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學科視角中的現代高職院校制度

摘要: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必須有堅實的多元化理論支撐。剖析這些理論與現代高職院校制度之間的關聯性,是推動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的理論前提。文章選擇並運用新公共管理理論、核心競爭力理論和多中心治理理論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審視了高職院校的制度,進而提出了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的若干原則性建議。關鍵詞:新公共管理理論;核心競爭力理論;多中心治理理論;現代高職院校制度作者簡介:陳潔(1952——),男,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主要從事職業教育管理與研究:孫衛平(1964——)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黨委書記,教授,重慶大學在讀博士,主要從事高等職業教育基本理論研究:呂紅(1968——),女,重慶人,職業技術教育學博士,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科研處處長、高職研究所所長,教授,主要從事職業技術教育研究。 為了推動高職院校制度變革,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就必須首先尋找可靠的理論依據,使之具有堅實的理論支撐。只有這樣,才不至於使高職院校的發展偏離正確方向。或許有人會說,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不僅是高職院校辦學及其制度變革的辦學指導思想,也是推動高職院校制度變革,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的理論基礎:或許也有人會說,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必須遵循高等職業教育規律,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規律和特點就是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的理論依據.因此它成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的理論基礎。某種程度上說,這些觀點有一定道理,但作為理論基礎似乎不妥,而且不全面。一方面理論基礎應該是站在更高的層面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提供指導。另一方面現代高職院校制度不只是一個教育學問題,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是一個關乎社會各個領域的系統工程。因此從若干緊密相關的、相對成熟的學科中尋找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的理論依據則是推動高職院校制度變革的重要思路。如果僅簡單地從教育學視角探討高職院校制度變革的問題,不利於得出關於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的科學結論。不可否認,理論依據狹隘,存在偏差,正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未能取得根本性進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研究中,嘗試運用新公共管理理論、核心競爭力理論和多中心治理理論等多個學科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審視現代高職院校制度,進而提出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的若干原則。 一、 新公共管理理論與現代高職院校制度 借鑒新公共管理理論,推動公共行政改革,將是我國包括教育行政改革在內的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思路。新公共管理,既指一種有別於傳統公共行政學的管理理論,也指在當代兩方公共行政領域持續進行的改革運動。伴隨著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政府重塑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新公共管理在當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踐中的主導地位日益凸顯。某種程度上說,新公共管理就是指關於公共管理的一系列新思維、新行為。西方國家的新公共管理運動以重新劃分政府作用和市場機制發揮的邊界為主線,涉及到行政管理體制的各個方面。新公共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對於包括教育行政在內的兩方國家行政改革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對擺脫長期以來困擾兩方社會的機構膨脹、效率低下和官僚主義等弊端成效顯著,也因此新公共管理存兩方陽家產生了重大影響。正是在新公共管理運動等推動下,美困等西方國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了「教育市場化」改革,而高等教育市場化改革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里德曼就指出,「我相信,若要對我國教育體制動大手術,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通過私有化之路,實現將整個教育服務中的相當大的部分交由私人企業和個人經營」,同時他認為「也沒有什麼辦法能夠給公立學校帶來競爭,而只有競爭才能迫使公立學校按照顧客的意願改革自身」。在教育改革中,強調顧客戰略,引入競爭機制,完善產權制度,推行教育券,設立特許學校,開辦營利學校.就是美同持續推動新公共管理運動的產物,.隨著新公共管理在西方同家政府重塑運動中獲得成功.它也得到了發展中國家的認同,並得到了推廣。在我國.從外部環境來看,當前乃至今後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僅要承受社會轉型期的陣痛.而且與西方國家一樣,還要面臨來自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場化趨勢以及世界性的政府改革潮流所帶來的嚴峻挑戰。從內部環境來看.由於受到傳統官僚行政的深刻影響,政府集權,優質教育資源不足.辦學效益不高.教育質量低下,也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而這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當初在教育領域推動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歷史背景何其類似.這也是新公共管理理論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於是,運用新公共管理理論.從新公共管理理論中尋求理論依據,並以此推動高職院校制度變革.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就成為必然的選擇。另外.之所以要借鑒新公共管理理論來推動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也可以從社會公共產品理論找到部分依據。從社會公共產晶理論來看.高等職業教育屬於准公共產品,在理論上高等職業教育供給應採取南政府和市場共同分擔的原則。 現代高職院校制度的設計.要著力處理好四個主要方面的關係:一是高職院校與政府之間的關係;二是高職院校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三是高職院校與高職院校之間的關係:四是高職院校內部的各種關係。而以新公共管理理論為依據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不僅要體現在政府與高職院校之間的關係上,而且也要在其他方面得以體現,、不同於以「行政——政治」兩分法和韋伯的科層製為理論基礎的傳統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則是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作為其理論基礎.市場觀是新公共管理的靈魂思想..總體來看.儘管人們對新公共管理的認識仍然存在若干分歧甚至爭議.但同時也在更多問題上達成了基本一致的認識。 運用新公共管理理論的觀點和方法分析現代高職院校制度,主要體現如下:其一.新公共管理主張政府的政策職能與管理職能分開.政府著暈制定公共政策:引人競爭機制.實現公共產品供給的多元化;實現分權化管理,適度下放各項權力。也就是說,政府是「起催化作用的政府」.其職責是「掌舵而不是划槳」。對我罔高等職業教育而言.目前公辦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絕對主體.政府既是高等職業教育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又是高等職業教育的舉辦者和管理者。在這種管理模式下.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效益和效率低下.就不難理解了。為此,政府應轉變職能,主要負責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制定,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讓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高等職業教育這一準公共產品供給.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多元供給,同時賦予高職院校靈活應對勞動力市場變化的辦學自主權,真正實現「讓管理者管理」。其二,新公共管理理論主張把私營企業的管理方法引入公共部門,實施明確的績效控制.提高行政績效;從重視行政規則、過程轉而重視結果、產出;實行專業化管理。對我國高職院校而言.某種程度上高職院校幾乎成了政府的「從屬機構」.移植行政官僚機構的一套管理辦法,重視遵循行政規則,注重行政過程,另一方面卻漠視結果、產出.行政績效極低,也沒有建立起問責機制。不僅高職院校內部管理如此,這種情況也體現在政府管理高等職業教育上。為此,要提高績效管理意識.研究在現代高職院校制度設計巾如何實施績效管理.尤其高職院校要實行績效管理:逐步淡化官僚意識.可嘗試構建校長由上級任命改為契約形式聘任的制度.其三,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要改變政府集權式的對規則和程序負責的傳統管理模式,確立起市場意識.突出以顧客為導向。這對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為此,要改變高等職業教育供給的政府主導模式,確立起以市場調控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機制;政府及其相關主管部門要確立起服務職業教育並體現社會公共利益的觀念.高職院校要體現以服務求得生存和發展。切實採取措施真正落實服務學生、服務行業企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 二、核心競爭力理論與現代高職院校制度 借鑒並運用核心競爭力理論於現代高職院校制度設計之中,對實現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核心競爭力理論標誌著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研究的最新發展。是企業戰略管理研究的重要內容。哈默和普拉哈拉德於1990年最早提出了核心競爭力這一概念.認為核心競爭力是組織中的共有性學識,特別是如何協調不同生產技能和整合多種技術流的學識。在1994年發表的《核心競爭力的概念》一文中,哈默再次強調.核心競爭力代表著多種單個技能的整合.且指出正是這種整合才形成核心競爭力的突出特性。核心競爭力的概念一經提出,就引起了諸多學者對核心競爭力的關注和研究,出版了一系列相關著作。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的實質就是要「建立新的戰略觀」。從企業發展的實踐來看,核心競爭力的提出是與企業戰略的轉型相一致的。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隨著科技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產業結構調整加快.顧客需求也日益多樣化等,企業的經營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跟著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其中尤以企業戰略的變化最為突出,進而推動企業發展進入新的戰略轉型期。為了適應新的競爭環境。企業開始積極進行戰略調整,選擇新的發展戰略。這其中。為了確保企業取得持續的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力戰略就是重要的選擇。在這一背景下,企業開始關注獨特的、難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核心技術.以掌握市場領先的核心業務和核心競爭力,這是核心競爭力概念提出的重要緣由。 之所以提出要以核心競爭力理論作為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的理論基礎,主要基於如下理由:第一,儘管核心競爭力理論是在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下企業為爭取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提出來的,但其理念和原則具有一定的普適性。第二.我國高職院校發展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期.經濟社會形勢不斷地在發生變化。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走向成熟,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日益深化,這些不僅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市場經濟的競爭原則也必將滲透到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之中。第三.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已經進人大眾化階段.近些年來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在短時間內得以急劇擴張,而由於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歷史較短.準備嚴重不足,於是外延擴張和內涵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尤其是隨著未來生源數量的減少,生源競爭將更為激烈。具備核心競爭力,是高職院校決勝未來的關鍵。綜上所述,不僅高職院校之間而且高職院校與其他類型高校之間,競爭不可避免.而且只會日趨激烈。在這一背景下,高職院校如何取得競爭優勢.以實現其可持續發展,是高職院校面l臨的重大課題。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是決定高職院校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生存、成長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增強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則是推動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因此非常有必要借鑒核心競爭力理論並以此為依據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以核心競爭力理論為依據設計現代高職院校制度,旨在增強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提升高職院校的內涵發展水平,使得高職院校具有競爭優勢,最終實現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因立場、視野和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不同,研究者們對核心競爭力概念以及核心競爭力理論的理解和認識也有差異。從技術或技能角度來定義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是指那些與競爭對手相比可以獲得最大程度用戶滿意的公司專門技能」,從企業以獨特方式運用和配置資源來獲得競爭優勢來定義核心競爭力,「核心能力是指企業依存自己獨特的資源(資本資源、技術資源或其他方面的資源以及各種資源的綜合),培育創造本企業技術、技能、知識、資源的整合或組合角度來定義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是公司在市場中擁有的獨特技術、知識與技能的組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共同點是核心競爭力體現有價值、稀少和獨特、難於模仿、不可替代和具有延展性等特點。儘管高職院校和企業同樣作為社會組織,不管是從應對各自面臨的挑戰還是從達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兩者都有類似之處,但是畢竟兩者存在本質差異,簡單地套用企業核心競爭力於現代高職院校制度建設之中,顯然不可取。借鑒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觀點,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和特點,本研究中,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是指能使高職院校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它既包括專業建設能力也涵蓋管理能力,既體現在制度保障上也反映在文化建設中,既指資源及其整合,也可以是一致認同的辦學理念。有價值、稀少和獨特、難於模仿、不可替代和具有延展性,應成為判斷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標準。到底具有什麼樣的核心競爭力.因高職院校而異,但不管怎麼樣,人是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具體來說.借鑒核心競爭力理論的基本觀點,在現代高職院校制度設計中,要充分領會並確立起如下價值取向:其一,與企業一樣,高職院校也是一個競爭力集合體,要認真分析、選擇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核心競爭力應成為分析高職院校的基本要素。相應地,具有什麼樣的核心競爭力應作為建設現代高職院校制度的重要依據。其二,核心競爭力是高職院校擁有的主要資源或資產,是高職院校賴以競爭的重要資本,是高職院校發展有效的戰略活動領域,是高職院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因此培育和不斷發展核心競爭力,既是高職院校的根本性戰略,也應成為高職院校制度建設的根本目標。其三,要充分認識到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並且始終呈現出一種動態的非均衡狀態。因此在現代高職院校制度建設中.高職院校要應情勢的變化及時調整其戰略目標,形成核心競爭力積累、培育、發展、維護和揚棄的正反饋機制。總之,在現代高職院校制度建設中,不管是處理政府與高職院校之間的關係,抑或是處理高職院校與社會之間以及高職院校之間的關係,要一切圍繞提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目標。 三、利益相關者理論與現代高職院校制度 從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分析現代高職院校制度.可以為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提供諸多重要的啟示和有益的借鑒。20世紀60年代,利益相關者理論是在對基於資本僱傭勞動邏輯的傳統企業理論的批判和質疑聲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SRl)首先提出了利益相關者這個概念.認為「對企業來說存在這樣一些利益群體,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企業就無法存在」。在此,利益相關者是用來表示與股東相對,與企業有密切關係的所有人。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學術界和企業界接受,成為經濟學界和管理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後,利益相關者理論在戰略管理和公司治理研究領域取得了很大進展一弗里曼(1984)認為,利益相關者是「那些能夠影響企業目標實現,或者能夠被企業實現目標的過程影響的任何個人和群體」。弗里曼強調利益相關者與企業的關係,而且對利益相關者的界定比較廣.把股東、債權人、僱員、供應商、顧客、甚至社區、環境、媒體等與企業活動有直接或問接關係的都視為利益相關者。20世紀90年代初,利益相關者理淪得到進一步完善,並與企業社會責任理淪相融合.進而成為一種體系較為完備的公司治理理論。克拉克森(1994)指出利益相關者以及在企業中投入了一些實物資本、人力資本、財務資本或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並因此而承擔了某些形式的風險:或者說,他們因企業活動而承受風險」。克拉克森不僅強調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關係,而且重視專用性投資。儘管不同學者或學派關於利益相關者的認識還存在差異,但在對一些基本問題的認識上卻是一致,、利益相關者理論主張,企業不僅應考慮股東的利益。也要照顧到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企業的發展壯大有賴於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利益相關者應該參與企業治理。 依據利益相關者理論分析高職院校可以發現,高職院校是一種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現代高職院校制度的設計就是建立一種各類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模式。與企業不同,高職院校既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股東,也不以追求利潤為目的:作為一種非營利性組織,高職院校突出體現公益性特點.追求的是實現社會公共利益。對公辦高等職業院校而言,代表大眾利益的政府享有對高職院校的所有權,社會大眾是高職院校的「股東」。與其他類型高校不同,高職院校治理不僅要充分調動政府、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及其家庭等參與,而且要激勵行業、企業以及其他社會中介組織深度參與到高職院校辦學實踐之中。在現實中,南於人們對高職院校是一種典型的利益相關者這一認識不到位.因此在制度設計中,一直以來相對忽略了包括行業企業等在內的重要利益相關者,並導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由此看來.從利益相關者視角探討高職院校治理,推動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借鑒弗里曼的觀點,就高等職業教育而言.所謂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能影響高等職業教育目標實現以及受到高等職業教育影響的任何個人和組織。如果僅此界定,那也是意義不大的.還需要對所有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只有這樣。才能有助於對各利益相關者參與高等職業教育的角色和職能進行準確定位。借鑒克拉克森(1994)關於利益相關者分類的標準,即按照與高職院校聯繫的緊密性程度,可以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利益相關者分為首要利益相關者和次要利益相關者。遵此標準.結合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特點分析,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和特點,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存在顯著差異,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而言.首要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政府、投資方、高職院校及其教師、行業企業及相關用人單位(包括行業專家或能手)、學生及其家庭,次要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校友、社區、提供生源的高中階段教育、社會大眾、新聞媒體、職業介紹機構以及其他相關的社會中介組織等。 結合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現狀分析,以利益相關者理淪為依據,推動高職院校制度變革,構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可以從如下方面著手:第一.需要牢同樹立利益相關者觀念,進而認識到高職院校的利益就是所有相關者的利益,高職院校的目標就是增進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而現代高職院校制度設計就是要以此為基本原則重構高職院校各類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係,主要包括政府與高職院校之間、社會與高職院校之間、高職院校與高職院校之間以及高職院校內部的各種關係。第二.根據各地各學校的實際情況及其特點,分析高等職業教育的利益相關者,對各類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並深入探究各類利益相關者與高職院校之間關係的性質、特點(尤其是各利益相關者具有的各類資源).並以此作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設計的重要依據。第三.把構建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高職院校的機製作為現代高職院校制度的核心內容。制定激勵利益相關者參與高等職業教育的政策法規,完善各級政府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組建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委員會,建立健全利益相關者參與高等職業教育決策的機制(包括政府層面和學校層面的決策),創建人才需求信息各方共享的信息平台,構建社會中介組織參與高等職業教育評估的機制等等,這螋都是目前我目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制度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
推薦閱讀:

刑事訴訟中的疑案處理(以黃某故意殺人案為視角)
裸婚,以女生的視角,寫的(轉)
【專論】姜飛:從全球傳播生態研究視角關注受眾與輿論新型互動關係
乾貨丨想讓故事更出彩?敘述「視角」很重要
不同視角看出不同境界:《紅樓夢》中的色空二境

TAG:學科 | 制度 | 現代 | 視角 | 高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