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什麼是心理學系列之一】楊玉芳《心理學的學科體系和方法論及其發展趨勢》

本文作者楊玉芳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心理語言學,關注語言學成分之間的界面問題、語言加工的認知和神經基礎、注重研究結果在語言工程中的應用。近年來,還開展了語言情緒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以及語言與音樂的比較研究等。主持和完成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已在國內外優秀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E-mail:yangyf@psych.ac.cn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意識和心理活動、心理和行為的生物學基礎以及心理與行為的發生髮展規律等是心理學的基本研究主題。人的心理活動既有生理和生物的基礎,包括大腦的活動和神經機制;又受到環境的影響,包括社會、經濟和文化。對人的心理活動機制和規律的探討,是基礎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其應用研究也是心理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企業管理、運動和藝術、司法與犯罪等,都是心理學的應用領域。對心理的探索始自人類文明的發端,但科學心理學的歷史僅有130餘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誌著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當代科學系統中,心理學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醫學、社會科學並列為7大學科;心理學還是一個樞紐學科,吸收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同時將知識輸送給別的學科,是一門開放的交叉學科[1]。心理學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屬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同時是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和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ICSSU)的會員,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心理學的學科特點。根據研究對象的複雜性,現代科學體系可以分為4個層次,物質、生命、心智及社會與文化。物理學和生物學的發展相對成熟,而介於生物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心理學正在蓬勃發展。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美國商務部於本世紀初聯合發布報告稱,21世紀,人類科學的突破會出現在與心理學密切相關的生物科學、信息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領域[2]。1 心理學的學科體系1.1 心理學的研究層次和視角研究主題的複雜性決定了心理學研究的多層次和多角度並存。無論是按照生態學對於環境層次的劃分[3]還是按照心智結構的基礎以及使用範圍來區分[4],心理學研究都可以分為3個層次,一是微觀層次,主要探索大腦或神經系統產生心智的機制,即神經生理學層次;第二是中觀層次,主要探索個體的行為和心理活動,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心智結構及功能特點,即個體層次;第三是宏觀層次,主要探索研究人與社會情景交互影響,研究不同社會文化環境下心智活動的差異,即社會層次。三個研究層次,決定了心理學的研究既有非常微觀和科學的生物層次的實驗研究,也有從宏觀角度進行的准科學的調查研究。從歷史來看,心理學對基本主題的研究採用了不同的視角(Perspectives),包括結構、發展、比較、內容、進化等[5]。結構視角注重研究對象的結構和形式,例如認知心理學家和生理心理學家常常使用結構視角來定義和描述心理結構與生理結構的組成成分,發展心理學家也常常使用結構的視角來解釋生態環境如何影響兒童的成長和發展。發生和發展的視角是心理學研究中最具獨特性的部分,它關注的是心理結構和功能隨時間推移所發生的變化過程,比如解釋兒童思維的發生和發展,揭示認知老化的過程和規律。內容視角研究已有心理結構內部的特殊成分,比如心理治療學家常常採用內容視角來描述在個人記憶中曾經發生的特殊事件對後期出現的心理疾病的影響,這個特殊事件就構成心理疾病中最重要的緣由和內容;而社會心理學家也常常採用內容視角來分析引發人們特殊社會行為的動因。比較的視角研究個體之間以及群體之間的差異,因此也常常被稱之為差異的視角,關注不同人群的行為特點,包括正常和異常的行為特點和差異。人格心理學家常常採用比較的視角來研究不同人的行為特點,認知心理學家也會採用這一視角來研究認知和智能的差異,變態心理學家則會比較不同健康狀態的人群特點。進化的視角關注心理結構的來源,以及如何隨著功能的變化而發生的適應和選擇,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比較流行的一種研究視角。進化心理學家常常採用進化的視角來解釋人類社會的利他行為和合作行為,社會心理學家也會採用進化的角度來理解心理認同對社會行為的影響。這些研究視角在不同的研究層次上都有所體現,對所研究的問題都有各自的貢獻。1.2 心理學的分支學科按照心理學研究的不同層次,研究者採用的不同視角,心理學學科體系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分支和領域。下面從基礎和應用兩個方面對主要分支學科做一簡單介紹。認知心理學注重人的意識和認知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將人的心理過程用計算機程序加以類比,包括編碼、存儲、提取和操作等信息加工過程。認知心理學不僅是一個學科分支,還是心理學整體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學基礎。生物心理學主要探討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和腦機制,研究腦與行為的演化、腦的結構功能與行為的關係等。發展心理學主要研究人類在終身發展過程中心理的變化過程及其規律,發展中的心理障礙以及矯治等。社會心理學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個體社會心理現象指受他人和群體制約的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如人際知覺、人際吸引、社會促進和社會抑制等。群體社會心理現象指群體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徵,如群體凝聚力、社會心理氛圍、群體決策等。社會心理學提供了在社會環境下人的行為的解釋,因此是應用心理學學科的基礎。文化心理學強調不同文化條件下的心理特點和行為,主要研究心理與文化的關係,不同文化下的心理行為的比較等,文化心理學是進行跨文化心理學研究的基礎。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的應用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形成了龐大的應用心理學的分支學科群。臨床心理學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幫助病人糾正自己的精神和行為障礙,通過心理諮詢指導和培養健全的人格,使其更有效地適應環境和更具創造力。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教學過程和學習的一般規律,側重於正常學生群體的心理規律的研究,考察學生在常態的教學中如何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學校心理學為學生、家長、教育者以及學校教育過程提供心理學知識和實踐指導,為學生在學校、家庭和其他系統中的發展過程提供心理評價、干預、計劃設計和評估等服務,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組織心理學是以組織中的人作為特定的研究對象,致力於最大限度地調動組織中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共同實現管理目標。工程心理學以人-機-環境系統為對象,研究工作系統中人的行為、人與機器和環境相互作用,探求工程技術設計與人的身心特點相匹配,從而提高系統效率、保障人機安全和實現有效而舒適的工作環境。法律心理學也稱法制心理學,是建立在法學和心理學基礎之上的應用學科,研究與法律有關的心理活動和規律,其研究成果對法制建設、完善和提高司法工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提高改造罪犯的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心理學應用中比較成熟的分支學科還有軍事心理學、運動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等等。與其他學科體系一樣,心理學也有注重於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分支學科,如實驗心理學、心理統計與測量等;有專門研究學科理論和歷史脈絡的理論心理學和心理學史等。總體上看,上述分支學科都是圍繞著人的心理與行為這一研究主題,從不同層面和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和探索,或者逐步形成在特定社會生活領域的應用。可以預見,社會需求以及心理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將不斷催生新的分支學科和領域的產生。這是心理學強大生命力的重要體現。1.3 心理學的整體研究框架作為一門走向成熟的科學,心理學正在嘗試建立整體研究框架,對不同分支和領域之間關係用統一的架構加以闡述。基於認知主義觀點,Anderson[6]將信息綜合理論進行擴充,建構了心理生理學、人類知覺、決策制定、情緒反應和自我防禦的心理學框架。從生理學的角度出發,基於基因和經驗影響神經網路的作用機制,Posner & Rothbart[7]提出了心理學的單一學科框架,認為基因和經驗的相互作用可以作為理解人類思想、情感和行為的基礎。同樣基於生理學的觀點,Rand和Ilardi[8]提出兩成分框架,認為心理學和自然科學相互作用產生認知神經科學,心理學與社會科學相互作用產生社會與行為科學。目前,儘管對於心理學的整體框架認識還不統一,但是,心理學整體框架的重要性和對未來研究的指導意義已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承認。2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心理學的方法論與其理論取向密切相關。在科學的歷史上,研究取向的重大轉折,總是伴隨著方法論的重大進步,這種變化被科恩稱為科學範式(paradigm)的革命。範式的轉變往往又會帶來重大的理論突破。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與人類對心理現象的界定和認識密切相關。在心理學誕生之初,研究方法主要為心理物理法和內省法,前者受到機械唯物論的影響,以物理學的方法研究基礎心理過程;而後者則來源於哲學,傳承了早期思辨的傳統,通過內省的方式描述心理過程。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任務在於發現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聯繫,從而達到預測和控制行為的目的。在研究方法上擯棄內省,主張採用客觀觀察法、條件反射法、言語報告法和測驗法。認知心理學注重人的意識和心理過程,將人的心理過程類比為計算機程序,包括了編碼、存儲、提取和操作的信息加工過程,通過研究輸入和輸出的關係,推測內部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機制。隨著神經科學的發展以及腦成像研究技術的進步,心理學注重闡明人類認知活動的神經基礎,即認知功能與神經結構和網路的關係,進入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階段。主要研究途徑,一是在正常人進行各種認知操作的同時,用成像技術記錄腦的血流變化或電活動;二是探究腦損傷病人的損傷部位與認知功能障礙之間的關係。從心理科學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心理學研究取向和方法論的每一次變革,既是學科自身發展的積累與動力所致,也與當時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心理學的獨立得益於物理學的分析計量方法;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深受控制論、資訊理論和計算機科學的影響;認知神經科學的興起得益於腦科學,特別是生物醫學成像技術(功能磁共振、腦磁圖和腦電等)的發展。在1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心理學形成了很多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如因素分析、心理測驗、多因素實驗設計、行為分析等等。這些方法不僅在心理科學的研究中得到有效應用,還傳播到其他學科。由於心理現象和行為的複雜性,心理學研究者也會從其他學科借鑒適用的方法和技術。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和多源性,有助於心理學各分支學科的融合和統一,也使不同學科有了對話的可能。與其他學科類似,現代心理學研究方法主要分為實驗和觀察(調查法)兩大類。實驗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實驗室實驗,在控制條件下操縱某種變數,探索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關係。實驗設計的邏輯和依據是各種實驗範式,這是心理學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另一種是自然實驗法,在不加控制或干預的自然條件下進行研究。這種方法廣泛地應用於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觀察法是在自然條件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生活中人的行為數據進行搜集和分析而進行研究的方法,是心理學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和觀察法相類似的方法還有問卷法。通過問卷了解研究對象的心理和情感特徵,進而分析和解釋行為。無論是實驗法還是觀察法或問卷法,都是為了獲得客觀和準確的數據,而對數據進行處理,則是統計分析的任務。因此,統計理論和統計方法是心理學研究極為重要的方法學基礎。統計分析過程中,運用統計方法,並結合與分析對象有關的知識,從定量與定性的結合上進行研究,達到對研究對象更為深刻的認識。為了對行為的描述更具科學性、邏輯性和可重複性,研究者們通常會採用比較嚴格的數學語言來描述各種個體和群體行為的理論模型。心理學研究廣泛採用數學模型來描述影響行為的因素及其相互關係,特別是因果關係。模型分析是運用數學語言和方法,尋求近似刻畫並「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強有力的數學手段。統計分析和理論建模,是在數據基礎上獲得研究意義和提高預測能力的重要手段。從最初的因素分析、相關和回歸分析,發展到結構方程模型、多層線性模型以及項目反應理論、概化理論等,心理學中的統計分析方法正處於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是多學科和多層次的整合。有學者提出,將行為、心理、腦與基因等層次的研究相結合作為認知科學研究的路線圖,徹底闡明決定人類行為的環境和遺傳因素。一些研究者還將行為觀察與生理測量相結合,採用多元(混合)路徑方法來進行研究。除了研究方法出現多元特徵外,心理學的研究技術也越來越先進和豐富。神經成像技術(PET,fMRI)和基因檢測等手段的廣泛使用,使得心理學對人類心理活動的探索越來越深入。3 心理學的發展趨勢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心理學的發展趨勢可以概括為4個方面。3.1 心理學成為一門樞紐科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心理學已經成為一門樞紐科學[1]。Boyack等人[9]研究了2000年發表在SSCI和SCI索引的7 121個學術期刊上的逾百萬篇科學文獻,用科學計量和文獻計量學方法分析了各個學科領域的影響力。根據對其他學科的貢獻,把7門科學學科確定為「樞紐科學」(hub science)。這7門學科是數學、物理、化學、地球科學、醫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9]。心理學不僅與很多經典學科有密切聯繫,在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與這些學科交叉融合、相互滲透,而且在不斷互動過程中,催生出新的學科或研究領域。最有代表性的是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合。近30年來,心理學深刻影響了經濟學的發展。將心理學與經濟科學、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有機結合發展而成的行為經濟學,能夠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等基本假設的局限性,更好地預測人的經濟行為和經濟學規律。在其發展歷程中,有兩位心理學家做出了卓越貢獻。傳統經濟學認為,決策者基於所掌握的信息做出全面的權衡和最優的抉擇。認知心理學家Herbert Simon考慮人的心理因素在經濟行為中的作用,提出「有限理性」理論 [10,11]。在此基礎上,Daniel Kahneman和 Amos Tversky[12,13]提出前景理論以解釋人類在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和決策行為,「把心理學的,特別是關於不確定條件下人的判斷和決策的研究思想,結合到了經濟科學中」。 Simon和Kahneman因此分別獲得了1978年和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心理學是認知科學的核心學科之一,也是人工智慧、行為遺傳學等重要的學科基礎。心理學的雙重學科屬性,使其在連接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樞紐」作用。3.2 心理學內部分支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心理學內部各個分支之間多層面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興研究領域,如社會認知心理學、神經經濟學、跨文化心理學、認知神經教育學等新興的學科分支。其中最為顯著的趨向是,認知神經科學的方法學和技術在諸多心理學分支領域中的應用,以期揭示各種心理過程的神經機制。這些交叉領域的研究有助於促進心理學學科的完整知識體系和大一統理論的形成。在這些領域從事研究的一些學者正在致力於整合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理解和預測各種心理現象和人類行為提供一個共同的平台。例如,以研究情緒著稱的心理學家Izard於2009年指出,情緒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這兩個領域的交叉融合的程度如此之高,幾乎已經整合為一個領域[14]。儘管情緒和認知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方面,但是他們都與神經活動相關,並且與個體的發展、性格和社會環境相互影響。關於決策的研究不僅綜合考慮了認知和社會(包括情緒、動機等)兩方面的因素,而且引入了腦成像技術探索其內在神經機制,試圖全面揭示決策的核心過程[15]。著名的認知神經心理學家Michael Posner基於他數十年對於注意過程的研究,提出 「注意網路」理論有可能可以作為一個整合心理學研究的模型[16]。「注意網路」的形成過程受到基因、社會和文化因素的綜合影響,該模型為我們深入了解人類認知和情緒的本質提供了一條共同的途徑。3.3 注重共性與差異心理學在世界範圍的傳播,使人們逐漸認識到,基於西方社會和個體的研究結論並不一定適用於其他種族和文化。因而應關注不同文化、種族的人群之間的差異,推動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比較研究。這種跨文化的視角已經滲透到心理學的各個領域。舉例而言,大量研究表明東方文化強調集體主義(collectivism)而西方文化則側重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17];東方文化遵循辯證思維的模式(dilacticism),推崇中庸的理念,而西方文化則強調邏輯推理[18];東方文化的個體與西方文化的個體關於自我的概念有很大差異[19,20]。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這些成果為應對和解決文化衝突提供了重要依據。心理學也注重針對特定人群(如軍隊士兵、公司管理人員、老年人、農村留守兒童等)的研究,檢驗心理規律的普適性,揭示不同群體之間的差別。關注特殊人群的困難與需求,對於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極為重要,是心理學當前和未來發展的重要領域。3.4 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在傳統的應用領域中不斷發展並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心理學的應用正在延伸到越來越廣泛的社會領域,為社會性甚至全球性問題的解決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全球氣候的變化,自然災害的頻發,不僅是生態學家和政治家關注的熱點,也受到了心理學家的重視。生態心理學和災害心理學作為兩門新興的學科應運而生。其主要任務是採用心理學的方法與技術來研究氣候變化和災害對個體及群體心理與行為的影響,揭示其發展和變化規律,並探求有效應對和干預的方法、途徑與模式。權威學術期刊American Psychologist於2011年發表了一期專刊,總結了關於氣候變化的心理學研究進展,並提出今後研究的方向。主要有:(1)影響公眾對於全球變暖的預期和適應的因素; (2)自然災害對於公眾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由自然災害導致的心理創傷和應激反應的心理干預模型; (3)全球氣候變化對於公眾心理和行為的影響; (4)心理學研究對於預防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貢獻。恐怖襲擊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美國「9·11事件」之後,心理學家研究了恐怖襲擊的成因以及對公眾的影響。American Psychologist於2011年發表專刊,全面回顧了關於恐怖主義的心理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全球性的人口老齡化,促使更多的心理學家關注和參與老年心理學研究。以往人們認為,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在生理機能和認知能力等多個方面都出現衰退。最近的研究證實,年齡上升的確會伴隨一些負面的變化,但是老年人在情緒調節等一些社會技能方面卻優於年輕人。針對老年人群的研究不僅積累了大量實證數據,而且有理論的突破,如社會情緒調節理論的提出[21]。人機交互的研究傳統上主要應用於航空航天、計算機以及交通運輸領域 [22]。近幾年出現的一個令人振奮的進展是其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由於越來越多的外科手術需要藉助電腦和儀器來完成,人機交互的因素自然而然成為提高手術安全性和治療效果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23]。這一領域中初步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關注和改進人機交互因素在治療過程中的影響對於降低死亡率有顯著的效果[24, 25]。4 中國心理學的現狀與發展目標20世紀初,科學心理學就開始在我國傳播。但是,心理學的穩定和高速發展,主要是在改革開發之後的30年。自1978年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建立,至今我國已經擁有300多個心理學研究和教學機構,遍布全國各省市。研究內容涵蓋了心理學幾乎所有傳統和新興分支領域。在某些基礎研究領域,有不少優秀的科研成果產生。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心理學工作者在國際頂級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數量不斷增加。心理學應用研究主要集中於臨床心理學、心理諮詢與治療、組織管理心理學、軍事心理學和運動心理學等,其成果為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政府的科學規劃和計劃中,對心理學給予了一定的重視和部署。儘管如此,我國心理學研究的整體水平和規模,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心理學在我國仍然是一個亟待發展與加強的學科領域。儘快提高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水平,加強原創性研究,提高心理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數量與質量,發揮心理學科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我國心理學科未來發展的重要任務。基礎研究決定了一個學科的整體水平。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對心理學基礎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勵年輕的學者從事基礎研究。要制定長遠規劃,提出重大研究課題,整合各方力量,力爭在一些科學前沿和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做出原始創新性貢獻。我國正處於社會與經濟的轉型期,各類矛盾突顯。心理學家應肩負社會責任,需要對重大現實問題從心理學角度提出科學系統的解決辦法,提高應用研究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必須重視心理學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中國社會和歷史的獨特性,為心理學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台。人才是科學研究的關鍵,是一個學科的研究水平和未來走向的決定因素。目前我國心理學人才的培養,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待提高。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以及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等,與國外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儘快提高我國心理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和數量,是未來心理學科發展的必要條件。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發生髮展及其生物學基礎和社會影響。心理學學科體系龐大,學科分支繁多,其中一些分支更具有基礎和核心地位,是心理學理論大廈的重要支柱。本專欄中,本文之後的5篇文章分別對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社會心理學、發展認知神經科學、工程心理學和心理學對健康的研究等分支和領域進行了介紹,展示了心理學在個體、社會和生物學等不同層面以及從發展與環境等不同視角進行的研究及其具有代表性的成果。這些領域是當今心理學最為活躍、最有應用前景的領域,也是未來發展中應給以更多關注的領域。希望這組文章能夠對心理學科的主要方面給出概要和全面的介紹。致謝 在本文的撰寫過程中,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系的胡平副教授、韋慶旺和邢采助理教授參與了文獻資料的收集和加工整理工作,謹向他們致以誠摯的感謝!主要參考文獻1 Cacioppo J T. Psychology is a hub science. Observer, 2007, 20: 5-42.2 Mihail C R, William S B. Converging Technologiesfor Improving Human Performance: Nano-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Dordrecht/Boston/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3 Zimbardo P G, Gerrig R J. Psychology and life (14th ed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996.4 Milton N R. A new framework for psychology.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10, 14: 1-15.5 Cronbach L J. The two disciplines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57, 12: 671-684.6 Anderson N. A functional theory of cognition. Mahwah, NJ: Erlbaum, 1996.7 Posner M I, Rothbart M K. Hebb』s neural networkssupport the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Canadian Psychology, 2004, 45: 265-278.8 Rand K L, Ilardi, S S. Toward a consilient science of psycholog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5, 61: 7-20.9 Boyack K W, Klavans R, B?觟rner K. Mapping thebackbone of science. Scientometrics, 2005, 64: 351-374. 10 Simon H.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5, 69: 99-188. 11 Simon H. Administrative Behavior(3rd ed.). NewYork: The Free Press, 1976.12 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analysis of decisions under risk. Econometrica,1979, 47(2):263-291.13 Tversky A, Kahneman D. Judgment under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Science, 1974,185(4 157):1 124-1 131.14 Izard C. Emo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Highlights,unanswered questions, and emerging issue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9, 60: 1-25.15 Lieberman M D.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review of core process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7, 58: 259-289.16 Posner M I, Rothbart M K. Research on attentionnetworks as a model for the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7, 28: 1-23.17 Oyserman D, Coon H M, Kemmelmeier M. Re-thinking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Evaluationof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meta-analyses.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2, 128: 3-72.18 Peng K, Nisbett R E. Culture, dialectics, and reasoning about contradi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9, 54: 741-754.19 朱瀅,戚健俐, 張劍. 中國學生的自我面孔識別. 心理學報, 2004, 36: 442-447.20 Markus H R, Kitayama S.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1, 98: 224-253.21 Carstensen L L, Isaacowitz D M, Charles S T.Taking time seriously: A theory of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9, 54: 165-181.22 Durso F T, DeLucia P L, Jones K S. Engineeringpsychology. In I. B. Weiner & W. E. Craighead (Eds.). Corsini』s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4th ed., 573-576). New York, NY: Wiley, 2010.23 Bray J H. The future of psychology practice and sci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10, 65: 355-369.24 Durso F T, Drews F A. Healthcare, aviation, and ecosystems: A socio-natural systems perspectiv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 19: 71-75.25 Han Y Y, Carcillo J A, Shekhar S T et al.Unexpected increased mortality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a commercially sold computerized physician order entry system. Pediatrics, 2005, 116: 1 506-1 512.The Theoretical System,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Trends of PsychologyYang Yufang 1  Sun Jianmin 2(1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AS 100101 Beijing 2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100872 Beijing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topics, theoretical system,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trends of psychology. As a branch studying human mind and behavior, psychology bears the double attributes of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The basic research topics of psychology are consciousness and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ind and behavior, and the law of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nd and behavior. These basic research topics are studied on three levels: biology, individual and society with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levels and perspectives, the subject system of psychology could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branches and areas. The methodology of psychology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theoretical approach and characterized by diversity and multiple sources. In the contemporary scientific system, psychology has become a pivot subject which profound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subjects. The interdisciplinary fusion on various levels of psychology has boosted the development of a series of burgeoning research areas. While focusing on the universals of humanity, it also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among people from diverse cultures and races. Psych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social fields, and it has been playing a unique role in solving social problems and even global problems. In China, psychology is a subject that still needs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To improve the research level of psychology, enhance original research, reinforce the role of psychology in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alented professional training as soon as possible are the important task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in China. Keywords psychology, research topics, theoretical system, methodology, research trends of psychology楊玉芳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心理語言學,關注語言學成分之間的界面問題、語言加工的認知和神經基礎、注重研究結果在語言工程中的應用。近年來,還開展了語言情緒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以及語言與音樂的比較研究等。主持和完成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已在國內外優秀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E-mail:yangyf@psych.ac.cn
推薦閱讀:

心理學研究的是什麼?
知乎走心貼 | 職業蛙告訴你內向性格的人怎麼樣成為職場贏家?
父母必知十大心理學「聖經」
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8個愛情心理學研究
「癌症性格」:過分為別人著想的人,都過得不理想

TAG:心理學 | 心理 | 學科 | 方法 | 發展趨勢 | 發展 | 趨勢 | 方法論 | 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