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王夫之和顧炎武等人的啟蒙思想對中國有何實際影響?
這個問題需要拆分成幾個層面來討論。首先,顧、黃、王的思想是否是啟蒙思想?其次,我們習慣將顧、黃、王視為清初學術的象徵,但這三人是否應當並提?最後,顧、黃、王的思想對於他們所處的時代是否存在明確的影響?
正如一般歷史課本上面所說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都屬於明遺民,也都參與過抗清鬥爭。他們在晚年著作中,都對君主與國家問題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反思,其中尤以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最為著名。但是,這並不能稱作是「啟蒙思想」。西方意義上的啟蒙思想,是通過高揚理性來對抗教會和神權,從而發展起來的。啟蒙把中世紀塑造為一個蒙昧時代,所以才稱作「啟蒙」。這樣來說的話,顧、黃、王的思想並不具有啟蒙的性質,因為在中國古代的歷史敘述中,我們並不存在一個蒙昧時代或是「千年黑暗王國」。既然本來沒有蒙,又如何談得上啟蒙呢?
接下來,一般的歷史教科書總會把顧、黃、王統稱為「清初三大家」,這樣的說法比比皆是。但是很有趣的是,假如我們穿越到清代,在道光朝之前,去往文化最發達的江浙地區或者北京的話,要與其他知識分子談及顧、黃,多半大家都會顧左右而言他,談及王則會異常茫然。實際上,顧的書在乾隆朝前期都是屬於禁書,絕大部分人不敢提及。黃的《明夷待訪錄》絕不能公開傳播,否則也會遇到危險。至於王呢,他的一些具有比較鮮明思想性的著作刊布,是在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之亂以後,由曾國荃推動進行的,於是王夫之的著作才從湖湘之間走進江浙讀書人的視野中。所以在清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學者都是只知顧、黃而不知船山。所以三人在清代地位並不均等。所謂三大家之說,是後來清末以後,由於排滿思想的提出,學者回溯思想史,才建立這樣的說法。從這樣的過程來看,我們當然就可以理解,他們對於君主與國家的思考,對於當時歷史中的人影響是非常有限的。其思想在中國歷史中發揮作用,實際始於清末,隨著清帝退位,民國學者對於這三位學者格外重視,才能毫無避忌地討論他們的思想。
推薦閱讀:
※0-1.5歲英語啟蒙計劃| 第6周
※翟振明:百年啟蒙中的幾個重大偏差
※雙語啟蒙,這個無數人踩中的大坑一定要先繞過
※雅克德羅以跳秒大秒針腕錶向輝煌啟蒙時代致敬
※中國古代十大思想家之一 民主思想的啟蒙者黃宗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