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在繁華的廢墟上裸奔
金陵台、妙高台是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古建築,在樓宇林立繁華喧囂的大都市廣州已經相當罕見,以至於只有如此僅存的古建築,才能見證廣州發展的歷史滄桑,才能延續廣州承繼的文化血脈。但是,這座被認為是「熊貓級」的珍貴古建築,在6月10日深夜至11日凌晨,被兩輛鉤機悄然剷平。儘管有相關部門的叫停,但還是阻止不了民國古建築被強拆的命運,雖然沒有明目張胆的暴力,但這種偷偷摸摸地公然抗命拆遷,又與暴力強拆有何區別?我們不能不說,這是歷史文物保護的悲哀,這是悠久文化古國的恥辱。
類似這樣的強拆古建築事件,已並非一例:2010年,山東600多年歷史的明朝建築「三官廟財神殿」和「陳氏故居」被強拆;2012年,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以維修性拆除的名義強拆;同年,蔣介石的重慶行營被保護性拆除……一座一座歷史古建築的倒掉,被代之以漂亮而宏偉的樓宇,從歷史的角度審視,那穿越歷史厚重巍然佇立的樓宇,何嘗不是一堆廢墟之上的殘垣斷壁?對歷史冷漠,對利益熱切,她讓看得見的歷史,瞬間消弭於利欲熏心的浮躁喧囂。
從歷史深處走過的古建築,對於現代人來說,不僅僅只是一處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迹,她是一束文化的絲帶,她是一條血液的脈絡,她讓我們的現代文明不再浮漂,她讓我們的精神文化充滿厚重。莫言的文字,走進了世界文學的盛典,但那文字的記錄,怎不是歷史的影像志?我們的歷史,不僅需要課本上的一本正經,而且需要文學上的藝術加工,但所有的歷史載體,都不及擺在眼前的活生生的歷史證據,她被歲月風蝕的大青瓦,或許還記載著當初的世道風雲,她被前人腳踏的青石板,或許還銘刻著昔日的歷史傳奇。她站在那裡,就是一段記憶,一座豐碑,一冊歷史。
令人遺憾的是,越來越多的古建築,面臨著被強拆的殘酷命運,這使得保護正在日漸消逝的古建築,成為非但必要而且緊迫的重要任務。已被現代鋼筋水泥圍困且處於孤立無援境地的歷史古建築,是那樣不堪重負,甚至用盡所有的吶喊,都擋不住大型鉤機的瘋狂拆除。之所以對歷史如此缺乏敬畏,我想,大概是利益的誘惑太過巨大,以至於不惜冒著前對不住古人後對不住來者的罪過,將利益黑手直伸向躲過日本人炮火和解放時硝煙的歷史古建築。作為決策者,需要的是政績,需要的是GDP,需要的是節節攀高的財政收入,顯然,那些古建築並不能滿足,她需要新的利用,才能彰顯時代賦予地皮的經濟價值。「沒有強拆就沒有新中國」,正是這樣的決策邏輯,決定了那些古建築的命運。當然,這並不否認決策者某種程度上的善意,比如改善生活環境,提升城市形象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謀取資本利潤最大化的開發商,資本本沒有對於歷史的絲毫敬畏,它敢冒一切風險追逐利潤,它才不在乎什麼割斷歷史和褻瀆文化的世俗評價呢。而一旦有了權力的勾勾搭搭,資本更會有恃無恐,甚至敢於拿法律為兒戲,將見證歷史輝煌的古建築拆成一片廢墟。
在歷史上,也曾有過拆除古建築的前車之鑒。1953年北京大規模拆除牌樓、牌坊、城牆、城門等古建築,林徽因為此疾呼:「等你們有朝一日認識到文物的價值,卻只能悔之晚矣,造假古董罷!」當下的現實,正是當初林女士預言的應驗。我們在加大申遺力度以促進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加速破壞歷史文化遺產的糾結中,又在充分發揮前人遺傳給我們的聰明才智去仿古造假,而且還不是個別地進行,大有波濤洶湧之勢。但無論新建的仿古建築如何與先前的惟妙惟肖神形相似,都比不及原來古建築那些破磚爛瓦更有意義和價值。
德國慕尼黑,大概還能看到線條質樸、與古典建築風格迥異的白色建築,那是納粹時代留下的遺產,記錄著這個民族帶給世界的災難以及恥辱。在納粹頭子希特勒的眼裡,「宏偉的建築是消除我們德意志民族自卑感的一劑良藥……他必須建造一些能讓民眾感到自豪的東西,那便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建築。這並不是在炫耀,而是給一個國家以自信。」專制體制下,那時代的宏大建築物,不過是統治者用以威懾民眾的權力修辭術,這對於當下民主的德國實在不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兒。但即便這樣,德國還是保留了這種古建築,以顯示對歷史的尊重與敬畏。而我們對於古建築的態度,好像過於功利,這不僅泯滅了歷史傳統的中國符號,而且銷蝕了中國大眾的民族精神,它使我們所有的繁榮虛華,不再有歷史依託的分量。
推薦閱讀:
※分析哲學:內容、歷史與走向
※金正男遇刺事件後,為何網上自相矛盾的新聞比比皆是,各種「分析」層出不窮?
※如何評價美食博主李子柒??
※荀子歷史哲學思想論綱
※最近十條觀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