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不走終南捷徑的老道更牛逼:兩朝三代帝王師
唐朝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也是個風雲變幻、險象環生的動蕩王朝,諸如玄武門之變、武后篡唐、武隆事變、安史之亂……
不僅政局如此動蕩,就連百姓信仰,也被一隻無形的大手所左右。
大唐李家奪取天下後,為了顯示自家出身的尊貴,便自稱為太上老君的後裔,尊道教始祖李耳(老子)為祖。雖然此前一直是儒佛道三教並存的信仰格局,但自大唐開國之後,便將李氏先祖創造的道教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並規定道教為三教之首。
武則天滅唐興周后,時刻面臨著李唐家族勢力的反撲。為了鞏固她從李唐家族奪取的皇權,從輿論上打壓李氏宗室,武則天想盡了各種辦法,其主要措施之一,便是揚佛抑道,用以貶黜李氏的宗族。因此,她即位之始便宣布:「釋教開革命之階,升於道教之上。(《資治通鑒》卷二○四)」武則天統治期間,佛教倍受崇奉,達於極盛,而由李氏先祖創建的道教則陷入窮途末路。
再強大的女人也鬥不過時間,武則天也不例外,最終也被時間帶走了。一代女皇走了,天下又重新回到李氏子孫手裡。道教也隨之鹹魚翻身。
唐玄宗尤其崇信道教,加封老子尊號為大聖祖玄元皇帝,並以《道德經》為科舉考試科目。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內亂迭起,徭役日重,民眾紛紛逃往寺院,以寺院為逃避之所;王朝的統治者為擺脫民怨沸騰的困境,又將佛教「善惡輪迴」說作為說詞來麻痹普通百姓,從而又使佛教的風頭蓋過了道教。
然而,事情的發展不會總是以統治者的意志為轉移的,由於寺院與官僚、貴族相互勾結,以此規避賦稅。此舉,無疑是將國家稅賦轉嫁到地主階層身上,這直接加深了佛教與世俗地主在經濟利益上的矛盾。因此,地主階層中有識之士的反佛意識不斷上升,最終又導致了唐武宗滅佛。
就是在這樣一個紛亂的世界裡,有一個人卻顯得格外淡定,他遠離紛紛擾擾的塵世,避居深山潛心「修道」。就是這樣一位世外閑人,卻吸引了推崇佛教、極力打壓道教的女皇武則天的眼球,女皇一再對他這個老道發出進宮邀請,還親自手書嘉獎狀;並且,他還是唐睿宗和唐玄宗的特聘教師,多次被邀入宮開壇佈道……
這個牛人,就是唐朝最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
2/司馬承禎是誰?說起這個司馬承禎,其實也是大有來歷的。
司馬老道是唐朝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在河南溫縣,司馬一族可是名門旺族,因為,他們的祖上曾經非常顯赫。
說起溫縣的司馬家族,最早出名的人物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三國時期和諸葛亮鬥了一輩子法也沒贏過一次的司馬懿,最著名的就是諸葛亮的空城計,還有諸葛亮死後的「死諸葛嚇退活仲達」,讓司馬仲達的形象在讀者眼中一損再損。其實,那些情節都是《三國演義》里的瞎咧咧,真實的司馬懿絕對是個人物,無論政治上還是軍事上,他都是力當世人無數的英傑,正是因為有了他的努力,才讓紛爭多年的三國一個個趴下,從而促成了西晉王朝的建立。他的兒子司馬昭建晉稱王后,追尊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後,又被追尊為高祖宣皇帝。
而司馬承禎,正是司馬懿的血親後裔。
司馬承禎的有個遠代祖,名叫司馬馗,而司馬馗是司馬懿的老四。這是個世代為宦的優秀家族。
司馬承禎(647~735),字子微,法號道隱,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聰慧穎悟、博學多才,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尤其擅長篆書、隸書,他首創的「金剪刀書」別具風采,風靡一時。
司馬家的傳統,是以儒學濟世的,說白了,就是讀書為官。比如他的哥哥司馬承禕就老早跑到長安為官去了,而他卻是個另類,無意為官從政,他不顧家人反對,20歲時就逃出家門,外出求仙訪道了。
3/不愛官袍愛道裝
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司馬承禎跑到嵩山逍遙谷,投入道教上清派第十一代宗師潘師正的門下,成為一名道孝子弟。司馬承禎是個聰明的傢伙,且有家學打底,加之個人勤奮,很快在眾弟子中脫穎而出,深為師傅潘師正所讚賞。
後來,潘師正將上清派「正一之法」及道家典籍悉數傳授給他,並囑咐:「自從陶隱居(陶弘景)傳給我『正一之法』,到你已經第四代了。希望你能夠弘揚道法,做一些利國利民的大事。」
學業有成的司馬承禎拜別恩師,遊歷名山大川,遍求名師高士,探究道家奧秘。道教名山王屋山、句曲山(茅山)、天柱山、衡山、天台山、大霍山都留下了他的腳步。之後,他定居於浙江天台山玉霄峰,親自構築廬舍(眾妙台)隱居修行,自號「白雲子」、「天台白雲道士」。
司馬承禎不僅僅專攻「道學」,超然世外,並且,文學造詣也非常深厚。雖然隱居深山野觀,但他的視野卻沒被大山阻隔,所以,知交遍天下。他與當世的詩文大家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都是好朋友,被時人稱為「仙宗十友」。
正是因為這些在朝為官的朋友們的口口相傳,司馬承禎的名氣與才華,一時譽滿京城,就連深居皇宮的武則天也被司馬承禎的過人魅力所吸引。
武則天為此下詔,邀司馬承禎進宮。
4/武則天的禮遇崇佛抑道的一代女皇為何會一個遠在南蠻僻地的道士如此用心呢?
因為,做了女皇帝的武則天,有時日子也不好過。武則天一生崇尚佛教,她對於李氏皇族奉道教為國教十分不滿,執政之後馬上置佛教於道教之上。多年來,武則天獨攬大權,挾天子而臨朝聽政;廢帝而自立,誅殺李氏王族和反對派大臣,舉國上下人心惶惶;就連道教人士也時刻擔心武則天崇佛滅道。
在這種形勢下,武皇最害怕的是,天下人鋌而走險。民心向背,關乎政權存亡,作為一朝的最好統治者,她非常需要的是一個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
客觀地說,武則天之所以邀請司馬承禎,一方面可能是出於政治需要,司馬老道作道教實至名歸的精神領袖,如果能為己所用,那將是給天下道徒多大的一顆定心丸啊!另一方面,武則天也確實是被司馬承禎的才華與人品所折服。
聖歷二年(699年),武則天以特旨召請司馬承禎赴京。武則天在皇宮親自接見了時年59歲的司馬老道,執師禮待之,並親降手敕對司馬大加讚美,讚美他的道行與德操,以昭天下。
在洛陽期間,他再三向武則天闡明陶弘景的「佛道雙修」的學說,初步闡述了「儒、釋、道本為一家,殊途同歸」的意見,基本上得到了武則天的認可。不久,司馬承禎即上表請求離京還山,武則天只好同意,並委託麟台監(相當於武皇辦公室的秘書長)李嶠在洛陽之東為其餞行。
從武則天的表現來看,她對司馬的禮遇是真誠的。
5/世有「終南捷徑」
好不容易來一次京城,老朋友們當然是要見見的。
其中有個小他20多歲的盧藏用,也是他朋友圈中經常點贊的好友之一。聽說老道來趟京城,沒弄個一官半職的就又匆匆離去,心裡替老道不值,便設宴招待一下老朋友。席間,盧藏用遙指長安郊外不遠的終南山,語含深義地對司馬承禎說:「終南山可是個適合隱居靜修的好地方啊!」
司馬承禎聽罷,輕輕說道:「讓我看,終南山也的確是個好地方,它可是通向官場的便捷之道啊。」盧藏用聽後,頓時滿臉的羞愧之色。
「司馬承禎嘗召至闕下,將還山,藏用指終南曰:『此中大有嘉處。』承禎徐曰:『以仆視之,仕宦之捷徑耳。』藏用慚。(《新唐書盧藏用傳》)」
老盧這賣的哪門子萌啊,老道的一句就讓他滿臉羞愧?
原來,這老盧也是個有故事的人。確切說來,他是一官迷。
盧藏用(約664~約713),字子潛,河北涿州人。范陽盧氏,自南北朝以來便是北方赫赫有名的大族。
盧藏用出身北方大族,家族世代為官,他本人也是才華橫溢,很輕鬆地就考上了進士,但是他卻得不到上司的賞識,於是就寫了一篇《芳草賦》之後,跑到了終南山之上做起了隱士。在山中的時候,他跟隨道士修習道術,相傳將辟穀練到了一定的境界,可以幾天幾夜不吃飯。
「盧藏用,字子潛,幽州范陽人。父璥,魏州長史,號才吏。藏用能屬文,舉進士,不得調。與兄征明偕隱終南、少室二山,學練氣,為辟穀。(《新唐書盧藏用傳》)」
但是盧藏用的心思還是在仕途之上,他之所以選擇終南山隱居也是因為這裡靠近都城長安,而當皇帝去了洛陽之後,他就跑到嵩山隱居,於是他就得到了「隨駕隱士」這樣一個稱號。後來武則天也知道了這個人就將他請出山,給了他一個左拾遺的職務。
「然初隱居之時,有貞儉之操,往來於少室、終南二山,時人稱為"隨駕隱士"。(《舊唐書盧藏用傳》)」
左拾遺雖然是八品,比縣令還低了一級,但卻是引人眼熱的清望之官;同時,因為是在天子身邊工作,容易陞官。果然,盧藏用沒用幾年時間就做到了吏部侍郎(副部級)。
因為人生有此一「污」,所以才心虛臉紅的。
正因此,也給同學們留下了一下「終南捷徑」的成語典故,這是老盧當初所難料到的。
6/兩代帝王師武則天死後,他的兒子李旦第二次上台,是為中宗。
崇尚道教的李旦對司馬承禎十分尊重。他第二次上台不久,就特派司馬承禎的哥哥司馬承禕持其親筆信,赴天台山敦請司馬承禎。李旦在信中極力讚美司馬承禎的高尚品德和天台山的秀麗風光,表現了求賢若渴和仰慕之情。司馬承禎到長安後,李旦還特意安排他在皇宮中居住。
據記載,李旦曾經兩次降敕讚美司馬承禎,評價他:「廣成(子)以來,一人而已!」並自稱「弟子」。李旦屢次要安排他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司馬承禎不允,堅持要回天台山修道。李旦戀戀不捨地賦詩送別,特賜他「寶琴一張及霞紋帔」。文武大臣百餘人競相賦詩相送,常侍徐彥伯挑選了其中30篇上乘之作編輯為《白雲記》,並為之作序,流行於世。
同年,李旦又耗費巨資為司馬承禎修復了天台桐柏山桐柏觀舊居,詔令「四十里以內不得樵採」,以示優待和崇敬。從此,桐柏山正一派盛極一時,司馬承禎以「帝王師」名揚天下。而司馬承禎所在的天台山,也逐漸成為道教南宗的祖庭。
李隆基更是道教的忠實信徒,他登基執政後,先後兩次召請司馬承禎入京,每次都安排他住在皇宮內,並親受符籙,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道士皇帝。司馬承禎再次成為名副其實的帝王師。
司馬承禎安貧樂道,每次赴京不久就再三上表請求還山,唐玄宗總是殷勤挽留,臨行之時常常賦詩作文,依依惜別,而且賞賜很多。開元十一年(723)三月,玄宗送別司馬承禎時作文相贈。開元十五年(727),司馬承禎第二次受玄宗邀請赴京時,已是88歲高齡了。為了能經常向司馬承禎請教,李隆基特意安排他就近到王屋山「自選形盛之地」修建道觀。
同年,已88歲高齡的司馬承禎仙逝。玄宗痛惜不已,下詔賜「銀青光祿大夫」,贈號「貞一先生」,還親筆為他撰寫了碑文。又下令將司馬承禎在南嶽衡山的舊居改建為隱真觀,並親筆書寫觀額,還詔令衡陽府鑄造了一口2000公斤重的銅鐘懸掛於觀內,以示崇敬。
不求聞達、淡泊名利的司馬承禎,遠離京都,卻名滿天下,雖死猶榮;而靠著「終南捷徑」走上仕途的盧藏用,他的人生結局又如何呢?
7/世無「終南捷徑」盧藏用開始為官時,還是有較強的事業心的。就在他被招為左拾遺不久,已經建造了許多離宮別觀的武則天,又計劃在萬安山興建興泰宮,盧拾遺認為這是件費財害民之舉,便向女皇上書,反對工程開建。但是,他的意見並沒被女皇採納。
但是,隨著在官場混得久了,人也變得圓滑世故,結果蛻變成一個沒有原則心與正義感的庸吏。尤其是在做吏部侍郎時,面對各路權貴跑官要官,他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好出賣一個文人應有的良心,心甘情願地淪為權貴們的看門狗。史書中說他「趑趄詭佞,專事權貴,奢靡淫縱,以此獲譏於世」,這種評價對於一個文可是相當有殺傷力的啊。
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為了在仕途上有更好的發展,盧藏用後來還巴結上權勢無邊的太平公主。有人甚至還說他是太平公主的男寵(語出央視「百家講壇」蒙曼之文,有何史料佐證,老黃不得而知,權於此,以備一笑爾)。
太平公主確實是棵參天大樹,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與上有隙,宰相七人,五齣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
看似,老盧攀附上這樣的大樹,可以邊乘涼邊升官發財了。然並卵,太平公主是個野心超天的狂女人,她也心懷有武皇之志,可卻無武皇之智,結果,造反不成,反正唐玄宗李隆基逮了個正著,並被賜死於家,公主諸子及黨與死者數十人。
盧藏用也是太平公主的人,當初,玄宗給他的處罰也是死罪,後才改為流放嶺南。
「初,上謀誅竇懷貞等,召崔湜,將托以心腹。湜弟滌謂湜曰:「主上有問,勿有所隱。」湜不從。懷貞等既誅,湜與右丞盧藏用俱坐私侍太平公主,湜流竇州,藏用流瀧州。(《資治通鑒》)」
雖然如此,我們還不能說盧藏用就是個十罪不赦的小人,對待朋友,他還是盡心盡意的。比如,他好友陳子昂、趙貞固,都英年早逝,留下的孤兒寡母,都被照顧得衣食無憂。
「少與陳子昂、趙貞固友善,二人並早卒,藏用厚撫其子,為時所稱。(《舊唐書盧藏用傳》)」
盧藏用的悲劇就在於他的功利心太強,不能安貧樂道。可是,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堪破名利呢?
要隱就隱得徹底,像司馬承禎,一去京都幾千里,雖召亦不久居,這樣哪能惹禍上身呢?
而盧藏用偏偏選擇了終南山似隱非隱,結果悲劇了。
可是,近年來,終南山卻成了個網路熱詞,入終南山修鍊的現代隱士也越來越多。他們這哪裡是「隱」啊,分明是「秀」嘛!
終南山裡果真有「道」嗎?我看未必。「道」存於心、不拘於形,心靜則「道」成,這樣樸素的道理,古人早就參透了。
人各有欲,活法不同,愛咋修咋修。我只負責給大家講故事,其他,關俺老黃何事。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紅燒牛肉麵|天一涼就饞它,真的就是這個味兒
※【一句佛號】阿彌陀佛是樹根,能生萬法,能生諸佛,這還得了!這個功德還有什麼話好說?
※[養生精選]大腿內側出現這個暗示得病了
※幼兒園竟然讓帶個油桶?做出來這個家長們都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