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志業 佛典故事】----方便度眾不可數
方便度眾不可數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轉生為一知吠陀仙人,精通一切論典之詞句、意義,且具神變及威力。他以外道行持而獲離貪境界,並壽長九萬年。中有八萬年都未安眠榻上,真可謂衣不解帶、夜不就寢。他從不貪著昏沉、睡眠,心中整日思維眾生痛苦因何產生。後來他知道除無明外再無別種根源,正因無明而產生輪迴。若通達無明本質,也即可謂滅盡輪迴。
正當其如理觀察之時,凈居天八萬天人一齊在他面前虛空中現身。眾天人對他如理作意讚嘆不已,且同聲念誦三遍如是偈頌:「獅為獸中王,豈能有畏懼,智慧如獅心,導師汝似獅。吾等八萬眾,誦偈如獅吼,各個恭敬汝,合掌又頂禮。十方世界剎,無量佛陀尊,顯現汝心前,汝已守此剎。大象及駿馬,難馴又難依,眾中最殊勝,人中勝導師。往昔諸如來,所有眾功德,汝皆已具足,必得佛陀果。」
知吠陀仙人受眾天人禮讚之時,將心安住下來後想到:他們所謂之佛剎何時方能現前?凈居天天人此刻又說道:「好朋友,你以心之顯現力可現前十方世界不可思議諸如來剎土。」聽天人如是講罷,以此善根力加持,他自然躍升至七多羅樹高之虛空,並頓時目睹十方剎土。種種剎土中,有些剎土中之佛陀正在降生,有些剎土中之佛陀正邁步,有已出家之佛陀,亦有已成佛者,還有佛陀正轉法輪,尚有入於寂滅、入無餘涅槃之佛陀,他並且聽聞如來說法妙音。
然後他告訴凈居天天人道:「往昔輪迴邊,無法衡量之,以無明而舍,寂滅菩提道。為獲菩提果,吾等當發心。」說此頌詞後,他以自身光芒照觸無量眾生,令其皆獲不退轉果位。
又釋迦牟尼佛曾為善住仙人,具善法等持。他經常都在思索:菩薩以何學問方能究竟善法等持?若能了知一切萬法本體為空,才算究竟等持,因一切法均遠離所作故。當其從定中出定後,就開始前往各地為眾生宣說此理,以期眾人都能通達空性之道並因而放下勤作。其後有無量眾生因聞聽他法語而獲無生法忍。
釋迦牟尼佛轉生為無著識菩薩時,具無性等持,後又獲一切諸法無有本性等持,並於二十四中劫中以諸神變足精進修持。他後又前往無量佛剎,於二十中劫中為眾生廣宣無性等持法門,令無量眾生皆趨入無生法忍之道。
釋迦牟尼佛又曾轉生為無障見心仙人,以外道法門而遠離貪慾,並具神通、威嚴。他去寂靜地觀修時總在想:何為法?何為障?最後他自己得出結論:一切法均無有,一切障礙均不存在,因萬法本體就為空性。正如虛空無法障礙虛空一樣,因虛空本身即無實體。得到定解並從定中出定後,他向眾生開示道:「諸位朋友,一切法本體為空,既如此,我等又能以何法障礙何法?」在其宣說後,諸法本來為空之音聲便借風勢散播向四方,令無邊眾生均得以聽聞,並皆獲無本體等持,且均生起無生法忍之境界。
當摧敵國王執政時,利樂如來正出世傳法,在其菩薩眷屬中,釋迦牟尼佛彼時轉生為信力菩薩,一直讚歎大乘功德。有一些不喜、不願住於輪迴中之聲聞乘比丘,他們經常說:「前際無邊無涯之輪迴有誰願住?」並以此與大乘佛子展開如理如法之辯論。
信力菩薩則對其說道:「諸位長老,不知你們是否具體知曉眾生過去長陷輪迴中時所遭受之劇烈、難忍痛苦?」他們紛紛回答說:「不大清楚。」信力接著說道:「正執著於法時有何畏懼?你們對過去之事不願觀察,對未來又妄加觀察。諸位長老,捨棄已逝之事、一心只想未來之事正乃真正可怕之事。你們在進行對過去之所謂觀察時,對未來並未從根本上加以重視,你們均如是思維:過去已永遠過去,無需觀察,亦無可恐怖。諸位長老,我據佛陀本義對此理解為:過去之事亦需正確觀察,在觀察時,『我做過諸多事』之類念頭根本無法存在。諸位長老,往昔有位仙人名為紅馬,他欲到達世界邊際後而死去。於是他就以神變腳踏山王,一一飛越崇山峻岭,怎奈依然半路死去,並未摸著所謂邊際。諸位長老,佛陀從未開示過可依雙腳踏遍邊際,唯以智慧方能觸摸世間邊緣。你們以為未來痛苦不堪,並為未來痛苦而擔憂不已。但諸菩薩所要滅盡者乃貪慾邊際,他們絕不會徒勞趕赴世間邊緣,若能滅盡貪慾,哪裡還會有痛苦記憶及關於痛苦之念頭?」
儘管他如是宣說,但依然未能遮止住聲聞乘比丘種種見解,因他們尚不具備信心之力,他們修無上菩提之緣分尚未成熟。佛經中說:「是故諸菩薩為眾生利益,應精進生起信心力。」
久遠之前有一國王,名為執實法,對佛法具大信心。但他一直執著一切法實有,一切法均不可改變。釋迦牟尼佛當時轉生為國王一大臣,名為法行。法行聰慧,且具觀察力,精通法與非法之區別,經常幫助國王主持國政。他又承侍如來,並修持大乘佛法。
平日里他就已知國王實執嚴重,為制止國王偏見,他令工匠做成很多金質器皿,可用以盛儲芝麻、酥油、油餅、食物、飲料、蔬菜……做成後他問國王:「這些器具都可用來盛裝何物?」國王便找來諸位首領令其抉擇,他們便一一向國王推薦道:「此為盛水之器,此為裝芝麻之用……」
法行大臣後把用以裝芝麻之器皿改盛酥油,並以之為國王供齋;而當國王命手下用盛水之器皿裝滿水送來時,手下卻順勢將水舀在另外器皿中端來。國王一看器皿錯用,就對左右說道:「原先曾有規定,為何現在又錯雜用之?一切規矩都已被你等破壞盡凈,以致秩序全無。所有器皿自此之後都成廢器,這豈不浪費?」
法行大臣就趁機進言道:「無論何種器皿均無裝盛一定物品之不變規矩,同理,一切法亦可發生轉變、轉化,皆具毀滅性,無有一法有所謂決定性,萬法盡皆變化無常、轉變無定,何來永恆實有之法?大國王,你應了知並修持萬法無常、無定及動搖不實。大國王,少年會漸至青年,青年會邁入中年,中年又步入老年,老年又走向死亡,此乃人生歲月之流程。同樣,一切法亦無真實存在。」
國王對其所言深表贊同,並為真正通達此理而開始精進修行,他隨後終於捨棄並滅盡實有之憶念。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為尋生國王,後捨棄王位出家求法。每當根識散亂之時他就想:嗚呼!我捨棄能致散亂之王位而出家修 行,若根識再向外驅馳不止,此等修持又有何義?這也太不應理。在自己根識陷入迷亂外境之網時,必須依虛空般等性等持,並以最大精進力超勝散亂心態。不過,諸大菩薩那如虛空般之等性等持又到底是何景象?思慮及此,他又想到:一切法原本就似虛空般平等,而虛空則無有任何障礙。既如此,外境一切法亦無有絲毫阻礙。問題之關鍵乃在於無分別念則定無障礙,分別念若起,眾生即作繭自縛、自我阻礙,無分別念就能當下解脫。為達此目的,看來我應捨棄一切分別念。
將前因後果一一想明後,他即滅盡一切執著,並終獲如虛空般等性等持及無生法忍。此時,以其發心不可思議之力,他騰身七多羅樹高之地,並宣說偈頌道:「何人證悟無礙法,此人了達佛行境,亦得往昔佛所證,通曉法王之諸法。一切萬法如虛空,法性亦無所證性,亦如是無所證行,此法無變且無二。」
尋生國王即如是不依其他人,只憑自己智慧終獲無生法忍。故而釋迦牟尼成佛後曾說過:「目犍連,是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慾獲無上正等正覺,不論其值遇如來與否,為證悟甚深法要,皆當精進修持。」
又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為無垢灌頂國王,一直以佛法治理國政。他治下國家擁有七寶,本人還經常與沙門、諸大臣交談各自對佛法之理解。當時凈眼如來出世傳法,無垢灌頂國王即率十萬民眾、一千大臣、八十萬女眾趕赴佛前。凈眼如來為眾人宣講佛法,所有眷屬都聚精會神聽聞法語。
國王因前世善根力成熟,雖身處眾多女眾之中,但他原本就能長時安住於第四禪。此次見到如來後,心裡更是歡喜無比、信心大增。他當下想到:如來座下有如此眾多之眷屬,威力確實無人可比;再看如來行為亦寂靜調柔,想必定具不共智慧。如來此時則對國王說道:「請國王上前,因目睹如來有極大利益。」國王就與自己眷屬一同至如來前頂禮,後端坐如來座前。
當此之時,八億梵眾天天人現身虛空併合掌請安。梵眾天天人原本連欲界天人都難睹其容,更遑論凡夫要親見真身。但以如來神變加持,欲、色界眾生全部看到他們身形。國王暗忖:若與如來相較,任何天眾身相都無法與其比肩。欲、色界眾生紛紛合掌,國王也恭敬合掌,並以偈頌讚嘆如來功德,又殷勤問法,凈眼如來一一作答。國王聞已心生極大歡喜,並再次讚嘆不已。
以此善根,無垢灌頂國王后於九十六個無數大劫中不墮邪道,又具神變、相好莊嚴、智慧等功德。
久遠之前,尼枸盧王如來出世傳法,其剎土清凈廣大,眾生壽量千百萬年。釋迦牟尼佛當時轉生為除疑菩薩,成為此世界中一國王,他擁有八十萬女眾眷屬及一千大臣。國王將國庫財富經常布施與貧窮眾生,令其皆日漸富有。所有民眾都無犯戒意念,各個皆具清凈戒律。眾人亦無三世睡眠、昏沉等煩惱,均能以正知正念及不放逸之心行攝身安住於大慈大悲、菩提心、禪定之境界。人們都富有慈愛之心及智慧,並發四無量心,且喜愛通達世間學問之智慧及至佛智間所有世出世智慧。
前世與國王有因緣之天尊某次勸請他前往如來前聞法,國王便集合起所有眷屬共同趕赴如來座下。尼枸盧王如來遠遠望見大隊人馬蹤影后,立即勸請其他天尊從速裝飾國王必經之路,且要恭敬承侍國王。國王一見不覺滿心疑惑,他急忙問左右大臣何故如此,眾大臣、天尊皆言:「世間怙主以大慈大悲之心特意令天人為之。」
國王聞言立即走下馬車,開始以極大恭敬心向如來頂禮。遙望見如來後,國王一邊急急走向如來,一邊不停念誦讚歎如來之偈頌。此時凈居天天人為供養如來,便幻化出千萬寶傘、妙衣。國王見後心下暗忖:此等供品皆從何而來?剛一生出此等念頭,千萬供品立刻隱匿不見。國王不覺納悶想到:它們又消失於何處?天尊此刻則趁機將「無來無去、無生無滅」之偈頌向其宣示,令其當下通達萬法本義,立刻遣除一切懷疑。
當釋迦牟尼佛轉生為智頂國王時,當時與他共處同一時代者尚有一大稱國王。大稱國王依外道法門而遠離貪慾,且具神變及威力。每當人間逢到十五日時,大稱即以神變常常飛臨三十三天,並與其處天人討論佛法大義。大稱在探討時說道:「諸位朋友,若如來正等覺出世,他即可為眾生宣說佛法。」
當此之時,智頂國王、遍入智國王、星光國王等九萬人間君主亦會集於三十三天天宮參與討論法義,他們皆言:「諸位朋友,我們都應持佛法正見,絕不應執非法見,務必守持真實寂靜觀、空性真諦與無我之見,凡與之相違者均應捨棄。諸佛早已揭示出空性法門,他們從未言說有所謂『人』獨立實有。諸位朋友,如來已明示內外所攝十二處皆無本體。」
當其宣講此等話語時,天人及眷屬全部無漏聽聞。他們紛紛說道:「諸位朋友,若一切本性為空,則所有現行之業又為何存在?若無我及我所,天人與眾眷屬又以何種現行因緣而產生?」有些天眾此時則說:「諸位朋友,吾等不應誹謗如來教法。若出現五種外相,天人則必定死墮,此乃我們親眼所見。即使所有天人聚集一處,亦無法救其出離死亡恐怖。既如此,莫非死亡可謂真實存在?不也,因當我們真正觀察死亡存在理由時,即會發現死亡並非真實實有。從第一外相看起,無我存在;第二相至第五相一一觀察下來,我皆不存在。欲死之我不存在,正死、已死之我亦不存在,此等我與我所何處有其立足之地?一切諸法均遠離我、我所,如來早已宣說過此等道理。」
智頂國王此刻則對九萬國王說道:「諸國王似應單獨聚會一處,因天人觀點不盡相同,眾人辯論、爭執不休,看來人間眾生與天眾中皆有眾多不懂佛法之輩,我們應回贍部洲繼續深研法義。如認為諸法不空,我與我所皆存在,持此等觀點之天人皆已入於邪道,並對如來教法心生疑惑。我們本為探討究竟法義而來天宮,現在看來還是返回贍部洲為好。」
這些眷屬便於另外地方——遠離天人處對智頂國王說:「你轉生之地乃為中土,並非東南西北四方邊地,想必你應懂得正法真理。」智頂則吩咐眾國王道:「你們暫時選出東方二十五國國王,並及南、西、北方各二十五位國王,這一百位國王應最富有智慧、觀察能力,心態恆時穩固,善於觀察、取捨,遠離迷亂、傲慢,均為正直之士。」
眾國王依智頂授意選擇出一百位符合要求之君主,智頂帶領他們如天鵝般飛至人間大雪山。眾人住處皆由天人幻化而出,天王亦降臨人間觀望。於眾人住處中間,眾天人為智頂幻化出一七寶坐墊。智頂向四方頂禮後就安坐七寶墊上,其他國王頂禮後均坐於他法 座前。三十三天天人皆大歡喜,他們欣喜想到:贍部洲之人已開始弘揚佛法,佛法暫時應不會趨於隱沒。他們均向智頂拋撒曼達
花,並齊來聞法。
智頂告訴另外一位國王之信使說:「在我們大雪山山頂上住有一位仙人,名為善慧,你可前往他那裡迎請,言眾國王欲見他。」信使依神變一下飛臨仙人前,頂禮後便將智頂口信傳與他。仙人當其時恰好聽到持地如來涅槃消息,他正哀哭不已,眼淚熱氣竟將雪山山頂融化。聞聽信使所言後,仙人拭去眼淚說道:「朋友,有無人見到如來或聆聽過如來法語?佛法隱沒與否?你獨自返回吧,我不欲同往。讓我捨棄如來寂靜法前去散亂之地,我不敢為之。」
信使勸請道:「朋友,天人正為有無我存在而爭論得不可開交,請務必前去調解。」
仙人回答說:「若有我存在,即不應有老、病、死,因我獨立永恆存在之時,何來生、老、病、死?既如此,我即便將無老、無病、無死賜予眾生,想來他們也不會歡喜。由此可知,我決定不存在。」
信使當下證得清凈無垢法眼(證悟無我),然後又似天鵝游舞於虛空般從空中飛回眾人住地。他向諸人宣示道:「諸位朋友,佛法確實真實存在,佛教定會興盛壯大。若有精進求法之人,他必獲取如來教法精華;而對不精進之人來說,他既聽不到佛法也不會守持佛法,佛法對他而言可謂無有。不精進之人極易退轉;在精進者看來,佛法必定存在。諸行皆無常,諸行無不苦,諸法本無我,涅槃即寂滅。」
信使說法聲音被風吹向四面八方,聞聽此種聲音之後,承認有我者均立證無我,承認無我之人更加增上所證境界。
智頂國王則以其威力所感,令眾人皆趨入正法。他因過去世時曾於一萬如來前恭敬承侍,又令眾生心生悲意,故而現今也能於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前宣流如是法音,使佛法光明遍地普照。
佛經云:「是故諸大菩薩,無畏通達如來教法者應出獅吼聲。」
久遠之前,於拘屍那城,極喜如來出世傳法。當其時,此世界廣大遼闊,眾生幸福快樂,恰如極樂世界一般。極喜如來住世很多年後,於兩棵大薩拉樹下示現涅槃,其後佛法尚住世四十萬年。當時有一守持清凈戒律之比丘,名為德慧,擁有眾多眷屬,他每每都如獅吼般宣講九部經典。
那時他要求所有比丘均不得擁有僕人,亦不能飼養氂牛、羊等家畜。此時有很多破戒比丘都對他心生嗔恨,他們紛紛拿起兵器欲將其殺害。釋迦牟尼佛彼時轉生為一具德國王,聽到消息後立即趕赴說法上師處,並與諸破戒比丘奮力決戰。他最終保護說法上師順利脫險,但自己卻身受寶劍、利箭重傷,渾身體無完膚、遍體鱗傷。
德慧比丘對國王說道:「隨喜你保護佛法之功德,以此善根,你未來會成為無量法之法器。」國王聞言心生歡喜,不久即於歡喜心態中安然離世。他隨即就轉生於不動佛佛剎,並成為佛陀最好之侍者。與他共同作戰、護衛他或隨喜他護法之舉的人們,也於菩提道中皆獲不退轉果位,並於死後全部轉生不動佛剎土。德慧比丘亦於死後轉生不動佛剎土,並成為佛陀首座聲聞弟子。佛經中曾說過:「如果佛法即將隱沒或毀滅,亦應如是奮力護持。」
當時之說法上師德慧比丘即為後來之迦葉如來。
又無量劫之前,如來正等覺無上聖者出世宣說《涅槃經》,釋迦牟尼佛那時轉生為佛陀聲聞弟子。他不僅受持此經,還為他人廣泛宣說。以此善根,他後來不再墮入惡趣,亦不誹謗佛法,也不轉生為舍法、墮入惡趣、身相醜陋、疾病纏身之人。
釋迦牟尼佛如今亦遠離一切疾病,無畏無懼、卓然立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