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的藝術成就
06-26
《離騷》的藝術成就離騷是屈原 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偉壯麗的政治抒情詩。它在藝術上具有極高的造詣和獨特的風格。它的藝術特色和藝術成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開創文人鮮明個性的創作楚辭出現以前,中國詩歌還基本上屬於群性的創作,一般說來,它們內容比較單純,句式和篇幅也比較短,特別由於是群眾創作,因而還缺少全面反映詩人性格的作品。何其芳在<<屈原和他的作品>>一文中曾評論說:「《詩經》中也有許多優美動人的作品,不能說那些作品沒有作者個性的閃耀,但像屈原這樣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和熱情以至整個生命在他的作品上打上了異常鮮明的個性的烙印的人,卻還沒有。」屈原出現以後,中國文學史上才出現了偉大詩人的名字,出現了集中反映詩人全部思想感情和個性的詩篇。屈原的<<離騷>>塑造了一個純潔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這篇富有個性的詩篇,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愛國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潔人格的莊嚴而偉大的詩人形象。 (二)浪漫主義的創作風格 《離騷》是一篇積極浪漫主義作品。它吸收和發展了古代人民口頭創作——古代神話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浪漫主義作為一種創作方法,它不是按照現實的本來樣子去描寫現實,而是更多的表現作者由於社會現實的刺激而迸發出來的激情,表現作者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和反抗現實的叛逆精神。而屈原偉大作品《離騷》正具有這樣一些顯著特徵。離騷的前半部分,著重寫詩人對於自己經歷和遭遇的描寫,但詩人在表現手法並不是完全實寫的,而是把自己生活上的經歷和感情升華為一種善與惡,美與丑,光明與黑暗的不可調和的鬥爭,以新奇的比喻,誇張的描寫,表現善與美的崇高,惡與丑的卑鄙齷齪,表現了光明與黑暗的勢不兩立,從而把一個時代的面貌整個呈現出來,啟發人的認識,給人以正確的愛憎,激勵人的心靈。在後半部分,詩人更完全採用幻想的形式,虛構的意境,寫出了他的深刻的內心世界。詩中用上天下地描寫,希望和失望的迴旋反覆,盡情地吐露了詩人的鬱悶,表現了詩人周圍環境的黑暗和冰冷,表現了卓絕的苦鬥精神。在這一部分,詩人特地從神話傳說中汲取豐富的形象,通過奔放蕩不羈的想像把它們組織在一起,構成了層出不窮生動情節和美麗的畫面。在詩人的筆端,曦和(日神)、望舒(月神)、飛廉(風伯)、豐隆(雷師)以及鳳凰、飛龍都供他自由驅使;縣圃崦嵫、咸池、天津、不周,都是他所到的地方,其想像之大膽、豐富,古今罕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在運用這些古代神話傳說是並不受原故事的拘束,而是通過一番自由想像把原有的神話結撰成新的情節,並使它服從於一個新的主題,成為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總的藝術構思的一部分。這種表現手法,無疑使幻想更自由。如詩歌最後一段,寫他駕著鸞皇,風鳥,一路車馬喧鬧;當轉道崑崙,行經流沙,指向四海時,突然駐足在楚國上空不忍離去,把全詩推向高潮,有力地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思想和情操。這樣的藝術效果,如果不藉助於神話並把神話素材加以重新改造和構思,是很難達到的。 (三)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比興手法運用獨具特色 我國古代詩歌在藝術構思和表現上的主要特點是所謂的「觸物以起情」和「索物以言情」,總括起來就是借物抒情。這一手法和特點,前人在研究《詩經》時已有所發現,把它概括為「比興」。屈原則對它作了重要發展。首先,它開始把物與我,情與景開始糅合,交融起來,擴大了詩歌的意境和表現力。因此,屈原作品中的比興,不再是簡單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觸物以起興,而更多的是把物的某些特質與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結合起來,融為一體,使物具有象徵的意味,使情具有更具體的附著和寄託。在《離騷》中的比和興,從形象本身看來,它是虛構,是想像,但從所表達的內容,思想感情來說,又完全是現實的。這就開闢了後世的「寄情於景」,「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對我國古代文學,特別是詩歌創作有著極大影響。 (四)打破了《詩經》的四言格式,形成了一種新詩體(形式和語言) 相對於《詩經》,《離騷》的形式上有新的特點。《離騷》的形式吸收和借鑒了南方楚地的民歌而成,但它有吸收了當時蓬勃發展著的新體散文的筆法,打破了《詩經》的四言格式,把詩句加長,結構擴大,既增加了內容含量,又增強了表現力。它採用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入詩,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用得最普遍的「兮」,便是在當時民間詩歌,特別是楚地民歌中經常出現的口語,這一詞語既增強了詩中詠嘆的抒情氣氛,又極大地增強了詩句的節奏性和音樂美。( 五 )結構宏偉嚴密,詩歌形式迴旋復沓迴旋復沓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書畫家呂國輝作品賞析
※淺議黑土畫派的皴法——畫家閆景陽
※小米8真機渲染圖曝光:疑似採用後置三攝方案 拍照性能大幅提升
※在HIHEY網上賣畫的年輕藝術家:被改變的市場與命運
※人生如同攝影,都是一場關於減法的藝術 | 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