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

中華民族向有「三皇」、「五帝」依代相傳之說。其說起於戰國時期,從先秦至兩漢古史文獻中就有記載,但「三皇」究竟指的是誰,其說不一。魏晉以後,各家史書均認為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自清帝遜位以後,國人普提炎黃,而將早於炎黃一千多年的太昊伏羲氏有所淡忘。尤其是抗日戰爭爆發以後,由於抵禦外來入侵的政治需要,國、共兩黨領導人蔣介石、毛澤東和朱德分別拜謁黃帝陵和致祭文,因河南淮陽被日寇佔據七年,兩黨要人都沒有到過太昊伏羲陵,「炎黃子孫」便被國人叫響,「三皇」變成「炎黃」,大有「數典忘祖」之嫌。對此,海內外中華民族有識之士早有疑義。一九九四年,台灣著名大學教授李畊發表文章《為「中華民族始祖」正名提議——請以「羲黃」取代「炎黃」》。後又有許多專家、學者提議以「羲皇子孫」取代「炎黃子孫」。這裡且不論如何為中華民族始祖正名,但不得不說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

首先,我們從中國眾多史書中看關於三皇的記載。中國最權威的辭書之一《辭源》關於三皇有六種說法:1、伏羲、神農、黃帝(《世本》、《尚書·序》、《帝王世紀》)。2、天皇、地皇、泰皇(《史記·秦始皇記》)。3、伏羲、神農、祝融(《白虎通·號篇》)。4、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皇霸篇》、《史記·三皇本記》)。5、天皇、地皇、人皇(《藝文類聚》)。6、伏羲、神農、燧人(《白虎通·號篇》)。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儘管三皇是誰說法不一,太昊伏羲氏作為三皇之首是無可非議的。再看中國另一權威辭書《辭海》關於三皇的解釋:1、天皇、地皇、泰皇(《史記·秦始皇本記》)。2、天皇、地皇、人皇(《史記·補三皇本記》)。3、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皇霸篇》。4、伏羲、神農、祝融(《白虎通》)。5、伏羲、神農、共工(《通鑒外記》)。6、伏羲、燧人、神農(《風俗通·皇霸篇》)。從這裡我們看到儘管三皇之說有變化,即使同一部史書里的說法也不完全一樣,但眾多史書都把太昊伏羲氏列為三皇之首。

其次,一個歷史人物的定位,不僅要看史書記載,還要從對後世的影響、考古和貢獻方面去界定。因為伏羲氏作為三皇之首,影響巨大,全國有不少地方以山川命名銘記他的聖跡:陝西有葫蘆(即伏羲)河,甘肅天水有卦台山,山東有伏羲畫卦山,河北新樂有伏羲台,河南孟津有伏羲台,黃河北有伏羲洞,長江南有龍山。其紀念廟更多:甘肅天水有伏羲廟,河北省新樂市有人祖廟,台灣省台北市有伏羲八卦廟,日本國靜崗市有伏羲廟……在河南省淮陽縣,伏羲氏的聖跡更多,如伏羲得白龜的蔡河,養白龜的白龜池,始畫八卦的畫卦台,揲蓍畫卦的揲蓍壇、蓍草園。尤其是太昊陵廟,佔地875畝,南北長750米,以伏羲先天八卦數理興建,分外城、內城、紫禁城,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台、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其陵墓上圓下方,是中國唯一的「天圓地方」形制的陵墓。陵高十尋(一尋相當於今天8市尺),方座邊長182米。

民風民俗是遠古文化的一種傳承。伏羲、女媧摶土造人始有人類的故事,史書有載,全國流傳很廣。在河南淮陽,幾千年來就有用泥捏「泥泥狗」的習俗,至今仍很興盛。海內外專家學者評價說,這是伏羲、女媧摶土造人的「真圖騰,活化石」。宛丘自古就是祭祀先祖的聖地,《詩經·陳風·宛丘》:「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坎其擊缶,宛丘之道;無冬無夏,值其鷺壽羽」。淮陽古稱宛丘、陳,陳風即指今淮陽的民風。《詩經》里的這種祭祀活動,至今仍很盛行,那就是「擔經挑」舞。尤其是一年一度的農曆二月太昊陵古廟會上,更讓人嘆為觀止。這裡長達月余的祭祀活動,自發形成,來自豫、皖、蘇、魯、冀、鄂及海外謁祖朝聖者日達數萬人乃至數十萬人之眾,可見伏羲氏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來源:易道文化研究會培訓部


推薦閱讀:

中國有哪些傳統陋習?
有哪些字在繁簡體轉換中容易出現問題?
有沒有那個神靈在不同文化中名字是不一樣的,但實際上是同一個人或者有相同的能力屬性?
大多數人的「欲」是什麼?
薦書時間:《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

TAG:民族 | 文化 | 中華 | 中華民族 | 伏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