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話中醫之七 經絡(上)
06-26
經絡理論是中醫學的瑰寶,是中醫人至今引以為傲的理論。向發現循經感傳現象創建經絡理論的古代中醫先賢們致敬!向辛勤工作不斷揭示中醫現代機理的當代中醫拓荒者們致敬! 經絡理論最早見於《足臂十一脈灸經》,《足臂十一脈灸經》以"足"表示下肢脈,共有6條;以"臂"表示上肢脈,共有5條。這十一條脈循行的基本 規律則是從四肢末端到胸腹或頭面部。《足臂十一脈灸經》主治疾病有78種。《陰陽十一脈灸經》在《足臂十一脈灸經》的基礎上對11條脈的循行及主病作了較大的調整和補充,以先陰脈後陽脈的原則,來確定各脈的排列次序。即全身9 條經脈仍由四肢走向軀體中心,而"肩脈"與足少陰脈則與之相反,由頭或少腹部走向四肢末端。《陰陽十一脈灸經》共記載了所主的147種疾病,並將各脈的病候按致病原因的不同,區分為"是動病"和"所產(生)病"。「是動病」是一個症候群,只有一個疾病名,是對一條經脈發生異動產生疾病症候群的整體描述,是這條經脈所特有的疾病,由該脈主治。所產(生)病"是以單一癥狀為疾病名稱,每條經脈有數個疾病。通過艾灸(經脈所在的部位或穴位)可以治療。 《靈樞》《素問》的經絡理論在《陰陽十一脈灸經》的基礎上有很大的發展,理論體系完整成型,將人體分為十二個區域 ,每個區域有所屬經脈、絡脈、經筋、皮部及腧穴與脈氣流注路線等,是為十二經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還包含奇經八脈等理論。 後世對《靈樞》《素問》的經絡理論存在一些明顯的誤讀,其中最大並貽害至今的誤讀是:《靈樞》《素問》的經絡理論認為血液循環系統(經脈、絡脈)與循經感傳系統(脈氣流注、腧穴)是兩個完全獨立但有密切關係的系統,而後世中醫(唐宋直至當代高校教材)將血液循環系統與循經感傳系統混為一體,合二為一,統稱為經絡,是極其錯誤的,導致了慨念混亂,經絡圖繪製錯誤等許多不良後果。好在現代經絡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有了一些舉世公認的結論,當然現代經絡研究要進行更深一步地探索,以更多更好地揭示經絡之謎。 白水先討論《靈樞》《素問》的經脈(血液循環)理論,後討論脈氣流注(循經感傳)理論。 《靈樞·邪客》說:「五穀入於胃也,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剽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 《靈樞·經脈》說:「 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中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靈樞》《素問》中經絡是經脈絡脈的合稱,經脈絡脈內行營血,指人體的血管,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是大血管,絡脈是中血管,孫絡是小血管與毛細血管。十二經脈雖然首尾相接,營血運行循環無端,但是,古代中醫人並沒有動脈管血液輸送、靜脈管血液迴流的認識。中醫經絡理論中的動脈是指人體體表能用手摸到的血管,並以此來觀察疾病邪氣的強弱進退變化與人體氣血的盛衰,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後發展為中醫切脈理論。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小兒飲食積滯的中醫推拿治療
※小藥方讓我起死回生,從此走上中醫之路
※【健康秘笈】痛經還在喝紅糖水的,快看看中醫怎麼說吧
※中醫減肥9大招,女中醫教你一次全掌握?
※若不自救,中醫將亡於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