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瀉心湯 治療慢性胃炎

半夏瀉心湯源自東漢時期張仲景的 傷寒論,是 古代醫家治療痞症的「三瀉心湯」 中的代表方。

現代 臨床藥理研究顯示,半夏瀉心湯具有抑制幽門螺桿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調節機體免疫力、上調胃黏 膜屏障功能的作用。 半夏、黃芩、黃連、乾薑、人蔘、炙 甘草、大棗 7 味葯共奏補虛和中、辛開苦降、開痞散結 的功效。 現代醫家多將之加減後用於治療急慢性胃 炎、十二指腸潰瘍、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疾病 。

慢性胃炎屬於中醫學「胃脘痛」 「痞滿」的範疇,本 病形成原因有外感寒邪、飲食所傷、情志不暢、脾胃素 虛等方面,臨床上常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寒熱夾雜之 證。 該病起病之初多為單一病因,病變比較單純,日久 多種病因相互作用,病情複雜。

胃是主要病變髒腑,常 與肝脾等臟器有密切關係,寒邪、食停、氣滯、濕阻、血 瘀多數實證,脾胃虛寒、胃陰不足多為虛證,且虛實之 間,可相互轉化,由實轉虛,因虛致實,虛實夾雜;可由 寒化熱,寒熱錯雜;可因氣滯而血瘀,或瘀血阻遏氣機 而氣滯,治療時分別給予散寒止痛、疏肝解郁、傾泄肝 胃、溫胃健中、滋陰養胃 。

半夏瀉心湯源自東漢時 期張仲景傷寒論,具有寒熱平調,消痞散結之功效。 該方中雖無專門主升降的藥物,但半夏為君葯,具有辛 開散結,化痰消痞的作用;乾薑溫中散寒,配合黃連、黃 芩,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功效,三葯合用為臣葯;佐 以人蔘、大棗以達到益氣和中的目的,甘草為使葯起調 和脾胃的作用。 諸葯合用使該方有「寒熱、苦辛、補 瀉」的配伍特點,是諸代醫家用於治療脾胃疾病的經典 藥方。

現代臨床藥理研究表明:半夏瀉心湯具有調節 胃腸蠕動,增強胃黏膜屏障保護作用、抑制 Hp 活性、 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筆者認為脾胃疾病的主要病 因是機體內環境的失穩,半夏瀉心湯以其祛邪扶正、平 調寒熱的功效促進內環境穩定,攻補兼施而達到治療 脾胃系疾病的目的 。

治療慢性胃炎應注意醒脾健脾,調暢氣機。 該病 發病在胃,與脾密切相關,脾胃同居中焦,易相互影響。 胃病日久累及脾臟,脾之陽氣受損,運化失職,清陽不 升,濁氣不降,故本研究針對上述病機患者,加用黃芪、 升麻。 柴胡、白朮等以升清陽、降濁氣。

本著「治肝可 以安胃」的原則,本研究疏斂並用,體現了調肝之法在 病態狀態下的雙向調節作用,然而,並非所有脾胃系疾 病都與肝氣疏泄異常有關,素體脾胃虛弱,食傷等導致 中焦運化失司,氣機壅堵,亦會影響肝臟疏泄,「培土泄 木」是治療之法,本研究採用香附、川芎行氣活血,蒼 術、神曲健脾燥濕,消食導滯,白朮健脾益胃,荷葉升養 胃氣。 胃病初起在氣,氣滯日久影響血運,而致血瘀胃 絡,故慢性胃炎者多兼有血瘀,即「胃病久發,必有聚 瘀」 ,通過胃鏡檢查可知胃黏膜凹凸不平,活檢顯示 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或腸化生,此亦為胃絡瘀阻之徵象, 故本研究針對血瘀患者加用蒲黃、五靈脂、莪術、丹參、 桃仁,以其活血化瘀行氣。

治療慢性胃炎時,常用辛溫 燥濕之藥物,用量過大則易耗傷胃陰,濕熱蘊結或肝氣 郁久易化火傷陰,故本研究針對胃陰不足證型患者加用生地黃、麥冬、沙參、玉竹以滋陰養胃生津。 總之,現代醫家在沿用仲景經典方時,不應拘泥於 單純的藥方,而應根據現代發病原因、兼雜證候,在辨 證論治的基礎上靈活加減藥物,以其深入研究,實現 「古為今用」。


推薦閱讀:

治療乙肝漫談 - 蒲亭草堂 - 蒲亭逸仙
要重視幾種特殊腰痛的針灸治療
《寓意草》對中醫治療學的貢獻(轉載)
全球最新的十大糖尿病治療方法,別再用老方法了
5種中成藥治療痤瘡

TAG:治療 | 慢性 | 胃炎 | 慢性胃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