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四千年前地球北緯30°的氣候推測(3)

四千年前地球北緯30°的氣候推測(續2)

按照以上推測,地球北緯30-40°之間的各個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等,在四千年前都是濕潤多雨,水源豐富的地區,而不是現在這種水源缺乏,十分乾旱的狀況。

當年這些地區一年四時六季可能的情況是:春季溫暖潮濕,夏季雨量豐沛,不時舒適宜人。秋季天氣比較乾燥,但時間短,水汽蒸發量有限。冬季天氣乾燥、多風,但天氣寒冷,大部分地方被冰雪覆蓋。因此年均降雨量可能達 2000毫米以上。常年來看,降水量大於蒸發量。

事實上,由於北緯30-40°區域大部分是高原山區,從已經乾涸的山川地貌情況來看,原來是有很多高原湖泊的,而且水域面積巨大,古人稱之為海。這個結果說明高原地區也是適合人類生活的地方,和《山海經》山經的記載完全一致。

那麼,北緯30-40°區域是什麼時候開始乾旱缺水的呢?我對《山海經》深入研究後,確定五藏山經是四千年前發生大洪水之後十年左右,大禹展開治水之前進行的天下地理考察。地球的運行卻是在大洪水期間發生改變的。

為什麼地球的運行發生了改變,但各種動植物和水生物依然存在呢?這說明地球運行的改變,並沒有引起地球氣候翻天覆地的變化。原因可能是地球有大氣層的保護。

由於地球有大氣層的存在,雖然地球的運行發生了改變,整體接受太陽輻射的光熱量減少,但地球本身是一個超級生命體,地球大氣的改變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地球的生物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比較嬌氣(適應能力差)的生物才消失。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地球的生物圈是一個全球性的系統,在大氣層內,除了受生物之間的生命因素(如氧氣、二氧化碳等)的影響,還受有機生命物質與非有機物質(水圈、大氣圈及岩石圈、土圈)的作用。

地球生物圈的存在和改變,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比較大:

1、太陽光能。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生物能量的基本來源是太陽能。吸收太陽能的多少,決定生命的種類和性質。

2、液態水。幾乎所有的生物都含有大量的水分,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因此有可被利用的大量的液態水是生命的基礎。  

3、適宜的溫度。在適宜生命活動的溫度變化範圍內,各種生命所需要的物質都可能存在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變化。

4、各種營養元素,包括氧氣、二氧化碳、碳、氮、鉀、鈣、鐵、硫等元素,這是生命物質的組成或者中介。

在以上四大因素之中,生命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是不會因地球運行的改變而改變的。但生物所需要的太陽光能、適宜的溫度和液態水源等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由於太陽直射地球的範圍縮小,地球整體所吸收的太陽光能減少,熱能不足,地面溫度下降,大氣對流層就會逐漸變薄,大氣的對流運動也會減弱,造成雲量稀薄,降雨量減少,水資源缺乏。

但是,當某一地域大氣對流層變薄,雲量稀少,降雨量減少時,該地區地面的水汽蒸發量卻是不會減少的。這就造成了對流層大氣交換的不均衡性,出現地面的水汽蒸發量大於降雨量,因而出現乾旱的情況。

由於地球上各地地形不同,氣候類型不同,大地水汽的蒸發量差別很大。在中國,北方地區的蒸發量比較大,華北平原的年均蒸發量在1500毫米以上,南方地區的蒸發量則小一些。

據說中國蒸發量最大的地區是青海省的察爾汗鹽湖,年平均蒸發量達3518毫米。新疆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縣氣象站,測量到的水汽年蒸發量更高,達到3700毫米。當地記錄的年降雨量卻不足10毫米,相差370倍。

如果按照托克遜縣的蒸發量來計算,一個吐魯番盆地的湖泊,由於降雨極少,在得不到其他水源(如高山雪水、地下水)補充的情況下,100米深的湖泊,不用30年就乾涸了。1000米深的湖泊,乾涸的時間也不超過300年。

當然,世界各地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同,能給湖泊補充水源的因素不少,比如降雨,冰雪消融,地下水源等等。如果用一個簡單的方法推算,某地的年平均降水量達到2000毫米以上,該地區就不會出現乾旱。如果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下,就有可能出現乾旱了。

按照這個標準推算,以大洪水前地球北緯30-40°區域的降雨量為2500毫米計,大洪水後,即地球運行發生改變之後,降雨量每百年遞減10%, 一千年後就只有870毫米了。

如果這個推測可信的話,地球北緯30-40°區域的高原湖泊,大部分可能在大洪水之後一千年左右已經開始出現乾涸的情況。湖泊水源乾涸後,大約300-550年,原來的湖泊就可能變成了沙漠。(完)

推薦閱讀:

地球10大驚人事實:珠峰不是最高峰(5)
月亮遠離地球,最終可能會飄向哪裡?
地球文明
日本民眾對捕殺鯨魚的看法?
地球地軸傾斜度從23.5度增大到了49.5度

TAG:地球 | 氣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