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國學角度看「中國式人情」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這樣的結論應該沒多少人反對。中國人遇到麻煩的第一反應是「找熟人」。而因此形成的人情債,也讓許多人有苦難言。於國而言,人情是法治的天敵,於個人而言,人情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一、人情的起源及民族基因
中國人情社會的締造者無疑是孔子及儒家——《禮記·曲禮上》「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尚往來」這一來一往中,便形成了人情。《論語》中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孔子的回答道出了儒家的一個基本原則——世無曲直,斷事唯親。這與《春秋穀梁傳》中說「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是一脈相承的思想。
自儒家被扶上正統之後,以人情管理(人治)體系為中心的的社會管理在中國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如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 「中國歷代政治制度都有通融性。」這種通融性亦可看作廟堂之上的政治人情。古之族規家法甚至強於法律的陋習未始不是人治的結果。
而至今仍在發揮影響的如在鄉下的紅白喜事,則可看作是江湖之遠的人情管理。我就見過有村人因忙於賺錢而忽視了這種人情,結果在其父親去世後無人幫忙(註:司儀紅白喜事其實是孔子時儒生的職業)。由此可知,人治已經深入到中國的民族基因里,這種基因既使中國有大乘之象,又有中國式過馬路之陋習。
二、人情要不要?
「人性善」是人治的前提和基礎。儒家至荀子而始提「人性惡」,進而轉向法治。原來儒家維護禮制靠道德譴責和上天的懲罰,荀子開始則求助於刑法的暴力手段。所以講人情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就是相信善良和凈化善良。因此講不講人情終歸是道個人的選擇題——選擇相信善良還是選擇相信醜惡都是你自己的決定,如果要怨就只能怨自己沒有知人之智或者缺少自知之明。
為了達到或接近「至善」,中國人 用「先小人後君子」「先談買賣,再論交情」 來凈化人情環境。但當身陷末法霧霾,就有人提出「能用錢解決的問題,盡量不要用人情」的觀點。這句話看似有理,其實依舊偏頗。如果你找哥們兒幫個小忙你卻堅持給錢,那哥們兒肯定要跟你翻臉的。這種對於細微混沌的把握是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這種狀態在中國文化里有個特定的描述叫「火候」。
因人情而自然形成的所謂「圈子」看似沒有規則,其實圈子的制度是潛規則。真正的潛規則是圈子內的人自覺與他覺形成的共見。這種共見無法言表或無法明文規定,只能靠個人悟,有緣覺悟且確實覺悟到的跨過了心門也才能成為圈子內的一員。圈子用中國人的話就是「氣味相投」。這種氣味相投到底是氣什麼味卻無法說破,因為一旦說破就會有比照氣味調製香水的人混進圈子,最終受害的還是圈子,比如風投圈。所以老子說「智慧出,有大偽」。而靠「香水」得來或者建立起來的圈子,一方面心累,另一方面開支大(嗯,香水多貴啊)。
三、人情矩陣
今年剛剛揭曉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其主要貢獻是「契約」理論。契約之論不止在市場,亦可謂無處不在。即如君子之約,不立字據,亦不能謂之無約。儒家雖講人情,亦並非全無約束。如孔子所言「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孔子人情,仍以規則為前提。只是真正的規則只在心中。否則規則定立之後,反而會把精力放在鑽規則的空子,還不如不立規則的好。《道德經》「法令茲彰,盜賊益有「即是此理。
所以中國式的人情是一種基於共同善意的規則彈性。再次強調——善意是人情的前提。所以人情是發乎於心的,只能被描繪,難以被定義。如果非要用手術刀式的思維去分析中國式的人情,我也只能藉助圖形的方式來勉強表述。如下圖:
第1象限被命名為點頭之交,可以理解為找你辦過事(他欠你人情)或者他給過你利益(你欠他利益)的朋友。 很多人以為跟某某名人合個影或者吃過飯,就以為自己混入名人的圈子,其實不過是泛泛之交,算不得人脈的。人的交情中最多的就是這類朋友。強調:人脈是麻煩出來的,互不相欠就互不相見,沒有交往就沒有交情。
第2象限被命名為合伙人,可以理解為是能既談買賣又談交情的朋友。或因長期交往而共同謀利,或因以利相交產生的交情。強調:合伙人與合作夥伴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已過門的媳婦(一家人),後者是沒過門的媳婦(兩家人)。
第3象限被命名為鐵子死黨,是那種願意為你擋刀的朋友。強調:是願意而非義務。是寧願死也不會出賣你的朋友。是那種明知他拿槍打了你,你依然相信那只是槍走了火的朋友。
第4象限被命名為至親至愛,除了父母子女幾乎沒有其他人了。
據說,一個人一生認識的人不會超過2萬個,把這些人分在這四個象限里,與他們怎麼相處似乎就不必贅述了——你需要的只是知人之智和自知之明。想明白了這些問題,你也會形成自己的人情規矩——不畏失去,不必取悅。畏與取悅,皆為自欺。如果你欺騙你自己,活該別人也騙你。
四、人情三原則
1、以規則為前提——能用規則明確的,盡量用規則。能說到、學到的都是無效的潛規則。強調:本文所說的潛規則與現今已經成為陋習代名詞的潛規則含義不同。
2、先小人後君子。把醜話講在前面,既不畏懼也不取悅。
可以沒規則,但一定要有底限——比如事不過三。沒規則是外圓,有底限是內方,外圓內方始成《泰》卦。
推薦閱讀:
※《自然》雜誌稱官僚干預學術推動中國科研造假
※中國仍然是最大的移民輸出國
※中國現代名茶品目
※一些剛剛解禁的老照片,中國人必看!
※劉次沅||中國傳統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