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的因果性
善惡是與倫理目的緊密相連的概念,利己主義者認為,擺脫痛苦、追求快樂、善待自己是第一重要倫理目的;功利主義者認為,為最大多數人謀取最大福利是第一重要的倫理目的;德性主義者認為,遵從那些人本性一貫願意它成為普遍準則的規範是第一重要的倫理目的。
老子和康德的道德哲學屬於德性主義倫理觀。老子的倫理觀是用易學演繹得到的結論,認為倫理目的受自然神本性支配,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康德從「二律背反」規律也同樣推出了這個結論,但因二律背反的辨證思維演繹不出自然神,只好作出兩個懸設,一個是操控價值平衡的至善上帝,另一個是人的靈魂不死;有了這兩個假設,就可以實現和自然神本性同樣的至善道德。
按照康德的觀念,道德學本身不是用來教人如何謀取幸福的學說,而是教人怎樣才配得上享受幸福的倫理規則,這是康德一生追求的目標,和老子觀點完全一致。道德學猶如宗教,是引人向善的學說,不可能是幸福學。正如康德所說,它只研究享受幸福的合理條件,並不研究如何獲得幸福的手段。不過,康德也承認,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也可以認為道德學和幸福學是相通的,這種相通只是道德學賦予人們在追求幸福時的責任,而不是像經濟學那樣給人們指點謀取幸福的竅門。康德還認為,倘若推進至善的道德心愿已被喚醒,而且這種心愿確實基於法則之上,那麼,這種道德學也可稱幸福論,因為幸福的熱望唯有首先伴隨著宗教才會萌發。
在道德和幸福這個問題上,康德的內心其實也是很矛盾的,他提倡德性主義道德,也一定希望有德的人能夠得到幸福,但他就是沒有勇氣說出孔夫子那樣的斷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康德把幸福的熱望寄託於宗教,這是西方哲學和東方哲學的根本差別。原因是西方文化的根基在絕對理念的有神論;東方文化的根基在易道學說的無神論。
康德迴避善惡因果律,迴避德福統一性,這與他無奈作出的兩個懸設有關。在這個問題上,不僅康德有這種認識,即使愛因斯坦再生或現代最傑出的科學家,如果沒有認真研究《易經》和《道德經》原著,都不可能知道人性是由人體中的造化大師靈魂子管理,靈魂子就在人的心中;也不可能知道人的靈魂受宇宙中心「上帝」粒子支配。從康德懸設的意圖和老子演繹的自然神本性看,康德提出的三條絕對道德命令和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說,人性中普遍存在著既有追求幸福的自然需求,又有追求善美的平衡需求,必須滿足人的這兩方面天然本性,方可稱得上至善道德。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把康德的懸設當作自然神來對待,這樣,根據二律背反邏輯,人性中既然有追求幸福的自然性(感性)和追求善美的自由性(理性)兩種對立屬性,那就一定會得出兩個結論,一是沒有幸福的道德不是至善道德,和中國政治家、改革家鄧小平說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是同一普遍原理。二是沒有道德的幸福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因為這是違背人性靈魂天然本性的,和現代人「吃肉罵娘」是同一普遍原理。
其實,從康德發現的三條絕對道德命令看,實際已經充分揭示了宇宙自然神的存在,人類並不需要宗教上帝介入,憑自己的理性就可以通向至善的幸福道路。他的三條絕對道德命令實際就是由「上帝」粒子發出指令,通過造化大師「靈魂子」的熵流(德)具體執行;第一條絕對道德命令相當於老子的「人法地」定律,要求每一個人尊重自己和他人對幸福的自然追求;第二條絕對道德命令相當於老子的「地法天」定律,要求每一個人在追求幸福時必須遵守普遍人都能接納的道德準則;第三條絕對道德命令相當於老子的「天法道,道法自然」定律,要求每一個理性人都把自己的意志當作個人或意志自由國度下君子的法律,自覺意志自律,遵守理性人共同制定的法律。這是一個理路非常清晰哲學結論,意思是通過完善「民主、自由、法制」建設,鼓勵人們在法制框架下自由創造財富,就能實現幸福的至善道德。因此,康德雖然迴避善惡因果性、迴避德福統一性,但並不影響他理論的科學價值。
●德福一致的倫理觀
孔子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命題,其本質就是善惡因果報應律。他所說的「家」,可以認為是一個做任何事情的專家,也可以認為是只有幾個人的小家,還可以認為是一個領導成千上萬人的企業家;或者更大一點,可以認為是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組成的經濟共同體,最大的「家」,當屬參與聯合國的國家。顯然,孔子的道德哲學是善惡有因果關係的倫理學說,在對善惡因果性的認識上和康德道德哲學有很大區別。
這種倫理觀雖然出在中國,但在中國沒有得到發揚光大。恰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敗國日本卻取得了成功。1945年,著名倫理教育家丸山敏雄,目睹戰後的日本社會道德淪喪,價值觀扭曲,他開始從孔子思想中尋找答案。他在思考,為什麼越是不守德的人越能牟利,而守德的人反倒吃虧?為什麼那些有身份的政客也能乘機渾水摸魚,而人品正直的人依然無動於衷,以沉默心態煎熬天賜的純潔心靈?為什麼整個社會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又都感到並不幸福?他終於在孔子道德哲學中找到了答案,於是,決心通過倫理教育重振日本人的精神,創建了名為「倫理研究所」的民間教育機構。
「我們的國家正處於一個非常時期,道德混亂,信仰淡漠,此類現象不在少數。今天不即行糾正,定會遺恨將來。……,我們的國家,古老而積習深重,惡習頗多;無論是從知識上還是道義上都落後於世界各國,今天不抓緊改變這一切,機會將不再重來。」
以上是丸山敏雄對當時日本現狀的描繪和發出的感嘆。這個時期他潛心研究《論語》並實踐孔子的德福一致倫理思想,提出「守德者幸福,背德者遭難」倫理秩序。這一倫理秩序也就是孔子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命題,因而日本人稱他是「孔子丸山」。
孔子的斷言不是捏造出來的,這是他從閱讀《易經》後得到的結論。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據專業人士介紹,孔子可能在60歲以後才讀到《易經》,他的晚年就是在研究《易經》中度過一生,並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學。
由於孔子沒有完全讀懂八卦的結構和演繹法則,也沒有完全理解《道德經》的邏輯原理,他弟子整理的《易傳》作為對《易經》卦爻辭的詮釋,存在許多不足,甚至有誤導後人研究《易經》的錯誤。筆者在初讀《易經》時就是和《易傳》對照閱讀,發現《易傳》的詮釋沒有邏輯必然性,後來乾脆拋開《易傳》,參考《道德經》論述的邏輯原理,直接按照復卦結構法則,把心理學人格要素裝入復卦模型,再閱讀時《易經》卦爻辭時,其綴詞的前後邏輯關係一下子就全部顯示出來了。
因此,雖然孔子提倡的善惡因果命題可以從《易經》中演繹出來,也確實是客觀規律之一;但孔子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觀並不是最高的至善道德,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適用的普遍法則。最高的至善道德是老子提出的「不仁」原則,即康德第三條絕對道德命令指出的實現路徑:由理性人自由意志參與立法,變成法律意志的道德。孔子的仁學也不適用於生產力極其落後,社會處於動蕩狀態下的秩序管理。一個至善的倫理秩序,應當適用於所有情況,那就必須通過自由、民主、法制建設來實現。
提倡善惡因果律的倫理秩序並不是單一的「仁」學,而是基於仁學的法學,至少讓「背德者遭難」就不屬於仁的範疇。任何社會的運行秩序,沒有一定的禮律(習俗和法律)作保障,「守德者幸福,背德者遭難」的倫理秩序就很難建立起來。日本人吸收了西方文化中自由、民主、法制思想,繼承發揚了東方文化中仁德精髓,在推廣丸山敏雄提出的倫理秩序後,很快就改變了日本人的精神狀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令美國人都側目相看。一時間,美國大企業紛紛派出管理學家到日本去取經,松下幸之助的書暢銷全球;全日本國民素質大大提高,誠信互助、創新進取精神得到弘揚,取得了很大成功。
●道德感官是心靈器官
蘇格蘭思想家弗蘭西斯·哈奇森撰寫的《道德哲學體系》對近代西方哲學有很大影響力,他對道德意識結構和情緒秩序有很多論述和東方哲學是一致的。他發現了生物感受平衡信息時需要用「道德感官」,相當於中國哲學中的「心」,只是他沒有能揭示出這種道德感官的動力學機制。
道德感官和心理器官不同,心理器官是一種感受和策劃守恆信息的心理活動,可以根據價值大小進行運籌計算;而道德感官是一種感受和處理平衡信息的心靈活動,其運行方式是生物對相互作用勢場之間平衡關係的判斷,在易學還沒有進入科學邏輯體系之前,這種判斷完全依靠直覺悟性和經驗,不能用數學模型把它表達出來。
道德信息就是熵流負勢場之間的平衡關係。譬如一條惡狗,它有自己的熵流勢場;當一個怕狗的人逃逸時,人和狗對峙的勢場減弱,惡狗的勢場力量佔上風,它就會追上去咬他。當這個人停下來撿起一根木棍和它對峙時,惡狗就會停止攻擊,首先根據自己的勢場和對峙勢場作出判斷,是繼續攻擊還是逃跑;如果惡狗判斷自己的力量強,就會繼續攻擊,反之則會逃跑,其抉擇依據是對雙方熵流中的負勢場能量強弱大小作出判斷。
在人類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立身處世的勢場,包括他曾經表達過的人格勢,都會被記錄在人文勢場中。人文勢場中有約定成俗的熵流能量,特別是一些有影響力人物的熵流在人文勢場中佔有很重要分量,這種人文勢場在古代老子和周文王的人情物理學中稱人文道場。
根據熵傳遞定律,人文道場的屬性具有傳遞性,它會產生一種隨眾效應。比如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道場文化,其主流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在自由、民主、法制建設很落後的情況下,作為國家意志大力推行,人性自然屬性動機表達的行為、情緒和觀念(自然性)在效率(賺錢)優先的人文勢場推動下,就會出現人人都向「錢」看的隨眾效應。由於每一個人心中都有社會屬性動機(自由性),故又覺得這種違背德性的生活並不幸福,但又無可奈何。這是人文道場主流屬性出了毛病,在這種道場文化主導下,壞人會變得更壞,好人也可能會學壞。
社會組織管理者的首要任務是營造良好的人文道場,沒有良好的人文道場,從富人到窮人、從當官的到普通百姓,物質生活水平雖然都在不斷提高,但仍舊會產生一種感到不幸福的道德感受。人們對沒有誠信的無序道場運行都抱著厭惡態度,說明人性中都有光明屬性本能。
現代人提倡多元性,但多元性不等於可以突破道德底線。即使在法律意志不完備的地區或國家,至少也得尊重康德提出的三條絕對道德命令。無論信奉何種意識形態下的道德觀,人性中的道德感官(探測平衡的心靈器官)是不會消失的,人性中的自然性和自為性是不會泯滅的。按照人類目前達到的生產力水平,滿足人的基本自然需求完全可以做得到,如果再向高一點層次邁一步,把價值觀取向調整到以人為本,加強自由、民主、法治建設,把理性人的個人意志轉變為法律意志,一個和諧進取的人文道場就會形成。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讓多數人道德感官判定是優秀的人士能夠提拔到重要崗位上工作,並在多數人道德感官監督下履行責任。
老子把宇宙自然神稱「穀神」,在第十章自然神的本性中有解釋。
摘自待版《易學宇宙學》
推薦閱讀:
※邏輯學和因果論是什麼關係,如果根據量子力學否定了因果論,那麼邏輯學是否也會被否定呢?
※大圓滿法加行 因果不虛(3)
※佛說沒有最初因,也沒有最後果。這無盡的因果是不是就是輪迴的本質?
※先果後因的世界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印光大師:為什麼說因果凈土是成佛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