,但是自己並不覺得冷,只是摸上去冷,冷了一段時間又會變熱,熱到很熱,然後才是逐漸走向平衡。這是因為打通任督調節陰陽的一個過程。

還有就是性慾高漲,性能力會不斷提高。次數和時間都會有質的改觀。

另外就是對心性的影響。對於不同的體質,學這個有不同的效果,因為這種練法是先陽後陰,對於肝旺,脾弱,心臟不好的人,在開始階段要控制練習的時間不要過長,等通了周天之後會好轉。而陰虛之人,則開始就有效果。通了小周天之後可以調理陰陽,如果身體有疾的人,在開始一到兩周內,會有短暫的病象加重的現象,然後才逐漸好轉。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道教的修鍊

一、齋心

道教內丹修鍊認為,在入手之前和煉丹過程中,都要注意齋心,也就是要潔凈身心,這樣才能為修鍊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如莊子講的「心齋」,李西月講的「調心」,李道純講的「正己」,劉玉講的「凈明全真」,都說明了這一點。

圍繞這一中心,道教總結了一系列為內丹修鍊服務的齋心理論與方法,如尊道貴德、清心寡欲、凈明全真、積功累德等,並且這些 理論與方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道教義理的完善而不斷深化。道教內丹修鍊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修得肉體大羅金仙,與道合體,內體於道,外顯於德。這種道德觀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與社會倫理相融合,最終形成了道教內丹修鍊的倫理思想。這些思想除了道教本身的義理外,甚至還包括儒家的三綱五常和三崇四德。難怪大多修鍊之人都十分強調五倫八德,就是說男子修鍊要講三綱五常,女子修鍊要講三崇四德。

南北朝隋唐至五代,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道教修鍊的倫理思想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佛教思潮的影響下,有的恪守傳統倫理,繼續沿著老的傳統往下走;有的部分恪守傳統倫理,發生了部分的變化;有的放棄傳統倫理,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恪守傳統的是繼續沿著漢魏倫理思想,進一步發揮《太平經》中重生修鍊、功德成神等思想,這主要以梁陶弘景、唐潘師正、司馬承禎、吳筠、杜光庭、五代彭曉等代表。如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和《真誥》,闡述「延年不死」,「不死之道」,「養神不死」,「長生要術」等思想與方法;潘師正著《道門經法相承次序》一方面肯定道教神仙信仰,一方面主張運用《太平經》守一存思法進行 漸次修鍊,並強調學仙當修立善功,認為「功滿三千,遷名仙格」。司馬承禎著《坐忘論》認為「我命由我,不屬天地」,但「修短在己,得非天與,失非人奪」,說明修鍊外在的因素都是由自身決定的。

宋元明清,是道教內丹修鍊倫理思想最具成熟的時期。這一時期除了出現了《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功過格》等可供修鍊者依據的善書外,還出現 了倡導「明心見性」的全真道和專講「忠孝神仙」的凈明道。在此同時,還出現了配套的《功過格》經。 這些善書的出現,使得道教內丹修鍊者在修鍊過程中十分注重「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 ,強調先行人事,再修陰德,然後才能修鍊成仙。並認為「守中抱一,與天相畢,此終不死壞之義也」,就是說人的精神與魂魄「與道同體」、「與天相畢」, 生命就會不朽。華復陽則認為「天人一貫」、「天與人無二理」(華復陽《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注》),說我之心即天地之心,我之炁即天地之炁,人天彼此感應,「人有死生,性無死生」,人若要超越生死,在於明心見 性,這與道教全真道所主張的觀點相一致。 全真道是由王重陽創立於金元時期,經丘處機弘揚,教門大顯。該教在識心見性,去情絕欲,忍辱含垢,苦己利人為宗的基礎上,主張性命雙修。他們將心性、理性、意識比喻成真意 、真神、元神等,總謂之性;將形體、精氣、存在比喻成元精、元氣、爐鼎等,總謂之命。 丘處機說:「金丹之秘,在於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潛於頂。命者地也,常潛於臍。頂者性根也,臍者命蒂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丘處機《大丹直指》)。 並把煉心性、元神叫做「修性」,煉元精、元氣叫做「修命」。

凈明修鍊法有三個核心,第一就是講忠孝。這一點是來源於儒家,如《論語》中講的「臣事 君要忠」「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第二就是講鍊形,這一點是道教本身固有的傳統,但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鍊形,而是追求精神上的超升。第三就是講救度,這是淵源於靈寶派的內容,也就是建功業,通過凈化社會道德空氣為己任,而此中講得最多的當然 要數忠孝了,因為凈明派始終認為治身修內之術,應與外行禮義相符合,把修身之術與仁義道德結合了起來,這種道德與儒家的忠孝仁義道德沒有什麼兩樣,因此他的傳揚得到當時社會的承認與弘揚。總之凈明忠孝道要求修鍊之人「維忠維孝,克凈克明」。做到「忠孝為本,立本以成仙」(《四規明鑒經·立 本章第一》)。

就當前條件而言,一個人修鍊必須有益於國家、有益於社會、有益家庭、有益於自身、有益於子孫,這樣才能著手去做功夫。

二、尊道貴德

  「道」和「德」是道教內丹修鍊的基本要旨,道教徒通常將一生修鍊的艱幸歷程概括為「修道養德」。修道是內在的功行,養德則是外在的行持,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在道教中,道有兩個方面的涵義:

其一,從宇宙觀上講,道先天地生,並化生萬物。老子說:在混沌未分的時候,有個混然而成的東西,她先於天地而存在,無形無相,亘古不變,周行天下 ,循環不已,可以說是天地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她的名字,勉強稱其為道。

其二,道教還提出了道生天地萬物的過程。即:經過了洪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宮、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盧、句婁、赫胥、太連、下古等階段。而此中亦有宇宙形成的五個時期:混元、空洞、混沌、混洞、劫運。

總之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貫主張,主要包括:

1、尊重人類自身的生命價值,反對輕生自殺,也反對殺害他人,要求潔身自好,修身養性,追求長生;

2、尊重動物的生命 ,認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靈性,即有道性,由於悟性有早遲之分,所以修道階次有快慢之別;

3、尊重植物的生命,認為植物和 人一樣具有靈性,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也能夠修鍊成仙;

4、尊重人類和動植物賴以生存 的環境。做到上述四點既度己又度人,正如《度人經》曰:「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三、清靜寡慾

  道家認為:人來到凡塵世界後,由於外界環境的影響,產生各種希求、奢望、情感等,這就是慾望。對於修道之人來說,這些都是阻礙修道的絆腳石。所以道教強調「清心寡欲」「遣欲坐忘」, 追求物我兩忘,摒棄智慧和思緒,澹泊無思,無憂無慮的超越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境界從忘形、忘利,以致於忘心。

莊子曰:「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莊子·則陽》)即是達到無知無欲,無染無穢,無他無我的狀態。這時人的心情十分平靜,沒有絲毫雜念,即清靜寡慾。達此地步,人體純靜,「慧心明鑒,智體無疵」 ,(《道德義樞·法身義第二》)。若能常清常靜,「天地悉皆歸」 (《清靜經》)。

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就是說人若清靜 ,就會正確地去立身處世,如做人要正派,做官要公正廉明等等。在老子《道德經》中,「 清靜」和「無為」是兩頗相類似的概念,同時,它和「寡慾」也有著一定的聯繫,他們都是「道」的部分表現。在後來的道教中常以它和「無為」或「寡慾」作為一個連用的術語,如道德經所說的「清靜無為」或「清心寡欲」。在《道德經》中,還有一個與它相對的名詞,那 就是「濁」,並且還有著相生相化的關係。老子曾說過:有道之士,性體圓明,湛然清澈, 處於萬物之中,與天地渾然一體,民之所樂則樂,民之所憂則憂,和光同塵。那麼誰能除盡後天的七情六慾,盪盡塵俗的一切污濁,就如濁水慢慢而靜,才能澄清而重現。所以有道之士,身雖處塵俗之中,不染不著,不滯不留,相似渾濁一樣,其性體常住。(據《道德經》第十五章譯)這說的不僅是道教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種清靜功夫,就是說,人處在一個紛繁蕪雜的社會裡,如何去避開塵世,達到清靜,那就要做靜功,當靜功做到一定境界時,更要繼續堅持下去,即會見到光明。老子認為這都是「道」的表現。

四、凈明全真

  凈明乃凈明道修鍊之宗,全真者乃全真道修鍊之旨。凈明者,「不執不著,不與不並,視乎無形,聽乎無聲,……心定神慧」(《太上靈寶凈明道元正印經》)。「以心達心,以性達性,……其光煥發,……心性圓融而自長生」。(《太上靈寶首入 凈明四規明監經·修身章》)。全真者,真功、真行雙全也。《晉真人語靈》曰:「 若要真功者,須是澄心定意,打迭精神,無動無作,真清真靜,抱元守一,存神固氣,乃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須要修仁蘊德,濟貧拔苦。見人患難,常懷拯救之心,或化誘善人入道修行。所為之事,先人後己,與物無私,乃真行也。」到此地步,人心自安,心不逐物,心不愛物,清靜純虛,與道合真。

道教認為修道之人有三寶,可達凈明全真,一者道也,二者經也,三者師也。修鍊者從師以後,一定先要學習道教經籍,通過經典來悟得大道。因為道教認為「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因道所以立經,因經所以明道」。田誠陽《中華道家修鍊學》第46頁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7月。就是講在修鍊過程中,要廣泛閱讀祖師的經典,結合自己的修鍊,參悟大道。同時道教還認為經典是由神傳仙授,常誦能使人心清向道。《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稱:道化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等,廣行教化於天下,廣度群 生萬品,或凝空結氣,自然成章,或浮黎協晨,聖人演妙,或天書下降,玉字方傳,或代出聖師,撰述靈旨。並說:「元始天尊開張法教,成就諸天,廣施經典,勸戒愚蒙,歸心信向 ,漸入法門。」又《正一修真略儀》云:「修真之士既神室明正,然攝天地靈癨 ,制魔伏諸鬼,隨其功業,列品仙階,出有入無,長生度世,與道玄合。故能濟度死厄 ,救拔生靈。」修真之士為何能夠如此呢炁「莫不由修奉三洞真經,金書寶為之津要也」 。 總之誦經之人,心靈自然純清,猶如鏡子一樣明亮純凈,故曰凈明全真。

五、積功累德

  「積功累德、慈善利人」是道教修鍊成仙的一項重要內容,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道德經》第五十九 章)即是認為積功累德才能通天神,才能得道,才能長生。《老子想爾注》亦曰: 「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能積善功累道德,「則精神與天通,設欲侵害者,天既救之」,還可以復生而長壽。

所以道教將「行善積德」作為修道成仙之首務,提出了「無知」、「無欲」、「無爭 」、「復朴」、「忘我」、「節儉」等思想,教人積功累德,勸善成仙。

勸善是一切宗教的積極因素之一,它廣泛而深入地融匯在修鍊之中。在道教修鍊理論中,勸善始終是其重要內容和精神旨趣之一。其主要是以抑惡揚善的形式,勸導世人以壽為善,修道成仙。首先,道教告訴世人修鍊成仙后就會擁有一個永恆不滅的生命,就會超越了自然和社會的束縛,生活於自由自在的空間。其次,道教在宣揚神仙思想、勸人為善的同時,還倡導天道承負信仰,以長生不死為至善境界的生命觀,是道教內丹修鍊貫穿如一的主線索,以此為出發點,一系列問題被引發出來。這種「 長生不死」絕不是符合自然生命規律的、實實在在的不死,而是超越了現實死亡的精神永恆 。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壽。」(《道德經》第三十三章)。就是這個道理。 死去的只是肉體,存在的則是一種精神道德境界。

由此可見,道教內丹修鍊在宣揚勸善方面,對於善良的、利他的道德行為給予肯定、褒揚和獎賞,造成感化、誘導和激勵的效果;對於非道德行為予以否定和貶斥 ,使世人產生自我警戒、自我監督的結果。 道教引導世人修鍊成仙、與人為善的時候,產生的效應就是有利於社會,造福於人類,即濟世貴生。道教通過濟世貴生思想的宣傳,積極勸導世人濟世利物,積功累德,成為神仙,可見濟世利物、積功累德是成仙的前提,也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引下,修鍊之人積極強調與人為 善。 自古以來,大凡成仙得道之士,在濟世利物、積功累德這個大前提下,不例外以下幾個達仙途徑。第一,救死扶傷,治病救人。道教真人孫思邈,在修鍊成仙之前,由於醫德感人,醫術高超,藥到病除,被世人尊為「藥王」,後他醫神龍、救靈虎,感動上蒼,被列入仙班。 道教仙人「三皇」,即為古代傳說人物伏羲、神農、黃帝,相傳伏羲療民疾,神農嘗百草,黃帝蓍醫書,民間百姓感其恩澤而祀之為神,道教將其納入神系,奉為「醫王」。第二,興利除害,造福於民。道教正一祖師張道陵在修道煉丹過程中,曾親率弟子伏妖魔, 斬妖孽,奪鹽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功成即蒙太上老君冊封為正一天師。道教真人許遜,因為為政廉簡,鎮蛟斬蛇,為民除害,白日沖舉,飛升成仙。 第三,揚善施財,濟貧拔苦。道教正一天師張魯,行寬厚仁慈之政,以道教化世人,設立義舍於路邊,放置米肉於其中,讓路人量腹而食;並作「三官手書」,為病者請禱;對於犯法者,先原諒三次,三次原諒後仍不思改悔的,才給予處罰;若有小過者,可以讓其自隱其過,只要修道百步,即可補過。元初成吉思汗南下中原,許多人慘遭殺戮,於是全真道士丘處機不遠萬里,赴大雪山( 今阿富汗境內)見成吉思汗,勸其慈儉愛民,毋行殺戮,成吉思汗聽取了他的建議,回到燕京(今北京)後,他又創立十方叢林,收容遭戰亂無家可歸的人,多達數以萬計,京城百姓多呼其「丘神仙」。 總的看來,濟世利物、積功累德,是修鍊成仙不可或缺的環節。

六、性命雙修

  性命雙修是道教修道成仙宗旨之一,猶指性功和命功。在內丹修鍊中,性指元神,引申為理 、心、意、德等;命指元炁,引申為法、息、形、功等意。二者通常被喻為龍虎、鉛汞、水火、嬰兒奼女、真陰真陽等,實為「神炁」二字。性與命密不可分,「性是命之根,命是性之蒂。無命則性無依,無性則命無主,二者二而一也。」(黃元吉《論性命雙修》)所以道教強調修鍊心神為性,煉養精炁為命,神炁並重,身心兼煉,與 道合真。修道之人,理應注重性命雙修,既要涵養個人的心性,使之光明;又要堅固個人的形體,使之長存。假如形體不保,今生得道,無可指望;保住形體,經受不住內心的魔障,成仙無望。所以修鍊之時,性命兼重,才能生道合一,長生久視。道教內丹修鍊,其實就是說性之根、命之蒂,性之神、命之炁的合一。

七、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的理念是道祖老子提出來的,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在老子的眼裡,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她無形無象,無虧無盈,深奧莫測,體含萬象,為萬物的始祖;而「自然」則是指一種法則,王弼註:「道不違自然,方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

這裡並不是說還有另外一個什麼東西位於道之上、主宰於道,而是強調道同樣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突出道的自然無為的本性。這裡的法指遵循、仿效之意,老子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都遵循著道生長消息。雖然道如此神通廣大,但她也不能隨意作為,與天地萬物一樣,也有所遵循,這就是自然的法則。說明宇宙中的一切(包括宇宙本身),都處在一種有序的運動之中,一切都有內在的法則,而所有的法則和秩序,都來自於道,都是自然而然的體現,毫無人為勉強的痕迹;就是說: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服從一個統一的法則,遵循一個有序的規律。大道既然如此,人亦不例外,修道之人更應該如此。道教強調修鍊之時,要自然而然,不假人為,若強調個人的意志,反害其功,所以要順應自然去做事情

可以這樣說:「法自然、宗無為」是道教修鍊思想的核心,是道教修鍊者一脈相隨的心法。人若要提高生命質量,求得生存之道,最終與大自然融合共存,就得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正是這種道法自然的思想,喚起了道教修鍊者熱愛自然、尊重客觀規律的美好情操。他們一向重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自然生態,強 調人和自然之間、個體小生命與宇宙大生命之間的同構與互動關係,誘導修道者在修鍊時不僅重視個體的小我,而且注視宇宙的大我,最終使自然哲學與生命哲學緊密聯繫在一起。老子及後來的道教修鍊者,都充分肯定了萬物的協和性、涵蘊性及依存性,指出宇宙、天地和人類一同生存,萬物與人休戚相關,不容分離。道教的這種萬物涵蘊、彼此相聯的觀點,與西方主客對立、人天分判的觀點截然不同。既然人與大自然、萬物本為一個和諧的有機的統一體,因此修道之人就應該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為自身的修鍊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八、和光同塵

  在修道時,與「道法自然」相提並論的還有「和光同塵」。「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就是說道如同自然界的光一樣,混合無間,隨同世俗。強調修道之人,理應毫無高傲的心態,即使有功於眾生,內心也應該不矜奇,不立異,不粉飾,混同世俗,不局限於出世,亦不局限於入世,而是以一種超越世俗的曠達精神,和光同塵,假借修真,磨鍊自己的性情,精修自己的品德,增補自己的丹基,增益自己的道行。修道之時,不一定要遠避塵世,在塵世中磨鍊自己,等待功夫修到一定的層次,丹基築成,需要入靜,再入山林不遲,所以道經講:「大隱居塵」「大隱隱於鬧市」「上士得道於三軍」(《抱朴子·對俗》)《悟真篇》也說:「未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 這裡的玄同,實際上指的是「道」的玄妙齊同的境界。要想達到這個境界,在修鍊過程中, 就要「挫銳」「解紛」。挫銳的方法是廣泛吸收各方面的修鍊經驗,聽取各種方法的修鍊建議,然後結合自身的體驗,冷靜對待修鍊過程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切不可盲從。解紛的方法是從全面來看問題,放棄片面的意見。譬如陽光普照,有照到的地方,也有照不到的地方, 也就是有陽面,也有陰面,二者同時考慮到了,才能做到「負陰而抱陽」,真正懂得「用其光,復歸其明」的道理。宇宙間充滿著灰塵,人世的事情同樣紛繁蕪雜,超凡脫俗、避開塵 世的想法與做法很難很難,眾人皆濁我獨清的做法似乎有些走不通。只有化除成見,沒有私心的人,才能發揮有利的一面,不加阻礙地讓它盡量發揮作用,對於不利的一面,也能因勢利導,善於幫助它發揮應有的作用。總之,「和光同塵」作為道教修鍊的基本思想之一,要求的就是修鍊者不露鋒芒、消除紛擾、含斂光耀、混同塵世。

九、我命由我

  道教認為人通過正確的修鍊是可以達到長生的,簡單地說就是能夠盡其天年,這個天年指人正常的壽命。修道之人認為,人的天年為一百二十歲至一百八十歲,。現代人的平均壽命為七十四歲,在道教看來,只不過是一個小孩子。每一個通過修鍊的人,都可以盡其天年,活到一百多歲。並且可以象薪盡添柴一樣,運用道教的修仙術,將生命延長下去,長生久視,肉體成仙,做一個人世間的「活神仙」,如果在人間呆膩了,就可以到天上的仙境去,如莊子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當然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要保持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好生、樂生、尊生、貴生,對現實生活充滿信心;同時通過修鍊,達到盡其天年。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盡其天年並不等於聽天由命,而是道教認為的:「我命在我不在天」「弘道無己,長生自致」。道教煉丹家葛洪認為,「世間變化之術,無所不為,高山為淵,男女易形,鉛性白而變赤為丹,丹性赤而變白為鉛。」所以他堅信,用異物燒煉金銀,同服食金丹長生成仙一樣,是必然而然的事情,所以生命的存在關鍵在於自己,而不在於外界,只要善於修道養生,安神固形,便可以長生久視。

十、男女皆修

  道教認為男女都可以修鍊,都可以修證道果。在道教神仙中不但有男仙,而且有女仙,並且 還有專門記載女仙仙跡的道經——《墉城集仙錄》。足見道教主張,大道面前,人人平等。 並且道教認為女子修鍊,一般要比男子快。這是從命理和性理的角度上來看的,從命理上講 ,女子心宮(性)與丹田(命)的距離比男子近;從性理上講,「男動女靜」。所以道經常講「 男子修行十年可成,女子修行三年可成」「男子伏氣三年,女子一年可伏」,就是這個理由 。然而事實上什麼東西都不是千篇一律的,由於後天人的身體素質、周圍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所以修鍊成功也不能以具體的時間來論斷,並不限定為十年或者三年。加之男子修鍊和女 子修鍊入手功法亦不盡相同,略有差別。命功過關後,即表明男子已「降白虎」,女子已「 斬嬌龍」,往上的功夫,完全一樣。得道成仙后,也有高下之分。

十一、返本還原

  返本還原就是修鍊中經常講的順則成人,逆則成仙,這是道教修道的基本原理,指在體內模仿宇宙反演及其反演過程,將生命歸還虛無,致力於超越有限生命。道教內丹認為,人和自然演化關係是道(神)生氣,氣生精,精生形,此為「順生」;而人性命雙修則應逆之而行,即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此為「逆修 」。此理論被道教煉養家廣泛採用,尤其是在內丹修鍊中。這種理論來源於老子《道德經》 第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意思是說道生萬物,萬物又會返還於道;人亦如此,人由大道化生,最終還是要還原於道,即修道成仙。 當然還可以用一個更貼近的詞語來形容,那就是返樸歸真。道教認為人若以「道」為準則, 遵守一定的行為規範,通過長期堅持不懈的修鍊,就可以返本還原、返樸歸真,和大自然之「道」融為一體,處於一個永恆不變的境地而成為神仙。其實,返樸歸真的意思為修鍊者通過修鍊性命、摒棄情慾和偽性,返歸純樸天真的本性,如同赤子,而與道同一。其來源於老子之「道」的人生觀—— 「清虛以自守,柔弱以自恃」(《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後來道教內丹修鍊者認為內丹之道就在於逆萬物順行之道,竭力使萬物合而為三(精、氣、神),三複化為二 (氣、神),二復歸一(神),一歸於道。並認為這是「奪盡天地沖和之運,陰陽化機之妙」 (見元陳致虛《金丹大道》)。 這種理論在《性命圭旨》中被稱作「順逆三關」,所謂三關,即初關、中關、上關。初關也就是煉精化氣之時,要注意「火逼金行顛倒轉,自然鼎內大丹凝」。中關就是鍊氣化神,要注意駕運河車,自太玄關逆流至天谷穴,氣與神合,再下降至黃房,所謂「乾坤交媾罷,一點落黃庭」。上關就是煉神還虛,守一抱元,以神歸於毗盧性海。 據明黃宗炎《太極圖辨》和《宋元學案·濂溪學案》記載,陳摶的太極圖用的就是返本還原的道理。書曰:「周子得此圖,而顛倒其序,更易其名,附於大易,以為儒者之秘傳。蓋方 士之訣,在逆而成丹,故從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順而生人,故從上而下。」

十二、法 梯航

  「法梯航、齋醮祭煉」是道教既度己又度人的原則之一。修道之人,依次而上,掌握法,為自身修鍊打開方便之門。法者,道也、術也。《洞玄靈寶太上六齋十直聖紀經》:「道者, 靈通之至真;術者,變化之玄技也。」書符、念咒、受 等,統稱為法。 符在道教中被視為天神降授、精氣結成,通常又被稱為雲篆、符字、八顯、玉字訣、天書、 龍章、鳳文、玉牒金書、琅虯瓊文、金壺墨汁字、紫字、寶誥、丹書等。《洞神八帝元變經·服符見鬼第五》說:「符是天仙役之神文,學者靈章之秘寶。」《三洞神符記》也說:「 符本結於空,太真仰寫天文,分置方位,區別圖名,符書之異。符者,通取雲物、星辰之勢。書者別析音句、銓量之旨,圖者畫取靈變之狀。然符中有書,參似圖象;書中有圖,形聲並用。故有八體六文,更相發顯。」 ,道士授受佩帶在身上的修持戒行的符圖秘文。擁有法者,既可以護身保真,攝靈制 魔,出入無間,長生度世,與道契合,又可以通過齋醮祭煉,救拔生靈。道教認為不但要修鍊自己,而且要度化他人。己身修鍊成真,無所不通,無所不曉;他人沉淪於塵俗,因輪迴 而墜入地獄。此時應用純真之體,所學法 ,通過齋醮鍊度,使之自然一真澄湛,與道合真 。這樣不但煉就了自己的造化,檢驗了自己的功力,而且度化了他人。

十三、嗇寶精氣

  在道教煉養中,嗇指愛惜保養之意。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嗇。」(《道德經 》第五十九章)意為治理天下,奉敬上天,均要愛惜精神,積累精力。因為精神不妄泄,就能夠心德備全;心德備全,就能夠回歸到自然的本性。治理國家理應如此,修道者 當然也應該這樣,修鍊若能嗇,就可以長生在世。因為「嗇以治人,則民不勞;嗇以治身, 則精不虧」。(高延第《老子正義》)。《老子想爾注》也說:萬物皆含道精,精為道之彆氣,而人則 是精車,想要保住精氣,百善當修。至此嗇寶精氣成為道教修鍊成仙的一個重要原則。 其實氣指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物,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根本物質。氣的範圍很廣,包括自然界雲霧之氣、人體呼吸之氣、陰陽五行之氣、生命運動之氣、精神靈秀之氣以及先 天的元氣、精氣、道氣等。最早提出氣的是西周時的伯陽,他以氣來解釋地震。此後古人一直用「陰陽之氣」、「天地之氣」來說明自然界和社會秩序的普遍聯繫。而道教則將其與生命聯繫一起加以闡述,在老莊思想中,氣是組成和聯繫天、地、人和萬物的始基:萬物聚則成形,散則為氣。因此莊子認為生命必須守氣才能夠長生。何謂守一炁「老子云,得其一萬事畢。所謂一者,先天真一之氣,即所謂天地之精,亘藏於陰陽之宅也。何以守之炁亦曰:慎內、閉外而已」。(見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莊子雖然沒有直接解釋守一,但他對於養氣有一段精闢的論述, 他說:「吹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見《莊子·刻意》)。

比生命更進一步的是, 道教還將「氣」與其神仙信仰結合在一起,認為: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通天下者一氣 耳,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萬物皆須氣以生。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禍福,皆由氣主宰;在體中,氣既聯繫著形,又聯繫著神,因此通過鍊氣既能鍊形又能修神。又《管子·內業》:「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這裡的「精」實際上就是指的氣,它是氣中更為精細的部分。道教認為一個生物擁有的精氣越多,它的生命力就越旺盛,不僅能堅固肢體,而且七竅與脈絡暢通,精力充沛,智力發達。同時還認為形氣構成人的身體,保持精力充沛,不讓精氣耗散 ,才能保持身體健康,生命力旺盛。如果精氣一旦離開,生命也就離開人體而去,只留下一個臭皮囊。因此修道者要自覺地由意識轉變為無意識,調節人體自律神經活動,從訓煉呼吸入手,來保精固氣。管子說:「不以物亂心,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德。以有神自在身。」就是告訴人們如何去守精保氣,即不要因物質的享受和感官的愉悅而使心亂氣散。這裡的「神 」就是精氣在體內聚成的神。可見一個人如果能把精氣匯聚到自己身上,並使之不散,「乃能窮天地,被四海,中無惑意,外無邪淄,不遇人害,謂之聖人」。(見《管子·內 業》)也就是成神成仙了。 千百年來,道教修道之士始終以守精固氣作為成仙之首要。他們把精氣神視為生命之三寶, 提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修鍊方法。合道即可長生不死,成為神仙。《金丹大要·上藥篇》云:「精氣神,三物相感,順則成人,逆則成丹。何為順炁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為逆炁萬物含三,三歸二,二歸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養形煉精,積精化氣,鍊氣合神,煉神還虛 ,金丹乃成。」 在愛惜保養精氣的同時,還要注意到人與天的問題。老子說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 ,人亦大」。人在四大之中,賴於天地而生存,得於道體而長生。所以修道之人既要考慮人體 這個小環境,也要考慮到天地宇宙這個大環境,這樣才能夠將自身的精氣與道炁相通,達到修鍊成仙的目的。

十四、形神相依

  形神關係是道教修道過程中常常遇到的問題。形指形體,神指精神。形神相依即指形體與精神相互依託,相互依存。《史記·太史公自序》曰:「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 」道教從修鍊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形有先天之形——真形(亦指自然之法身),有後天之形— —外在的體形;神亦有先天之神——元神,有後天之神——識神。先天之形靠修鍊而得,後 天之形由父精母血凝聚而成。元神與識神在後天之形形成時同時墜入人胎,合二為一,同居於心。修道之人就是要除識神而養元神,因為元神盛而人精力旺盛,識神盛而人精力衰絕。 所以道教要求修道之人形神俱妙,神炁合一。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說:「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併也,形 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則吉,去則凶。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稱神主生,精 主養,形主成,三者形成一個神器。強調修道之人,首先要保護好自己的形體,然後煉就自己的元神與元炁,使元神與元炁混成一片,達到「心在炁中而不知,炁包心外而不曉」的境界,即是「神炁合一」。

十五、實證實修

  修道需循序漸進,腳踏實地,實修實證,一步一個腳印,虔誠地修,認真地煉,這樣才能修得長生成仙。否則「欲速而不達。」《天隱子·漸門》:「易有漸卦,道有漸門。人之修真達性,不能頓悟,必漸而進之,安而行之。」意思是說:《周易》六十四卦中有漸卦,道教修鍊中有漸門;修道之人修鍊大道,不要追求立即領悟,必須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根據所遇到的實際情況與印證,最終取得修鍊成功。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八仙中呂洞賓的名氣故事大於別的八仙成員?
為您詳解什麼是道教的「承負」
道教的四大天師來源
曹操與原始道教

TAG:道教 | 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