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醫巧用針、灸、罐、推拿、按摩治療小兒厭食醫案分享

黃迪君醫案

魏××,女,3歲,1993年10月5日因納差1年余,初診於黃教授。

患兒一歲半患麻疹並發肺炎,病後體弱多病,納食減少,常服山楂丸、多酶片、兒寶及中藥湯劑等,以致厭食、畏葯。查:患兒形體瘦弱,面色咣白,神倦懶言,舌淡苔薄白滑,脈細弱。

診斷:小兒厭食證。辨證為脾胃虛寒型。

治則:溫陽益氣,健運脾胃。施以指壓脾俞、胃俞、中脘、章門、足三里,提捏夾脊穴7遍,艾條灸

(溫和灸)百會、氣海、中脘足三里,各1分鐘,間日1次,6次為一療程。治療3次後食慾增加,每餐能食一兩麵食或一個雞蛋之類,精神好轉。療程完,食慾、食量復常。

10月17日再診:指導家長進行上述治療三次後,家長在家每天為患兒施術一次,療程完複診。

10月29日三診:患兒食慾、睡眠正常,面色紅潤,舌脈正常,繼囑家長堅持為患兒做艾條法與捏脊法治療,問日一次,療程完複診。

11月9日四診,患兒活潑歡喜,體重比治療前增加6公斤。囑家長為患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促其健康成長。

隨訪至今,已上初中,很少生病,飲食、睡眠等一切正常。(引自《黃迪君醫案》)

評析:本案為黃迪君治療小兒厭食驗案之一。

黃老利用經絡腧穴學理論解釋,脾俞、胃俞是脾、胃表裡二臟腑的經氣在背部的輸注部位,配其腹部的相應募穴——章門、中脘,即俞募配穴,可調理脾胃氣機;中脘又是腑會穴,配足陽明胃經合穴足三里,有健脾益胃,助消化增飲食之功:華佗夾脊穴可益氣助陽,調理諸臟腑功能有益小兒康健。配穴為對症處理,以增強療效。

黃老認為厭食證多為暫時性疾病,且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一撥則靈」,故較長時間堅持正確治療,調整脾胃功能,培養後天之本,促其生化之源,兒童才能健康生長、體質健壯。本病採用針、灸、罐、小兒推拿等綜合療法較服藥打針易於為小兒接受,其操作簡便,易於掌握,家長能配合,患兒樂於接受,故能達到治療目的。治療中尤應注意調節飲食健康,糾正不良習慣,培養兒童認真吃好主餐即一日三餐,飲食菜品多樣化,少吃零食及生冷瓜果及油膩厚味之食物,方可取得理想療效。

朱南方醫案

張某某,男,3歲,1994年5月9日初診。患兒長期食欲不振,厭食或拒食,面色少華,體偏瘦,肌肉不實,大便不成形,間夾未消化食物。舌質淡、苔薄白,指紋色淡,位於風關。診斷:厭食,脾胃

氣虛型。

治療:

1.捏脊療法:

部位從長強穴直至大椎穴,以兩手示指背橫壓在長強穴部向上推,同時以兩手拇指與示指合作,將皮膚肌肉捏起,交替向上推捏至大椎穴為1次。連續推捏六次。在推捏第5、6次時,於腰椎和胸椎部用隱力將肌肉提起,每次提7、8下。捏完第六次後,再以兩拇指從命門向腎俞左右推壓。每周2次,8次為1療程。

2.針刺四縫:

取穴方法: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關節橫紋中點。刺法: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刺入約1分深,出針後擠出黃色液體,用清潔消毒棉球拭乾。隔3日1次,每次刺1側,兩手交替,治療8次為1療程。

先行捏脊療法,再施以針刺四縫。經1療程治療後,患兒精神胃口好轉,食慾顯著增加。

【朱南方.針刺四縫加捏脊治療小兒厭食81例.針灸臨床雜誌,1998;(04):23一z4-1】

評析:本案為朱南方治療小兒厭食驗案之一。

1.厭食是指小兒較長時期食欲不振,厭惡進食而無其他疾病的病症,是兒科臨床的常見病之一,多見於1歲至6歲的小兒。

2.本病病變髒腑在脾胃。脾運胃納失常失健,是造成厭食的發病機制。

3.四縫是經外奇穴,主治小兒消化不良、營養不良等病症。針刺四縫,有健運脾胃,消除積滯的功效。脾運胃納恢復正常,則食慾自然增加。

4.捏脊療法主要刺激督脈上從長強至大椎的穴位。督脈稱之為「陽脈之海」,有調節全身陽氣的作用。其貫脊屬腦絡腎,督率陽氣,統攝真元。捏脊療法自下而上能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同時,捏脊療法還旁及足太陽膀胱經脈在腰背部的穴位,特別是對五臟六腑的腧穴有相當的刺激作用,這對調整五臟六腑的功能及其氣血的正常運行,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本法不但有強身健體的功能,而且治療小兒厭食功效頗佳。


推薦閱讀:

如果累了,只需一根小棉簽這樣壓幾下,就能享受「全身按摩」,就這麼簡單~
大連按摩治病功效的三種按摩方式
足陽明胃經特效穴按摩
痛經背後七大「真兇」中醫按摩穴位治痛經
寶寶健康法寶——小兒按摩經

TAG:中醫 | 分享 | 按摩 | 治療 | 厭食 | 推拿 | 小兒厭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