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無為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本文得到李仲才老師的悉心斧正,特致以衷心感謝!


[摘要]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撰《道德經》,通過闡述世界萬事萬物的本源、天地運化的規律以及聖賢之人須臾不離道、日夜勤而行之的通達之理,告誡世人、尤其是萬人之上的帝王,切勿自高自大、自以為是,以妄為常、胡作非為,而是要知常不妄,通過學「道」、識「道」、悟「道」、遵「道」、弘「道」,以「無為」之最本真、最質樸的統御方式,使天下百姓自生自息,使天下萬物各歸其位,成就「自然而然」的至高境界。只有這樣,才能使天下萬事萬物循環往複、源源不斷、生生不息,使天下百姓絕聖棄智、身心康健、致富致朴,使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休戚相關、相得益彰。

【關鍵詞】道家;無為;老子;當代;啟示

一、老子無為思想解讀

老子是周天子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也是天子的老師即天師。天師由得道之人擔任,相當於高級顧問。當看到諸侯紛爭割據、周王室逐漸衰敗式微,老子便決意隱去。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請求著書留念,老子便寫下五千言關於道德的思想經典巨著,流傳至今,這便是《道德經》,此書的中心思想就是無為思想。

書中對無為思想的闡述有:道為何能「沖而用之,或不盈」,正因其「無為」;天地為何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不自生即「無為」;有的朝代為何能民富國強、長治久安,因為聖人之治「為無為則無不治」;得道之人為何能身康體健、美顏駐顏、益壽延年,皆因「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也即處於一種無己無身,無知無欲,循行天道,順應自然,如同回歸嬰兒的無為狀態。

(一)無為思想的產生背景

周朝之前,中國是個大一統的國家。自平王東遷,東周開啟,實施了分封制,國家最高統治者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諸侯,並准許其建立諸侯國。諸侯有權將封地再分封給卿大夫,將任務層層攤派,最後把土地分給百姓耕種。這雖能提高下級加強生產的積極性,但弊端也大。比如諸侯等下級,通過瞞報產量和偷稅漏稅等,就可減少上繳比例。因此,諸侯國越來越富、周王室卻越來越窮。

隨著周室日漸式微,諸侯日益坐大,大國之間互相爭權奪利、吞併小國、爭當霸主。此時的周天子僅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無實際控制天下的能力,因此周朝進入了大分裂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你爭我奪、連年征戰,導致戰火紛飛、人頭翻滾,百姓苦不堪言,天下混亂至極。

老子親眼目睹諸侯爭霸、戰亂紛起、百姓民不聊生、國家漸趨衰落等亂象。他遵從「得其時而駕,不得其時而隱」的理念,意欲隱去。他認真思考天下大亂問題,認為根源在於統治者(諸侯)的利欲熏心、胡亂作為,並以妄為常、樂此不疲,此即「有為」;基於此,老子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即:知常不妄,循行天道,順勢而為,而不胡亂作為。期望能以此來緩解社會尖銳的矛盾,將百姓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挽狂瀾於既倒,扶社稷於將傾。這就是無為思想產生的緣由。

(二)對無為思想的錯誤認識

有的認為「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放任自流,是無能的代名詞;有的將其當作一種慵懶懈怠的消極避世思想,認為要順應天命,不作抵抗;而有的則認為「道家是出世思想」。只要認真學習領悟,就可知這些認識都是錯誤的。

老子在隱去之前寫下《道德經》,極易讓人感覺他是因為無用武之地導致思想頹廢、不求上進而無奈隱去,才提出無為的理念。其實,老子隱去並非抱著不問世事的想法。《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有言,老子曰:「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意即:老子說,有德行的人時運來臨才會出來建功立業,時運不濟,就像蓬草一樣只求苟存性命罷了。由此可見,老子並非主張要消極避世,而是說,是時天下無道,無法弘道於天下,應該抱道藏身才符合時勢,待時來運轉再出來為天下蒼生計也不遲。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又言: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意即:自孔子逝世一百二十九年,史書上記載,周太史儋拜見秦獻公時稟告:「自秦國與周朝合併開始計算,合併五百年後會分開,分開七十年就會有霸王之人現世。」有的人說儋就是老子。從這段描寫可知,老子深諳攝生之道,真正達到了與天地同壽的境界。而老子一直關注世事並在隱去後再度出來過問世事更說明,後人關於道家思想消極避世是一種曲解。

對老子「無為」思想亂解讀,不是不認真學習、不正確領悟造成的無知,就是想為偷懶懈怠、坐享其成尋找借口,有的甚至因感到無為思想約束「為所欲為」,便百般抵制,為肆意揮霍人生創造理論環境。這樣曲解亂用十分有害。

(三)無為思想的內涵和外延

無為思想是指:應在剖析天下大勢基礎上,順應客觀態勢,尊重天道規律,應時而出,順勢而為,以「無為」的上善方式達到「無不為」的順達通達。《道德經》對「無為」在道、天地和聖人等層面所具有的不同內涵進行了闡述。

道的層面即《道德經》第二章: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意即:道只管孜孜不倦地化生萬物,卻不干涉、不佔有、不恃傲、不居功,所以才使萬物生生不息、循環不怠。道能生生不息化生萬物,是因為道沒有刻意做什麼。

《道德經》雖主要是用於治國理政的帝王之學,但用於修身、齊家也非常實用。比如,本章可延伸理解為:做父母的要「生而不有」,不要因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佔為己有任意處置;做事業的人尤其是執政者要「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不要做了一點事就居功自傲,要明白權力是民眾賦予的,沒有人民大眾,就沒有作為的平台。

天地層面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即:天地既不仁慈也不暴虐,其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用草紮成的狗,任其自生自滅,不帶一點感情色彩。天地只有這樣「沒心沒肺」,才能讓萬物形成生老病死的自然循環,老的逝去,新的出生,才能夠實現「道沖而用之,或不盈」:道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地生化出萬物,卻不會將世界都塞滿。如果天地對萬物橫加干涉,那世界就亂了套了。

現在恰恰是「無所不能」的人,採取大棚種植反季節果蔬,用激素餵養速成家畜,擾亂生物內部因子的排列搞轉基因糧食,違反生物繁殖規律整出讓世界無所適從的克隆「技術」……素不知,「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人類再不收手,總感覺無所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逾矩越規,人為的東西「創造」出來越多,就離滅亡的境地越近。

聖人層面即: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意即:聖人對待老百姓也像對待草狗,以任憑人們自作自息的方式來治理天下。聖人沒有自己的小心思,都是以天下百姓的心思為自己的心思,即平常所說的「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聖人總是將一己之身放到最後面,將自己置身度外,以天下為己身,所以能成就天下。大公無私或先公後私就是後其身,捨生取義就是外其身,在名利場上置身其外,就能仁義當前一馬當先。

一個單位,領導要是整天盯著下屬,惟恐下屬不幹活或干不好,恨不得把下屬的事都幹了,這樣的領導不但自己累,大家也累,單位也像一潭死水活不起來,或像老驢拉磨,抽幾鞭走幾步;但若只把方向抓大局,生活上多關心關照下屬,其他都放手,不但自己可以輕鬆釣魚,下屬的潛力和積極性也必定會被激發出來。即使個把月不露面,單位照樣運轉自如,這樣的領導才是好領導,這樣的單位反而更加活力四射。將單位換成國家,也是一樣的道理。

老子無為思想,就是倡導人們要「聞道、識道、行道」,探究天地萬物的起源、來路,正確認識天地運行等自然規律,以及循行天道、遵守自然規律的極端重要性,在此基礎上,須臾不離大道,日夜「勤而行之」。雖然無為思想產生的最初目的是用於治理天下,但其積極作用不僅於此,對凈化社會風氣、加強個人修為、乃至強健體魄都有著非常好的指導作用和可操作性。

二、老子無為思想中對當代有啟迪意義的若干原則

老子古老的智慧歷經兩千多年的積澱,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重要原則對當代社會問題和弊端的救治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一)於治未病中強基固本

黃帝內經說:上古時候治病,轉變病人的思想精神,用「祝由」的方法就可以治癒。現在治病,用藥物從內治,用針石從外治,結果還是有好有不好的。

上古時候的人們穴居野外,冬季通過活動來驅寒,夏季住在陰涼的地方來避暑。內心沒有愛慕的累贅,在外沒有奔走求取官宦的形役,遵循自然規律,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人與外界融為一體,外邪不易侵犯人體。因此既不需要「毒藥治其內」,也不需要「針石治其外」。

現在的人們心裡經常為憂慮所苦,形體經常被勞累所傷,再加上違背四時的氣候寒熱的變化,不懂得保持精氣的盈滿,不明白節省精神,一味追求感官快樂,起居沒有規律,把任意妄為當作生活的常態,醉後還縱情聲色,縱慾行房,精氣衰竭,真氣耗散,五十歲左右就衰老了,賊風虛邪早晚不斷侵襲,就會內犯五臟骨髓,外傷孔竅肌膚,所以小病會發展成為重病,而大病就會病危或死亡。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我們只要遵循天道,學習上古之人的正確做法,就可以避免身體受到無端的傷害。具體來說,就是要時刻謹記:自己的血肉之軀傳承自父母,又蒙受天地萬物的滋養培育,來之不易,必須要善待身體。不暴飲暴食,吃飯只吃七八分飽,並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的古訓。還要遵循「子午流注」的規律按時作息,晚上11點前就寢,早上5點左右就可起床。

年輕時不能仗著身體好頻頻透支,是越早注意養生越好,身體健康才能做好其他事。同時,還要保持清靜自然的心態來安神,不用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遇到事情沒必要惶恐不安。天下沒有什麼是過不去的,不必為一些事耿耿於懷而睡不著。事情做成了不要洋洋得意,人生受挫了也不必心灰意冷,要保持平和淡然的心態,即使山崩地裂也能氣定神閑。

其實,於治未病中強基固本,最重要的莫過於「無為」,也就是:不要以妄為常,過度地使用人體器官、過度地開啟人的智慧、慾望和機巧用心,也不要過度地開發、利用和汲取大自然;而是要知常不妄,達到「三盜既宜,三才既安」的均衡,這才是天地和人的身心的正常狀態。治身如此,治國治世亦然。

(二)於塞兌閉門中反觀內省

當下產生諸多社會亂象,造成身心不爽,幸福感銳減,就是人們太在乎和追逐外在的東西,從沒想過把心放到該放的歸宿。「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告誡我們:不要對身外之物窮追不捨,不如反觀內省,細細體味內心和世界,重拾最寶貴的自然而然,返璞歸真,收穫如孩童般的幸福喜悅。

老子也明示要「塞其兌,閉其門」。即要適當關閉眼、耳、口這「三要」,防止精、氣、神外泄、損耗。抱神內觀,把精氣神都收回到身體里養著,這樣就可以達到浩氣充盈、強基固本、身心通透。這是我們從《道德經》里悟出的道理。而「道理」在中國其他源遠流長的傳統經典里,亦能夠覓得蹤跡。

黃帝陰符經強調:「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意即:九竅(上七下二)是人與外界息息相通、交換能量的重要渠道,而九竅也容易使人的精神外泄,使外邪入侵,因而導致精神萎靡、甚至體質下降、患上疾病。九竅中,口眼耳三個孔竅最重要,一定要該開啟的時候開啟、該閉合的時候閉合,才能保證其與外界信息、能量交換的平衡,保證身心健康。具體而言就是不過於追逐外在的東西及五官享受,而注重體味呵護內心,返璞歸真,追求自然而然的人生。

從以上可以看出,古之先賢作學問,無不窮研天文、地理、人倫之理數,參透人生、治學、為政之道義。不論大人小孩,我們只要從現在開始讀書誦經閱典,自然能夠慢慢領悟「道理」。同時在反觀內省的基礎上更要實踐,實踐「道理」便是無為思想的具體舉措。

(三)於無事無欲中致富致朴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這是生存的需要和本能。然而,一旦將「利」變成迎合內心貪慾的利益,則不但不能逃離危險,反而是離危險越來越近。

改革開放以來,「致富」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辭彙。致富本無錯,無非就是通過努力、想方設法地提高生活質量。然而人的慾望往往是無底洞,光靠腳踏實地辛勤勞動,是無法滿足慾望黑洞的。於是有人就動起了智巧機心,甚至將「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當作了至理名言。這時的「致富」就已經成了無止境地攫取金錢,以期填充碩大慾望黑洞的代名詞。這樣的「致富」必然與至朴越行越遠。

如何才能扭轉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社會現狀呢,《道德經》五十七章中說道:「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意思是說:我不以胡亂作為治理天下,而是讓天下順應自然,老百姓承天運而自生自息;我抱一守中,以靜篤守天道不偏不離,上正則下不歪;我不以君王之權威,以國家之機器奴役百姓,不與民爭利,不勞師動眾,老百姓上繳的少了,就自然能夠自給自足以致富;我沒有過多私慾,老百姓也跟著有樣學樣,不會知道那麼多智巧機心、那麼多私心雜念,有智巧機心的人也不敢亂來,老百姓就能回歸純樸純真的狀態了。

老子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意思是說:侯王若取天下,在得道、聞道、悟道之後,務必要謹遵無為之道。以無為的方式取天下,天下人自然會人心聚攏,人心聚百事成,不為而得天下,而在無為的主導下,老百姓就能致富致朴,這就是無為而成的道理,在當代也非常有借鑒的現實意義。

三、老子無為思想對促進社會返璞歸真的啟示

(一)對個人層面治養結合、強身健體的啟示

我們都知道,身體是自己的,要好好愛惜。但大醫院常常人滿為患,最主要原因就是現代人沒生病時不知道愛惜身體。為了滿足感官享受,奇裝異服、吃喝不節制、作息不規律,四季不明、陰陽顛倒,引發了現代人極易生病且種類繁多的問題,有的甚至還導致不能生育。天生絕育的人是很少的,大多數不能生育是因長期沾染不良習慣所致。

生病了才病急亂投醫,花大把的錢到處去檢查診治。體檢據說很「科學」,人與人是有千差萬別的,即使是同一個人,不同年齡段、不同季節、不同時辰,身體狀況也不盡相同。用所謂統計學原理的冷冰冰的「死」的數據,來斷定活生生的「人」的身體,有多少可信度就有待商榷了。

從健康的角度看,並不是生病了才去看醫生,或者生病了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治標不治本,而是要力爭使人們不生病,或者從整體辯證地調整來「治」已經生的病,如果能直接朝著這個目標進行醫改,就能夠立竿見影了。

有報道說:某地在小學開設中醫課程,讓孩子從小開始懂得珍惜身體是非常好的嘗試。現在大的趨勢是在社區普及中醫,這就要派駐一些由道入醫的大夫,他們必須熟讀並領會黃老莊學說及中醫經典,明了天地自然及人體運行規律、以及人體適應天地自然規律的要點。這樣,才能傳授簡單易行又很實用的養生保健知識,指導社區居民有效管理身體不生病。

同時,大夫也要掌握一些按摩、針、灸、拔罐、開方子等能夠及時解除病人痛苦,輔助痊癒的方法。在用這些方法幫助病人康復的同時,通過望聞問切作出診斷,向病人闡明生病的原因,以及平時飲食起居等注意事項。以讓人人都掌握不生病的方法,或者針對已經生的病甚至是大病,通過合理調節、固本強基,切實得以康復,這才是設立醫院和進行醫改的終極目的。

順應天地四時變化、晝夜更替、時辰運轉的規律,以及人體與五行、五味、五音、五畜、五穀、五氣、五色等的辯證關係,進行養生或者治醫,就是不以妄為常、胡亂作為的無為思想給我們的啟示。

(二)對個人層面破立結合、修身養性的啟示

修身養性其實已經包括了強身健體,這裡著重從為人處世方面進行闡述。「破」是破除錯誤且流行的自私自利、崇尚金錢和色情暴力等觀念,「立」是指重視家風家訓家教、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

1.引導處理好對人的關係。對人,要尊老愛幼,善待同輩。晚輩要順從長輩,在言行舉止上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這才是一種穩定的倫常關係。連父母長輩都不能用心對待的人,事業上也很難成氣候,做什麼事也不容易如願。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說;在家中要尊老愛幼,在單位里、到社會上也要參照執行。這裡就已經很明確地告訴我們要怎樣對待他人了。有一條溫馨的經典親情語錄:親人是父母帶給我們的朋友,朋友是我們自己找來的親人。說明對家人要像對待朋友一樣有禮貌,親密而有度,這樣家庭才會更和睦;對朋友同事要像對待親人一樣親近,真誠關心幫助,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友誼。

現在很多人家庭關係、社會關係處理不好,就是因為沒有弄懂這些道理,不能很好地把握住度。同時,還要寬恕包容他人,讓內心不糾結。感念別人的恩情,忘掉自己的給予,牢記自己的過錯,對別人的冒犯正確對待,不斤斤計較。始終與人為善不樹敵,才是真正的天下無敵!

2.引導處理好對事的關係。對事,要秉持敬畏二字。要感恩有單位收留,感謝有事可做,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有工資收入,才會有名譽地位。心裡有這樣感恩的念想,就能夠勤勉做事,盡心盡責,那麼事情就沒有做不成的,理想追求也沒有達不到的。要多做好事、杜絕壞事,時刻謹記「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道理,做事要有敬畏心,不能驕橫跋扈,為所欲為。要多積善積德積才,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理想追求自然就能實現。沒必要成天為了名利苦思冥想妄求,勞心傷腦費神,整天沉湎於此,幸福就會跑得遠遠的。

3.引導處理好對物的關係。財物向來是身外之物,要像水一樣讓其流通起來,切勿留戀不舍、緊攥不放。所謂「厚德載物」,就是有了一定的德行,才能承載相應的東西。如果德行不夠,而承載的東西太多,就容易招惹災禍,這就是「德不配位」帶來的危害。動物和植物,都是一樣有生命的東西,一定要珍惜愛護他們,不能隨意加以戕害。細心體味其他萬物,也能感受到它們是有生命的,必須用心對待,才能融洽相處。

人生於世上,是社會的人、也是自然界的人,必須處理好與人、事、物之間的關係。因此不僅要考慮自身,更要對考慮他人、他物的影響。老子說:上善若水。其實就是「無為」的一種表現形式。人們如果能像水一樣行事作人,就必然能夠達至「無為無不為」了。

(三)對社會層面疏堵結合、清風正氣的啟示

要使社會風氣向善向上,就必須: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是《道德經》第三章的內容,引入「無為之治」的論述,就是要「使民無知無欲」。這裡的「知」通「智」,是智巧機心的意思,不是說使民眾變得無知,讓專權者肆意宰割。而是說要使民眾沒有智巧機心、沒有過度的慾望。

那要怎麼做到呢?就是要在社會上營造不崇尚名利地位—「賢」,就不會使民眾互相爭名奪利;不熱炒那些稀奇難得的東西,民眾就不會因為過度的貪慾而行盜賄之事;不讓那些能引發人們貪慾的東西出現或將其隱藏,民眾的心思就不會被攪亂。所以聖人的治理,採取的是讓民眾沒有太多的智巧機心,一門心思地做好事情,填飽肚子、過好日子。弱其志中的「志」,指的是過度的追求,這一句的意思是:消弱人們過度的追求,意即不要有太多想法,而注重於修身—強健筋骨。使民眾沒有智巧機心、沒有過度慾望,那麼,那些擅長於坑蒙拐騙的所謂「智巧」之人就不敢輕舉妄動了。聖人這種無為之為,就能使天下順應天道有序運行。

其實,我們三皇五帝的上古時代,社會就是這個樣子。只是在物質日益豐富之後,尤其是實行諸侯分封制之後,人們便開始為「可見之欲」大打出手,開始為了爭奪土地、勢力範圍和勞動力等而群雄爭霸,致使天下大亂。一直到現在,物質生活不斷在改善,社會風氣卻一直在敗壞,甚至一度達到觸底的低谷,十分令人擔憂。所幸,當下的人心和社會,又慢慢地有了返璞歸真的向好態勢。這有上層引導的作用,也有人們文化覺醒的因素,這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四)對國家層面法道結合、返樸歸真的啟示

中國在其漫漫歷史長河中,最初是以遵循天道為治國理政準則的,也就是老子倡導的「無為而治」。到春秋中後期,群雄爭霸、禮崩樂壞,孔子便從人倫入手創立 「仁」「禮」儒家學說。隨後,在教化難施的特定歷史時期,「亂世用重典」的法家應運而生。尤其韓非的法,推動秦國完成一統中國的千秋偉業。

近年來,國家治理很大程度上秉承了法家的理念。依法治國,確實可以起到震懾作用,立竿見影。可是,不注重道德建設,尤其上層失德,就會像狂風驟雨,將百姓的道德品行如草一般吹歪吹倒。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貪污腐敗滋生、坑蒙拐騙肆虐、假冒偽劣橫行,就是社會和人心失德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

因此,現在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往回返,通過強力反腐來治亂,通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建道德規範,最終還是要回歸「無為而治」的至高境界,回歸「天道」返樸歸真的自然狀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強力反腐,剜除了黨和國家身上的毒瘤爛肉;出台中央八項規定對自身進行凈化,逐漸恢復黨和國家自愈功能;倡導「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糾正唯GDP而不惜損害大自然的錯誤做法。習總書記持續強調要傳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了黨和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

新年度,中央繼續以高壓態勢強力反腐,並部署開展打黑除惡專項行動;繼續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塑和踐行,使人民的言行舉止合乎「仁」「禮」的規範;同時,以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大比例地加入傳統文化內容,在全社會掀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領悟聖賢經典的濃厚學習氛圍。通過法律嚴格規範、民眾自發學習、政府有效引導等舉措,舉國上下逐漸絕棄泛濫的智巧機心,方能回歸人皆謙謙君子、舉國風清氣正,無為無不為、無不治的至真至純狀態。

參考文獻

[1] 白雲先生.老子之道.江蘇: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9.

[2]周瑋.激發傳統文化新活力 描繪文脈傳續新圖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實施一周年巡禮.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

[3] 姚春鵬譯註.黃帝內經.北京:中華書局,2010:121.

[4] 白雲先生.黃帝陰符經(上篇、中篇、下篇).至道學宮公眾號,2017-7-4、2017-7-14、2017-7-19.


答辯問題及回答:

1.第一章是否可以增加老子無為思想的價值等相關內容?

答:當時撰寫時是這麼考慮的,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已經體現了老子無為思想的價值,因此,沒有在第一章中體現。

2.論文在啟示部分是否需要凝練老子無為思想對國際層面的啟示?

答:當前國際層面存在的亂作為的問題和弊端,主要是由於以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主導的世界秩序,因價值觀歪曲所導致的混亂。美國等西方國家理解不了中國以「天道」為核心的系統理論,要它們踐行無為思想更是沒有可能。當下的世界,正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局勢,在戰亂紛爭中重構世界秩序。未來的世界必定是以中國為主導的一個全新的國際秩序。老子曾強調:要「得其時而駕,不得其時而隱」。美國正如一個即將老去的黑社會老大,對其講道無異於對牛彈琴。因此,在當下的國際層面中,倡導無為思想不是時候。當前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重視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優秀傳統文化來凝心聚力,恢復我十三億多同胞對根文化和國家民族的認知,激發中華民族強大力量,更好更快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好更快地迎接以中國為主導的世界新秩序的到來。待回歸天下九九歸一的穩定秩序,我們才能再以無為思想治理天下、教化天下。


推薦閱讀:

我們所做的事到底有何意義?
道家強調無為而治,強調內心自由,重個體重自由言避世。設想一下,如果整個社會都推崇道家,社會進步嗎?
知乎是反智仇學的么?
轉載---道家千年秘傳的 「九字真言」,護身辟邪全靠它
道家思想十六觀

TAG:思想 | 道家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