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攝影的力量

書名:攝影的力量--當代世界著名攝編輯推薦在攝影術誕生後的170年里,攝影到底對世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什麼樣的照片才能成為經典?攝影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數碼技術出現之後,攝影曾引以為豪的真實性是否依然存在? 《攝影的力量》走訪了21位活躍於當今國際攝影界的重要攝影人,包括著名攝影家、評論家、圖片編輯、策展人、雜誌主編及藝廊總裁。他們以個人經歷和心得為依託,回顧了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攝影在技藝和觀念層面發生的巨大變遷。內容提要     在攝影術誕生後的170年里,攝影到底對世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什麼樣的照片才能成為經典?攝影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數碼技術出現之後,攝影曾引以為豪的真實性是否依然存在? 《攝影的力量》走訪了21位活躍於當今國際攝影界的重要攝影人,包括著名攝影家、評論家、圖片編輯、策展人、雜誌主編及藝廊總裁。他們以個人經歷和心得為依託,回顧了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攝影在技藝和觀念層面發生的巨大變遷。折射出當代攝影人對諸種社會問題和攝影現象的考量、反省,以及內心深處對人性的悲憫。通過當代歷史「在場者」對攝影的理解及執著信念,彰顯出「攝影」的獨特魅力和價值。 《攝影的力量》立場嚴謹而不失風格的活潑,語言明凈而不掩思想的深邃,視野開闊、富於歷史的縱深感和深切的責任意識。作者江融是一位資深的攝影人,他的提問方式地道、尖銳而富於針對性,直指當今攝影核心問題的同時,又為每位被訪者留有廣闊的發言空間。 《攝影的力量》隨文配附200多幅珍貴的圖片,有助您理解攝影師的技巧及理念。閱讀《攝影的力量》,不啻於奢侈地穿行於大師的智慧與視覺的盛宴之中,令您直擊攝影人的目擊現場,體味他們生命的個中酸甜。圖片編輯的敏識、策展人的良言與評論家的忠告,亦將令讀者受益終生。因此,《攝影的力量--當代世界著名攝影人訪談錄》既是攝影師的進階寶典,也是廣大攝影愛好者的入門捷徑。 目錄讓歷史告訴未來——對話羅伯特?普雷基前後之間一剎那——對話大衛?伯耐特拍戰爭容易,拍和平更難——對話唐?麥卡林力爭處在最前沿——對話卡洛琳?科爾戰爭的救贖——對話洛里?格林科會拍照不等於是攝影家——對話簡?伊夫林?阿特伍德穿透攝影的智者之思——對話法蘭克?福尼爾攝影並不給予答案,而是提出問題——對話喬治婭?菲奧莉歐潤物細無聲——對話肯尼斯?傑拉斯奇跟著真相走——對話愛德華?基廷運氣是我自己創造的——對話斯蒂芬?杜邦鏡頭後面,是悲憫灑落——對話克里斯廷?阿什伯恩不冒風險不值得成為藝術家——對話羅伯特?弗蘭克表象是通往真相的橋樑——對話斯蒂芬?肖爾用影像講述弱勢群體的故事——對話菲爾?博爵斯捕捉令人無法理喻的瞬間——對話路易斯?格林菲爾德氣運生動:解構與創新——對話金我他想像力不足是攝影唯一的局限——對話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買藝術品,而不要買房子——對話彼得?麥吉爾《光圈》:國際攝影潮流的風向標——對話梅麗莎?哈里斯攝影的力量——對話薇姬?戈德堡作者介紹江融,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院政治學碩士,曾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進修。1989年至今就職於紐約聯合國總部,2002年當選為聯合國工作人員文娛理事會攝影協會主席。 1997年完成攝影三部曲《彼岸》、《消逝的先行》和《門》。 2005年完成《我聯合國人民》肖像攝影項目。作品先後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皇后藝術博物館、聯合國總部、紐約、舊金山、平遙國際攝影節和中國其他城市巡迴展出。 2005年獲得聯合國大會主席頒發的「傑出攝影獎」。 2007年獲得中國攝影家協會頒發的「特殊貢獻工作者獎」。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雜誌專欄特約主持。文摘羅伯特?普雷基(Robert Pledge)1942年出生在英國倫敦,父親為英國人,母親為法國人。他從小在戰亂中長大,1951年,跟隨父母舉家搬到法國定居。十歲時,普雷基看了一部關於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的電影,當時他決心長大之後,要像史懷哲一樣當醫生,併到非洲接替他志願行醫的工作。雖然後來沒有當成醫生,但他在大學主修了西非語言和人類學,並成為非洲問題的學者。普雷基不想坐在辦公室里專門搞學術研究,而是希望更貼近現實,用人類學的角度來關注人和社會,這是他後來逐漸轉向從事新聞報道工作的主要原因。 1969年,普雷基與伽馬圖片社(Gamma)創始人之一雷蒙?德巴東(Raymond Depardon)和著名攝影家吉勒?卡龍(Gilles Caron)一道前往查德從事一個報道項目,被該國監禁三個星期。在關押期間,他更多地了解到新聞報道攝影的重要性。20世紀70年代初,他發表了許多關於查德的文章,但未產生太多影響,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告訴他,光有文字,沒有相關的照片是不會吸引讀者的,他才真正對攝影的重要性產生頓悟。 之後,他加入伽馬圖片社,並擔任紐約分社社長。1976年,他與同屬於伽馬圖片社的美國攝影家大衛?伯耐特(David Burnett)在紐約共同創辦聯繫新聞圖片社(Contact),並擔任總裁和圖片編輯總監。 在他的領導下,聯繫圖片社曾經成為世界五大圖片社之一。在蓋蒂(Getty)和科比斯(Corbis)等大型圖片社壟斷當前世界圖片市場之時,聯繫圖片社仍然保持其獨立性。 普雷基本人也成為當今世界新聞報道攝影界舉足輕重的人物,曾被《美國攝影》評為世界攝影界最具影響力的百人之一。他擔任過2001年世界新聞攝影大賽(荷賽)評委會主席。近年來,他編輯出版過許多畫冊。2004年,因編輯中國攝影家李振盛題為《紅色新聞兵》的「文革」攝影畫冊,與李振盛共同獲得美國海外新聞記者俱樂部頒發的歐利維爾?羅博獎(國外書刊最佳攝影報道獎)。 普雷基也是著名策展人。1988年,由他策展的「善國《生活》雜誌:攝影術發明150周年」、「目擊者:世界新聞攝影30年」和「聯繫圖片社:自越戰以來的報道攝影」這三個展覽,在上海和北京展出,使得中國攝影界在改革開放之初大開眼界;同時,他與聯繫圖片社的其他成員在北京舉辦的「國際新聞攝影周」,也成為中國攝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2006年和2007年,在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期間,他分別推出聯繫圖片社成立30周年展「聯繫:新聞報道攝影的藝術」、「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的《美國人》」以及「1956年及其後」的展覽,均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人們將不會忘記他對中國攝影的貢獻。 江融:什麼原因促使你和大衛?怕耐特成立聯繫新聞圖片社? 普雷基:我們意識到攝影是一項十分重要和有用的上具,可以用來調查各種正在發生的事什,以及各種沒有得到報道的問題,因此決定要成立一個儘可能獨立的圖片社。我們試圖要找回瑪格南圖片社(Magnum)於1947年成立後最初十年、以及伽馬圖片社於1967年成立後最初四年所展現的精神。圖片社由一小群十分敬業勤奮的人組成,他們對國際事務、問題和事件感興趣,並試圖以獨立的個人方式加以深度報道,捕捉儘可能公平、誠實和客觀的影像。 江融:聯繫圖片社許多攝影師都告訴我,作為圖片社的圖片編輯總監,你在促使他們帶回強有力的影像,並深入挖掘問題的真相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普雷基:聯繫圖片社的攝影師十分獨立,他們與圖片社共同合作,集中時間和精力從事他們的工作,我則花大量的時間幫助他們做得更多、更好、更加深入。因此,我必須對他們的作品進行評論,通過反覆不斷地研究他們的作品,確定這些作品「有道理」,來協助他們取得進步。他們本人必須理解自己的作品,如果你無法自圓其說,便無法向他人解釋。對於攝影師或記者來說,獨立工作並非總是容易的事。 在大部分新聞機構,由於新聞事件發生得過快,他們沒有時間來反思、討論或辯論。而在聯繫圖片社,我們遵循瑪格南圖片社早年的精神,總是在討論,而且十分開放。這些討論非常重要,通過討論可以產生一些不同觀點,協助挑選或拍出更好的照片,使得報道更富有意義,更加公平和公正。 江融:能否談一下圖片編輯與攝影師之間的關係?你與他們是否存在良師益友的關係? 普雷基:剛開始時,情況並非如此,這種關係是逐步發展起來的。我不是攝影師,但我發現攝影媒介之後能夠理解它。作為記者和人類學者,作為一個人,我可以對攝影師說:「你看,這些照片如果這樣拍,能夠拍得更好,而且,如果你有興趣,可以把它變成一個長期項目。」的確,我們之間存在某種良師益友的關係,但這種關係始終是雙向的。 聯繫圖片社的人員有許多共同之處。我們十分關切國際事務,包括安妮?萊博維茨(Annie Leibovitz),她並非只是專拍名人,她是一位肖像攝影師,但她對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十分感興趣。她拍攝了好萊塢所有著名影星和世界演藝界人士,她也拍攝了世界上許多著名人物,如曼德拉、柯林頓和布萊爾等。她是學新聞報道攝影出身,對越戰和波斯尼亞戰爭十分關注,也到過薩拉熱窩和盧安達拍攝有關和受虐待婦女的題材。她注重用新聞報道手法和人道主義的態度對各種主題進行報道。 江融:聯繫圖片社還代理吉勒?卡龍和歐利維爾?羅博(Olivier Rebbot)的作品。 普雷基:他們兩位均在大約二二十歲時去世。卡蒂埃一布勒松(Henri cartier Bresson)稱卡龍是「法國卡帕」。卡龍在柬埔寨報道越戰時失蹤。羅博比他小十歲,但屬於同一個傳統。80年代初,他在薩爾瓦多報道內戰時受重傷,兩三周後在邁阿密去世。P2-6序言     「如果沒有照片,屠殺就不存在。」曾見證過無數屠殺的無國界醫生組織創始人伯納?庫什納如是說。的確,假如沒有奧斯維辛集中營遍地猶太人屍體的照片,我們如何能夠想像德國納粹殘殺猶太人的慘烈事實?如果沒有「南京大屠殺」的照片,我們怎麼能夠有力地駁斥日本軍國主義者試圖否認這場慘無人道的殺戮? 從法國人尼爾普斯在1826年留下人類最早的照片,到1839年正式宣布攝影術發明以來,攝影作為「證據」的功能,在人類歷史上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從此,歷史不僅有文字記載,而且,有無法辯駁的影像佐證。 幾乎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有攝影師趕到現場,他們不僅見證了歷史,而且用影像記錄了歷史。 無數攝影家為歷史存真,前仆後繼。從報道美國內戰的馬修?布雷迪,到為報道印度支那戰爭陣亡的羅伯特?卡帕,再到為報道抗日戰爭而失蹤的中國戰地攝影記者方大曾……各國著名和無名的攝影家均為我們留下了歷史的片斷,讓後人能夠拼貼出一幅幅歷史的畫卷,感受無法親歷的歷史,提醒後人,以史為鑒。 世界攝影史上有無數令人難忘的照片,其中有幾幅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 美聯社記者黃功吾捕捉到的越南小女孩被燃燒彈燒傷的照片,次日出現在世界各地報紙的頭版,促使美國政府決定從越南撤兵; 加拿大肖像攝影大師尤素夫?卡什在「二戰」初期拍攝的一幅英國首相丘吉爾的肖像,像一隻震怒的獅子,發表在美國《生活》雜誌的封面,吹響了與納粹法西斯作戰的集結號; 美國宇航員從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上拍攝的「地球升起」的珍貴照片,讓人類首次有機會看到自己賴以生存的星球是如此的美麗而又脆弱,倍感需要加以珍惜; 在我們中國攝影史上,最為難忘的照片之一可以說是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開國大典的畫面。至今看著這幅照片,耳旁仍能響起毛澤東那發自肺腑的、莊嚴而又驕傲的聲音——「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遠遠不止這幾幅,它們均彰顯了攝影的力量。 當我們幾年攝影術發明170周年之時,中國文聯出版社推出了這本《攝影的力量——當代世界著名攝影人訪談錄》,彙集起筆者過去三年里有幸對21位為世界攝影做出卓越貢獻的攝影人的採訪,以饗讀者。 本書一方面包括對至今仍活躍在世界新聞報道攝影和紀實攝影領域著名攝影人的訪談,他們參與報道了自二戰結束以來幾乎所有的世界重大新聞和事件,為我們留下許多寶貴的歷史瞬間,證明了影像的重要價值。 另一方面,它載有與當今國際攝影界領軍人物的對話,他們中既有世界上公認的攝影大師,又有藝術攝影界不同風格的著名攝影家,還包括世界著名攝影文化評論家、策展人、圖片編輯、攝影藝廊總裁和攝影雜誌主編,他們從不同角度論證了攝影對世界產生的重大影響,昭示了攝影的力量。 在訪談中,這些著名攝影人從各自豐富的經歷和經驗,暢談了對攝影、人生和世界的感悟。隨文所附的精彩照片,有許多是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拍攝到的,讀者應能從中感受到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或能體驗到藝術作為滋潤我們心靈的催化劑所發揮的感化作用。希望讀者在閱畢掩卷之後,不僅能夠從中了解攝影的實踐和理念,而且能夠將所獲心得付諸行動。 有一個警句告誡我們: 「你不應當成為受害者,你不應當成為犯罪者,你更不應當成為袖手旁觀者!」 隨著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的發明,加上數碼技術的飛速發展,攝影已經進入到一個被稱作「攝影2.0」的新時代。在這個「數碼革命」的時代里,觀眾和讀者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提供者和參與者,能夠共同參與「公民新聞報道」,不讓專業攝影師專美於前,使得攝影充滿更多的角度、內容和可能性。因此,當人類正處在一個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所說的「最好的時代」和「最壞的時代」這個歷史的關頭,面臨著衝突戰爭、氣候變化、物種消失和金融危機等挑戰,如何更明智地利用現有的技術,來記錄和再現世界,並用影像探討人類共同關心的話題,便成為我們中國攝影人需要考慮的問題。 作為整體和個體,中國攝影人已經開始走上國際攝影的舞台。中國正處在精彩紛呈的高速現代化的年代,無數舊的傳統和事物正在消逝,大量新的問題和現象正在呈現,如何利用攝影無國界的語言,利用新技術、新思維和新的可能性,來講述中國和中國人的故事,是我們中國攝影人亟須做出的努力。 但願所有的攝影人都將「現在」作為「歷史」來記錄,以便告訴「未來」。 但願這本訪談錄能對中國攝影人有所啟示,以便使攝影更加有力量。 2008年12月8日於紐約
推薦閱讀:

培根25條名言 知識就是力量而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
上證指數突破的力量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練「核心力量」,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
黃種人的爆發力和彈跳力比黑人低嗎?
妻子禱告的力量(20)

TAG:攝影 | 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