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發現千年古墓群 軍官墓中有百餘木俑(圖)
"軍官"墓葬內豐富的陪葬品
1精美的漆盒
造型唯美的侍女俑
1銅戈
精美的漆器、大小不同紋飾各異的銅鏡、代表身份劍戈……新年伊始,記者從省考古所獲悉,六安經開區三基建項目的考古搶救性發掘已基本完成,總共發掘數百座從戰國到明清的古代墓葬群,驚人的數量和密集程度在我省尚屬首次。這其中,有一個墓葬最特別,裡面不僅出土各種精美的漆器和代表身份的劍戈等兵器,還出土了一百多個木俑。考古人員根據墓葬的規模、結構和豐富的隨葬品判斷,這些被塵封了上千年的木俑,其墓主應該是一位身份尊貴的「軍官」。
三工地搶救性發掘數百座古墓葬
2007年,隨著雙墩六安王劉慶墓的重見天日,激發了人們對六安古文化研究的興趣,實際上,就在六安王陵區以北不遠處的六安經濟開發區,還有一大片漢代墓葬群與其遙遙對望,其規模與數量驚人。
省考古所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次搶救性發掘共涉及三個項目用地,從去年3月開始到年底。共搶救性發掘墓葬數百座,其中絕大多數是戰國至兩漢時期墓葬,這個墓葬群的規模與數量在安徽可以說僅此一地。「而且這些墓葬均為土坑木槨墓,木質葬具均已腐朽,根據殘存板灰痕迹推斷多為一槨或單棺。」省考古所董哲介紹說,漢代人多有「視死如生」的喪葬觀念,認為墓葬是墓主在另一個世界的居所,因此墓中的隨葬品以陶質明器為主,類型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鼎、豆、壺、鈁、杯、罐及灶、屋、圈等,銅器則以銅鏡、兵器為主,並有銅錢,青銅容器較少。
數百面精美銅鏡,訴說漢代葬俗葬制
漢代是古代銅鏡發展史上的繁榮時期,在這數百座戰國到兩漢時期的古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的銅鏡。「最大的直徑超過20厘米,小的3厘米、5厘米的很多,有幾百個。銅鏡是漢墓里常見的陪葬品。」董哲說,雖然這些銅鏡看起來區別不大,但不同的紋飾和大小分別代表著墓主不同的身份和級別。
在這些墓葬中,考古工作者見到了陶劍、銅劍,還有鐵劍。「現代社會,兵器能表明身份、職業等個人信息,那時候,有劍不一定就是武士,因為漢代男子佩劍很平常。發現佩劍只能說明墓主是男士而已。」
那怎麼看得出是普通百姓還是行伍之人呢?董哲說,「主要還是看陪葬品中有沒有戈、矛等武器。這一次發掘的武器數量其實不多,說明大部分是普通百姓。」
數量驚人古墓群彰顯曾經的繁華
「僅從戰國到兩漢的墓葬,就超過了600座,如此驚人的數量和密集程度,與六安當年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相關!」董哲說。
據介紹,六安歷史悠久,從已發掘的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裡進行過廣泛的活動。從商周以來,六安一直是中原進入江淮地區的重要地理所在,楚向東擴張時,也是戰略要地,「它的地理位置、歷史淵源決定了它在歷史舞台中扮演的重要位置。自古以來,這個戰略要衝人口密集、經濟繁榮,所以才留下密集的墓葬群。六安王陵墓的存在,也充分說明這一點。」
身份尊貴「軍官」陪葬上百個木俑
在此次發掘的數百座墓葬中,給考古工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座有上百個木俑的墓葬。
該墓葬墓室面積約有25到30平方米,有斜坡式的墓道,結構完整,除了墓室外,還有頭廂、腳廂、邊廂。裡面放滿了陶器、漆木器、和兵器等隨葬品。兵器中有戈、劍、矛;漆器有耳杯、奩(lian)、盤等,雖然經過上千年的歷史洗禮,這些漆器仍舊色澤艷麗,精美異常。而且讓考古人員驚奇的是,幾個廂中都有木俑,100多個木俑衣著不同、神態各異。董哲說,雖然每個木俑雕刻的不是十分精緻,但簡單的勾畫,讓每個木俑的身份似乎都能一覽無餘。如有溫婉雅緻的侍女俑、有體格健壯的勞工。
據介紹,與其他陪葬冥器一樣,木俑也是為了滿足統治階級表現他們生前的權勢和享樂生活的心理而模仿人及其他物象製作的。考古人員認為:墓葬的主人在當時應該是一位身份比較尊貴的「軍官」。
推薦閱讀:
※【推薦】老教授送給青年軍官的新婚寄語,值得品味!
※願有前程可奔赴,亦有歲月可回首
※深度好文:按義務兵複員就真的得到了自由嗎?
※沉默!上街後,悄悄換軍裝的少校和不換的上尉……
※希特勒和他的納粹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