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報刊中的辛亥革命(組圖)

  

  1911年10月21日,英國TheGraphic增刊關於辛亥革命的圖文報道,標題為:「西方文明正在捶打束縛中國的鎖鏈」。其中評論稱滿清二百五十多年的統治已經直接受到革命的衝擊,孫中山很有可能成為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在武昌起義爆發僅11天後的英國報刊上就已經預見到革命的走勢,反而在中國可能有很多人還未聽聞孫中山的名字。圖片有3張,左上為載振貝子,右上為孫中山,下圖為溥儀父子的合影,載灃端坐椅上,懷抱溥傑,手牽溥儀。

  

  1912年3月3日,法國Le Petit Journal關於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報道,標題為:《袁世凱剪下他的辮子》。1912年2月12日,清帝正式退位,同一天袁世凱宣誓擁護共和,「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次日孫中山宣布辭去中華民國大總統一職。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布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畫家以袁世凱剪去辮子這一場景對整個事件進行了概括,告示一個舊時代的終結。

  

  1909年8月29日,法國Le Petit Journal關於中國新軍的報道,標題為:《中國新軍》。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庚子事變的晚清政府,對新式軍隊一直抱有很大的期望。由新式的軍裝,新式的武器,新式的訓練裝備起來的新軍正在訓練。  

  1911年10月21日,英國The Graphic增刊關於清末清政府立憲的圖文報道,標題為:《中國對西方的模仿,滿清政府的響應方式》。其中評論為在立憲壓力下滿清政府的反應。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迫於國內外的壓力,清政府決定實施立憲,儘管派出五大臣考察歐洲憲政,但最終實際建立的還是維護皇權的宗社黨和皇族內閣,本質並沒有太大變化。圖片有19張,從左至右,從上至下分別是射箭的滿清騎兵;新軍第一鎮統帥鳳山將軍;端方;宗社黨成員;袁世凱;蔭昌;正在閱兵的載濤;前往茶館路上的賣唱姑娘;青島德國租界的主要街道;北京營建中的國會大廈;北京的使館街;大清郵差;南京附近被洪水淹沒的鄉村;中國擁擠的火車;上海正通過鐵橋的有軌電車;北京營建中國會大廈的另一個角度;上海的有軌電車;一間女性經營的按摩院。

  

  1911年11月4日,英國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關於辛亥革命中一些城市鎮壓革命的圖文報道,標題為:《這樣的懲罰會降臨到被捕的革命者身上》。其中報道了一些城市革命者遭到鎮壓的情況。武昌首義後,各省紛紛通電獨立,但並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會兵不血刃的完成革命,很多革命者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圖片城門上懸掛示眾的革命者頭顱。

 

  1911年11月25日,英國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關於武昌起義期間漢口難民的圖文報道,標題為:《從革命軍的首都到革命軍更想佔領的地方》。其中文章介紹了從漢口乘「江永」號輪船逃往上海的難民的情況。儘管革命軍佔領武漢三鎮後發出安民告示,組織軍隊巡邏,維持治安,並未侵擾民眾生活,但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中的戰爭沒有不令百姓生靈塗炭的,1911年10月27日,馮國璋率領的清軍進入漢口和革命軍展開巷戰,繼而放火燒毀大片漢口城區,很多百姓淪為難民。圖片共1張,為「江永」號即將抵達上海碼頭的情景,船上、岸上滿是從漢口逃亡來的難民。

  

  1911年12月2日,英國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關於辛亥革命中武昌的圖文報道,標題為:《帝國官員起身赴任的理由》。其中引用了前任四川總督岑春煊上任時說的一段話,用以對比說明在目前的形勢下清政府未能及時向湖北派出能夠主持大局的官員的被動局面。圖片共3張,自上至下分別是被革命軍炮擊後的湖廣總督府;總督在軍隊的護送下抵達上海;百姓從被燒毀的湖廣總督府偷運木料。

  

  1911年11月4日,英國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關於中國新軍建設的圖文報道,標題為:《在中國危機和遠東問題中一個強有力的因素,西式訓練的中國新軍》。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開始仿照西法編練新軍,向海外派出軍事留學生,幾年下來很有成就,辛亥革命中革命軍的主力都是訓練有素的新軍。但是最有實力的新軍都集中在袁世凱麾下的北洋六鎮,這也影響了民國成立之後的政治走向。圖片共8張,從左至右,從上至下分別是工兵用竹筏搭建的浮橋,遠處還可見偵察氣球;新軍裝備的現代武器,克虜伯山地炮;歐洲化裝備的中國新軍;陸軍的偵察氣球;新軍中留辮子的軍官;革命軍在山上展開防線;步兵軍團在軍官的率領下列隊前往營地;留辮子的新軍軍官。

  

  1911年10月15日,法國Excelsior Journal Illustré Quotidien關於辛亥革命的報道,標題為:《中國的革命,崛起的國家》。其中圖片從左至右,從上至下分別為漢陽江邊鱗次櫛比的帆船;漢陽鐵廠;清末的剃頭鋪;革命軍士兵;拿著水壺的苦力;漢口的街道;漢陽的城牆;漢口的居民區;武昌城的風景。

 

  1913年2月1日,法國L』Illustration關於中華民國成立之初的圖文報道。圖片共3張,上圖是中國的議會;參議院議長吳景濓;參議院副議長湯化龍。   

  1911年10月21日,英國The Graphic增刊關於中國青年的圖文報道,標題為:《當代之年青中國,直隸高等學堂所見》。其中文章為記者在保定的直隸高等學堂所見所聞,以此表現成立共和之中國的未來。直隸高等學堂的前身是1898年創建的畿輔大學堂,1902年,直隸總督袁世凱在原畿輔大學堂的基礎上建立了直隸高等學堂,亦稱保定大學堂,是北洋大學堂預備學堂,培養了很多人才。圖片共9張,從左至右,從上至下分別為100碼比賽準備起跑的學生;散開的辮子;100碼比賽的衝刺;挽起髮辮的司號員和指揮官;學校社團內「議院議長」打扮的學生;觀察操練的蓄辮軍官;仍然被保留的貢院;貢院的牆;直隸高等學堂的報告廳。 點擊查看更多內容


推薦閱讀:

怎樣解讀《讓子彈飛》里的最後一句台詞: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
百字說古迹 之 北京天壇
中國辛亥革命著名領導人物郵票
辛亥革命期間仁人志士為什麼選擇革命?
[原創]中山的憂鬱之八:知識分子應如何紀念辛亥革命?

TAG:西方 | 革命 | 辛亥革命 | 報刊 | 組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