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機器,誰才是主宰中國圍棋的「Master」?
近日,圍棋對戰平台出現了一位神秘的高手,名曰Master。
短短五天,該賬號橫掃中日韓各路圍棋頂尖高手,連勝五十場。唯一的一場和棋,原因竟然是:對手陳耀燁掉線了……掉線了……
網友對此展開了熱烈討論。
網友A:以後圍棋段位劃分可能需要多一檔:Master段。
網友B:Master:大意了,人與AI之間的信任呢!
網友C:人類終於使出了終極大招——拔!網!線!
在這種神秘氛圍下,圍棋老將聶衛平也坐不住了。他在一月四日下午迎戰Master,但依舊無法阻擋Master的連勝之態。該賬號贏了之後還萌萌噠地留下一句「謝謝聶老師」。
這不禁令許多人想到2004年的一部科幻小說《墨綠》
在小說里,主人公編出了一個會自我學習的人工智慧圍棋程序,並將這個程序掛在網上圍棋對弈平台,通過24小時不間斷地跟人下棋來完善自己的棋技,最終橫掃來挑戰的所有人類……
萬萬沒想到,這種玄幻的小說情節,居然會在現實生活中上演。失手的圍棋大將們和好奇的吃瓜群眾顯然不服,甚至開始有人打出「誰能擊敗Master,獎金十萬」的口號。
確實,對於鑽研圍棋幾千年的中國人而言,被一個只能確定不是人卻不知究竟為何物的神秘賬號打敗,是一件令許多人難以令人接受的事情。
那麼Master的出現,是否意味著中國圍棋的消亡?要回答這一個問題,我們或許應該先了解一下圍棋的歷史。
圍棋起源
關於圍棋在中國的起源,「堯造圍棋」是時代最早也是影響最大的記載。
戰國《世本》:「堯造圍棋,丹朱善之。」
西晉張華《博物志》:「堯造圍棋,以教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
也有學者認為,圍棋起源於兵法之道,在戰爭頻發的堯舜時代,可能有將領在作戰會議上畫圖,以石子代替雙方士兵,這種做法後來被一些人模仿,創新成了一種遊戲,衍生出了圍棋這一活動。
東漢桓譚《新論》:「世有圍棋之戲,或言兵法之類也。」
馬融作《圍棋賦》,開宗明義:「略觀圍棋兮,法於用兵。
雖然起源說觀點不一,但堯舜時期已存在圍棋這一活動,卻成為大多數學者的共識。
春秋戰國時期,圍棋活動已經初具規模,出現了眾多的圍棋愛好者,以及弈秋這樣的圍棋高手。正如《孟子》中所言:「弈秋,通國之善奕者也。」
弈秋課徒
但當時,圍棋還並未得到貴族、文人士大夫的首肯,因而無法登上大雅之堂。孟子甚至曾言「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將圍棋視為會引發子女不孝的一大原因。
秦漢時期,圍棋的這一處境並未得到改變,雖知曉者眾,但文人士大夫也只不過將其視為消磨時間、賭博玩樂的遊戲罷了,圍棋甚至被許多人認為是一項空耗時光的活動,因而逐漸出現了「博行於世,而弈獨絕」的情況。
晉代葛洪《西京雜記》卷二:「杜陵杜夫子善弈棋,為天下第一。人或譏其費日。」杜夫子善於圍棋到了天下第一的地步,卻依舊被諷刺浪費時間,可見當時圍棋愛好者並未受到尊敬。
直到東漢班固撰寫《弈旨》,從儒家觀念出發,尋覓圍棋與儒學共通之處,將儒家思想糅合進圍棋中,這才使世人的觀點產生了一些改變。弈逐漸從遊戲上升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範疇,但舊思想依舊影響深遠。
《太平御覽》引《吳志》中記載:「孫權太子和常言:『當世士人,宜講修術學,習射御,以周世務,而但交遊博弈,以妨事業,非進取之謂也。』後群僚侍宴,言及博弈,以為妨事費日,而無益於用,勞精損思,終無所紀,非所以進德修業、積累功緒也。」可見即使到了三國時期,圍棋依舊為一些人所看低。
變十七為十九
魏晉時期,道教盛行,圍棋也因此而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甚至變成了神仙道士們的寶物。而統治者以棋設宮,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等級,是當今職業圍棋手段位之分的來源。這些舉措,使圍棋的社會地位有所提升。
也是在這一時期,圍棋的格局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變化——從十七道轉變為十九道。
魏邯鄲淳的《藝經》上說,魏晉及其以前的「棋局縱橫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1952年於河北望都一號東漢墓中發現的一件石質圍棋盤則比較完整。此棋盤呈正方形,盤下有四足,格局縱橫各十七道。
東漢·河北望都出土石質圍棋盤
1975年在山東鄒縣發掘的西晉劉寶墓中,有一副裝在灰色陶盒裡的基本完整的圍棋子,由黑白色天然海卵石磨製,圓形,共289子(也有說272顆棋子),對於十五道棋盤而言,棋子顯多,對於十九道又顯少,與十七道棋盤相適應。
西晉·劉寶墓出土天然海卵石圍棋子
西漢海昏侯墓中也出土了迄今第一件中國古代木質圍棋盤,雖然僅剩不到五分之一的殘片,但依舊能看出上面至少有十四道,是否為十七道?是完全可能的。
西漢·海昏侯墓棋盤殘片
而魏晉之後,十九道圍棋盤日漸成為主流。敦煌出土的南北朝北周時期《棋經》中便說:「棋子圓以法天,棋局方以類地。棋有三百一十六道,放周天之度數。」這裡「三百一十六道」的表述可能是「三百六十一道」之誤,因為並沒有兩個相同整數相乘為316,而「放」也為「仿」之誤。
1959年,河南省安陽北郊隋代張盛墓出土了一個小型白瓷圍棋盤,呈正方形,面上刻畫著19條道,是最早的19道棋盤實物。
隋·白釉瓷圍棋盤(河南博物院藏)
當然,圍棋在中國的發展並非是同時的,有些偏遠地區直至唐代,依舊保留傳統,使用著十七甚至十五道的棋盤。比如1972年於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代《弈棋仕女圖》中所繪。
唐·《弈棋仕女圖》局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化遊戲於風雅
毫無疑問,至隋唐至宋元時期,十九道棋盤已佔據了主流,並且因為貴族偏愛等原因,圍棋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前僅僅被視為遊戲的圍棋,這時卻和彈琴、寫詩一樣,被視為了風雅之事,甚至成為一種社交手段,這是圍棋繼格局之後的第二次大改變。
五代·《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卷》(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卷》局部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棋待詔」制度,所謂「棋待詔」,簡單來說,就是唐代翰林院中專門陪同皇帝下棋的專業圍棋手,有時也負責與國外選手比賽,唐玄宗時的王積薪、唐德宗時的王叔文、唐宣宗時的顧師言及唐信宗時的滑能等,都是棋待詔中的著名人物。
此制度的實行,推動中國圍棋走上了新的發展軌道,大大提高了圍棋的社會地位,從唐初至南宋,一直延續了五百餘年,可謂影響深遠。
唐宋時期,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多,圍棋逐漸走出國門,在日本和朝鮮半島廣為流傳,《新唐書·東夷傳》中就記述了唐代圍棋高手楊季鷹與新羅棋手對弈的情形:「又以國人善棋……國高弈皆出其下,於是厚遺使者金寶。」說明當時新羅的圍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時期,國人的棋藝水平更是得到了迅速的提高,這一時期的典型事件,是出現以永嘉派、新安派、京師派為首的圍棋流派。這三派風格各異,布局攻守側重不同,但皆為當時名手。在這些流派的帶領下,圍棋深入市民階層。
現在南京莫愁湖邊的勝棋樓,相傳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大臣徐達對弈之所。
徐達棋藝高超,某天,明太祖約其在莫愁湖畔對弈,徐達居然贏了,朱元璋自然不高興,正當這時,徐達趕忙跪下說:「陛下請看全局。」朱元璋一看才發現,徐達居然將棋子走成了「萬歲」二字,於是龍顏大悅,將莫愁湖賜予徐達,並將此樓命名為「勝棋樓。」此故事雖無法確定真假,但可從中窺見世人對棋藝的追求。
勝棋樓內景
清代康熙至嘉慶年間,弈學更加昌盛,湧現出了圍棋四大家——梁魏今、程蘭如、范西屏、施襄夏。傳說范西屏和施襄夏曾經對弈於當湖,交戰十局,勝負相當,從此成為佳話。
清·玉圍棋子(故宮博物院藏)
又經過數百年,人與人的對弈,已經逐漸演變為人與機器的對弈。2016年3月舉行的圍棋人機大戰中,谷歌開發的人工智慧程序Alpha Go以4:1的大比分優勢戰勝了圍棋世界冠軍、韓國頂級選手李世石九段,至此,儘管計算機無法將圍棋變化全部計算出來,但是在圍棋上已有趕超人類的趨勢。
Alpha GoVS李世石
而近日出現的Master,似乎再一次印證這一趨勢。
Master到底是誰?在連勝60場之後,它終於承認了它的身份:它,就是之前戰勝李世石的Alpha GO最新版本。
或許技術上,計算機可以先人一步。但圍棋,對於中國人而言,從不只是一場勝負。
歷經數千年,黑白縱橫間,圍棋孕育著中國人智慧的基因,鑲嵌著中國古代文化的密碼。這種智慧與密碼,時至科技爆發的今日,或許會被計算機程序破解,但其本身蘊含的文化與內涵,卻是無法為機器所闡釋的。
你覺得呢?
推薦閱讀:
※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國家:250個民族!中國56個都不算什麼
※【中國古詩之最,太有才了!】
※好萊塢編劇教父麥基中國課堂再開課
※河山如畫 · 當代中國山水畫名家 學術邀請展
※布局中東,中國要對美國釜底抽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