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茶與經濟】

2007-06-24 10:46閱讀: 【茶與經濟】 丁文《弘揚茶文化,打造21世紀茶產業的「航母」》近十餘年裡,「弘揚茶文化」幾乎已成為茶界從業人士的口頭禪,就連一些小得不起眼的茶館也打出茶文化的牌子,以提升茶館的檔次。各級父母官的施政演講在論及茶產業的發展時也是「言必稱茶文化」,唯一的區別是關聯的動詞,或曰「振興」,或曰「發展」,或曰「提升」,或曰「做強」,等等。業茶者嘴裡蹦不出幾個有關「茶文化」的新鮮詞兒,絕對是沒品位。至於茶文化界,會多節多書多電視短片多、演齣節目多,如痴如醉,把個「茶文化」炒作得如火如荼。「弘揚茶文化」對於發展茶產業真的那麼重要麼?回答是肯定的。百多年前,中國是茶的唯一生產國,獨家壟斷世界茶葉市場。當今的情況是面積第一、產量第二、出口第三、創匯第四。中國的茶產業的發展滯後於印度、斯里蘭卡、肯亞等產茶國家,但同時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2003年世界產茶315萬噸,人均約合0.52公斤。中國茶葉產量(不包括台灣)為79.1萬噸,人均約合0.61公斤。如果大力弘揚茶文化,培養飲茶之風,按較發達地區人均飲茶1.5公斤計算,2010年我國茶葉產量達到210萬噸時,就是全部內銷都還不能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加上1/3出口,為了滿足內銷和國際市場的需求就必須將現有茶葉總產量增加3倍,達到270萬噸的水平。預計2050年,全球90億人,若按現在人均飲茶0.52公斤的水平計算,市場容量為478萬噸;若按較發達地區人均飲茶1.5公斤計算,市場容量為1350萬噸。不甘落後的中國人有決心打造21世紀茶產業的「航母」,此舉符合中國國策,走的是可持續發展之路。因為茶產業是最具實力、最有發展潛力、最有希望的朝陽產業,也是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重頭戲之一。種茶可以與山川秀美工程及退耕還林政策有機地結合起來,收到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種茶有利於環境保護和再生產,是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我們有多種舉措去實現這一目標,但茶產業作為一門特殊的文化產業,藉助文化的推動力至關緊要。因為,歷史的正反經驗表明:茶文化的繁榮是催生中國茶產業的沃土。魏晉南北朝時代,「薑桂茶荈出巴蜀」(孫楚的歌句),「靈山惟岳,奇產所鍾;厥生荈草,彌谷被崗」(東晉·杜育《荈賦》)。這一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結果的形成是因為人們對茶葉有了需求。陸羽《茶經·七之事》列舉了這一時段的著名茶人多是文人雅士,是他們「點燃」了茶文化之火,並使茶脫離了一般形態的飲食進入文化圈。但茶作為一門產業遠未形成,原因多多,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由於主流社會的飲茶人——就是那幫文人雅士對茶的作用認知不到位,宣傳自然也不到位。雖然新安王子鸞、王子尚、曇濟道人之輩稱茶為「甘露」(《宋錄》),但也有人肆意貶低,特別是那些國家的決策人物稱茶為「酪奴」(《後魏錄》),認為買賣茶葉「虧敗國體」(宋《江氏家傳》),茶產業的形成便難乎其難了!中國茶真正作為一門產業形成於唐代。唐代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最燦爛奪目的篇章。唐代的文化大背景為中國茶文化的繁榮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唐代的稅收(榷茶制度)、商貿和貢茶製為中國茶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經濟基礎。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茶與三教間的單向結合,分別產生了儒教茶、道教茶、佛教茶。唐代是中國茶事與文化結合最好的時期。如以詩歌為例,唐詩在中國詩史上已登峰造極,僅據《全唐詩》統計,唐代有150餘詩人著茶詩610餘首,內容涉及茶的種植、採摘、焙制、品飲、貿易、納貢以及品水、看火的方方面面,使茶成為一種高雅的文化飲料。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封演《封氏聞見記》)。以後又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錄》、《十六湯品》等書面世。茶文化的沃土培育了唐代的茶產業。正如唐大中年間楊華著《膳夫經手錄》中所說:「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也。」迨至唐代,全國已形成山南、淮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南、嶺南等八大茶區,遍及43個州(陸羽《茶經·八之出》),地域跨大半個中國,與今之茶區面積相當。據德宗貞元年間全國徵收茶稅40萬貫推算,約產茶1億斤,人均飲用茶葉2斤4兩。唐代茶風之盛非今可比。毫無疑義,中國在唐代便已是世界上唯一的產茶大國、飲茶大國和出口大國。正是歷史賦予了中國茶產業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茶產業具有豐厚的文化屬性,或者說是特殊的文化產業。無論歷史怎樣的變遷,中國的茶文化與茶產業互動關係總是不斷地演繹。唐代茶文化繁榮的結果是導致唐人「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楊華《膳夫經手錄》);唐人嗜茶成比屋之飲;茶葉消費的急劇增加,又反過來刺激了茶葉的生產。如《膳夫經手錄》所言:「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頂,是以蒙頂前後之人,競栽茶以規厚利,不數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中唐以後,茶葉產量很大,如《封氏聞見記》所言:「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例如祁門縣「高下無遺土,千里之內,業於茶者七八矣」(張途《祁門縣新修閶門溪記》)。一縣如此,全國可想而知!貢茶文化的繁榮推動了貢茶產業的發展,陽羨茶區在採茶季節「役工三萬人,累月方畢」(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3萬人云集茶山,又是何等盛況!宋代茶文化的興盛不遜於唐代。文人不僅吟茶詩、寫茶文、著茶書、辦茶會、參與鬥茶遊戲,還有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罷造龍團」,從而開「瀹茶法」之先河。但自晚清以降,中華民族倍受西方列強的蹂躪,戰亂頻仍,國事日非,民不聊生,偌大個中國擱不下一張平靜的茶桌!何言茶文化?於是茶風漸漸衰落,茶館紛紛倒閉,雖然仍在喝茶但多是滿足止渴的需求,前朝飲茶的風雅蕩然無存,茶產業萎縮。千年茶史正反兩方面的例證告訴我們:是茶文化的繁榮拉動了茶的消費,茶的消費刺激了茶產業的發展壯大,茶產業的發展壯大支撐了茶文化的繁榮。二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因此說,要打造21世紀茶產業的「航母」,還必須從弘揚茶文化入手。福建安溪的經驗告訴我們,茶文化改變著消費者的飲茶方式和思維,進而影響到茶葉的生產和銷售。從1993年開始,安溪縣政府著力弘揚烏龍茶文化,茶文化成就安溪特色。1993年前,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僅279元。2002年,安溪茶葉總產值達30億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3700元,其中一半收入來自茶葉。2004年,安溪縣產量和出口量分別佔全國的50%和49%,烏龍茶及相關產業提供的稅收收入突破3億元,佔全縣財政總收入近50%(中國茶網《安溪財政首超8億元茶葉貢獻突破3億元》 )。由於名茶文化的宣傳,茶價上揚30%以上。同時,一業旺百業興。也就是說,安溪走過的是「弘揚茶文化,提升茶產業」的路子。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2002年網上調查烏龍茶市場消費增長的原因,結果表明:品質因素佔39.5%,茶文化宣傳的比例竟高達42.1%,政府引導佔13.2%,其它因素佔5.2%。其實,烏龍茶的品質宣傳及政府引導也必須納入「弘揚茶文化」的框架內實施。所以,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作出的結論是要「以文興商」。北京的老舍茶館多年來藉助文化名人效應,極力打造融京味兒、戲曲、茶文化為一體的具有「世俗茶道」特色的茶館文化,贏得了中外茶人的青睞。「從兩分錢的大碗茶到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茶館、商務茶院,從引進戲曲表演到開發北京小吃……老舍茶館一直在傳承中創新和弘揚中華茶文化。現在,老舍茶館的眼光放得更遠,正計劃和打算到外地和國外去開老舍茶館的分號。」(孫自法《老舍茶館欲往外地和國外開分號弘揚中華茶文化》,中新網)老舍茶館的興旺發達同安溪一樣,是弘揚茶文化的直接結果。最近十餘年裡,茶文化的熱點很多,如廣州、上海、杭州、北京等大都會,茶文化活動日漸頻繁,那效果是飲茶人增多、人均飲茶量增多、茶館增多、茶的銷量增多。2001年,廣州人均消費茶葉達到1660克的水平。1999年廣州的茶藝館只有65家,據廣州茶文化促進會的統計,近幾年茶藝館的數量已達到了600多家。1964年,上海人均消費茶葉10克。上海茶界頗有文化意識,1994年以來每年舉辦茶文化節;茶文化活動有的放矢地引導了青年人的飲料消費;茶文化從兒童抓起,少兒茶藝隊的少兒已有2萬人。由於茶文化活動的開展,造就了一批新的茶葉消費者,頂住了洋飲料的衝擊,茶葉的人均銷量逐步增加:1998年人均消費量為600克,2001年為850克,2003年為1200克。  浙江杭州有「中國茶都」之稱,是中國茶文化的活動中心,茶文化氛圍之濃厚非他地可比。據農業部劉年艷《中國茶葉國內市場發展報告》關於「杭州市民茶葉消費情況調查」稱:在杭州「茶文化」概念已深入市民,84.26%的知曉茶文化,50%的人看過茶藝表演,34.26%的人去過茶葉博物館,20.26%的人去過茶葉博覽會。飲茶以益身心和社交禮儀為目的的佔70%以上,僅為解渴而飲茶的佔25.51%。這說明杭州人經過茶文化的熏陶,飲茶頗有品位。毋庸置疑,發展中國的茶產業必須實施品牌戰略和名優茶戰略,走產業化之路,而這一切皆可納入「弘揚茶文化」的框架中付諸實施。也就是說,把茶文化投入生產、注入品牌、導入營銷、融入整個產業鏈中,是提升茶產業、振興茶經濟的制勝之道。茶文化又是先進文化,有益於精神文明建設。茶文化又是休閑文化,符合21世紀人類社會的生活時尚。世界21世紀將是茶的世紀,要打造21世紀茶產業的「航母」,就必須進一步弘揚茶文化,在新的層面上藉助文化的張力帶動茶的消費,拉動茶的產業。今後產業的角逐實際上是文化的角逐,商場的競爭實際上是文化的競爭,一言以蔽之:在未來的經濟領域文化是最核心的競爭力。既然茶產業又是特殊的文化產業,所以筆者堅定地認為:沒有21世紀的茶文化,就沒有21世紀的茶產業;要打造21世紀茶產業的「航母」,就必須從文化切入,在更大的範圍內更深的層面上做足「茶文化」這篇大文章。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可口可樂要花 100 萬美元尋求新的甜味劑?
    釣魚島爭端之經濟篇:日本汽車業損失慘重
    經濟不景氣女性更愛美 「口紅效應」再現(圖)
    經濟復甦的4個徵兆
    讀索爾孟的《經濟不說謊》

    TAG: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