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未成年人犯罪社會成因的幾點思考
對未成年人犯罪社會成因的幾點思考時間:2015-12-04 16:14:00作者:李靜新聞來源:正義網
在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刑法和有關刑事法律所規定的犯罪行為。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程度最高的問題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現狀和特點制約和決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種多樣,錯綜複雜。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內部到外部,從心理到環境,從主觀到客觀,是家庭、學校、社會和個人各個方面的影響結果。它們之間作用的發揮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的,緊密結合共同促成未成年人犯罪的發生髮展。本文試從人性的角度,結合社會學、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進行分析。下面結合辦案實際從社會學度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家庭的不良影響促成了未成年人不健康的人格
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經歷的第一個場所,是他們社會化過程的起點。在未成年人社會化過程中,家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發性的影響。
一是家庭結構的殘缺,是未成人犯罪的「催化劑」。在這種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責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務勞動的壓力、時間、精力等的限制,疏於管理和教育,極易導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誤入歧途。另外,由於家庭結構不完整,導致家庭成員間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際關係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點和反叛心理。這樣,由於他們心理尚未成熟,社會經驗不足,在不良環境的影響和壞人的教唆、引誘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是家庭教養方式不當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心裡基礎。家庭的教養方式直接關係到教育的成敗。一些家長沒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徵和成長規律,造成教養方式不當,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家庭教養方式不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嬌寵、溺愛。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就是因為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往往對子女採取的是一種百依百順、即使子女犯了錯誤也對其包庇的態度,使孩子從小養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惡勞、驕橫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為習慣。(2)簡單粗暴。正好與溺愛相反,有些家長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些家長發現孩子犯了錯誤後,無視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獨立的人格,對他們動輒打罵。他們在心理上視父母為敵,離家出走,流落到社會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溫暖」,有的在別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誘、威脅下,墮落成罪犯。(3)放任自流。父母放棄了教育子女的責任,對子女的一切行為舉止採取不加干涉的態度,放任自流。在這種家庭里成長起來的孩子,極易形成冷酷的、自傲、自狂、目空一切、自以為事、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在加上社會上各種不良因素的誘導和影響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3、父母的不良行為是未成年犯罪的外在誘因。家庭中的社會化很多都是在無形中進行的,父母的言談舉止、態度等對未成年人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父母有賭博、酗酒、盜竊、賣淫、嫖娼等不良行為,都會給子女以暗示的影響,並使他們模仿大人的不良行為行事,在其心靈中孕育下違法犯罪的種子。
二、學校教育的缺失禁錮了未成年人成長的社會化
學校是未成年人社會化的重要場所。良好的學校教育,可以對家庭教育的不良影響起到彌補和矯正的作用,幫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會因素的影響。但是,學校教育還存在某些不盡人意的缺陷和失誤,不利於未成年人的社會化,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一是重視升學率忽視思想品德教育。由於在教育觀念上片面強調智育的重要性,學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有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簡單、陳舊或是流於形式,而且內容空洞、脫離實際,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再加上在教師隊伍中,確實有一些素質差,職業道德低下的人。一種是課堂上可以講些大道理、道貌岸然,一離開課堂卻完全是另一個樣子。這樣就更加削弱了教育的權威性,甚至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這樣就很容易使成長中的未成年人排斥主流文化,而對不良亞文化產生認同,進而在不良亞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形成不良亞文化群體與主流文化相對抗,經過相互感染和認同,最後墮落為未成年人犯罪團伙。
二是陳舊的說教式教育方法導致法制教育效果不佳。目前,學校法制教育滯後,效果不佳,造成學生法制觀念淡薄也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法制教育課老師基本上是非法律專業畢業生,而且多數由政治老師兼任,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解釋法律知識準確程度不高的問題,上課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讓學生死記硬背。
三是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滯後。目前,學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而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基本上都是在學校期間度過的,未成年人進入青春期後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開始對性有所感知,性意識處於從萌芽到日漸明確和成熟的階段,他們對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但是由於獲得正確性知識和性教育的渠道不暢通,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指導,使得他們在性知識上表現為愚昧無知,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網站及淫穢音像製品等。由於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不同步,以及道德法制觀念的淡薄,在外界的刺激下,加上他們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往往會出現越軌行為。
三、文化市場的失控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外部誘因
由於文化市場的失控,不良文化泛濫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誘因。各種充斥著暴力、色情淫穢內容的音像製品及網路遊戲等等未成年人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腐蝕作用。未成年人處於求知和學習的人生階段,其主要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的習得方式就是模仿。這樣,媒體上大量的暴力渲染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耳聞目染,久而久之,一部分未成年人在性格上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並且殘忍、好鬥。遇事,頭腦簡單,很容易把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導致暴力犯罪。
一是忽視影視作品的社會影響作用。一部分影視、紀實作品為吸引觀眾,對黑社會性質、惡勢力團伙犯罪信息進行大量報道,對犯罪動機、作案過程進行過分詳細的描述。這給一些善於模仿的有劣跡的未成年人提供了模仿、學習的條件,他們不僅學會了作案手段,還學會了反偵察,反審訊的伎倆,成為了犯罪的「高手」、「專家」。未成年人性器官開始發育、性機能逐步成熟,生理結構的明顯變化引發了心理上的變化,好奇心增強,對自身的生理變化有著強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 ,特別是對於與生理變化有關的信息有著更加濃厚的興趣。媒體中的色情內容,正切合了未成年人的這些特徵,滿足了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一些未成年人,由於自我控制能力差,抵擋不住誘惑,抑制不住生理和心理躁動,便產生嘗試的念頭,很可能誘發強姦等性犯罪的發生。
二是疏於網路的管控。沉溺於上網也是誘發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原因。網路中通過互發電子郵件或聊天、在線遊戲等手段進行交往,可以向對方隱瞞真實身份、年齡甚至性別等特徵。由於網路本身的這種隱蔽性,上網便成了很多處於心理閉鎖期的未成年人緩解內心緊張、釋放內心積鬱的理想選擇。網路遊戲、網路聊天過程中,虛擬的人物可以不受法律和道德的規範,未成年人的心理隨意性被無限放大。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矛盾時他們往往難以協調,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糾正和引導,就有可能導致未成年人為了滿足自我需要而不擇手段地侵犯他人的利益。有些未成年人長期痴迷於網路,由於他們沒有經濟來源,為了支付高昂的上網費用,很可能實施搶劫、盜竊等財產性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其犯罪的成因也會呈現不同的方式。只有全社會都來關心未成年人,都來關注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我國的未成年人才會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綜上所述可見,未成年人犯罪是當今世界性的一大嚴重社會問題。然而,未成年人的文化素養、道德水平等情況,不僅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而且對於某一國家、社會乃至世界的前途與未來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是我們所要面臨的大事。
(作者系河北省肅寧縣人民檢察院未檢科科長)
推薦閱讀:
※別用「烈女」向鄧玉嬌致敬———天益: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為什麼西方女人不用坐月子而中國女人必須要坐月子?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5、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九二九年十二月)
※社會對阿Q是那麼殘酷,冰冷,絲毫同情沒有,生時如彼,死後亦如此
※馬克思論市民社會之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