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正解經文之【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是誰啊43?就是觀世音。那「世音」應該用耳朵聽嘛,怎麼叫「觀」呢?妙就妙在這個「觀」。如果我不講「觀世音」,叫「觀世色」,行不行?我叫「觀世香、觀世味、觀世觸」,行不行?或叫「耳聞色」,「耳聞香」,行不行?這個法可妙了!所以,這個「觀」是用智慧觀,用心觀,不是用肉眼觀。這個心不是意識心,而是我們看不到的那個心,就是「如是我聞」的「如」,用「如」來觀。看拿手好戲,眼見拳,心觀掌。因為我們就是那個東西。這叫「觀」。  繁體字的觀是觀,左邊一個雚,右邊一個見。我們眼睛能不能看到罐子里啊?心能不能看到?罐子里肯定是空的,是不是?啟發我們要在相見性,叫觀;而不是像藏教菩薩,只見罐,不見裡面的空;也不是像禪宗和別教的菩薩一樣,非要把罐子啪地一下打碎,才見空;那我們不需要把罐子打破了,就知道裡邊是空。這就是圓頓大法的「在相見性」,而不是禪宗的破相見性,也不是藏教的執相昧性。六道凡夫之所以是六道凡夫,他只見雚(罐),不知道裡面是空。他只知道香啊、味啊、觸啊、法啊,他不見裡面的真實本性。他在六塵、六根這種色相里在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凡夫的悲劇。他沒有見到裡面那個空性、那個真心。這是以罐子裡面的虛空比喻真空。你可不要把虛空就當成真空,比喻就是比喻。  所以這個「觀」是「從有見空,從事見理,在彌陀見阿」。圓頓大法,一句話,一個字,一個法,都足以叫我們開智慧。時時事事處處,無非道場,無非一真法界,就圓到這種程度。前面講到,漢字文化是諸佛菩薩的特殊加持。它的字架結構,就是在表這個大法。  那再看現代漢字改革,這個觀字,變繁為簡,左邊一個又,右邊一個見。「又見」為觀。凡夫之見,是一見而已,他只是眼睛見到了就自以為我看到真了,就開始執著了;可聖人之見,見不見之見——我見到這隻茶杯,叫見;然後你用智慧來觀照:哦,這個茶杯是四大和合而成,四大由心顯現。一念堅固妄想而有色法;那個水呢,是我們心中一念潤性;火呢,是一念熱性;風呢,是一念動相。茶杯當下是我的心——這叫「觀」。這一個字足以叫我們開智慧啊!  觀世音的「世」有兩種寫法,你怎麼樣寫,它都是三個「十」連在一起(古體字:卋)。三個「十」,每一個「十」都是一橫一豎,一豎代表過去現在未來、前世今世來世、去年今年明年、昨天今天明天、早晨現在下午、剛才現在等一會。我們是不是一直在過去、現在、未來中生活?有沒有哪一個能夠離開過去現在未來?一橫表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我們當下是不是都在十方生活?概說是十方,其實是無量方,當下就是中心,沒有哪一個不是中心,因為世界是無量無邊的。那麼有了時間、有了空間,是不是就有無量的眾生?有時間必有空間,有時間空間必有萬法。那麼為什麼有三個「十」呢?這是從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來研究。我們今世有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前世有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來世有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我們當下有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每一世都有過去現在未來。每一世有沒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都有。那每一個方向有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都有。這個「三」,表圓融圓滿圓通之義,實際上這個「三」是不是表無量啊?無量的時間、無量的空間用三個十表示起來,下面是「一」。那個「世界」的「世」是不是一個本體啊?  今天我們坐在這裡,中華民國的人來了沒有啊?清朝人來了沒有?哪一個不是清朝人啊?唐朝的人來了沒有?(來了)。都是些老古董啊!那秦朝人來了沒有啊?(來了)。這麼多出土文物啊?無始以來哪個人死過的舉手看看。告訴你們,沒有開始,沒有結束,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我們。那一百萬億年以後的未來人,現在在不在?在的人舉手。你們都是外星人啊?諸佛之所以是諸佛,諸佛活在當下一念。這個法妙啊!妙不可言啊!那麼我再問一問,這裡美國朋友來了沒有?(來了)。日本菩薩來了沒有?(來了)。太陽上的菩薩來了沒有啊?(來了)。地藏王在不在?(在)。釋迦牟尼佛在不在?(在)。那個王八蛋在不在?(在)。白骨精來了沒有?(來了)。無量劫以來啊,美國人、日本人、烏龜王八、觀世音、牛屎狗糞、樹木華草,我們誰不是啊?誰都是啊!天地萬法都是一個人一個念變現。  簡體字的世無非兩橫,是表修行的次第。你理解了小橫,證到阿羅漢,大橫是證到大乘菩薩。天地萬法都是「我」,小橫表破除了人我執,大橫表既破人我執,又破法我執。真正明白,心量是不是擴大了?你會不會再為個人名聞利養去生煩惱發脾氣啊?這就是掉在火中不能燒。你會不會再去貪心?好,你掉在水中淹不死。真正懂得了觀世音菩薩,我們在今後的待人接物,還需要求觀世音菩薩嗎?你沒有求的時候就已經解決了。  這個「世」包括世間和出世間。這個「音」包括世出世間一切的萬法——籠統地講,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地水火風空見識。在《楞嚴經》歸納為四科七大,無非「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就是「觀世音」。既然四科七大皆歸「如來藏妙真如性」,既然都是妙真如性,有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啊?所以世間出世間之音是不是一切法呀?統統包含在內。這就是圓頓大法,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  先來看觀音怎麼「觀」。外道觀音法門呢,比如意念放在眉心,聽海潮音或者觀光,他一入定以後確確實實就能聽到海潮音,能看到光,他不知道這才進入觀世音法門第一關。破了動關,再到靜關,「動靜二相,瞭然不生」。他通過保持心態平衡,當五欲六塵靜下來之時,他與陰界的一些眾生、環境就接觸了。我們平時是以陽性功能與這個三維世界在接觸——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這叫陽性功能。那麼靜下來以後呢,以陰性功能為主。這個時候包括二十八層天、鬼道、魔道、地獄道,等等等等無量法界都可能出現。對於沒有修行經驗的人呢,少見多怪,他以為就成就了。這在《楞嚴經》里觀世音菩薩介紹他修行法門的屬於第一關,叫動關、動相。  你要先突破動關,這個時候腦袋一片空白,什麼也沒有了。你又不要當真了:哎呀!這下就好了,這下見空性了。那不是空性。如果把握不好你就變成了「無想定」,但是福報也很大,到四禪天享受幾萬萬億億年的壽命。這個仍然不是真的,那叫「靜關」,因為你感到了那種空白,你感覺到了。打個比方:我現在講話有聲音,你們是不是聽到了?那我不講話沒有聲音,你們能不能聽到啊?能。能聽到沒有聲音的聲音,這就在開智慧。  回到第二關,靜關。動關里出現的天啊、人啊、鬼啊,到了靜關,什麼也沒有了,那是不是相啊?(是)。因為你看到了。連看到的這個空相你都要把它破掉。而且後面還有四關要過。有些人看到有什麼境界,就自以為是了,這很可憐吶!你還在鬼神道里打轉。在佛法里叫「計取見」,非果謂果,未證謂證。但是對於開悟之人,有這個境界不害怕。他可以度化那些眾生,那不叫走火入魔,而叫走火入佛。所以明心見性太重要了,在第一關里你就可以大作佛事!你「一證一切證」,你怎麼修都行;可是你不明心見性,這六關一定要突破。那可不容易啊!無量百千萬億年,可難成就了!你明心見性了,這六關修也好,不修也好,修其中任何一關都可以,就這麼妙。  觀世音菩薩修禪宗法門,他是在「聞思修」,在明心見性的前提之下來修44。所以他勢如破竹。如果丟開聞思修來修六關,那有無量種陰魔境界等著去衝鋒陷陣,你一關一關地沖吧。一直修到最後破除了行陰證到了阿羅漢,他還會走火入魔,雖不落三惡道,但是他不成增進,沒有辦法往上修。同樣修這六關的人沒有破除身見,即使跟阿羅漢一樣都破除了行陰,功夫都是一樣的,他到最後還要下無間地獄,苦不苦啊45?  如果在聞思修見道的前提之下修六關,你一起步就是個明心見性的菩薩,再破除種種的無明微細煩惱,不斷提升品位。有些人可滑稽了,說:禪宗是觀世音菩薩的法門,文殊菩薩評為第一;可是他把聞思修丟掉了,那跟其他菩薩修的禪宗是不是一樣啊?一樣的要被否定掉。唯有觀世音菩薩的禪宗,是悟後進修。二十五個菩薩中好幾個都是修禪宗的,月光童子修水觀是不是禪宗吶?火頭金剛修火觀是不是禪宗?都是在修禪宗啊,一一被文殊菩薩否定了46。  無論是阿羅漢還是凡夫,修禪宗都很危險。從「聞思修入」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最多慢一點而已。怎麼個聞法?「聞思修」就是觀世音,看你怎麼觀照法。比如我現在講「一二三四五」,這是不是音?你聽了這個聲音,感覺我嗓子有點沙啞,這個聲音不大悅耳——這都是第六種意識心在「觀」。從「聞思修」的角度來「觀」就不是這樣觀法——我這個音從哪裡來的?嘴巴怎麼能講出來的?是頭腦里想出來的;那我頭腦想之前,這個音在不在?雖然在,它有沒有形相?這叫明心見性。  由觀聲音再觀顏色,比如看光。這個亮從哪裡來的?是不是從太陽里來的?順藤摸瓜啊!那麼太陽從哪裡來的?是不是我們心變出來的?總是追根尋源。所以太陽出現之前,在哪裡啊?是不是在我們心裡?太陽在我們心裡,原來有沒有什麼形相啊?那聲音有沒有什麼形相?都沒有。那麼太陽光跟這聲音是不是一個東西啊?以此類推,耳聞目睹身受的一切,分析到最後,原來這一切的萬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再觀個人也是這樣。人從哪裡來的?媽媽肚子里來的;媽媽肚子從哪兒來的?這樣觀觀觀……第一個人從哪裡來的?一定要找到山窮水盡,就是這麼觀法。這種觀照叫「聞」,「聞」了以後進入「思」和「修」。「思」和「修」就是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講的那六關。每一關怎麼思,怎麼修,都離不開聞。這就叫「一杆子到底」,全性起修。  「觀世音」,觀到最後,這個「音」就是「不空如來藏」,就是萬法。「觀」是見不見之見,是「空如來藏」。「空如來藏」當下就是「不空如來藏」,就是有形有相的聲音。第二見是真空不空。一切形形色色的萬法,是不是「妙有不有」?也就是「空不空」。這就是「法華三昧」。這就是「開權顯實」——開、音、色、香、味、觸、法之「權」,顯我們那個本來面目之「實」。  好,現在如果把「觀世音」變通下,叫他「觀世味」,行不行?「觀世色」,行不行啊?「觀世臭」,行不行?「觀世大」,行不行啊?他這個觀,無所不觀,一觀一切觀。明白了「一心三藏」的道理,你講的每句話都是「如來藏」,都是《法華經》,都是《楞嚴經》。  在八十九十年代,氣功大師像雨後春筍,怎麼回事啊?有一位大師講老實話,氣功的基本原理就四個字,叫升、降、開、合,你把這四個字把握住了,每個人都是氣功大師,你隨便胡編亂造一個功,這是野馬分鬃,那是白鶴亮翅,都可以。他是一語道破天機。每個人都是佛,明白這個道理,你講的一切話都是經典。明白了「如來藏」的道理,每個人都當大法師。大到什麼程度啊?佛在《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講啊:你能講一句《法華經》,問一句《法華經》,你比那個能夠講三藏十二部經的人,能夠站在最高的天上對無量眾生講經的人,能夠把無量的眾生都培養成阿羅漢的人,你的功德比他還要大。所以無論在家出家,你能講一句《法華經》都是大法師。  要把自己的勁鼓起來,我們就是佛啊!要明確肩上的擔子,你是為了教化眾生,連我們的生命都可以供養眾生。你有這樣的心態,佛講,「我獨無所畏」,你不用害怕。佛在《楞嚴經》講:凡夫不可以自稱是什麼菩薩,是什麼羅漢47,那是為了破我執;佛在《法華經》講:我們就是大佛,就是菩薩48,這也是為了破我執,大家明白嗎?破這個我執要把大心發起來,要教化眾生。所以我提出:佛慢不可無,我慢不可有——就是把二者圓融起來。  我們從「觀世音」這個名字,就可以把它千變萬化,是不是?叫觀世風、觀世雨,行不行啊?一法就是無量法,一觀一切觀。如果有人用禪宗請法的方式,問:「師父啊,請你給我印證一下我證果了沒有?」我說:「你證什麼果啊?」「我發覺觀世音就是觀世風。」好,我告訴你,「你解脫了」,是不是啊?但你必須是自性流露,你不能依樣畫葫蘆——他叫觀世風,你也來找師父:「師父啊,我叫觀世雨。」你給我靠邊站。同樣一個人回話,師父給他印證不一樣,你必須是自性流露,你不能跟著人家後面依樣畫葫蘆。大家明白了嗎?有道無道,自己知道。當然有那些不懂大法的還要挖苦諷刺——你們「觀世風」來了沒有啊?我們不要害怕,明白嗎?  現在回到這個「觀自在」。明白了「觀」,明白了「觀世音」,你當下得自在,自在是誰啊?是你自己!沒有哪一法不是你,你自在不自在啊?沒有生也沒有死,我們可以隨緣示現生和死。「自在」既是我們的本體,又是我們的妙用,做牛做馬是不是自在啊?他造牛業就做牛,造馬業就做馬,圓頓大法看來,沒有一法不自在。如果他造了牛業卻要去做雞,自在不自在啊?那就不自在了。他一定順著自己的習氣來。如果造牛業的人不能做牛,造馬業的人不能做馬,那你修佛能不能成佛啊?也不能那!這就是妙法。所以圓頓大法之妙啊,與分別法之妙天地之別,但是通過分別法這個妙啊,可以把我們引導到圓頓大法之妙,是不是?我們可以自在地把握自己。如果成佛了以後還不能現牛相、馬相,你自在不自在啊?你憑什麼去教化眾生啊?自在示現牛馬豬羊之相,造業受牛馬豬羊之報,都叫自在,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可以任意選擇。「菩薩」二字,講全了叫「菩提薩埵」,音譯而來。菩提譯為覺悟;薩埵譯為有情。所以「菩提薩埵」,意譯為「覺有情」。含有二義:  一種是從名字義觀照,是覺悟的有情、覺悟的眾生,這是菩薩的自利功德。願身菩薩有二:一是過去世中已經成就了菩薩果位,今生乘願再來,借凡夫相教化眾生。二是今生以凡夫身聽經聞法,明白「如來藏」道理,當下轉凡夫業報身為菩薩願身,這叫「願身現來」的菩薩(不叫再來),當下兌現。這叫覺悟的有情。第二種含義呢,是把覺作為動詞理解,「覺有情」就是教育眾生,度化有情。這是菩薩的利他功德。  那麼到了佛呢,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菩薩是分真即佛。我們平常所講聽經聞法當下成佛,是指成分真即佛。注意,這個分真即佛不是天台宗的分真即佛,不要混為一談——我們將圓滿佛比喻為100分,分真即佛比喻為60分,70分,其實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他最低保障線是不落三惡道,或者不落六道輪迴。其實按照佛來定位,凡是真正明白「如來藏」道理的人,都是七住位,乃至七地位以上的菩薩,這不用懷疑49。  註:  43.《般若心經講義》(圓瑛大師·著):「觀」字,非眼觀之觀,乃心觀之觀。即是以自心本具般若妙智,觀照身心世界之境,破除我法二執。「自在」者,即智照無礙。觀有不著有,觀空不著空;心能轉物,不隨物轉;空有無礙,得大自在。一切眾生,不能起智觀察,但用眼觀。所以被境所迷,為物所轉,心有掛礙,不得自在。  44.《楞嚴經·卷六》: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45.《楞嚴經·卷十》: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46.《楞嚴經·卷六》: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47.《楞嚴經·卷六》: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凈,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48.《法華經·法師品第十》: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  49.《法華經·譬喻品第三》:若有聞者,隨喜頂受,當知是人,阿惟越致。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第四次修訂版(8)
推薦閱讀:

佛教《心經》的一場討論會之十五
心經講記
《心經直解》:五時說法
潘麟著《心經直解》連載十一
喜歡念《心經》的人,是大福報大智慧之人

TAG:心經 | 菩薩 | 波羅蜜 | 般若 | 經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