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6-1)大明盛世

第六章、大明盛世一、遠邁漢唐

朱元璋死後,他的事業由朱棣繼續推進。

我們知道,漢朝初年的時候,國家經濟實力比較弱,人口和馬匹都比較稀少。所以先搞了幾十年的休生養息。到了漢武帝繼位的時候,國庫裡面已經堆滿了錢糧,馬匹和盔甲也已經有好幾十萬。這個時候,漢武帝才開始大規模的開疆拓土。

朱棣面臨的情況與漢武帝相似。洪武后期,國家稅收已經超過了每年三千萬石,是元朝時候的兩倍。再一次出現大量的糧食堆在倉庫里爛掉,穿銅錢的線朽壞都用不完的情況。

總之,就是人口、錢糧和馬匹這些發動戰爭的基本資源都已經非常充足。

不過,朱元璋的洪武之治,比文景之治要厲害得多。文景時期只是內政休養,對外毫無建樹。而朱元璋在統一了傳統的中原地區以後,先是派鄧愈出兵甘肅青海,奪去了西域地區,這是自唐朝以後,漢民族王朝再一次控制西域地區;然後宣布從元朝手裡接管西藏,在拉薩設立烏斯藏衛,相當於廳級軍政管理機構,後來改為烏斯藏都指揮使司,上升到省部級。這也是漢民族建立的王朝第一次統治西藏,唐朝對外軍事作戰最強悍的唐太宗時期,面對西藏也無可奈何。

洪武四年,朱元璋又派沐英出兵雲南,取得勝利,歷史上第一次把雲南全境(還包括今天緬甸東北部的一部分)納入中國版圖。超過了元朝,更超過了唐朝。洪武十三年,又讓藍玉帶兵翻過長城進攻北元,再次取得重大勝利,基本消滅了北元反攻中原的能力。

由於朱元璋實在過於生猛——三十年如一日天天加班工作十幾個小時不是白乾的,留給朱棣發揮的空間不是很大了。他要想像漢武帝那樣開拓那麼多北方疆土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朱棣還是干出了很多超越漢武帝的成績。

首先,親自帶兵出征蒙古,每次都是五十萬大軍,軍糧的供應源源不斷。這種戰爭能力已經超過了鼎盛時期的漢朝和唐朝。由於實力實在過於強大,五次出征全部都毫無懸念的獲得了勝利。把北元打成了韃靼,也就是說,把它從國家形態打回了部落形態。然後又把韃靼打分裂了,分裂出來瓦剌和兀良哈兩個部落。

朱棣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親自帶兵翻越長城北上,到塞外大漠與游牧民族決戰的大一統皇帝。

在北方每次都派出五十萬大軍的同時。在南方,仍然在不斷的用兵。永樂五年,大將軍張輔率軍征服越南北部,朱棣下令設立交趾布政使司。這是中華帝國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把越南北部地區正式納入版圖。

在南北兩個方向同時開疆拓土的同時,朱棣又派親信太監鄭和率領巨大的船隊出海,船隻數量超過兩百艘,最大的寶船載重量可達一千噸,船隊總人數超過兩萬七千人。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鄭和船隊穿過中國南海,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中國軍隊第一次進入印度洋。這一次遠征雖然沒有直接擴張土地,但滅了很多海盜,把一些不聽話的國王抓回國殺掉,大大的增加了中國對印度洋貿易通道的控制能力,並在今天的印尼北部、靠近馬六甲海峽的地方設立了舊港宣慰司,作為明朝的一個外派機構負責處理南海周邊國家的朝貢事務,把印度洋周邊的一些小國也納入朝貢國的範圍。

明初有海禁政策,但這並不是閉關鎖國。只是禁止私人商船出海,對外貿易由政府壟斷。外國商人來華貿易必須由本國政府帶領,以「朝貢」的名義來華,然後由市舶司檢查貨物,組織牙行(也就是貿易中介)來交換貨物。在印尼設立「舊港宣慰司」的地方原來海盜橫行,極大的威脅馬六甲海峽附近的來華船隊。朱棣下令鄭和帶兵去給滅了,這才設置了這麼一個機構來管理「朝貢」事務。所謂朝貢,核心就是貿易。一個朝貢團往往有數百人,真正的官方使者一般就幾個,剩下的全是商人。朝貢的物資和貿易的貨物價值相比,也只佔極少一部分。

「朝貢貿易」這個制度也是朱元璋建立的,作為海禁政策的配套制度。他實施海禁的目的是因為當時日本經常有流浪武士在沿海搶劫(倭寇的起源),還有就是張士誠、方國珍,還有元朝等敵對勢力的殘部還在一些海島上沒有清剿乾淨,禁止私人下海是為了斷絕這些敵對勢力的補給。現在有些人就憑藉這一點就認為朱元璋頭腦僵化保守、是中國落後的根源云云,這是很大的偏見。

朱元璋在實施海禁的同時就建立了朝貢貿易制度。這個制度的本質是搞「貿易資格認證」:只有被認證為「朝貢國」的國家,才能帶隊來華貿易。而「朝貢國」的資格認證核心就是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明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不能支援海外敵對分裂勢力。像日本老是有倭寇,朱元璋就不准它來朝貢,其實就是對日本搞經濟制裁。

——說到這裡,不得不插一句。我們現在很多人不是從人類的常理去理解古代社會,而把古人想的很幼稚可笑。比如這個朝貢,小國家不遠千里來朝貢,只要給中國很少一點禮品,就能獲得豐厚的賞賜,看起來完全是為了滿足統治者的虛榮心搞的勞民傷財的制度。其實古人也是很實際的,朝貢歷朝歷代一直就跟貿易緊密結合。遠邦小國不遠萬里來朝貢,不是圖的賞賜,而是可以趁機帶一個大商團過來搞貿易。這對中國人民和外國人民都有實實在在的好處在裡面。至於貢品和賞賜,主要是象徵意義。明朝的市舶司每次都會對朝貢貨物估價,然後徵收高達50%的關稅(估價時候雙方會討價還價,實際稅率一般會低於50%)。這筆收入遠遠超過賞賜物品的價值。最有意思的是,當時南洋跑到中國來「朝貢」的使臣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中國人,主要是福建潮汕一帶的。他們跑到南洋去經商,發財之後讓當地的國王封他們一個官,一轉身就變成「貢使」運著大批貨物到中國來販賣。比如正統三年(1438)年,爪哇「朝貢團」的三個使者:馬用良、殷南和文旦,都是福建龍溪人。

鄭和下西洋跟近代西方的大航海一樣,都是為了擴展貿易。《明史》裡面的記載,鄭和下西洋新增朝貢國三十多個。其實背後的實際意義就是增加了三十多個貿易夥伴。而且,鄭和航海才是真正的出於貿易目的,打擊消滅的都是海路上的強盜,沒有掠奪沿線地區的資源,沒有建立殖民地;西方的大航海則一半是貿易,一半是掠奪和殖民。

中國近代的衰落,跟明朝的海禁政策並沒有直接關係。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貿易拓展活動。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起因,鄭和的隨從馬歡在《瀛涯勝覽》裡面記載的很清楚:廣東人陳祖六等人在馬六甲的舊港附近當海盜,「甚是豪橫,凡有經過客人船隻,輒使劫奪財物據」,阻礙了海外朝貢船隊。朱棣接到報告,下令派兵剿滅。這才有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第一次出海的首要任務就是把陳祖六給抓住送到北京斬首,並順便消滅了沿途的其它海盜。

據馬歡記載:「(在掃蕩了舊港地區的海盜之後)則立排柵,如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如小城,蓋造庫藏倉廒,一應錢糧頓在其內,去各國船隻回到此處取齊,打整番貨,裝載船內,等候南風正順,於五月中旬開洋回還。」簡單來說,就是在馬六甲建立了一個貿易中轉站,包括警衛設施、港口裝卸設施、貨物倉庫、食宿供應點等。按照西方人的主權觀念,到了一個新地方插個旗子就算領土的延伸。中國都跑到這裡來駐軍建樓,那當然就是中國領土。印尼的舊港也就成為迄今為止中國領土的最南端。

此後鄭和的多次下西洋,軍事任務大大減少,就改為運輸大量的貨物去沿線各地交易,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以貿易為主、兼顧外交與航路治安巡邏的船隊。當時船隊主要往外輸出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製品、銅錢等,中國換回的主要是珠寶、香料、藥材、珍奇動物等。從海外進口100斤胡椒,當地價值1兩,回到國內出售20兩,利潤十分豐厚。除了胡椒外,其它進口商品的利潤也都在十倍以上。

鄭和在28年間7次下西洋,平均每四年就去一次,每次往返就要一年多。之所以那麼喜歡往西洋跑,肯定不是朱棣被「朝貢」上癮了。如果只是為了滿足虛榮心,跑一兩趟就可以了。這裡面真正的原因是:這是一件賺大錢的買賣。 「所奉獻及互市採取未名之寶,以巨萬計」。是賺錢賺上癮了,所以才每隔三五年就要跑出去一次發一筆洋財。下西洋在朱棣時期成了一種定期的官方貿易活動,跟西方的大航海一樣,主要是經濟利益驅動的。

除此以外,朱棣還完成了遷都,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這也是中國大一統王朝中唯一的一次遷都。

為了遷都,除了修繕北京城,還把北京附近的長城修築了一遍以保障安全,把大運河重新疏通了一遍以保障糧食供應。此外又組織了大規模的圖書編撰活動,編成了《永樂大典》,全書兩萬兩千多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百科全書。

明朝之前的任何一個朝代,要想同時做這麼多事,幾乎一定會耗盡國力。但朱棣不僅把這些事都干成了,而且明朝依然保持非常強盛的勢頭,民間依然非常富裕。沒有爆發任何值得一提的農民起義。從中可以窺見,朱棣時期中華國力之強,實在是已經超過了唐朝和漢朝。至於北宋,則更不值得一提——和明朝相比,北宋就不能算是一個大一統政權,因為它連中華帝國核心區域範圍內的燕雲十六州都沒有收回來,這裡從春秋時代起就是中國的一部分。

從疆域的廣闊程度來看,朱棣時期的明朝是遠遠超過漢朝的,跟鼎盛時期的唐朝相比,在東北部差不多,在西北地區則有所不如(這應該和唐朝首都在西安有關,對西域控制力更強),但是在西藏、雲南、越南則有了新的拓展,至於對南洋、西洋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更是遠遠超過了唐朝。

朱棣統治下的明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個無論在海洋還是在陸地上都擁有無可爭議的霸權的時代。直到六百年後的今天,中國有了第一艘航母,開始營建自己的藍水海軍,要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距離當年明朝在海洋上的霸主地位,還差的很遠很遠。

大明盛世,才是中華文明真正的巔峰。

這裡面有很大的功勞,應該歸屬於鄭和下西洋。海洋貿易的拓展,為帝國提供了巨大的財富。這筆收入是以前的朝代都沒有的。明朝學者嚴從簡在其《殊域周咨錄》中曾記載道:「自永樂改元,遣使四齣,招諭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庫市。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羨。」

這筆財富到底有多少?現在不能具體估計,因為鄭和下西洋的官方檔案後來被人故意銷毀了。不過有案可查的是:朱棣時期中央政府官員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的俸祿從米變成了鄭和貿易帶回來的香料。比如以前是每個月工資100石米,那麼根據米價和胡椒的價格折算,就改成發胡椒了。這些胡椒一直發到朱棣的兒子的兒子的兒子朱祁鎮上台,國庫裡面還有大量庫存。

胡椒當時非常稀缺,拿到之後很容易高價賣出去,而且同等價值胡椒的重量和體積也比米要小得多,便於運輸攜帶。這樣,國家財政就可以節約下來大量的糧食用於戰爭——戰士們的食物不能用香料代替,但官員發的米大部分不是用來吃而是用於購買其它消費品,所以輕便稀缺的西洋香料更為合適。

不過,由於貿易量太大,導致了胡椒等香料價格的下降,而折算米價的比例一直保持不變,到了朱棣後期,差價已經很大,官員們的工資因此貶值嚴重,對這種辦法越來越不滿意,成為了他們反對鄭和下西洋的一大動因。而直到兩個世紀之後,西方才出現了類似的現象。「17世紀初英國東印度公司也把來自海外的大量胡椒配給股東,帶來市場價格的低落。而英國皇家也曾因積存胡椒太多而感到棘手。」

所以,到了朱棣的時代,中華帝國突然變得比以前都要強盛許多,關鍵就是海洋霸權的擴張。這一點,是朱棣對中國歷史的突破性貢獻,也是他遠超漢武帝的地方。朱棣時代的中國,已經不再只是一個農耕帝國,同時還是一個海權帝國。如果他開啟的這種大規模官方遠洋貿易活動不被中斷,那就沒有後來西方崛起什麼事兒了。至於它為什麼會中斷,我們在後面講到劉大夏銷毀鄭和航行資料的時候再詳細分析。

除了西洋貿易以外,「大明盛世」還有很大一部分功勞應該歸屬於朱元璋。他像文景之治一樣搞休生養息、輕徭薄賦,但是他又不像文景之治一樣,留下嚴重的豪強問題給漢武帝收拾;他也不像文景之治一樣崇尚無為而治,而是修建了遍布全國的農田水利工程,核查清楚了全國的田畝。

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一個古代中國歷史上最清廉的官僚體系。

後來毛澤東說:治國就是治吏。

朱元璋的成功就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詮釋。

我們前面說過,帝制時代的中國,不是封建社會,是郡縣社會、官僚社會。從中央、郡(省)、縣,一直到鄉、里。官僚體系決定著中國人的組織程度和資源調配的效率。一旦這個體系變得清廉而高效,幅員遼闊的中國農耕社會就會被有力的組織起來:一家一戶辛勤耕織,一鄉一里興修水利;縣城裡製作農具和衣物,省城裡發展工業與貿易……所有這些資源通過稅收、兵役的形式,一點一滴的匯聚起來,就會化成一支浩浩蕩蕩的軍隊,橫掃蒙古的騎兵,翻越西藏的雪山,穿過熱帶的叢林,西渡流沙,南行巨浪。威震四海,所向披靡。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二人,就是這樣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國力最強大、幅員最遼闊、經濟最發達、人民最幸福的一個朝代。

到了清朝的時候,康熙皇帝南巡,到達南京,驚嘆於那裡的興盛繁華。到朱元璋墓前祭拜,提筆寫下了「治隆唐宋」四個大字。這說明,即使不希望人民懷念明朝的清朝統治者,也不得不折服於朱元璋的功績。

後來編訂《明史》,清朝的史官們給了明成祖朱棣這樣的評價:「六師屢出,漠北塵清。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幅員之廣,遠邁漢唐!」

所以,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二人為中國所開創的盛世,並不是我們今天想像出來的。清朝初年的時候,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對此非常清楚,說得也很明白:朱元璋休養生息、反腐倡廉,在經濟上「治隆唐宋」;朱棣利用朱元璋打好的經濟基礎,南征北戰,在疆域上「遠邁漢唐」。

=====================================================

以上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史料考證,大都來自於《鄭和下西洋中斷事實考證》,載《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作者萬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鄭和下西洋中斷事實考證》,萬明。

==================

作者李曉鵬

推薦閱讀:

史樂平:黃河之子告慰父親儲安平
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二)68.金兵入塞
施食神奇一幕:神通者黃河看到佛菩薩(圖)
毛澤東的黃河情結
黃河馬面鱷

TAG:文明 | 黃河 | 盛世 | 一帶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