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江蘇錦溪古鎮

錦溪(曾名陳墓),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特色文化鄉鎮——民間博物館之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錦溪,位於江蘇省崑山市西南23公里處,東靠澱山湖,西依澄湖,南連上海市青浦區,北接蘇州工業園區,是崑山的南大門。全鎮土地面積90.69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2006年末戶籍人口4.3萬,外來人口2.8萬。

  改革開放以來,錦溪鎮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加快對外開放步伐,依託自身環境資源特色,大力發展水鄉旅遊、新型工業和現代農業,逐步從原來以農業為主的鄉鎮,發展成為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特色文化名鎮、水鄉旅遊重鎮、新興工商城鎮。

  錦溪,古典與時尚巧妙融合,經濟發展和人文建設齊頭並進,現代文明與燦爛歷史交相輝映,正成為最適宜投資創業、居家生活、旅遊休閑的地區!

  錦溪,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人文薈萃,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旖旎,留存諸多人文景觀、古迹名勝和無數獨具明、清特色的建築,以及「三十六座橋、七十二隻窯」的古老民謠……

古鎮錦溪

  從錦溪鎮域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石鋮、商周牛鼻大陶罐等諸多文物中證明,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這裡農墾漁牧,是良渚文化重要遺址之一。吳越春秋,當吳王闔閭命伍子胥在蘇州築古城時,這裡已成集鎮,地屬會稽郡,並有了制磚燒窯的歷史。漢代漸趨繁榮,東漢名將馬援訓馬練兵之地為現在的馬援庄村。三國、唐代時地屬吳郡,五代屬蘇州,輔吳大臣張昭死後墓葬之地為現在的張家厙村,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晚年也隱居此間,唐代文學家陸龜蒙在錦溪留下「三賢祠」……南宋初年,因孝宗帝陳妃病歿錦溪,御賜鎮名為陳墓,時屬軍事重鎮。1992年10月8日,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復錦溪原名。

  古迹文物頗多,古有「錦溪八景」和「蓮池八景」,大東廠遺址1956年曾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蓮池禪院、通神道院、文昌閣、陳妃水冢、古河駁岸、古石拱橋等8處被列為崑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古河駁岸和古窯址群落已申報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鎮傳統建築以明、清、民國初為主,具典型的江南建築風格,以民居民宅、四合院為主,以及水牆門、吊腳樓、落水廊棚、橋樓廊坊等獨特的河街集市建築,古建築群面積占鎮區民宅86%以上,建築特色古樸是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近年來,錦溪鎮政府在保護古鎮文化遺產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確保遺產原真性的前提下,對全鎮展開了大規模的環境綜合治理和古建築的修繕修復工作,有效地促進了古鎮風貌和歷史文脈的保護和延續。

  錦溪還有著「三十六頂橋,七十二隻窯」的古老傳說,古鎮區現存26座古橋,大都為明清建築物,橋上碑記、掛聯、花紡鐫刻精細,形成水鄉特有的「橋文化」。從明朝以來,古鎮以窯業生產而著稱,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支柱工業,形成了獨特的「磚瓦文化」,目前全鎮存有各式古窯15座左右,為華東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窯址群落,錦溪古磚瓦博物館為國內首創、僅此一家。

水鄉錦溪

  錦溪,鎮以溪名。志載:「一溪穿鎮而過,夾岸桃李紛披,晨霞夕輝盡灑江面,滿溪躍金,燦若錦帶,所以得名『錦溪』」。「水」是錦溪古鎮之魂。坐落在「五湖三盪」環抱中,錦溪宛如金波玉浪中的一顆明珠。

  古鎮區普慶橋上鐫有這樣一幅對聯:「東迎薛淀金波遠,西接澄湖玉浪平」,形容古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以及當時商埠雲集、船貿發達的繁榮景象。古鎮區市河南北走向,彎曲如「龍」形,鎮南為龍口,五保湖中的陳妃水冢猶似龍口的明珠,龍體有四足,分別為兩岸東西各兩條河流。古鎮布局,亦以河道為骨架,街道依水而建,房屋臨水而築,水、路、橋、民居、街市巧妙而自然地融為一體,正所謂「夜睡聞水聲,開門就見河」。長達6公里的沿河石駁岸、石級河灘錯落有致,逶婉曲折,形態迥異的石駁、河埠、船碼頭,以及散落著的數以千計造型各異的系纜石,自然地形成了古鎮一道十分靚麗的風景線。

人文錦溪

  錦溪,自古崇文尚墨,是歷代文人騷客薈萃之地。矗立於鎮南五保湖畔的文昌古閣是錦溪人祈禱文運昌盛之所,亦是文人騷客結社之地,南宋名人衛徑、詩人吳文英,明代詩人沈周、高啟、文徵明、歸有光等人都為錦溪留下了誦景思物的千古詩文——明人高啟描繪錦溪「紅杏碧桃花爛漫,長堤曲巷水流漓……」清人張尚垣贊詠錦溪「不知誰唱春風曲,頓使桃源綠浪生……」

  水的靈秀,崇文的民風,孕育錦溪人才輩出,特別是近百年間,從錦溪走出了兩名中科院院士、三百多名正副教授,其中有一百多名為海外留學者——這對於一個江南小鎮來說,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

  兩千餘年的歷史積澱,自然資源與歷史文化有機融合在一起,聚匯江南水鄉之獨特神韻,古鎮錦溪苑若一幅動人心魄的絕妙畫卷,沈從文喻她為「睡夢中的少女」,馮英子則稱她「淡抹濃妝總相宜」,劉海粟則讚譽她是「江南之最」……

  數千年的木化石,戰國時期的黃台木戰車,東漢的銅雀台瓦當……這些稀世珍寶都藏身在一個民間古董收藏館——錦溪東方第一古董館。

  這個古董館共三層六開間,有18個展廳,31個類別,館中4000多件古董都是薛仁生老人花50多年時間收藏得來的。

  走進古董館,迎面就是一幅巨大的老紅木雕花地屏。地屏高2.8米、寬3米,正中刻著一個碩大的「壽」字,是清代狀元翁同龢的手跡。在「壽」字的四周還雕刻著「祝壽圖」,上面50多個人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文革』期間,許多人家都把一些老古董扔進垃圾箱,或低價賤賣,於是我悄悄地撿,暗暗地買,館內三分之一的古董都是那個時期收藏的。這兩塊青綠山水瓷碑就是當年北洋軍閥徐世昌畫的兩幅青山綠水畫燒製成的,當初我花了幾十塊買來,現在至少要增值千倍!」薛仁生介紹著自己的珍藏。

  在古董館參觀,就彷彿穿梭於時光隧道,每一件古董都是歷史的再現。鎮館之寶檀香木半化石樹樁,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全身千孔百眼,外形像極了太湖石,皺、瘦、透、漏俱全。這座半化石樹樁高1.7米,寬1.25米,重約160公斤,並且散發著陣陣奇香,只要是它存放的地方,就找不到蚊子蒼蠅。

  一台兩千多年前的四輪戰車彷彿把我帶到了硝煙瀰漫的戰國時代。這台戰車是從山西地下15米深處出土的,用黃台木製成,重約1000至1500公斤,車身布滿了圓形鋼釘,堅硬無比。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黃宜佩曾說,至今只見過陝西兵馬俑有銅戰車,如此龐大的黃台木戰車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

  這裡還有一對東漢銅雀台瓦當,重約160公斤,距今約有1800年的歷史。瓦當呈紫黑色,主要由蛋清、核桃油、泥土等混合燒制而成,上面用隸書醒目地雕刻著「建安15年(即公元211年)」。「說來離奇,這對瓦當是我從甪直古鎮拆遷戶的破牆中發現後買來的。」薛仁生說。

  錦溪古董館自2001年9月8日開館至今共接待國內外參觀者數十萬人次,甚至還有人多次來參觀,同濟大學一位退休教授竟來過11次。一位遊客在參觀古董館後感慨地題寫道:「周庄是一幅美麗的畫,錦溪是一本沒有打開的書,現在才翻開了第一頁」。


推薦閱讀:

顧愷之、鄭板橋、倪瓚……江蘇歷代書畫大家經典作品特別展20日啟幕
江蘇盱眙肥嫩小龍蝦
江蘇崑山顧炎武:「貴廉」
江蘇文化日曆 - 費孝通:崎嶇歷盡 書生面目
江蘇無錫:黿頭渚早櫻,赴一場與「初美人」的約會!

TAG:古鎮 | 江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