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的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Positivism)一種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的西方哲學流派。實證主義作為經驗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產生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在這之前,I.牛頓D.休謨的經驗論已涉及實證問題,而且19世紀初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H.聖西門最初使用「實證主義」一詞。但嚴格地講,實證主義的創始人是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A.孔德。從1830年開始,孔德陸續刊布其六卷本《實證哲學教程》,標誌著實證主義的形成。

   按照孔德的觀點,實證主義從廣義上說是由哲學和政治體系構成的,前者是基礎,後者是一個龐大體系的目的;狹義地說,實證主義即是孔德創立的實證哲學。孔德認為,人類歷史經歷了從迷信或玄學到科學的過程。當社會由科學家管理時,人們進入了現實的階段。科學本身是關於描述、推論和控制和問題;科學家從觀察到的一些事件著手,通過描述,精確地推斷出自然規律的規則,一旦那些規則被掌握,便可以反過來推測這些事件。最後,當目標為描述和推斷所操縱時,科學規則便對自然的可能性作出了控制。所以,真正的科學家應該把可以觀察到的事件作為參考實體,而對那些無法觀察到的事件避免作出為什麼發生的解釋。如果對無法觀察到的事件進行解釋,那就可能使人回復到宗教或形而上學的迷信壽為,這是與實證主義背道而馳的。

   後來,一些哲學家和科學家對孔德的實證哲學加以修訂,剔除了一種認識論的教條,提倡一種新的科學哲學體系,出現了馬赫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E.馬赫認為,真正的科學是一種精細的現象學,即某人感覺的精確描述,包括這個人從那裡發現的一些規律。他反對把原子引入物理學和化學,並以一個實證主義者的口吻說:「你究竟看到了它嗎?」到了20世紀,實證主義與B.羅素和A.N.懷特海的基礎數學相結合,成為維也納邏輯實證主我學派。所以,歷史上把實證主義分為兩種:早期的實證主義稱為老實證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又稱新實證主義。自孔德時代以來,實證主義者已分級對各學科加以組織。從最古老和最基礎的物理學到社會科學,每門科學都被認為可以還原到次一級水平,這樣幾乎所有科學都是物理學的分支。

   實證主義有下述幾種基本特徵:

   (1)以現象論的觀點為出發點。現象即實在,是有用的、確定的、精確的、有機的和相對的,與現象的這些屬性相對應,「實證」一詞也具有同樣的意義,一切知識都是對這些現象的共存和相繼的描述。實證主義者把現象當作一切認識的根源,要求科學知識是「實證的」。(2)對經驗進行現象主義解釋,主張從經驗出發,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強調經驗上的實證對科學理論的重要性。(3)把處理哲學和科學的關係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帶有一定程度的科學至上和科學萬能傾向。實證主義者認為,唯有確實根據的知識者是科學的;科學即實證知識,它是人類認識發展的最高階段;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以及社會大辯論況都要靠實證的科學方法;科學和科學方法使哲學也成為實證的。

   在心理學領域,實證主義已影響到行為主義。C.赫爾和E.托爾曼把他們的行為主義看作與邏輯實證主義的行為法則相一致,而B.F.斯金納的操作性行為主義則受到馬赫主義的影響,他的一些行為主義術語和烏托邦社會的假設則重複了孔德的理論。一些激進的實證主義心理學家試圖從科學心理學體系中廢除對精神的參照,認為唯有這樣的心理學才能最終避免迷信行為。在他們看來,精神是不科學的,心理活動應該是那些可以被觀察到或測量出的事件,是那些可以被描述、推斷和控制的行為。

   孔德實證主義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孔德實證主義思想的核心是經驗證實原則。經驗證實原則是實證主義哲學的一個最基本原則,主張一切科學知識都建立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科學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的經驗事實來證明的。

   在孔德看來,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它的科學時代、實證階段,因此要把人類智力和精神的極致----科學知識、科學理論、科學體系,以及與之相應的科學方法、科學邏輯引入哲學,進行一次哲學革命,建立一種新的哲學,這個哲學的突出特性就是:利用經驗證實的方法檢驗以往的一切知識和形而上學。檢驗過程中,要突出實證科學的經驗性、真實性、有用性、肯定性、精確性、建設性、系統性、相對性、實踐理性,以及各門學科的重建性。所有這些特性全都是對以往形而上學的背叛,特別是對那種思辨的、虛設的、含混不清的和無用的唯心主義哲學的背叛。他說:"從培根以來,一切優秀的思想家都一再指出,除了以觀察到的事實為依據的知識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知識。" 這是對經驗證實原則重要性的肯定。至於在人的主觀經驗之外是否有事物的客觀存在,那是一個超越人的經驗之外無法認識的問題。為此,他否定理性作用的無所不能和絕對性,指出:"實證哲學的根本特點正是認為人的理性必然不能說明一切高不可攀的玄妙奇蹟";"事實上非常清楚,我們的能力根本無法把握事物的內在本性、一切現象的起源和目的之類的問題";"人類精神如果不鑽進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而僅限於在一個完全實證的範圍內進行研究,是顯然可以在其中為自己最深入的活動找到取之不盡的養料的。"

   建立在經驗證實原則基礎上,孔德進一步闡述了他對規律的見解。他認為科學所尋求的規律不是主觀經驗之外的客觀規律,規律是屬於經驗現象中的東西,即經驗中的或感覺中的某種"不變的先後關係或相似關係"。這樣他就否認了規律的客觀性。

   孔德發現的人類智力發展的根本規律是什麼?對此可作怎樣的評價?

   孔德認為,自十六世紀以來,伽利略、牛頓等科學家發現了許多自然顧慮,但是還沒有人發現過社會規律,而他自己發現了"一條偉大的根本規律"--人類智力發展的規律。人類智力發展都要經歷三個不同階段:神學階段,或虛構階段;形而上學階段,或抽象階段;科學階段,或實證階段。換句話說,就人類思維的本性來說,它在自己的進程中分別運用了三種探求哲學的方法,即神學的方法、形而上學的方法和實證的方法。這三種方法的特徵在本質上是不同的,甚至是根本對立的。由此產生了三種哲學,或三種概念體系。這三種體系是互相排斥的。第一種體系是人類理解的發生的必然開端;第三種體系是固定和明確的結果;第二種體系則不過是上述兩者之間的一種過渡狀態。"

   孔德的三階段說目的明顯,他是在提高自己的實驗哲學和實驗社會學的地位,把它們與近代的科學哲學相提並論,並吹噓她們為"最後完成"的科學理論。應該指出,孔德的三階段說部分地剽竊於聖西門的著作。聖西門曾說過,古代是宗教神學統治的時代;後來是"假設體系"或"自然神論"的時代;近代則是實證的時代,這個時代發展起來的實驗科學打擊了宗教神學,維護了物理主義哲學的發展。

   孔德主張社會發展的動力有那些?如何評價孔德的社會學思想?

   孔德是現代西方社會學的始祖,"社會學"這個詞就是由他首先提出來的。

   孔德認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主要是人類的道德和智力。它們將"為滿足社會需要的有關秩序和進步的實踐手段提供唯一合理的基礎"。但在人類智力後面還有更根本的動力---人的本性,如性、愛、本能、慾望、衝動、生存和死亡等。尤其是構成人類進步力量的個體衝動,作為生命現象中的一種本能,不僅產生於我們一致的自然傾向,而且迫使人們在其環境允許的範圍內發展其整個生命,包括體質的、道德的和理智的生命,從而展現人類社會發展的連續性。

   至於生和死作為生命的一個基本特徵、一種最重要的新陳代謝形式,同樣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沒有生就沒有發展之源,沒有死就失去生的空間和條件。在生死相統一的關係中,青年人通常都比較進步,老年人通常都傾向於保守,通過死亡就防止了老年人成為社會進步的嚴重阻力。因此順應自然規律的死亡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種進步的革命的力量。相反,出自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無用無益的延長壽命倒是阻滯人類進步的一大障礙。

   孔德認為"社會動力學的真正的一般精神就在於把每一種連續的社會狀態設想為先前狀態的必然結果和後來狀態的不可或缺的發動者。根據萊布尼茨的格言:現實孕育著未來。" 這種孕育通常是通過社會變異提供進步素材而實現的。孔德說,重要的社會變易主要有三個來源:種族、氣候,和在整個科學範圍內的政治行動。在這裡民族間的衝突,種族間的戰爭,社群和階級間的矛盾與鬥爭,以及由環境氣候導致的災難性後果,都是推動人類社會變革和進步的原因和動力。簡言之,社會動力學研究連續性規律,研究社會變異、社會革命,它的應用將為政治實踐、社會運作、人類生存提供真正的進步理論。

   孔德的社會學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十八世紀的啟蒙思想和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他認為以前的這些社會學說是"形而上學"的社會學說,它們不是從經驗事實出發,而是從"自由"、"民主"、"解放"的抽象原則出發,這可以破壞封建社會,而不能建設新社會,研究社會應象其它的實證科學一樣,從"經驗事實"出發,建立"實證社會許",要象物理學、化學一樣,從經驗事實中尋找規律。可見孔德的社會學思想承認社會歷史有規律,主張把社會現象當作科學來研究,這有利於社會學研究走向科學化,這也是他比其他的資產階級思想家高明的地方,但他的觀點首先是唯心主義,他所謂的經驗事實是主觀的,他將的規律也是主觀的。

   孔德是如何理解規律的?

   孔德對規律則給予新的解釋.在他看來,一切規律都是經驗現象中的東西,都是感覺與感覺之間的某種"不變的先後關係和相似關係。"[1] 它們都是經驗歸納和理性認識的結果,不是主觀經驗之外的客觀規律。科學的任務就是在經驗中發現那些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物質關係,或者說"把一切現象看成是服務於一些不變的自然規律,並精確地發現這些規律"。對於人類來說,"探索宇宙中的那些始因或目的因,乃是絕對辦不到的,也是毫無意義的"。正因為如此,諸如力學、光學等都是有關經驗現象的解釋和描述,至於背後原因,科學和哲學無權討論,要留給神學家去想像,讓形而上學家進行煩瑣的論證。證哲學當然主張任何科學體系和自然秩序的建立都要取決於充分的科學事實,但是勿容置疑,在任何情況下也都以整個實在規律為本,而且規律本身可以因主觀干預而改變。因為任何自然秩序的基本意識都與全部實證思辨不可分割。實證思辨始終趨向於充當揭示各種觀察之間的聯繫手段,而觀察的主要價值也是來自於其系統化。至於這種系統化則"首先來自於純數字的思辨,這些思辨是一切思辨中最普遍、最單純、最抽象的,而且也是最獨立的,在一般的有識之士那裡,它們幾乎與實證精神的自發衝動融會在一起。" 所以不論是規律還是系統都不具有純客觀的意義。

推薦閱讀:

錯誤的改革路線是蘇聯演變的決定性因素 馬克思主義評論網
目標倫敦:恐怖主義仍在行動
趙皓陽:為何西方三百年都拿自由主義做指導思想?
陳方安生更加暴露殖民主義代理人面目
哪些星座是天生的樂觀主義者

TAG:主義 | 實證 | 實證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