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人怎麼過端午節
《端陽故事圖》冊分別描繪了端陽節期間的重要民俗活動,集中表現了歷代各地的風俗習慣。讓我們看看古人的端午節是怎麼過的?
射粉團
題:「射粉團,唐宮中造粉團角黍飣盤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唐代從宮廷內傳出的一種遊戲:剝開幾個用艾草汁浸泡過的黃米角黍,切成小塊放在漆盤中,讓客人們用特製的小弓箭射粉團,射中者可以食用。
採藥草
題:「五日午時蓄採眾葯治病,最效驗。」
端午也是採藥季節,古人認為五日午時陽氣最盛,以藥草治病最具效驗。譬如「午時水」,取飲、擦身,可袪百病。古人也會用百草來製作香囊、香牌、香珠,《紅樓夢》里,元妃在端午節前賞給賈府眾親「紅麝香珠」,便是用多種香料與中藥合成帶孔的圓珠,十八顆為一組,用細繩串成手串。如今的清宮檔案里,還保留著雍正九年「避暑香珠」的配方:香薷、黃連、連翹等中藥,還有磨碎的甘菊花、玫瑰花瓣,同時添有硃砂、雄黃。
清·金廷標 《群嬰鬥草圖》局部
與採藥、采艾蒲等相聯繫的還有蹋百草、鬥百草等遊戲,也是古人野外遊藝之遺俗。
賜梟(xiāo)羹
題:「漢令郡國貢梟為羹賜官以惡鳥,故食之。」
梟指貓頭鷹,傳說為食母惡鳥,故於端午節捕殺,做成羹湯,賞賜官員,寓有除絕邪惡之意。
漢代從武帝開始,端午賜梟羹給百官食用的做法,一直到清代的史書中都有記載。唐玄宗在《端午三殿宴群臣並序》中有言:庖捐惡鳥,俎獻肥龜」,說的就是吃梟。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接受了皇帝賜宴之後寫了應答的詩句:外廷已拜梟羹賜,應助吾君去不仁。也就是說,吃梟羹,引申之義是為了幫助皇帝去除不仁不義的人。
養鴝鵒(qú yù)
題:「取鴝鵒兒毛羽新成者去舌尖,養之皆善語。」
鴝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八哥,要在它換羽毛後,剪了舌尖好學話。八哥的舌端太尖,要訓練八哥能講簡單的話,就用小剪刀修剪舌尖,使它變圓,發音才較流利。
懸艾人
題:「荊楚風俗以艾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在今湖北湖南一地,人們把艾草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空中,剪成虎形,婦人爭相佩戴,以避邪驅瘴。
艾葉(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現代研究表明,艾葉含有的桉油精,具有很強的抑制微生物生長和殺滅細菌的作用,插艾草、菖蒲來消毒,可謂事半功倍。其中,熏艾草的消毒功效更大。
郎世寧《午瑞圖》這張畫里,瓶插蜀葵、榴花、菖蒲,盤內是櫻桃和杏,邊上還散落著幾個粽子。
系采絲
題:「系采絲,以五色絲系臂,謂之長命縷。」
漢代以青、赤、黃、白、黑五種色彩的絲線,紮成「長命縷」,系在臂上,可以驅除瘟病、避邪止惡。
裹角黍
題:「以菰葉裹粘米為角黍取陰陽包裹之義,以贊時也。」
菰,讀作姑,是一種水生高稈的禾草類植物,其莖為筊白筍。角黍即「粽子」。裹角黍即包粽子。今人包粽子以箸葉、箬葉、蘆葦葉為主。
觀競渡
題:「觀競渡,聚眾臨流稱為龍舟勝會。」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屈原的《九歌·湘君》中提到「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認為「飛龍」即龍舟。
端午節時節,龍舟競渡,萬人吶喊。賽龍舟已經成為端午節重要的民俗活動。
本文轉自:中國文物網
原文標題:看看古人怎麼過端午節
來源:傳承網
推薦閱讀:
※從屬相看透你的一生!越看越准!(男女都看看)
※今日大雪,祝福送上!快打開看看!越快越好!
※錢買不到時間?看看美國窮人比富人少活了多少年……
※可以看看2
※【知多D】寶寶視力問題不可忽視!原因、防治方法都在這,爸媽得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