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惰性或毀掉中國經濟大 中 小 默認 BWCHINESE中文網 作者:趙海均 2013-12-25 星期三

金融惰性或毀掉中國經濟大中小默認BWCHINESE中文網 作者:趙海均 2013-12-25 星期三收藏列印投稿評論 ( 共0條 )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騰訊微博QQ空間百度獨立經濟學者趙海均撰文:在金融業中,一些潛在的金融風險還沒有顯現出來,制度惰性隱患正在逐漸積累。獨立經濟學者趙海均撰文:在金融業中,一些潛在的金融風險還沒有顯現出來,制度惰性隱患正在逐漸積累。推薦閱讀

中國上演金融大戲全球貨幣金融將進入拐點張五常:經濟思想難傳世的原因2014年你靠什麼跑贏CPI2013年九大金融驚奇IMF預計美國經濟將快速增長外媒9張圖總結全球經濟變化安倍經濟學的「明槍暗箭」2013中國經濟四大特徵2014年金融市場展望2014年中國經濟十大問題金融是現代國家經濟的血液,為一國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在近幾年的統計中,中國最賺錢的四十個企業中,其中半數為金融企業。金融企業成為中國最賺錢的企業,說明中國的經濟結構處於一種很不合理的狀況。除了嫌貧愛富之外,銀行的稅費項目有850多項。幾乎所有的金融企業都是在舉著屠刀宰殺中國的儲戶。因此,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強調,「金融業主是為實體經濟服務,不要搞自我發財之類的東西。」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在經濟社會中影響廣泛、作用深遠。談及金融,人們很容易將其與實體經濟割裂視之,將其天然地歸結為虛擬經濟的行列,實則不然。縱觀金融體系的演進,其發展歷程就是改進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過程。可以說,金融體系發展的根本動力就是服務實體經濟。諾貝爾獎得主盧卡斯曾說過,「金融的發展是跟隨實體經濟需求的引導,當實體經濟有需求時,金融就自然而然發展起來」。從信貸市場到證券市場,從原生品到金融衍生品,金融每一步創新的背後都是實體經濟需求的支持,也只有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最終目的,金融創新才具有生命力。換言之,實體經濟是金融業存在的依託和利潤源泉,金融業利潤的最終來源是實體經濟,其本質是對實體經濟剩餘價值的分割。金融的根本意義是為實體經濟配置資源,在識別風險與機會的過程中,促進實體經濟的更好發展。世界上多次經濟危機,特別是最近的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從根本上看是實體經濟出問題了。目前,世界的實體經濟,包括中國的實體經濟,都面臨嚴峻挑戰。目前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仍然是我國經濟的主體,重點發展實體經濟符合中國產業發展階段的客觀要求。近年來,眾多發達國家,提出「回歸實體經濟」的口號,並採取了很多措施。但到目前為止,全球實體經濟整體發展依然不景氣。回歸實體經濟,首先要加快金融市場改革。當前中國經濟社會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時期,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勝利閉幕,未來幾年中國很可能進入新一輪改革的高潮,這樣的時刻銀行業如何服務於實體經濟,和實體經濟共同發展,同時在發展過程中加快自己的轉型,是每一位銀行家都面臨的重要課題。但一個不爭的事實的是,儘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口號喊了若干年,政策措施也出台了一籮筐,而金融業自己仍然「不思進取」,缺乏創新精神,只顧埋頭賺取自己的利息差,「惰性十足」。獨立經濟學者趙海均撰文:在金融業中,一些潛在的金融風險還沒有顯現出來,制度惰性隱患正在逐漸積累。獨立經濟學者趙海均撰文:在金融業中,一些潛在的金融風險還沒有顯現出來,制度惰性隱患正在逐漸積累。推薦閱讀

中國上演金融大戲全球貨幣金融將進入拐點張五常:經濟思想難傳世的原因2014年你靠什麼跑贏CPI2013年九大金融驚奇IMF預計美國經濟將快速增長外媒9張圖總結全球經濟變化安倍經濟學的「明槍暗箭」2013中國經濟四大特徵2014年金融市場展望2014年中國經濟十大問題金融是現代國家經濟的血液,為一國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在近幾年的統計中,中國最賺錢的四十個企業中,其中半數為金融企業。金融企業成為中國最賺錢的企業,說明中國的經濟結構處於一種很不合理的狀況。除了嫌貧愛富之外,銀行的稅費項目有850多項。幾乎所有的金融企業都是在舉著屠刀宰殺中國的儲戶。因此,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強調,「金融業主是為實體經濟服務,不要搞自我發財之類的東西。」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在經濟社會中影響廣泛、作用深遠。談及金融,人們很容易將其與實體經濟割裂視之,將其天然地歸結為虛擬經濟的行列,實則不然。縱觀金融體系的演進,其發展歷程就是改進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過程。可以說,金融體系發展的根本動力就是服務實體經濟。諾貝爾獎得主盧卡斯曾說過,「金融的發展是跟隨實體經濟需求的引導,當實體經濟有需求時,金融就自然而然發展起來」。從信貸市場到證券市場,從原生品到金融衍生品,金融每一步創新的背後都是實體經濟需求的支持,也只有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最終目的,金融創新才具有生命力。換言之,實體經濟是金融業存在的依託和利潤源泉,金融業利潤的最終來源是實體經濟,其本質是對實體經濟剩餘價值的分割。金融的根本意義是為實體經濟配置資源,在識別風險與機會的過程中,促進實體經濟的更好發展。世界上多次經濟危機,特別是最近的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從根本上看是實體經濟出問題了。目前,世界的實體經濟,包括中國的實體經濟,都面臨嚴峻挑戰。目前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仍然是我國經濟的主體,重點發展實體經濟符合中國產業發展階段的客觀要求。近年來,眾多發達國家,提出「回歸實體經濟」的口號,並採取了很多措施。但到目前為止,全球實體經濟整體發展依然不景氣。回歸實體經濟,首先要加快金融市場改革。當前中國經濟社會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時期,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勝利閉幕,未來幾年中國很可能進入新一輪改革的高潮,這樣的時刻銀行業如何服務於實體經濟,和實體經濟共同發展,同時在發展過程中加快自己的轉型,是每一位銀行家都面臨的重要課題。但一個不爭的事實的是,儘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口號喊了若干年,政策措施也出台了一籮筐,而金融業自己仍然「不思進取」,缺乏創新精神,只顧埋頭賺取自己的利息差,「惰性十足」。
推薦閱讀:

多元化到專業化:公司層面分析2
外媒質疑世行「中國經濟今年超美」論
傅海棠:你的錢為什麼越來越不值錢了?
2018.4.1 入局破局

TAG:中國 | 金融 | 經濟 | 中國經濟 | 星期 | 惰性 | 2013 | 中文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