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內家八樁傳真》二 沈壽傳授 王志遠整理

《內家八樁傳真》 沈壽傳授王志遠整理四、八樁經解八樁之法,以八陣圖立說。就奇正而言,以天、地、風、云為正法,以龍、虎、鳥、蛇為奇法。就陰陽而言,以天、風、虎、鳥為陽樁,以地、雲、龍、蛇為陰樁,無極樁為陰陽合德樁,即動靜未分,陰陽相合的統一體。就攻守而言,以天、風、虎、鳥四陽樁為攻,以地、雲、龍、蛇四陰樁為守。就剛柔而言,陽樁主剛,但剛中有柔;陰樁主柔,但柔中有剛。就開合而言,以龍、虎、鳥、蛇四樁為開,以天、地、風、雲四樁及無極樁為合。就架式高低而言,以天、地、龍、鳥四樁及無極樁為高樁,以風、雲、虎、蛇四樁為低樁。就鍛煉內容而言,無極樁用於養氣、調氣、活血、安神以延年益壽。天門樁(拳)用於煉志,地門樁(拳)用於煉意,風門樁(拳)用於煉勁,雲門樁(拳)用於煉神,龍門樁(拳)用於煉筋,虎門樁(拳)用於煉骨,鳥門樁(拳)用於煉精,蛇門樁(拳)用於練氣。此外龍門樁及虎門樁又用於煉目,鳥門樁及蛇門樁又用來煉身體的平衡能力。以上這些分類及分工是大體劃分的,實際上是不可截然分割的,事實上也是無法劃分清楚的。因為內家八樁(拳)是奇正相生、剛柔互運、虛實滲透、動靜渾然、蓄髮相變、互為陰陽、互為開合的。其實,天地間之萬物,各有其性,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內家八樁(拳)以形象體勢為形質,以意態神情(韻)為性靈。有形象體勢而無意態神情則枯澀,有意態神情而無形象體勢則浮滑。無形象體勢無意態神情者妄,形象體勢意態神情相左者荒。形象意態,體勢神情相輔,則形質與性靈溶貫。練樁行拳自然行雲流水,情思繚繞,氣象萬千了。然而八樁(拳)取象,宜參其變化,明其展蹙穿插之妙理。蹙以求其結密,展以求其婀娜,穿插求其呼應。使樁功拳勢顧盼生姿,渾然天成,以合形體之妙用。因而演練之時,除應注意形象體勢外,更應注意神情意態,意注神態,則得其動靜開合之勢;得其勢,則得其吞吐蓄髮之象;得其象,則得其虛實方圓之韻;得其韻,則得其陰陽剛柔之勁。勢、象、韻、勁兼得,則得其神。形神兼備,則意趣橫生;魂魄俱矣,則奇妙無窮。站樁行拳自然一派生氣。拳諺說:「外煉筋、皮、骨,內煉精、氣、神」。八樁(拳)則進行「志、意、神、筋、勁、骨、精、氣」的全面鍛煉。南方少林五拳——龍、虎、豹、蛇、鶴拳各主煉「神、骨、力、氣、精」,似有其相類之處,但內家八樁(拳)除「神、骨、力、氣、精」之外,尚有「志、意、筋」三個方面。說明內家八樁(拳)的鍛煉更全面,更加註重心理意志的鍛煉。俗說:「意自形生,形隨意轉」。張景岳說:「形者,神之本,神者,形之用,無神則形不可活,無形則神無以生。…」意者,憶也,神者,神、魂、魄、意志、思慮、智也,即心也。古人又云:「靈明知覺之謂神。」說明意、神皆是精神意識;形者,體形也,是形體物質。即是說,人的意識是從有形之體產生的,而煉功的形體,是聽命於意識的指揮而轉換變化的。它完全遵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八樁(拳)有正確的理論為先導,注重心理意志的訓練,這是其他樁式拳種所不及的,也正是內家八樁(拳)的難能可貴之處。為了更好的理解八樁(拳),將有關經義術語解析如下:(一)陰陽——「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樸素辯證法中的符號。陰陽學說是我國古代一種自然觀。它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或辯證法思想。其基本內容為:1、陰陽的對立:即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相反的兩種屬性。古人用太陰水和太陽火作為其基本性質的象徵。俗說「水火不相容」是也。2、陰陽的互根:即是陰陽的對立統一,互相依存,「陰陽合德」之謂也。3、陰陽的消長:即陰陽的平衡是相對的,一方的消長、變化、消亡、不足就必然影響到另一方面,引起另一方的滋長,旺盛;反之亦然。4、陰陽的轉化:陰陽兩方面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向其對立的方面轉化。中國內家拳術最深奧神秘之處在於陰陽動靜。它概括地體現了中國五千多年的哲學和拳學,同樣也反映了拳家的學養、性情、氣質、風貌諸方面的千差萬別。然而要洞察這微妙的千差萬別,卻要獨具慧眼。內家八樁的陰樁和陽樁,分別同陰卦和陽卦相合。在外形上則以「樁手」來劃分。即面南向陽而站,凡掌心向外向前或向上者為陽樁;反之,掌背向外向前或向上(即掌心向後或向下)者為陰樁。若以經絡學說的「手六經」來分陰陽,則以手厥陰心包經的勞宮穴位(在掌中央部位)為參照,凡「勞宮」向里向後或向下者為陰樁;反之,則為陽樁。(二)攻守——陽樁主攻,陰樁主守。即:陽樁為進攻姿勢,因之,意識須作進攻之設想,但攻中須寓守意,方能自立於不敗之地。陰樁為防守的姿勢。因之,意識須作防守之假想;但亦不是消極的防守,消極的防守是防不勝防的,而是守中兼有攻意。攻守是武術實質內容的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即是守,守即是攻,互爭雄長,互為補充。如:地門樁扼制對方進攻,隨即借其衝擊或企圖掙脫之力,順勢使其跌扑;蛇樁則含抓閉及滾倒起腳的地躺法;雲門樁雲幻霧影,渾身是意,遇攻擊可隨意變招,或變虎樁,或變風樁,可隨意化發。即所謂「隨化隨發」,「連消帶打」。八樁亦可以隨意搭配變化。如一手為雲樁,一手為風樁。一手為地樁,一手為鳥樁等等,不一而足。即是所謂:蓄髮相變,奇正相生。著隨意興,意由心發,攻守之變,不可勝窮。(三)開合——也是就 「樁手」的外形而言。凡屬開式,兩手心各不相對,而且兩手之間的距離一般較遠。其身形猶如把門打開一樣,但形雖開而意須合。也就象開門後即隨手關門的意思一樣。凡屬合式,一般兩手橫距相等於或小於兩肩寬度,同時,兩手心遙遙斜形相對,猶如勞宮穴氣息相通,遙相感應,並取其相輔而行之義。八樁(拳)九式、其中龍、虎、鳥、蛇、為開式,無極、天、地、風、云為合式。通常開式可一臂單用,而合式則充分利用雙手合力的原理,在應用時大都是兩臂合用的。但亦無定規,毋須過分拘於形式。《沈子拳法》中指出:「因敵用術,最要變通。」,「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臨陣拳斗,宛如水行。」,「自古手博,原無定法。法即是變,通即是法」。又說:「著變手變,神活在先。」 「神龍隱現,瞬息萬變;克敵制勝,全在一變。」說明一切都要視敵我雙方的形勢來變通。八樁(拳)是可以隨意搭配,隨心變化的。須知一切拳學原本無法,亦可謂無微不法。八樁(拳)雖形簡而意賅,大凡天地間高深學術皆循此理,而形式繁雜者反而絕少精義。內家八樁(拳)的陰陽、攻守、開合、剛柔變通,循環往複,乃合常之道。(四)動靜——古書云:「靜屬陰,動屬陽。世上萬物,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偏陰偏陰謂之疾,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就是說,陰陽即是動靜,動靜均衡,動靜合一,才是自然的規律。內家八樁(拳)本身就反映了靜和動矛盾的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王宗岳拳論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這裡的說明又更進一步,內家八樁(拳)亦同此理。所以內家樁(拳)不是動、靜,而是動靜產生之機;內家不是陰陽,而是陰陽發生之母。它是既「無為,而無不為。」這樣一個對立統一的系統。演練八樁的時候,沈壽老師經常告誡我們,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因這裡的不動,包含著生生不已之動,所謂「不動之動速於動,極速之動猶不動」是也。俗說「蓄勢待發」就是這個意思。李亦畬的拳論說:「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這舉手前的「靜勢」狀態就是無為,正因為它是無為,所以它又無所不為。這猶如挽強弓硬弩,引而不發,足具張力,出氣勢,是最有威攝力的。因為「動靜互根,動靜互運」,無法限制它的各個方向的變化可能性。故「周身皆身手」,可以根據進擊者進攻的具體情況,向任何有利己而不利於彼的方向而動。出手後分陰陽,即分出方向。這時在某一方向上有為,恰對應著其他所有方向上無為。要想在其他方向上有為,必須把原方向上的有為變為無為。即先停下來,而後改變方向,才能在其他一個方向上有為。這種動靜之間不斷地矛盾變化的辯證統一過程,就是內家拳運動。內家八樁(拳)運動中靜與動兩個方面,靜為勢,而動為態。靜動勢態是不可分割的。正如拳諺所說:「動中處靜,靜中寓動。」我們既要認識到轉化的必然性,又要主動地掌握和利用這種轉化的規律。靜動勢態是互為因果的。我們常說「動中處靜」就是說,動是因,靜是果;動是手段,靜是目的,即是「動中靜而守本」。又說「靜中求動」則靜是因,動是果;靜是手段,動是目的,即是「靜中動而致用」。我們既需知曉「牽一髮而動全身」,更須把握「靜一心而鎮全局」。內家拳的動靜觀就是互為因果的辯證法。狹義的「內家拳」如此,廣義的內家拳「太極、八卦、形意」等拳又何嘗不是如此。而有的拳家僅僅把動看作因,把動看作手段;認為動只是手段,靜才是目的。認為如將「靜」作為練拳的要點,是將目的錯作手段,倒置了因果關係。這樣的看法就不免失之片面了。拳諺說:「沉著為拳藝之本」,一個人在掌握競技技術後,臨陣忘拳法的事情是常見的。競技不夠沉著、鎮靜、怯敵、焦躁、被激怒、求速勝、受干擾、輕敵大意等等不一而足。總之,心意一趨紊亂,氣血便易上浮,動作姿勢也就變形,技術走樣,這時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了,難以發揮應有的技術水平。這固然與競技經驗有關,但主要還是意志、心理等素質問題。所以內家八樁(拳)將「敬」字訣放在首位,特別注重一個「靜」字。俗說:「無念神自清,清而心意定」。心靜神定才能體松、氣沉、神凝。才能體現其古拙凝鍊、醇厚淵深的風貌,「息心靜氣,乃得渾厚」是也。所謂:「泰山倒吾側,東海傾吾前,心君本泰然,處之若平素。」這無疑是意志力的一種表現。內家八樁(拳)是把心理意志訓練作為拳藝訓練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付予它相對的獨立性,這是它的高明之處。平素多強調「有人若無人」的訓練,則在競技時自然「藝高人膽大」,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拳藝水平。反之,平素藝高,臨陣膽怯,這也不是絕無僅有的事情。嘗言「天君泰然,百體從令」。為此內家八樁(拳)平日就講究心境寧靜,心如止水。心境寧靜則自然能使清輕上浮,渣滓沉降,久而明心見性,改變氣質逐漸化解為柔和,則使肢體松沉,柔體如春風,則感覺自然靈敏。心君指揮若定,百骸協調運動。這樣方能以我之靜,御人之動,在對方的活動中尋找機勢,乘隙進攻,搶攻或反攻,從而也就比較容易得手。拳諺說;「腦居靜為貴」。其表現在競技外觀上是不慌不忙,從容不迫,緩急相宜,緩而不滯,快而不澀;虛實滲透,攻守得體。表現在心理上是不慍不怒,謹剛慎柔,心平如鏡,靜觀其變。也就是說內則一心,外則一身,動靜在心,分合在形。諸如此類都屬於以靜御動的範圍。由此說明,「動、靜」二字不僅僅是指肢體的運動狀態與靜止狀態。它已構成了內家八樁(拳)的總體。動靜合練、外練內養,動靜互相因應,動靜合一,就可達到技擊、健身、療疾、益智、發掘身體潛能的目的。內家八樁(拳)倡導「敬以直內」。認為不論心理上的冷靜和焦躁,身形上的安逸與慌亂,攻守上的沉著與盲目,其內外必然相通,並存在一定的自然法則規律。所以把「以靜御動,動中處靜。」作為要領來訓練的決竅,就在於:「意存動之先」,「先在心而後在身」。即「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經過身心結合和因敵變化的長期訓練及競技實踐,才能「動也靈妙,莫可推測;靜也肅穆,莫可撼移。」才能逐漸階及「隨意而動,隨心而靜。」和「心手兩忘」,純任自然,返樸歸真的超自然神明境界。即所謂:「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無心始作真。」要知內家拳術,也可以說一切拳術的最終歸結是根本無法,也可以說是無微不法的。也就是俗說的「合規矩而脫規矩,脫規矩而合規矩。」其實不只是內家八樁(拳)強調「靜」字,其它拳、械也莫不如此,如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談到楊家槍法說:「又莫貴乎靜。靜則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化無窮。」這也可以說是武藝的共同法則了。內家八樁是內家拳的基本功,所以其雖為靜樁而立足點卻在於動。靜是為了更好的動。古人說:「修靈根而動其心者武道也。」就是要在入靜的基礎上進行各種適當的意念活動。「拳技之道尚精神。」這和佛家的禪功、道家的道功,所追求的寂滅,四大皆空完全不同。因而內家八樁(拳)把「動靜、虛實、陰陽」合德,也即是它們的統一體稱之謂無極。決不能理解為一種虛無思想。這就同高等教學的「零矢量」一樣,它決不是無。正因為這個零矢量是所有矢量的發端,它才能有資格和所有非零矢量相對立。所以零矢量包含了更豐富的內容。內家拳術把靜動、虛實、陰陽的對立統一體稱之為無極也正是這個道理。因為這種矛盾的雙方既是相互鬥爭、制約,又相互依存而共處於一個系統中的對立統一關係是理解內家八樁(拳)的總綱。「統一物之分解為兩個部分以及對於矛盾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我們可以用這一辯證法來理解內家八樁(拳)的動靜、開合、虛實、剛柔、奇正、吞吐等等,一切迎刃而解。這一理論也完全適合於廣義的內家拳。(五)方圓——拳諺說:「橫撐開放,光線茫茫謂之方,提抱含蓄,中藏生氣謂之圓。」內家八樁(拳)以八陣立名,天、地、風、云為四正門,龍、虎、鳥、蛇為四奇門。從「樁手」形態外輪廓來看是方形。嚴格地說是不規則的多邊形。但控制多邊形(包括方形)的最好形狀是圓,因此從拳術的角度講,內家八樁(拳)的輪廓是圓(從立體的角度講是球)而不是方。但是內家八樁(拳)畢竟是由一式式的樁式或一招招的「著」所組成的。所以必然有方正平穩的內在招式結構特點,而構架內在結構的最好方法是「方」。這一特點是與中國古代深層傳統文化相通的。所謂「天圓而地方」,「不以方圓不成規矩」。「方圓」和「陰陽」一樣,是高度的抽象符號,體現了原則性和靈活性及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是華夏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其原理是和太極圖一脈相承的。這也就是把太極、八卦等拳術劃歸廣義上的內家拳的原因之一。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外圓內方,守圓攻方,柔圓剛方;以方作圓,以圓作方,開合連環,亦圓亦方。」因此它們的拳理拳術,除了有其各自的特點之外,很多地方是可以溝通的。《太極圈歌》句:「能如水磨動急緩,雲、龍、風、虎象周旋。要用天盤從此覓,久而久之出自然。」「象周旋」亦作「相周旋」。此歌很值得尋味,從中可看出太極拳與內家八樁(拳)的啟承脈絡。內家也好,太極也罷,拳法之妙正在於方圓之互用,方易於勁,但方並非即是勁,故方以求其勁悍,得以方勁;圓易於轉,但圓並非即是轉,故圓以求其渾脫,得其圓轉。有方勁而乏圓轉,或則會剛而乏柔,陷於獷霸。有圓轉而失方勁,或則會柔而乏剛,近於媚俗。樁拳分三乘,故外形得方圓者,得下乘,意得方圓者,得中乘,神得方圓者,得上乘。方圓互化互運,操之純熟,則勁自圓,體自方,氣自恬,而神自一。則氣韻自高古雄深,風神自峭拔英邁。在實際的推手等競技活動中,運用內家八樁(拳)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事實上,內家八樁(拳)的風樁(式)與太極的雙按;龍樁(式)與提手上勢,手揮琵琶;鳥樁(式)與斜飛、野馬分鬃;雲樁(式)與雲手、掤式等等不一而足,都是相通的。只是內家八樁(拳)更樸實、更簡潔、更概括。八樁(拳)形簡意賅,變化無窮,幾乎跟所有的太極等拳術招式相溝通。或雍容華貴,或雄恣激越,或峭拔勁邁,或高古拙樸,或婉約俏俊,或生澀清剛,或圓暢倜儻,風姿綽然,立異避同,至明末已形成一個在深度、廣度、高度諸方面均無瑕可擊,無可匹敵的完整體系,足以成為一門獨立的拳術門類。五、八樁八法內家八樁(拳)術是一門藝術,顧名思義,藝而有術,術存藝存焉,術至精,方得藝至善。術不能明其理,曉其義,應於心而現於行,何以成其藝?術者法也,「法」之名有八,曰:「八法」。乃是心法、志法、意法、氣法、眼法、身法、手法、步法。現分述如下:(一)心法——即合德法或稱圓德法。內家八樁(拳),不僅鍛煉身體,自衛,尚有重要意義存焉,就傳統而言,首重德性。隆德尚禮「非困厄而不發」的原則,是它的光輝的典範。這一原則也被後來的廣義的內家拳太極、八卦等拳術所承襲,它完全符合我國人民溫良恭謙讓的美德。「德無不備稱圓。」內家拳要求道德的圓滿和技藝上的完臻相統一,要求操持者「德藝雙馨」。因而倡導「心」的修養。1、誠心——誠其心,待天下之人。2、容心——大其心,容天下之物。3、虛心——虛其心,受天下之善。4、平心——平其心,論天下之事。5、潛心——潛其心,觀天下之勢。6、定心——定其心,應天下之變。7、仁心——仁其心,愛天下之生。8、忍心——忍其心,忍天下之辱。在道德規範方面,內家拳更有一些具體的要求。其中有五不可傳。即:1、心險者——心眼狠毒,行事險惡者。2、好鬥者——好勇鬥狠,挑撥是非,缺乏修養者。3、狂酒者——嗜酒貪杯,酗酒滋事者。4、輕露者——肆意妄動,輕狂虛偽者。5、骨柔質鈍者——身體虛弱,智質愚鈍者。這是內家拳在傳教方面的規矩。「八心」包羅,稱之為合德或圓德,才能處驚不變,榮辱不驚。(二)志法——即練志法。1、志存高遠——則目標遠大,習拳一生,弘傳不朽。2、情志淡泊——則自甘寂寞,樂於清貧,心志高潔。3、志趣典雅——則自無俗態,賞心悅目,風格典雅。4、志堅意韌——則百折不回,不屈不撓,無堅不摧。以上心志的熏陶、培養,則是人體的一種特殊的心身運動。是內家「樁(拳)」外的功夫了。俗說:「功夫在拳外」。這是很多武術家的成長道路所證實了的。如果一個人只知傻練拳術,不注重道德的培養,情志的陶冶;不多讀些書,多些書卷氣,不「武事文備」;不多游一些山水,師法造化;不多走一些「江湖」,以武會友,多考驗一下拳術。拳藝是不可能精湛的。因為內家八樁(拳)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產物,是我國特具的文化所孕育出來的一顆光芒四射的明珠。它不只是招式姿勢那麼簡單,是大智大慧的集成。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在古老文化哲學思想的熏陶下,經過無數先驅者的實踐、創造逐步形成、完善,至今已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載體,傳統文化的沉積。所以只有通過樁(拳)功夫外的熏陶,八樁(拳)才能由清秀走向拙樸,由俊美走向深厚,由嚴謹走向飄逸自由,由清晰具體走向抽象意念。洗盡鉛華,清雅脫俗,大氣磅薄,獨領風騷。我們不能想像,一個人練拳習武,沒有心志能夠得到內家拳「內之足以統領群藝,外之足以吸納文明」的韻味和魂魄。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內家八樁(拳)是「身心性命之學」,是「身心合一,體用兼備」之術,更要認識人的體魄是「載知識之車」和「寓道德之舍」。「明道立德」是整個內家拳學的總綱和精神。離開了這些,內家拳學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最有價值部分,也就失去了生命。(三)意法——即用意法。《靈樞·本神篇》說:「心有所憶為之意」。所謂意就是練功者行功時大腦皮層,高級神經中樞的精神狀態和意念活動,是大腦思維。意之所向,神即前往,全身因之運動而行發勁,形於體外,達於四梢。可見人的運動,源之於意。意蘊、意趣、意境在拳術中的最為重要的主宰地位。不外乎意立技存,意失技亡的道理。技巧猶如骨骼血肉,意則是精氣神,是靈魂。站樁行拳理當以靈魂般的意去統帥血肉般的技巧,去突現靈魂般的意及意念活動。而意之於身則有統一之性,平衡、協調之能。八樁用意,以意注掌心為主,意不使斷,虛不致散。《少林拳術秘訣》所記《掌訣歌》也說:「氣自丹田吐,全力注掌心。」或言「力注」不等於「意注」。其實不然,「意須在精神」。拳家常說:「意到則氣到,氣到則勁自到。」《沈子拳法》精氣篇曰:「拳別上下,用意為上,運氣次之,拼力最戇。」「用意在身,取法乎上。意來氣至,氣至勁放」。明乎此,則心、意、氣、勁四者歸一,練習日久,自能達到「意之所至,氣即至焉;意有所注,氣有所歸」了。然而「意注」不同於「意守」,拳法應敵,瞬息萬變,拳彌六合,方為能手。所以古來拳家站樁行拳既不採用「意守丹田」也不採用「意注丹田」的。應敵制勝,雙方交鋒,兔起鶻落,瞬息萬變,間不容髮,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客觀上也無法意守或意注丹田。拳家常說:「氣沉丹田」,那是採用腹式呼吸法而使氣能下行,虛胸實腹,穩固下盤的自然現象,絕非意守或意注丹田之謂。更有錯誤理解所謂「氣注丹田」。須知腹腔乃腸胃肝臟之舍,並非盛氣之所,以拚命下腹充實大肚子為能,以為此即丹田氣,則大繆也。有一些拳家將靈活之身練成「大腹便便」,除一些遺傳方面的原因之外,不明就裡,受到錯誤的理論指導不無關係。近代一些練功者提倡意念、意守,甚至荒唐地要人們用意念意守丹田等穴位,還要想出一團火燃燒。由於意守過度,造成氣滯不通。中醫經典指出:「百端皆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憂則氣沉,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氣結就是氣滯不通。從而損害中樞神經功能,使神經功能失去平衡,以至出現視覺、聽覺、嗅覺障礙,更有甚者產生類似於精神病的幻覺精神癥狀。可悲的是這些不良反應,卻被某些人視為氣功的神奇療效。這是不懂科學練功,不懂醫學知識所造成的惡果。從這一點來看,說明拳學與養生氣功,兩者在理論上和方法上並不是完全相同的。雖然從延年益壽這一長遠目標來說是一致的,但兩者近期目的卻不盡相同,這就決定了它們在理法上的某些差別。這些「差別」也就是它們的特殊性。有些人盲目地將氣功的一些特殊的內容胡亂地套用在拳學上,就非驢非馬了。(四)氣法——即呼吸法。嬰兒降臨人間發出的第一個信號,就是呱呱的哭聲。對於它的意義,千百年來眾說紛紜。多愁善感的古代詩人說,它拉開了人生這幕悲劇的序幕。疑神疑鬼的宗教信徒則認為,它是冥冥中靈魂進入人體的吶喊。其實,嬰兒的哭聲是新生命的第一次呼吸,是吐故納新的開始。胎兒在子宮裡生活,只有微弱的呼吸,一脫離母胎,因臍帶血液循環中斷,所以氧氣的供應,二氧化碳的排出,都由新開始的肺來負擔。這一剎那,由於血液中氧氣少,二氧化碳增多,後者刺激了延髓的呼吸中樞,呼吸中樞便支配了呼吸運動。新生兒問世後的第一聲啼哭就標誌著呼吸運動的開始。從此伴隨人生的整個生命旅程。呼吸是生命活動的特徵之一,和心跳一樣,是生命的重要象徵,是人體總功能的一部分,在總體功能的條件下,而呼吸活動著,這是人的生理規律使然,是人體的本能。據有關典籍記載「肺為氣之府,氣乃力之君。大凡肺強之人,其力必強,肺弱之人,其力必弱」。這是因為呼吸機能的減弱直接引起攝氧量的減少,影響神經的傳導,肌肉的收縮,腺體的分泌,細胞的生長,從而影響身體健康。就武術領域來說,當然也就影響到拳家功夫的長進。美國醫學專家最近報告,他們對5200多人進行為期30年的研究表明,定期測定肺活量可能對人們近期和遠期死亡作出報告。研究人員說,肺功能,即呼吸功能的強弱,既是一個人總的健康狀況和精力的標誌,也是一個人生命力的直接表現。(人作最大深呼吸以後,再作最大呼氣,總的氣體之和就叫肺活量)一些國家已經把肺活量作為檢測人的衰老的首選項目這一。科學家們指出,肺活量低的人,不能指望跟肺活量高的人一樣「同享高壽」。因此,改善我們的肺活量即呼吸功能,是人們延年益壽,也是練拳習武者增進「內功」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勁,所以從事氣功,武術等運動的人都注重研究呼吸問題。內家八樁(拳)呼吸有四忌:1、忌用口呼吸。用鼻呼吸,這是因為鼻子在人體中屬於呼吸系統,與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等共同組成人體內的呼吸通道,其由外鼻、鼻腔和鼻竇所構成。是一個理想的「空調機」,由於鼻腔內粘膜上具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它具有收縮和擴張功能。無論環境多麼惡劣,氣候是否變化無常,都能進行不斷的調節。這樣當外界的空氣經過鼻子的通道時,通過腔內血循環的散熱或加溫,以及粘膜的調節,使進入的空氣接近於體溫,從而避免了下呼吸道因氣溫過於懸殊而受到不良的刺激。其次,鼻子是一個奇妙的「調濕器」,由於鼻腔內粘膜上含有大量粘液腺,漿液腺及杯狀細胞,它們在一晝夜可以排出約1立升左右的液體。這些液體,除一小部分流入咽部外,大部分都作為潤濕進入鼻腔內的空氣的作用。所以,保證進入腔內的空氣,其相對濕度始終維繫在75%左右,從而有助於氣管內的纖毛運動,以及肺泡內氣體的良好交換,再就是鼻子還是良好的「過濾器」。當濁氣(含煙灰、塵埃、細菌及有毒物質的氣體)經過鼻子通道時,鼻子的第一道關——鼻毛,就能阻止這些不速之客的入侵。有幸經過第一道關卡者,還會被鼻子腔內的溶菌和抗病毒的免疫球蛋白所清除,從而達到初步過濾的目的,避免侵襲肺部。用鼻呼吸還可以使呼吸細、勻、深、長。呼吸時舌抵上顎,口虛合,臉容正色從容,吸入呼出,勿使有聲,內收丹田,息息歸根。2、忌太猛太烈。古今養生家者推崇「氣宜直養而無害」。直者,自然、和順、深長、細勻也。歷來拳家也主張「先天之氣宜穩,後天之氣宜順」。先天之氣宜順就是指呼吸要自然、和順。呼吸時不著意,不用力,綿綿若存,似有若無,一任自然。呼則形松如落雁,吸則意緊隨氣行。自然呼吸能保持肺部順暢地換氣,本來就能適合人的生理需要,而矯揉造作反而違反了生理的自然,自然也就有害而無益。所以內家拳家雖有主張採用逆呼吸或配合提肛閉氣的,但多數學派主張純任自然的自然呼吸。呼吸自然和順,深長細勻則有助於推動內氣內聚,沿經絡運行;促使濁氣外泄,精氣長存。同時可使隔肌升降的幅度增大,使腹內壓相應增高,從而形成對胃腸肝等內髒的適度「按摩」,肺的氣體交換量亦隨之增加。這樣,既改了全身各組織器官的營養狀況,增強了內髒的功能,又調整了機體抵禦疾病的能力。有的人站樁或行拳後感到氣喘胸悶。其病皆源於憋氣和起僵勁。有的人過急地想所把呼吸與動作機械地配合起來,殊不知內家樁功和拳架,並不像呼吸體操,它的動作編排,姿勢銜接,攻防意識,運動節奏,並不完全刻板地依從呼吸而編排的,而拳諺所說的「氣宜鼓盪」,也只是純任腹部隨著平順協調自然的呼吸而自然地起伏鼓盪,而決不是教人機械地配合呼吸,像拼足力氣地拉風箱一樣。這樣的呼吸輕則使呼吸肌產生疲勞,產生淺狀呼吸,不能使肺部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充分交換;重則引起氣促胸悶,岔氣甚至發生疝氣症。這樣就弄巧成拙,本欲養生反而傷身了。因此,我們要求初學內家樁(拳)的人只要求精神集中,專心熟悉動作,可不必注意呼吸。因那樣反而會弄得渾身僵硬,進退變換不靈,甚至引起動作錯亂,那時呼吸也就更不自然了。只有堅持練樁習拳一年數載。動作純熟、輕柔、和緩、協調、呼吸細、勻、深、長、純任自然了,這時再去解決呼吸與動作的配合,只須稍加關注,遵循蓄吸發呼、合吸開呼、虛吸實呼、升吸降呼、退吸進呼等基本規律,既不用力鼓盪,亦不用意支配,不急不迫,徐徐為之,順其自然,能於不覺呼吸而為呼吸,全身血脈動蕩,浩氣暢流,呼吸就自然而然地配合了。這時站樁行拳氣息調和韻勻,則妄念頓匿,能無念則神自清,神清則心靜意定。靜則神去意遠,猶如非靜之勢,靜有勢,則心動形隨,意發神傳,勢勢相承。動則神歸氣足,猶如不動之韻。動有韻,則天機活潑,浩氣流行,節奏勻整。即所謂「雖靜猶動,動猶靜;動中有靜,靜猶動也」。這時就意趣清逸古淡,去盡拳家習氣,氣象萬千,魅力無窮了。所以我們主張聽任自然的呼吸配合,而且細、勻、深、長的腹式呼吸也只能在自然的基礎上來形成。這正如農民用鋤鋤地,他不是一開始去學什麼舉吸落呼的動作配合呼吸的。而是自然而然的符合這一動作和呼吸配合的規律一樣。為了便於習者日後練習配合呼吸時參考,現將配合呼吸的基本原則列表如下:陰吸柔虛蓄合升退屈起奇吞輕迂馳收靜內陽呼剛實發開降進伸落正吐沉直張放動外此外,我們也知道,吸氣時肌肉力量較小,有助於周身更松,更輕、更靈。呼氣時肌肉力量較大,有助於厚重、穩固、沉著。所以發放勁時宜採用呼氣,蓄勢柔化一般採用吸氣。我們在競技教學中和傅鍾文、沈壽這些大師對陣,時感其功勁似有若無,形影飄忽莫測,勁力乍隱乍現;時感其功勁如大海中的滾滾波濤,洶湧澎湃,舉重若輕,舉輕若重,貌似柔軟無力,實則無堅不摧。真是「能呼吸然後能輕靈」, 「吸則自然提得起,呼則自然沉得下」。3、忌塵煙污雜之地練功。塵煙污雜之地,空氣污濁,其中多含二氧化碳、煙灰、塵埃等有害物質。而身體一經運動,呼吸定然深長,吸入身體,有損肺臟,而罹致疾病,貽害非淺。所以,呼吸「宜於清晨或曠寂幽靜之所行之,晚間練習。宜在庭外,不可緊閉一室中」,要找空氣新鮮之處練功。古人稱新鮮空氣為「爽氣」。近來科學家發現,人類可以從新鮮空氣中吸取許多營養物質,尤其是一些微量元素,這些元素進入激素和微生素的結構中起重要的生物觸媒作用。某些微量元素還能與機體中的蛋白質結合成抗體,增強機體的免疫力。科學家們在研究中還發現,人在呼吸的過程中每晝夜通過肺吸收100多克氮。而在適當的條件下,這些氮可以通過人體的腸壁內的某種固氮微生物的作用,合成人體生存需要的蛋白質,從而部分取代人通過食物攝取的熱量。4、忌胡思亂想。內家八樁(拳)的呼吸是內外統一的,氣與血又是息息相關的,俗說「氣血」就是這個道理,「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的盛衰,就是血的榮枯。反過來,血的榮枯,就是氣的盛衰。據有關典籍記載:「大凡人生之氣血,行之於虛而滯於實。如思想散弛,則氣必凝結障害,久之則成氣痞之病,學者不可不慎焉。」痞者,硬塊也。所以呼吸要「鎖心猿栓意馬」攝心入靜,無思無慮,氣調而勻,形松意緊,不粗不暴,息息歸臍。每次呼吸,心腎相交,水火相濟,緩緩行之,直貫丹田。古人常稱:「凝神於此,元氣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則氣暢,氣暢則血融,血融則骨強,骨強則髓翻,髓翻則腹盈,腹盈則下實,下實則行步輕健,動作不疲,四體康健,顏色如桃李」。這說明氣與血的互為因果關係外,也說明呼吸行氣的重要意義。內家八樁呼吸法常用的計五種:1、初學用自然呼吸法。2、久學用逆式呼吸法,即:吸氣時,小腹部內收;呼氣時,小腹部外鼓。3、無極樁用自然呼吸法(起、收勢均用該法、呼吸片刻)。4、久學者,地門樁和風門樁採用閉氣法。即:(1)氣吸足時,合齒,微微提肛,掌心用意微收,把氣閉住微感氣悶時,便細細從鼻呼出。靜心純氣,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聞。不聞細,細則清。聞則氣粗,粗則濁。揚清抑濁,自然之理也。此適用於地門樁。(2)吸氣純任自然,氣呼盡後,閉氣微頓。此適用於風門樁。須知閉氣為氣功一法,而憋氣是氣功之大忌,此兩者不可混淆。凡閉氣都要講究取法乎自然,特別要注意「松、柔」二字,而切忌硬憋,這樣就決無自傷之弊;反之,偏差就多。故初學或無師指授者不宜採用閉氣,久學者亦須慎練,為安全計可採用自然呼吸法。5、發聲呼吸法。用於療疾或增大爆發力。但練靜功時一般不發大聲。呼吸遍數:除無極樁已如上述外,其餘八樁每樁每次呼吸八遍。其中龍門樁以分式為準,即左右兩個分式各作八遍。這樣約在10-20分鐘內練完全套。若專練一樁,則可酌情增加遍數,如八樁衍化,則可按陰陽等變化原理演變,但亦以不超過二十分鐘為宜。(五)眼法——眼為七竅之一,光明視見。納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細,悉雲霄之高,盡清泉之深,皆光明之所及也。故眼為見性,能洞察萬物,現心靈之性。有不可思議之妙。故操演八樁(拳),定要注意眼法。所謂眼法即站樁、行拳、運使兵器,眼神與各種有形的準確動作,無形的精氣神意,恰當配合,合理運使之法也。眼神者,精神貫注於目,由二目充分體現身心手足,內外上下,百骸百節,周身通靈合一之精神也。所謂「神聚於目」,「形神合一」之謂也。內家樁(拳)強調「眼平」,但在注視遠處目標時,兩眼要平整而稍微偏低些,以防止下骸上翹和喉結拋露。拳諺說:「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眼為心之苗」。亦即眼睛要成為「心」的代表。「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在站樁行拳時要「先在心而後在身」,要「以眼領手,眼隨手轉,手眼相隨」。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心裡想去拿一件東西,眼睛總是先看這件東西,然後手才跟著去拿,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凡是動作向預定的方向去,眼神總是稍先於手到達完成動作時方向。在站樁行拳的動作的過程中眼神是要結合「左顧右盼」的,但在左顧右盼並不是沒有原則地左右亂看,東張西望,如捕風捉影;或是顧東行西,而是應該與身體的轉動方向一致。這樣才能將「手、眼、身、法、步」各方面的動作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動中有靜,靜中寓動」地協調起來。由於內家的樁(拳)是儲蓄而不是消耗,是積累收入,而不是無妄地支出的樁術拳學,所以站樁行拳要求神定自若,守中氣,絕雜念,蓄眼神,凝耳韻。也就是精神內斂。行功時,須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若心不安,則性擾之;氣不聚,則神散之。心性不相銜,則四體百骸無不盡亂;神氣不相接,則千經百脈,莫不盡閉。雖依法作勢而無大效焉。這也正是內家與外家的根本區別之處。所以內家樁(拳)行功之時絕不可強行聚神於目,「眼如鷹隼」或「怒而惡」,甚至怒目而視,精光四射。殊不知,眼睛是人整體的一部分,眼神與肝、血有著密切的關係。「肝開竅於目,目受血而能視」,「久視傷血勞於肝」。無端的、強制的「雙目圓瞪,炯炯有神,只能耗血傷肝,於養氣、養神、養生不利。反之,有的拳家把「蓄眼神」理解成「目若垂簾」,「眼觀鼻,鼻對心」。把養生氣功的眼法用到內家拳或所有的樁式中去,使之狀如瞎子摸魚,或兩眼無光,如睡夢初醒。作為養生保健雖無不可,然而若以拳藝的全面要求來衡量,就顯得非驢非馬了,這是不足為訓的。內家樁(拳)的眼神要求,應該是神光內瑩,猶如明月清潭。常用的練眼法有下列五種:1、平視法:目光自然地平視遠處目標,不慍、不怒、不眯。這有助於矯治近視眼。2、影象法:先用平視法注視片刻,隨即輕閉雙目,使目標的印象久留在腦海中,直到完全淡化消失為止,然後再重複如上。這有助於增強記憶力,此法僅限樁功,不能用於內家拳。3、三點法:以我兩眼(起點),透過我一手或兩手指尖(中點),注意假想之敵手(終點)。此法如持搶瞄準,有助於出手落點的準確性。4、養神法:目若垂簾或輕閉兩眼,也即古今養生氣功中廣泛應用之法。但在八樁應用中,只限於地門樁和雲門樁兩個練氣、養氣和養神樁式。此法有助與「精神內守」。但作八拳禁用此法。5、開合法:吸氣時睜目,呼氣時閉目;反之亦可。但開合宜自然而緩和。此法系據影象法衍化派生而來,即在一瞥之下,便在腦海中留下某一事件或動作的深刻印象,縱然對方採用障眼法,也無法擾亂我既定的攻守目標。(六)身法——將全身間架安排得當,頭頂襠落,直脊垂臀,肩平肘垂,坐腰落胯,使身體端莊中正,體松涵虛,意念空洞。氣格壯偉雄強而意味純樸虛和,外形靜若處子,內氣動如靈獅,外示安逸,內固精神。身雖不動分毫,意含騰挪閃賺之勢。拳諺說:「不動如山,動如雷霆,內則一心,外則一身」。又說:「靜則穩如泰山,動則拳彌六合」。拳家言「合」有內外之分。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為外三合。復有筋與骨,皮與肉,肝與腎為內三合;頭與手、手與身、身與足為外三合。又謂須以力、氣、神及光線聲勢,統一於一心一意為之合。這裡的所謂「六合」,即天上、地下、前南、後北、左東、右西。而拳家樁功,若形靜而意亦不動,則與拳法難合;若意動而形亦動,則又與走架無異了。內家八樁要求從至靜至柔的狀態中去整飭神經,和調心意,平順氣息,疏通經絡,暢舒血脈,整頓筋骨。如此,筋骨不鍛而自鍛,神經不養而自養,氣血不通而自通,心意不調而自調。身法自然平正樸實,渾厚凝重,靈動而充滿靈氣了。這雖屬一家之說,但已不難看出,內家八樁的理論不同於一般的養生氣功樁,也不同於峨眉十二樁。(七)手法——即「樁手」,前文已詳述。要補充的是,指骨節要自然放鬆,但不要使十指分張,也不要用力並緊。掌根要微露,掌心要含空。使暗勁時,剛柔張馳在於意,而不可露於形外。凡屬開式,兩臂或一臂伸直中保持微屈;凡屬合式,則為中度或深度屈肘。式與式之間作變勢,今亦稱之為「過渡動作」,舊稱為「過門」或「轉關變勢」。此時,兩手先仰掌收回至兩腰前側,同時吸氣;然後再出手成下一式,同時呼氣。但變勢動作,須圓潤平和密合,不可強勢作態,不可起絲毫僵勁,不可強拗斷離。如須調整架式高低,其身體起落亦須與兩手動作齊起齊止。(八)步法——即樁功步型。八樁只有一種步型,即「二字馬步」。兩足分立,比肩緣略寬,足尖平行地指向正前方。如練樁時坐身較低,也可作「八字馬步」,即將兩足尖指向兩側前方。其架式高低分為「高樁」與「低樁」兩種。所謂的高、低亦無明確的界限,我們以屈膝下蹲至膝窩成135度角以上者為高樁,以下者為低樁。但以水平的矮樁為低樁的絕限,絕不能練成坐平以下的所謂「矮樁」。因這樣就導致「橋拱」塌陷,承受力大減,也就失去站樁的意義了。架式的高低在實際鍛煉時可因人而異。可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體力條件,以及不同的要求加以選擇,藉以獲得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但不論高樁、低樁、臀部都應有坐落之勢,胯窩(即股腹溝)要有摺疊感,也就是俗說的「腹貼腿根」或「腹壓股溝」。否則就不成其為「馬步」了。同時襠步要圓撐,兩膝要外開,並用意裹里,足心要含虛,除鳥門樁和蛇門樁外都要全掌踏實。吸氣時足趾要微微著力如抓地狀,呼氣時放鬆。全腳掌負荷比例除鳥樁只用前掌支撐,蛇門樁重心盡情偏後,以腳跟支撐以外,其餘各樁以「前七後三」或「前六後四」為度。這種比例分配和競技有關,以利於臨陣應敵。至於八拳步法則須變。因本書以闡述八樁為主,只能容後補述了。六、八樁(拳)禁忌黃百家《內家拳法》所記王征南口述的內家拳十四禁忌, 即懶散、遲緩、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軟腿、脫肘、戳拳、扭臀、曲腰、開門捉影、雙手齊出。如果說:「五字要決」是內家拳的內核,則「十四禁忌」應是內家拳的外殼。兩者都是實踐的結晶,共同升華為理論,成為內家拳的準則。八樁(拳)是內家系列的重要內容,它也遵循這一重要原則。內家十四禁忌不但對內家拳(狹義)、及廣義的內家拳(太極、八卦、形意等)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對其他拳種同樣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這是因為古今拳術的淵源是一脈相承的。在繼承發展和創新的過程中,雖然形成了分支浩繁的流派,創樹了各自獨有的風格和特點,但就武術的作用和技術規範,還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早年沈壽老師對「十四禁忌」曾作過簡明精闢的闡述,現詳釋如下,供武術愛好者研究參考。1、懶散:意識分散,雜念叢生,精神萎靡不振,垂頭喪氣,心馳外物,行拳心猿意馬之謂也。如此,首先違反了「敬」字決。內家拳行拳站樁要求「心靜、體柔、神庄、息勻、意遠、勁整」。心境不能寧靜虛無,則形體如何鬆柔圓活;形骸不能鬆柔圓活,則神韻安能庄穆定勻;神韻不能庄穆定勻,則氣息如何調和勻沉;氣息不能調和勻沉,則意念如何虛遠專致,意念不能虛遠專致,則勁力如何整衡渾元。所以站樁行拳須全神貫注,心靜膽定,氣息綿沉,神固韻勻。方可生神、凝神;而生氣、聚氣;而生精、固精。此自無而至有也。藏精之舍曰丹田,乃氣海。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沉丹田,呼吸根蒂,久事養氣,則精暖自爾蒸騰化氣,此氣即為炁,俗稱元氣、真氣、中氣、天富大氣。呼吸得天地之氣,善用之,與內氣合而鼓盪,為合體之氣,此即煉精化氣。氣若車輪,如九曲珠,氣遍全身,斂而入骨,貫頂為神,此為練氣化神。神安而定,心境平靜,自然清輕上浮,渣滓沉降,久而明心見性,光明頓生,性靈畢現,此謂煉神還虛,此是自有而至無也。自無而至有,即是由松入柔,積柔成剛,極其之,而為至剛。然此剛非硬也。自有而至無,即是剛復歸於柔,運柔成韌,極其之,而為至柔。然此柔非軟也。無中有,有中無,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靜中育動,動中寓靜。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化剛為柔,運柔成剛,剛復歸柔,致成至剛至柔,剛柔相濟,剛柔相推,從而生變化。而變者愈變,化者愈化,以致變化無窮。自此,方始成就,臻於化境,豁然貫通,階及神明。由此可見,心境泰然,思想集中,全神貫注,是武功升華化境的不可缺少的充要條件,所以學藝者從學藝開始之日起就要認真注意和鍛煉。就健身而言,氣為血之帥,在人體氣乃率血而行,氣隨心而行,隨心靜寧而順暢。如思想散馳,則氣滯結障,而致血瘀。故攝心入靜,專心致志,可使氣順,氣順則血融;血融則血暢;氣血順暢,則血旺。極其至,筋脈和同,骨強髓盈,精神充沛,病安從來。試問,練武習拳者,「機械生於內,名利擾於外,犬馬聲色之事亂其神,富貴榮辱之念系其心,思想意念時起波瀾,心無片刻寧靜,靈魂出竅,神無片刻安定,行拳走架,好比行屍走肉。」則內功何以長?陽壽何以增?這也就是古今內家拳家和養生家歷來注重「勢勢存心揆用意」,視懶散為拳術首要大忌之原因。2、遲緩:智慧不敏,感覺不靈,反應遲鈍,動作滯澀之謂也。內家拳(樁)之運動,以虛實為本。拳諺云:「心君泰然,百體靈動」,「神為主帥,身為軀使。」行拳站樁歷來是心動形隨,意發神傳。心之一動,百骸無有不動。即所謂一動無有不動,可見心意的靈動敏慧,是克服動作滯澀之根本。心不胡思,意不外馳,精不妄動,氣不輕浮,神不亂游。心境虛靜專致,神態安逸明清。內則自然心意空靈清虛,明性立見,智慧頓開,百骸松和圓融,經絡氣血通暢。外則自然百體無滯,動作輕捷快利,感覺靈敏。為求輕靈,上則須虛領頂勁,以挈其綱領;下則須尾閭沉垂,以握掌舵向,豎其線路。即所謂「尾閭中正神貫頂」。頂勁虛領,則精神陡振,尾閭下垂,脊椎立即準直。人體之棟柱,厥唯脊椎,為全體之主宰也。脊椎自然準直,節節松沉,自上貫穿其下,「立如秤准」,則自然周身輕靈,通體無澀了。否則上阻於肩肘,中滯於腰脊,下停於胯膝。心手無應,全體失統,無所主宰。舉措失當,自然機勢頓失,受制於人了。如果說人之腰脊為一身之主宰,則腿腳為一身之根本。前進後退,左衝右突,動作的靈敏遲澀有否,除決定於腰外,很大程度決定於腿腳的功夫,所以《拳論》中有「有不得機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的論述。散亂者,手、眼、身、法、步無法協調,心、意、精、氣、神無以歸一之謂也。以致行拳站樁氣不能順,意不能專,身不能松,心不能靜,神不能安,勁不能整,自然感覺也就不能靈敏,動作進退不能自如,身手不能虛實分明。則阻滯無斷,凸凹叢生。若發於腰,則上體獃滯,運轉卡澀;若發於腿,則兩腿遲重,進退無方。或說:拳論中不是有「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之指」之句嗎?其實這不是錯誤理解,就是片面理解了隻言片語。須知還有,「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句,上下兩句起承轉接,截然不可分割。此言主要意指意、氣、勁三者之運行路線。我們不妨作如是解:「始起發於腳,經於腿,及於腰,終形現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而手,總須完整一氣,毋使有缺陷處,毋使有凸凹處。」完整者,無阻滯無斷續之謂也。由腳而腿而腰而手,若有阻滯斷續,有凸凹缺陷,則心、意、氣、勁、神勢必不能完整歸一,從而造成「有始無終,有終無始,始亂終棄。」的現象。以致心、意、神無以斂聚而致遠;勁、力、氣無由通達而散亂。因而不能支配身體收放自如,舉重若輕,不能把握機勢,發勁處處落空。從而造成拳諺所云:「遲緩失機勢,處處受人制」的必然結果。所以內家拳家總是不厭其煩告誡學者力戒遲緩,要求練習者通體無滯,絲毫不著力,不要讓絲毫重滯、阻澀、間斷參與式間,更須綿綿不斷,輕靈貫穿,則智慧生敏捷現矣。3、歪斜:上不領頂勁,中不守重心,下不把閭舵,頭容不正,線路(脊椎)不豎,外不能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身體前俯後仰,左歪右斜,前後左右失衡之謂也。凡內家拳術歷來忌歪斜,講究「立身須中正安舒」。中正者,不偏不倚之謂也,安舒者,自然舒適,不緊張用力者是也。內家拳視「立身中正」為身法的第一要素,這是因為它是拳式姿勢之準則,是人體運動時下盤穩固的基本條件之一。清初王宗岳拳論有「立如秤准,活似車輪」句,可見立身平正是活似車輪的先決條件。行拳站樁如若頭無虛領頂勁,左右傾側;挺胸僵立,上重下輕;兩腿雙重,虛實不明;聳肩揚肘,手法含糊;忽高忽低,萎膝老步;提腰扭臀,轉動不靈;東歪西斜,規矩盡失;也就無中正安舒可言了。從生理上講,頭懸身正是非常正確的姿勢。這樣可以保持頸椎、脊椎的自然垂直狀態。也就是俗說的「豎線路。」它可以使頸椎中的神經中樞——延髓及脊椎中的脊髓不受任何壓逼。延髓中有四對腦神經,是管理呼吸、心膊等重要反射的中樞,故有「生命中樞」之稱。脊髓上連延髓,有頸、胸、腰、和尾神經。是周圍神經與腦的通道。「立如秤准」,即不歪斜。從而保持了這一通道「不受擠壓,暢通無阻」,這樣也就保證肢體運動「活如車輪」了,尤其是腰胯的運動更是如此。拳學上有關「立身中正」的論述不勝累述,如王宗岳《十三勢行功歌》說:「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清代武禹襄《十三勢行功心解》說:「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又曰:「腰如纛」。許宣平有「喉頭永不拋」句。沈壽《常山蛇陣決》說:「不偏一隅藝始高。」以上論述,皆言立身中正,忌歪斜。若腰不松,不正直,則造成臀部高聳,身體前傾,有前傾勢必有後仰,若尾閭失中,即尾骨不能對動向起到舵的作用,使動作在任何角度,任何方向上「身正」,則神必不能貫頂,心力必不能由脊而發。發出的勁也決不可能均衡完整、專註一方。歷代先賢雖都沒有讀過物理學,人體運動生物力學。但拳術的實踐告訴他們,如果不符合「立身中正」這一客觀真理,那麼人體在拳術運動中就難以穩定,即使不傾跌倒地,也無法克敵制勝。近代有人提出「斜中寓正」、「偏中求正」的理論,這是違反人體運動生物力學的,是不足為訓,是不可取的。這隻能為對手順勢借力創造條件,在這方面的實戰教訓難道還不夠多嗎?《沈壽拳決選·四平決》說:「心平則氣正,眼平則意正,頂平則頭正,肩平則身正。」這就具體說明了,如何通過「心、眼、頂、肩」順序,逐步調整做到不偏不倚,無歪斜的正確姿式,使自己的重心永不偏離自身的「底盤」,但須知站樁行拳原備身法,身法種種,不勝枚舉。所以身法中正並非叫你昂首直立,生硬挺霸。所謂「不偏不倚」,實非完全是形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吳公藻曾言:「重心為全體之樞紐,重心立,則開合靈活自如;重心不立,則開合失其關鍵。」陳鑫言:「身法正者,身樁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合,故不懼他人推倒」。可見「立身中正」是支撐八面,自立於不敗之地的先決條件,這也就不難明白內家拳視「歪斜」為大忌的原因了。4、寒肩:肘不能沉,肩不能松,肩胛緊鎖,兩肩高聳,狀如立寒冬溯風之謂也。以致氣血不通,勁路不暢。造成上不能勁由脊發,貫勁於指梢;下不能虛胸盈腹,引氣達丹田。寒肩亦稱「聳肩」,就像人在寒冬溯風中把肩聳起一樣。內家拳有「松肩沉肘」的基本要求,或稱「松肩垂肘「、」沉肩墜肘「、「垂肩沉肘」、 「沉肩曲肘」。總其所言,無非指肩關節須松沉,使鎖骨平準而微下沉,肘關節始終保持適度的彎曲和沉垂。從而達到「三垂」,即氣垂、肩垂、肘垂。氣垂則氣降丹田,身穩如山;肩垂則臂鬆勁活,肩摧肘前;肘垂則兩膊自圓,能固兩脅。這樣才符合「勁以曲蓄而有餘」的技擊原理。拳諺云:「手如兩扇門」,則肩胛就是門的軸,即為樞紐。同時上肢又為手三陽經,即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及手三陰經,即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之所在。從技擊角度看,肩若不能松垂,兩肩聳起,則氣血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肘若不能曲墜,揚肘懸起,則勁力滯澀於肩肘,則守不能上護頭面,中不能護胸腹,下不能護襠膝。即手起不了「兩扇門」的作用。此外,雙肩聳起,勢必導致胸背腰脊的僵硬,使經絡為之阻塞,同時壓迫了頸動脈,使大腦失氣血。頭為六陽之首,「百脈之宗」。十二經之中,六條陽經上行於頭,而六條陰經亦通過「別道奇行」匯合於頭。頭為周身之主,為全身綱領,五官百骸莫不本此為向背。寒肩的結果,使輸送氧氣和血液的頸動脈受阻迫,造成了大腦的缺氧少血,則使大腦指揮失靈、智慧頓失;肩不能松沉,氣血涌擁胸際,則上重下輕,腳跟浮起;氣不能貼背,真氣不能自任督而行周天,遍體僵塞,則虛靈蕩然無存,勁力頓失,變化全無矣。同時寒肩亦使手臂伸縮轉纏不能鬆柔圓活,也易被對手採用撅臂等手法使我受挫。從醫療保健角度來看,聳肩揚肘,造成肺等內臟經常向上提著,如俗說的「提心弔膽」、「挈心挈肺」,使之處於緊張狀態。又使氣血淤塞於頸、脊、肘等關節,而難以達到頭及指端,情緒緊張又使氣血不能平和暢達,周流於人體內外。致使內不能松臟腑,外不能柔腠理;內不能維陰陽之平衡,外不能防邪氣之侵襲。則在改善健康方面也就難獲得預期的效果了。相反,如肩肘關節充分松沉圓活後,全部手臂的伸縮纏繞,就若柳絲盪風、活潑而無滯機。從人體解部學分析,肩關節是上肢極為重要的環節,因為肩關節活動範圍大,在肩部,有三角肌把肱骨、肩胛骨、銷骨連在一起,有背闊肌把腰椎、肱骨連在一起;有胸大肌把肱骨、胸脅骨、鎖骨連在一起,所以「沉肩垂肘」就會引起連鎖效應,使胸、背部松沉下來,從而使內臟放鬆,體內布滿中和之氣,五臟平和舒適滋潤,充滿美意,達到這種平靜寧和的境界,身體自會健康了。5、老步:兩腿虛實不明,步法遲澀不靈,上下難以相隨,前進後退無方,摺疊轉換雙重,舉措張罔失措之謂也。內家八樁步法僅一種步型,即「二字馬步」。內家拳的步法有:瓦(音)步、後瓦(音)步、碾步、沖步、撒步、曲步、蹋步、斂步、坐馬步、釣馬步、連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追步、逼步、斜步、絞花步、稱為練步十八法。前列步法,系原式所有,由博返約,實則僅五步而已。也就是後來廣義的內家拳稱之為八法五步是也。論拳法,不能捨身法而言步法,亦不能離步法而言身法。拳經云:「有不得機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所謂腰腿者,即指身法步而言,所謂散亂者,即身僵腿澀,氣滯血淤,神馳意迷、力板勁散、失機失勢之謂也。可見散亂之病,病源無非是身法和步法。發生於身法,則上體獃滯,運用輒乖,發生於步法,則兩腿虛實不明。虛實不能分,則「後腳不能送前腳」,「實腳不能送虛腳」,從而造成步伐笨重,行步滯澀不靈,無法做到「邁步如貓行,行步如淌泥。」這樣勢必導致腰腿各自為政,自行其是。造成周身不能節節貫串,內勁無以聯貫完整,上下不能相隨。自然也就進退失據、閃賺失誤、騰挪失靈、失機失勢了。「機者、朕兆、動機,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也。」,「勢者,形態、靜勢,靜而已形無有之趨者也。」內家拳(樁)動時存靜勢,靜時寓動機,動靜互為其根,此內家之妙也。「混沌未判,洪蒙未開,本無動靜,何有陰陽?」陰陽始於動靜,故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以靜而成勢,以動而成機,機中有勢,勢中存機,機勢難分。得橫即得勢,得實為得機。俗說:「機勢並得,服手服腳;機勢皆失,綁手綁腳。」所以內家拳是不允許「老步遲頓」的。6、腆胸:腆者,挺凸也。腆胸即為:「過於矜持,努氣挺胸,氣涌胸際,神凝血滯,上重下輕,根腳拔起之謂也。人體上身,全賴脊椎骨支柱,故脊椎骨之在人身,猶如棟樑之於屋宇。平時人的脊椎骨成自然之彎曲。為求輕靈,行拳站樁上虛領頂勁,以挈其綱領,下尾間斂垂以豎其線路。這是因為百會虛頂與會陰斂垂,二點成一直線。上虛頂、下斂垂,即可使通體準直,符合「立身中正安舒」之要求。如腆胸,則成三點之勢,三點又不在一直線上,則成干涉之狀。以致上不能虛頂,則綱不能舉;下不能斂垂,則目不能張。周身骨骼無法正直,筋肉不能順遂,破壞了立身中正,破壞了松靜輕靈的充分必要條件,造成經絡血脈凝淤於胸;氣血浮涌結障於胸;肌肉筋骨僵硬於胸;勁力阻斷滯塞於胸。此外胸部緊張,又破壞了呼吸的自然深長,妨礙血液迴流心臟。考究全身則無一是處也。偶有動作,無不受制肘。臨敵對陣,必為人所制。於健身更是百害而無一利。故腆胸為內家之一大害也。7、直立:僵直而立,全無戒備之謂也。支撐物體的底基稱為底盤,在物理學上稱為「底面積」。例如鐘座就是鐘的底盤。行拳站樁,二腳外緣的聯線範圍以內的面積,就構成了人體的底盤。行拳站樁及競技運動中,人體的重垂線如能保持在底盤範圍內,那麼人體就處於相對的穩定狀態。反之,如重垂線超出底盤,在沒有依託的情況下,又無法依靠樁步、騰空、步隨身換等技術,使之重新納入底盤,人體就會發生傾跌現象。在拳術運動中,拳家會通過坐腰落胯、圓襠斂臀等措施,也就是通過蹲坐姿勢,保持兩腳齊整地踏實,端正身法,虛胸實腹,取得支撐八面,穩固厚重的「底盤」。一般來說直立的底盤較小,重心較高,其穩定性較差。反之,兩腳距離越大,其底盤越大,重心越低,穩定性相對也較好。但是人是兩足的靈物,不管你怎麼大步站立,底盤總有窄的一面。而且步距愈大,步隨身換相對也較困難。於是,在實際的拳術及競技運動中,既要把對方的重垂線擊出底盤,又要使自己的重心相對穩定,就成了拳術及競技運動中的深邃學問了。我們試比較直立與最大步距之間的優缺點。直立狀態:底盤小,重垂線易偏離底盤;重心高,相對穩定性差。但重心高,如跌仆,則倒地所需時間長,如步法、身法靈活,則便於補救。但勁力難以起腳跟,失卻根本。最大步距狀態:底盤大,重垂線不易偏離底盤;重心低,相對穩定性好。但步距大,步法遲澀不靈。重心低,如跌朴,則倒地所需時間短,加上步澀,難以補救。從比較中可以看出,拳家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在直立和最大步距狀態下尋找、調整最適合自己的最佳步距,在取得相對穩定性的基礎上,取得最大的靈活性。以確保穩定與靈活的統一。取得支撐八面,穩如泰山的「底盤」。經過大量的實踐,拳家們在調整、選取最佳的步距後,再採用「四、六步」或「三、七步」較符合上述的原則。而直立步,尤其是僵直而立,全無戒備的狀態則為最差狀態。拳諺說:「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於人。」所以內家拳力戒直立。8、軟步:軟襠萎膝,疊步「過勁」,足膝偏撇,掀腳拔跟之謂也。襠部即會陰部,站樁行拳襠要圓而虛,要裹襠、吊襠,不可夾襠(尖襠)、平襠。它的原理與拱型橋洞建築是相似的,這是因為拱型的抗壓承重能力大於尖形及水平形。兩胯根撐開,兩膝呈微向里扣之意,襠自然能圓。會陰處虛虛上提,不使其有下盪之意,襠自然能虛。襠的虛圓,使胯骨的骨節撐開,胯骨節周圍的韌帶極緊,必須撐開撐圓至足,以增加其伸縮旋轉的靈活性和擴大其活動的幅度、使下盤輕靈而旋轉無滯,並加強腿部的彈性和弓勁。而軟襠,即表現在仆步、弓步、馬步等步法時,襠部全部下落,軟弱無力的貼近地面,似同癱瘓。這樣不但起身費勁,遇到對方進逼,就會癱到地上去。所謂萎膝,也叫「軟腿」,主要表現在弓箭步時,後腿膝部向下彎曲。所謂「弓箭步」,顧名思義,是「前腿如弓,後腿如箭」的意思。技術要求為前腿弓,後腿蹬,因而也稱之為「弓蹬步」,其後腿膝關節必須保持一定的松沉度,不可蹬得僵直,做到自然地直而不僵,符合「勁以曲蓄而有餘」。但如相反地走向另一個極端,使後腿向下曲而不直,就成軟腿萎膝了。拳訣說:「勁起於腳,發於腿。」作為進攻性的弓箭步,如果出現軟腿萎膝現象,下盤出現支撐與後蹬無力,出擊也就無勁可言了。犯此毛病的拳家,大都是誤解了古典拳經中「曲中求直」之意。所謂「曲中求直」其原意是「曲以蓄勁,直以發放」。是就勁力的蓄髮方式而言的,根本不是叫人做「軟腿萎膝」的弓箭步。但有時為為突出下沉的氣勢,也有使前腿弓至脛骨豎直為度,後腿微微開膝,膝尖微轉向外側。這時,後腿的膝部雖有微小的彎曲,但因這微小的彎曲是撐開的,而不是向下彎曲軟垂的,它導致襠部的拱度和弓勁增大,自然不屬於軟腿萎膝之例。所謂疊步,顧名思議,是步子重疊的意思。表現在弓箭步或虛步時,前後兩腳其橫間隔過窄,使前後兩腿踏在同一直線上,「疊步」兩腳前後相疊,造成底盤過窄過小,重心就會不穩。「自立不穩,如何發人?」遇敵襲擊我之側翼,就不免有傾跌之虞。「過勁」表現為弓箭步前腿膝尖的垂直線超過腳尖,使身體重心過於偏前,易為人引進落空而跌扑。所謂足膝偏撇,就是足尖的方向和膝尖的方向不一致,從而造成扭曲。以致使起於腳的勁,滯澀於膝間,無法經由腿,而腰、而脊,形於手指。勁力無法貫穿順達,下盤亦不穩固,臨敵對陣無有不敗之理。掀腳拔根,表現在各種步法的定式時腳掌的掌心不能含空,全掌貼住踏實地面,造成部分掌緣翹起,離開地面,甚至拔起腳跟。以致不能利用地球這一最大的質量M,守不能將敵方的勁力,通過地面,化解於無蹤;攻不能勁起腳跟,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發揮最大的威力。攻守無當,失機失勢。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軟步」是屬於下盤系列的問題,而下盤是平衡和支撐全身的根基,基礎不紮實,不靈活,就好比空中樓閣。拳諺說:「自立不穩,如何發人;下盤不靈,何來虛靈?」是故內家拳視軟步為大忌。9、脫肘:肘部懸揚,猶如肘關節脫臼之謂也。脫肘也稱為「懸肘」、「揚肘」、「寒肘」、「抬肘」或「舉肘」。拳諺有「肘不貼脅」、「肘不離脅」兩句很辯證的話。「肘不貼脅」,就是使腑窩保持適度懸空,保證肘部有足夠的迴旋餘地。「肘不離脅」,就是在保證肘有迴旋活動餘地的情況下,肘盡量靠近,不離開脅部,便於保護兩脅、兩腰要害部位。以免肘部揚起,造成舉高腋空,「側門」(兩脅為側門)大開。側門空虛,易為敵所乘。此外,肘部舉揚,肩、肘、腕等關節自然就難以松沉,造成氣血阻塞,勁力滯澀,兩臂無勁,勁不能由脊發,亦不能貫於手指,攻不能放人致遠,近乎外家之斷勁矣。所以古今內家拳無不力克脫肘惡習的。10、戳拳:「腕骨不正,握拳不直,形如印戳,拳與前臂不在同一直線上,猶是脫榫的鎚子之謂也。內家拳的拳形為四平拳,即拳的四維均須平整。握拳的形式為:以中指領先,四指併攏蜷曲,指尖微微觸貼掌心。然後將拇指輕輕蓋壓於中指中節,形成四平拳。因內家拳乃柔中寓剛之術,不以剛硬為能,所以握拳亦不宜緊實。外形以緊非緊,內則大松,以鬆柔為好。但雖為松握,須有團聚之意,使之有分之不開,擊之不散的作用。握拳時,拳背須與前臂齊平,腕骨正直,碗背自然伸直,不可歪曲,不可內拗或外突,形成戳拳。若用戳拳猛擊敵人,遇到阻力,首先會使自己腕關節扭斷或扭傷。而擊人的力量也會大打折扣。所以戳拳只有形式上的「美觀」,是沒有任何技擊價值的。古今內家拳術好手是決不會有這種中看不中用的戳拳習慣的。11、扭臀:扭臀亦叫「晃臀」、「擺臀」、「搖臀」、「游臀」。是尾閭不正,臀部外突、或臀部時而前順,時而後蹶,或扭來扭去,如「游魚擺尾」之謂也。臀的生理構造是外突的,外突的臀部,在行拳過程中,容易引起臀部的扭擺和晃動。或時而前順,或時而後蹶,或扭來扭去。這樣常常不是造成了「點頭哈腰」,前俯後仰,破壞了「立身中正」,就是「游魚擺尾」,破壞了「尾閭中正」,喪失了舵的作用。致使發勁無定向,放勁失平衡,勁不能「專註一方」。所以內家拳家提出「斂臀」或叫「護臀」的技術規範。要求站樁行拳者注意不要蹶起臀部,而注意向里微微收進,盡量放鬆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輕輕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後再輕輕向里、向前收斂團聚,就象用臀把骨盆裹護起來,把小腹承托起來那樣,這樣配合虛領頂勁、松腰落胯、圓襠,就能使尾閭的舵向作用相對穩定,從而保證「尾閭正中」、「立身中正」。有助於增加脊柱的靈活性和背脊的彈性,同時斂臀也相對降低了身體的重心,有利於動作的平衡和蓄、引、拿、化、發勁的穩健,有助於「力由脊發」,發勁渾整,專註一方。12、曲腰:「點頭哈腰」中軸扭曲之謂也。拳諺「點頭哈腰、武藝不高。」或稱「低頭貓腰,傳授不高。」形象地描述了曲腰並指出了它的弊病。「腰為一身之主宰」,是人上下體轉動的關鍵,對協調全身動作,調整重心、平衡身軀、輸送勁力,都起主導作用。內家拳對腰的要求是松而沉著,直而不僵。「松而沉著」使下盤穩固有力而不失輕靈,「直而不僵」,使中軸旋轉穩定靈活而不失沉著。這樣方能做到支撐八面而穩固厚重,八面轉換而輕靈圓活。此外,腰部的「松而沉著,直而不僵。」避免了脊椎的生硬挺霸,使脊椎有正常的自然「彎曲」,形成了俗說的「身弓」,增加了脊柱的彈性,緩解了行拳過程中所產生的震動,既起到了護腦的作用,又穩定了重心,平衡了身軀。這樣才能使「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其實,「曲腰」本身就屬於「歪斜」的範疇。這裡的內容可視作對「歪斜」的進一步說明。而內家拳術把「曲腰」單獨視作一大忌,可見對它的重視了。13、開門捉影:撒開兩臂,「正門」大開;探頭探腦,如捕風捉影之謂也。胸腹為「正門」,也稱「大門」、「紅門」或「洪門」。人之五臟六腑皆位於胸腔和腹腔,是不能有絲毫疏忽,受到傷害的。在競技運動中,除運用身法的閃賺騰挪來避免受到襲擊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四肢來護衛。尤其是依靠兩臂來護衛。拳諺說:「手是兩扇門,全靠腿打人。」其中說的是兩臂的防守作用,上護頭面,中護胸、心窩、胃脘、脅腋與腰側,下護小腹、襠部。如果撒開兩臂,無疑將胸腹要害暴露於敵,任其上下其手。這是十分危險的,輕則受傷,重則致命。所以內家拳學從健身、技擊的要求出發,提出了「沉肩垂肘」、「肘不貼脅」、「肘不離脅」、「兩膊相系,不離中線」、「三尖相對守中央」的技術規範。所謂「中線」即是以頭頂百會至尾骨為一線。所謂「中央」即以鼻與臍為界。兩手運作各緊緊護住自己半個身,即左手護住左半身,右手護住右半身,在圓轉過程中,兩手的運行路線在「中線」、「中央」處稍稍重疊。沈壽拳決說;「兩手亂環不離中」,「當中一擊首尾動」,「攻我身軀首尾保」。即是形容兩手似蛇之首尾,緊緊護住「正門」和「側門」,在確保自身的基礎上伺機擊敵。關於頭,上文已有提及。頭為「百脈之宗」,「六陽之首」。十二經絡中,六條陽經上行於頭,而六條陰經則通過各種「別道奇行」匯合於頭。頭為全身之綱領,綱舉目張,身法的穩定,脊椎的中正,腰胯的轉換,眼法的平準,呼吸的順暢,步法的靈動。總之,心、意、精、氣、神;手、眼、身、法、步。無不與俗稱「六斤四兩」的頭有關,都需要從「頭」做起。頭位於人的最高位,雖然僅僅只有「六斤四兩」重,然而影響很大。若「探頭探腦」,一則形象不美;二則「首腦」暴露於敵,易為敵所乘;三則破壞了立身中正,更易產生由「探頭探腦」所引起的連鎖問題。如:強項硬頸,精神不專,身體失衡,行動遲澀,虛實不明,歪斜等問題。可以說幾乎與內家的其它十三禁忌全部相關聯。這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探頭探腦,「開門捉影」是必須認真克服的。14、雙手齊出:即用「二隻拳頭打人」,一發無餘,不作後顧之慮之謂也。出者,過頭也,過直也。所以「雙手齊出」並不是絕對地簡單地反對用二隻拳頭打人,更不是反對雙按、雙沖、雙推等拳法。而是反對「兩膊不相系」,「首尾(兩手)不呼應」,上下不協調、不相襯、不相隨,這是因為首尾無呼應,則首尾無法互保,防守出現漏洞,攻擊必現破綻;上下不相隨,則手到步不到,形如斜塔,就不免有自行傾跌之慮,更談不上臨陣對敵了。或步到手不到,錯失良機,為敵所乘。雙手齊出的另一種表現為:兩臂挺直,出手過遠。須知內家拳站樁行拳須周身內外三合,表現在外三合即各關節左右合住,上下對齊,兩手、兩足對稱合住,手與足、肘與膝、肩與胯合住。開則俱開,開中有合;合則俱合,合中有開。這樣就要求兩臂不能挺直,出手太遠,做到「勁以曲蓄而有餘」。避免重心前移,被人乘勢借力牽動,因失重心而跌扑。也避免被人乘機入侵。內家拳十四禁忌其實是互相關聯的,不能截然分割。深刻理解,真正明了它的內容,不但對學習掌握內家八樁(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掌握了研究評判內家拳的重要尺度,內家拳也就易於向大乘階段邁進。
推薦閱讀:

坐姿綁腿法:坐著進行整骨治療,我瘦了! --總整理版★★★★★★ |
論真宗子平術 20 (三命網102頁長貼 整理)
七年級上冊默寫題整理
整理:那些你意想不到的家居整理的幾何設計
阿拉伯人的歷史貢獻 編寫整理:劉宇~~~巴樹1990

TAG: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