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凈大師與那爛陀寺
來源:《五台山研究》 2010年2期
摘要:義凈大師是唐代著名高僧。他早年不畏艱險,西行求法,從印度帶回佛經四百部、五十餘萬頌;晚年不憚苦勞,傳譯佛經,一生譯經五十六部、二百二十九卷。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繼玄奘大師之後最偉大的翻譯家,被譽為是我國西行求法運動的殿軍人物。在中國佛教史上,義凈大師與晉代的法顯大師、唐代的玄奘大師並稱為西行求法運動中最為著名、最有成績、影響最大的三位高僧。義凈大師一生,譯經甚多,所譯內容範圍涉及華嚴宗、律宗、密宗等流派,因此,又與鳩摩羅什大師、真諦大師、玄奘大師並稱為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譯家。
大翻譯家、一代高僧義凈大師,關於他的籍貫又有哪些說法?是什麼原因促使他不遠萬里西行求法?義凈大師與那爛陀寺有著怎樣的因緣?在唐代曾受到怎樣的禮遇?本文就針對這些問題,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試圖繼續加以探討。
一、義凈大師籍貫及生平
義凈俗姓張,字文明,生於貞觀九年(635)。義凈大師的籍貫,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范陽(今河北涿縣),一種說齊州(唐時治歷城,今山東濟南市,轄數縣,地域更寬廣)。主張范陽說的近、現代學者有梁啟超、蔣維喬、馮承均及外國學者沙畹、高楠順次郎等。主張齊州說的有陳援庵、王邦維等。范陽、齊州兩說,各有所據,且這兩種不同的說法,古已有之。
唐代記載義凈大師籍貫的史料,就持兩種說法。智升法師《續古今譯經圖記》和《開元釋教錄》卷九、圓照法師的《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後略稱《貞元錄》)卷十三中的義凈大師傳記,都認為「沙門釋義凈,齊州人」。《貞元錄》載:「(先天)二年,義凈三藏卧疾不愈,欲歸齊州。」《義凈遺書》:「齊州孤妹諸親眷屬,並言好往。」《義凈塔銘並序》:「師諱文明,字義凈,俗姓張氏,齊郡山莊人也。」這些史料,直接間接地證明義凈是齊州人。
唯獨唐中宗的《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後略稱《聖教序》)記載義凈大師是范陽人:「大福先寺翻經三藏法師義凈者,范陽人也。俗姓張氏。」
唐代的史料就持兩種說,後世的史料更是如此。北宋的《宋高僧傳》:「釋義凈,字文明,姓張氏,范陽人也。」南宋的《翻譯名義集》:「義凈,齊州人。」《三寶感應要略錄》亦稱:「三藏法師義凈,齊州人。」元代的史料《佛祖歷代通載》則揉二說為一說,認為:「法師姓張,齊州范陽人。」明代以後,似乎只有范陽一說。明覺岸撰的《釋氏稽古略》稱:「范陽張氏子。」《全唐文》卷九一四《全唐詩》卷八〇八義凈大師小傳俱持范陽說。
細考諸家記載,應該說齊州一說是正確的。
一、智升法師《續古今譯經圖記》和《開元釋教錄》成書時間是開元十八年(730),上距義凈大師卒年先天二年(713)僅有17年,成書時間較早。智升法師和義凈大師同住在長安譯經,二人可能見過面。另外《開元釋教錄》說已經學徒「學侶傳行,通於京洛」。智升法師還可能與義凈大師的徒弟有過接觸。他所了解的材料應該是最可靠的,記載也最可信。
二、據《南海寄歸內法傳》(後略稱《寄歸傳》)載,義凈大師自述7歲出家,入齊州城西四十里許的土窟寺出家。試推測,若他祖籍范陽,一個7歲大的孩子不太可能去離家七八百里地之遠的齊州出家。
三、《聖教序》:「五代相韓之後,三代仕晉之前,朱柴分輝,貂蟬合彩。高祖為東齊郡守……爰祖及父,俱厭俗榮,放曠一邱。」所謂義凈大師範陽人,只是指張氏祖籍范陽。義凈大師高祖居官東齊,爰祖及父則定居於此,義凈大師在此出生,也就認為這是「故里」。
因此,可以這樣認為,義凈大師祖籍范陽,但本人籍貫齊州。
貞觀十年(641),義凈大師7歲,在齊州城西四十里外的土窟寺出家。《寄歸傳》卷四:「且如凈親教師則善遇法師也,軌範師則慧智禪師也。年過7歲,幸得親伺。」歲數較小的義凈大師,深得兩位師父的愛護與真傳。《寄歸傳》:
又(慧智)禪師每於閑夜,見悲齠卯,曲伸進誘。或調言於黃葉,令蠲憶母之憂。或喻說於烏禽,希懷報養之德……禪師必將慈手賜撫弱肩。實如慈母之育赤子。或餐甘膳多輟味見貽。但有取求,無違所請。法師乃恩勵父嚴,禪師則慈申母愛。天性之重誠無以加。
在兩位師父的悉心愛護與諄諄教導之下,義凈大師很小就懷有大志。「仰法顯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風」。「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貞觀十九年,義凈大師11歲,玄奘大師在印度遊學十幾年後終於回到長安,已經開始懂事的義凈大師,從師父那裡得知了這一轟動朝野的事件。
顯然,義凈大師很年輕的時候,萌發去印度求法的念頭,是因為受到前輩高僧法顯大師、玄奘大師,尤其是玄奘大師成功形象的引導和鼓舞。所以,他後來在寫《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時,第一句話就是:「觀夫自古神州之地,輕生殉法之賓,顯法師則創辟荒途,奘法師乃中開王路。」他始終把法顯大師、玄奘大師作為自己的榜樣。
大約在咸亨二年(671),37歲的義凈大師辭別恩師,從齊州南下,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如《寄歸傳》中所載:「十四得沾緇侶,十八擬向西天。至三十七方遂所願。」
義凈大師從廣州出發,走的是海路。海上航行,可謂驚心動魄。義凈大師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描寫其情景:「長截洪溟,似山之濤橫海;斜通巨壑,如雲之浪滔。」其兇險和危難的情形可以想像。不過還算順利,不到20天,義凈大師便到達了南海中的室利佛逝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後又從這裡轉抵印度,前往那爛陀寺參學。
當時,印度小國割據,各不相屬,路上很不太平。和當年的玄奘大師一樣,義凈在印度也遇到了危險,險些送命。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載:
「去莫訶菩提有十日在,過大山澤路險難通,要藉多人,必無孤進。於時凈染時患,身體疲贏,求趁商徒,旋困不能及。雖可勵己求進,五里終須百息。其時有那爛陀寺二十許僧,並燈上人並皆前去,唯余單已,孤步險隘。
「日晚晡時,山賊便至。援弓大喚,來見相陵。先撮上衣,次抽下服,空有絛帶,亦並奪將。當是時也,實謂長辭人代,無諧禮謁之心,體散鋒端,不遂本求之望。又彼國相傳,若得白色之人,殺充天祭。既思此說,更趁於懷。乃入泥坑,遍途形體。以葉遮蔽,扶杖徐行。
「日雲暮矣,營處尚遠。至夜兩更方及徒侶,聞燈上人村外長叫。既其相見,令授一衣,池內洗身,方入村矣。」
義凈大師不畏艱險,奮力孤行,最終還是趕上大隊伍,來到了那爛陀寺所在地——印度。
在印度,義凈大師周遊了30多個國家,用了25年的時間。正如唐中宗《聖教序》講義凈大師:「所經三十餘國,凡歷二十餘年。」義凈大師自己也說:「歷三十之外國」。
證聖元年(695),義凈大師從印度返回洛陽,並於中宗神龍二年(706)來到長安。朝廷在薦福寺特設翻經院,請義凈大師主持翻譯佛經。
義凈大師一生從事翻譯工作11年,其間在薦福寺譯經就達7年之久。可以說,他翻譯的56部、230卷佛經的大部分,是在薦福寺完成的,薦福寺也因為義凈大師而成為長安城中最重要的譯場之一;義凈大師在回國後亦住過很多地方,而他居住時間最長、工作成就最突出的也是在薦福寺,薦福寺聞名遐邇,因與這位高僧有著直接的關係。
在印度遊歷的30多個國家的眾多佛教聖跡中,義凈大師與那爛陀寺,有著一段不同尋常的因緣。
二、學術聖地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位於今天印度的比哈爾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處,是五世紀時摩羯陀國王鑠迦羅阿迭多所建。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地本庵沒羅長者園,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買以施佛,佛於此處三月說法,商人多有證果。佛涅槃後,此國先王鑠迦羅阿迭多敬戀佛,故造此伽藍。」
鑠迦羅阿迭多死後,他的後代子孫陸續擴建寺院。即「如是六帝相承,名加營造,又以磚壘其外,合為一寺,都建一門,庭序別開中分八院……印度伽藍數乃千萬,壯麗崇高,此為其極」。
經過前後六代君王的營建、不斷修造,多所寺院連成一體,終於成就了它空前的規模。義凈大師在《求法高僧傳》中,專門描寫了那爛陀寺的莊嚴富麗,尤其對那爛陀寺的建築規模、樣式、格局、色彩等方面有較為詳細的描述。那爛陀寺的雄偉壯麗,讓人讚歎。
那爛陀寺名字的由來,據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記載,有兩種說法:其一,那爛陀是龍的名稱。「此伽藍南庵沒羅林中有池,池中有龍,其龍名為那爛陀,旁建伽藍,因取為稱」。其二,「從其實議,是如來在昔修菩薩行,為大國王,建都此事,悲愍眾生,好樂周冶,時美其德,好施無厭,由是伽藍以為稱」。楊廷福《玄奘年譜》:「也有人認為『那爛』與『那拉』音近。那拉是蓮花名稱之一,而蓮花又是智慧的象徵,故『那爛陀』有『給於智慧』地方之義。」義凈大師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中說:「那爛陀乃是龍名。近此有龍,名那伽爛陀,故以為號。」
那爛陀寺是當時佛教的最高學術中心,也是一所綜合性大學,世界各地高僧雲集於此。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僧徒主客常有萬人,並學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書,因明、聲明、醫學、術數,亦俱研習。凡解經論二十部者一千餘人,三十部者五百餘人,五十部者並法師十人。」
不僅如此,那爛陀寺藏書的數量也相當可觀。當時,有三大殿堂,專門藏書,分別是「寶彩、寶海、寶洋」,其藏書多達九百萬卷。
那爛陀寺的學術氛圍相當濃厚,學習風氣很盛,紀律也極嚴明,建寺七百餘年,從無一人因品質道德的問題被社會上指責。《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寺內講座日百餘所,學徒修習,無棄寸陰,德眾所據,自然嚴肅,建立以來七百餘載,未有一個犯譏過者。」寺院因此贏得了上自國王,下至百姓的一致稱讚。《大唐西域記》:「僧徒數千,並俊才高學也,德重當時,聲馳異域者,數百餘矣……請益談玄,渴日不足,夙夜警誡,少長相成,其有不談三藏幽旨者,則形影自愧矣。」
對於這樣一個學術研究基地,並不是任何人都能進去學習的。必須有真才實學的人方能留下。如《大唐西域記》:「殊方異域欲人談議,門者詰難,多屈而還,學深今古,乃得入焉。於是客游後進,詳論藝能,其退飛者,固十七八矣。」顯然,考核制度相當嚴格。這樣,提高了那爛陀寺僧人的素質,留下的多是精英,即「若其高才博物,強識多能,明德哲人,聯暉繼軌」。
那爛陀寺對教徒的管理也是相當嚴格。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戒行清白,律儀淳粹,僧有嚴制,眾咸貞素,印度諸國皆仰則焉。」義凈大師《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此之寺制,理極嚴峻,每半月令典事佐史巡房讀制。眾僧名字不貫王籍,其有犯者,眾自治罰,為此僧徒咸相敬懼。」
那爛陀寺的經費來源,穩定充足。《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國王欽重,舍百餘邑充其供養,邑二百戶。」義凈大師《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此寺內僧眾有三千五百人,屬寺村莊二百一所,並是積代君王給其人戶,永充供養。」
綜上所述,那爛陀寺是這麼一所寺院:它的得名與興建,頗具傳奇色彩;它的建築規模與格局,雄偉壯麗;它的佛教學術事業,昌明發達;它的管理與考核制度,嚴格有加;它的經費來源,穩定而充足。在這裡,不僅高僧學者雲集,而且學術氛圍濃厚。它是一所皇家寺院,也是一所佛教的最高學府,堪稱是一所綜合性開放性的大學。
在這樣一所世界性的學術聖地,曾有萬餘僧人學者聚集於此,不僅印度著名佛教學者在此修持講學,中國、朝鮮、日本等國的一些僧人也不遠萬里,負笈前來,而這裡也始終為西行求法的僧人保留有一席之地。高僧義凈大師就是在這裡,師從寶師子大德學習長達11年之久。
三、10年那爛陀寺生涯
在這麼一所學術聖地,高僧義凈大師足足住了10年有餘,比玄奘大師還多住5年。10年的那爛陀寺生涯,義凈大師又做了什麼呢?
義凈大師《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凈於那爛陀寺,亦屢入壇場,希心此要,而為功不並就。遂泯斯懷,為廣異聽,粗題綱目云爾。」
在那爛陀寺的10年里,義凈大師努力學習佛教的各種經典,廣泛搜集準備以後帶回國的各種梵本佛經。玄奘大師當年的老師戒賢大師這時已經去世了,但是那爛陀寺有學問的僧人還有不少。義凈大師在那爛陀寺的老師有寶師子大德。寶師子法師擅長講授《瑜伽十七地》,這顯然繼承了當年玄奘大師的老師戒賢法師的傳統。
離那爛陀不遠處有一座著名的羝羅荼寺,義凈大師在那裡也有一位名叫智月的老師。這位智月法師,很可能還是玄奘大師當年見過的智月法師,年紀已經很大了。
義凈大師在《寄歸傳》卷四「西方學法」章里寫道:「其西方現在,則羝羅荼寺有智月法師,那爛陀中則寶師子大德,東方即有地婆羯羅密咀羅,南裔有咀他揭多揭娑,南海佛誓國則有釋迦雞栗底。斯並比秀前賢,追蹤往哲。曉因明論,則思擬陳那;味瑜伽宗,突罄懷無著。談空則巧符龍猛,論有則妙體僧賢。此諸法師,凈並親狎筵機,餐受微言」。看來義凈大師也是到處尋師訪友,孜孜求學。他的這些老師都是些大乘僧人。
義凈大師在那爛陀住的時間很長,他有機會很仔細地考察那爛陀寺的各項儀軌制度以及僧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包括寺院建築中的很細小的特點,同時考察印度佛教教規和社會習俗。這為他後來寫《寄歸傳》提供了鮮活的第一手材料,所以他在《寄歸傳》里多次提到那爛陀,把它作為佛教寺院的典範。他還專門為那爛陀寺畫了一張圖,附在他後來寫的《求法高僧傳》里。可惜這張圖在很早的時候就失傳了。
在那爛陀的這10年里,義凈大師不僅學習佛法,搜集各種梵本佛經,也開始著手翻譯佛經。此時他已試譯出了《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和《一百五十贊佛頌》,但只是初稿,後來回國以後又加以刪正和修訂。看來這時他已經在考慮以後的翻譯計划了。
義凈大師還特別注意當時印度的宗教生活方式和醫術。在這10年中,義凈大師孜孜不倦,學習了大小各種經論,特別是注重戒律學的學習和研究,最終求得經律論梵本近四百部、五十餘萬頌,這才飽學滿載而歸。
四、那爛陀寺學成歸來
證聖元年(695)五月仲夏,義凈從廣州到達東都洛陽。義凈大師到達洛陽那天,歡迎儀式規格之高,甚至超過當年的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抵達長安時,只是京城留守房玄齡派了一位司馬、一位大將軍,再加上長安縣縣令迎接,其餘迎接的人雖然多,可是都是僧人與一般的老百姓。
義凈大師這次回來,卻是武則天親自出洛陽東門外去迎接,帶著儀仗隊,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並令立即著手翻譯帶回的經論,由朝廷提供一切便利。《開元錄》卷九記載這段經歷是「以天后證聖之元乙未仲夏還至河洛,得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合五十萬餘頌,金剛座真容一鋪,舍利三百粒。天后敬法重人,親迎於上東門外。洛陽緇侶,備設幢幡,兼陳鼓樂,在前導引。敕於佛授記寺安置。所得梵本,並令翻譯。」
這段記載雖然簡單,但是天后親迎,在當時是極其了不得的事,同樣的殊榮,玄奘大師當年也不曾得到,義凈大師後來臨終時還提到這件事:「天子親迎,群公重法。」武則天還為義凈大師的譯作《人定不定印經》曾寫《三藏聖教序》。
改「周」為「唐」後,義凈大師所主持的大薦福寺譯場更是受到重視,唐中宗李顯特別撰《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碑文,在洛陽城西門昭告天下,並於神龍三年五月刻石立於四禪寺。義凈大師還被冊封為「大唐三藏法師」。當時有「三藏」之號的僧人全國僅有4位,其他3位都是外國高僧,只有義凈大師是本國人。
《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後被趙明誠收入《金石錄》,在其卷二十五中趙明誠所撰的一篇碑跋中敘述到:
「右《唐中興聖教序》,中宗為三藏法師義凈大師所作。唐奉一書,刻石在濟南長清縣界四禪寺。寺在深山中,義凈大師真身塔尚存,今屢往游焉,得此文入錄。案《御史台記》,奉一齊州人,善書翰,武后時為御史,後坐誅剪皇族,廢。」
《唐中興聖教序》即《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在歷代的聖教序中,比較有名。趙明誠在長清縣見到這塊唐碑,應該可信。但有意思的是此文中所記這塊碑碑側的內容:「右《聖教序》碑側云:則天嘗得玉冊,上有銘十二字,朝野不能識,義凈大師能讀。其文日:天冊神皇萬歲忠輔聖母長安。證聖元年五月上之,詔書褒答。」故大赦,武則天因此改元「天冊萬歲」。
在接下來的時間,義凈大師分別在洛陽的大福先寺、長安的西明寺與大薦福寺,主要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從證聖元年(695),義凈大師回到洛陽,直到先天二年(713)義凈大師圓寂,據《開元錄》卷九載,共翻譯佛經「五十六部,合兩百三十卷」。
除了翻譯佛經之外,義凈大師自己還撰書若干,其著作共有五部,合九卷。分別是:
《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兩卷、《罪要行法》一卷、《受用三法水要法》一卷、《護命放生軌儀》一卷。
其中,前兩部是義凈大師由印度歸國途中在南海室利佛逝停留時所撰,《南海寄歸內法傳》依據說一切有部的傳統撰成,書中主要介紹了印度及其所歷南亞諸國所行佛教儀軌,為研究南亞歷史、地理和佛教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記載了唐太宗、高宗、武則天三朝西行求法高僧60餘人,其本人求法自傳也含在此中,並介紹了印度佛教的部派及中土赴印度的各條海道。此兩書是了解唐代中西交通、南海諸國,特別是了解印度和印度尼西亞歷史的極好資料,研究價值頗高。
義凈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高僧,是偉大的翻譯家。對於這樣的一位高僧,人們給予了怎樣的評價呢?
唐中宗在為義凈大師寫的序中曾稱頌他是「法門之龍象,凡宇之棟樑」。北宋贊寧法師在編撰《宋高僧傳》時,輯錄止於唐高宗麟德年間的《續高僧傳》以後至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期間的名德事迹時,「唐京兆大薦福寺義凈」為赫然人傳的第一位。作者贊寧法師在寫完義凈大師的傳記之後,評論說:「然其傳度經律,與奘師抗衡。比其著述,凈多文。性傳密咒,最盡其妙,二三合聲,爾時方曉矣」又說:「周禮象胥氏通夷狄之言,凈之才智,可謂釋門之象胥也歟!」評人判事非常嚴格的魯迅則稱「西行求法者」是「中國的脊樑」。
在中國歷史上,高僧輩出,但既赴印度求法,又回國有大量譯經,且被後代尊為三藏法師、翻譯家、旅行家的,只有玄奘大師與緊隨其後的義凈大師。義凈大師為中國文化的發展、中印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而這些貢獻,與義凈法師在天竺求法,尤其是在那爛陀寺的10年努力學習分不開。
然歷史也沒有忘記這位大德,自盛唐長安遺留至今的薦福寺小雁塔,彷彿義凈大師的功績豐碑,千餘年來雄偉挺拔,始終屹立於世。
義凈大師最終歸真薦福寺,享年七十有九。
推薦閱讀:
※20世紀一百年,國人最景仰的十位繪畫大師!
※奇人云鶴大師的道家情懷
※【轉】大師們的小樣 閆軼哲 唐琳
※萬里大師之密中密咒《增長能量加持咒》(二)(漢密)
※中國歷代大儒(47位大師的簡明小傳) 十八
TAG: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