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類風濕關節炎怎麼辦?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徵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覆發作,可導致關節內軟骨和骨的破壞,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殘廢。血管炎病變累及全身各個器官,故本病又稱類風濕病。

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確。類風濕關節炎是一個與環境,細胞,病毒,遺傳,性激素及神經精神狀態等因素密切相關的疾病。

(一) 細菌因素

實驗研究表明A組鏈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peptidoglycan)可能為RA發病的一個持續的刺激原,A組鏈球菌長期存在與體內成為持續的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發生免疫病理損傷而致病。支原體所製造的關節炎動物模型與人的RA相似,但不產生人的RA所持有的類風濕因子(RF)。在RA病人的關節液和滑膜組織中從未發現過細菌或菌體抗原物質,提示細菌可能與RA的起病有關,但缺乏直接證據。

(二) 病毒因素

RA與病毒,貼別是EB病毒的關係是國內外學者注意的問題之一。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所致的關節炎與RA不同,RA病人對EB病毒比正常人有強烈的反應性。在RA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現持續高度的抗EB病毒一胞膜抗原抗體,但到目前為止在RA病人血清中一直未發現EB病毒核抗原或殼體抗原抗體。

(三) 遺傳因素

本病在某些家族中發病率較高,在人群調查中,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DR4與RF陽性患者有關。HLA研究發現DW4與RA發病有關,患者中70%HLA-DW4陽性,患者具有該點的易感基因,因此遺傳可能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四) 性激素

研究表明RA發病率男女比例為1;2-4,妊娠期病情減輕,服避孕藥的女性發病減少。動物模型顯示LEW/n雌鼠對關節炎的敏感性提高,雄性發病率低,雄鼠經閹割或用β-雌二醇處理後,其發生關節炎的情況與雌鼠一樣,說明性激素在RA發病中起一定作用。

寒冷,潮濕,疲勞,營養不良,創傷,精神因素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但多數患病前常無明顯誘因可查。

病狀

(1) 關節疼痛與壓痛

絕多數患者是以關節腫脹開始發病的。腫脹是由於關節腔內滲出液增多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改變而致,表現為關節周圍均勻性腫大,手指近端指關節的梭型腫脹是類風濕患者的經典癥狀之一。關節疼痛的輕重通常與其腫脹的程度平行,關節腫脹愈明顯,疼痛愈重,甚至劇烈疼痛。

(2) 關節腫脹

凡受累的關節均可出現腫脹,關節腫脹提示炎症較重。典型的表現為關節周圍均勻性腫大,例如近端指間關節的梭形腫脹。關節腫脹在四肢小關節最易檢查出來,二肩髖等大關節腫脹卻不易發現。

(3) 晨僵

95%以上的患者有關節晨僵。晨僵是指病變關節在夜間靜止不動後,晨起時出現較長時間的受累關節僵硬和活動受限。晨僵常識關節受累的第一個癥狀,大多出現在關節疼痛之前,病情嚴重時全身關節均可出現僵硬感。起床後經活動或溫暖後晨僵癥狀可減輕或消失。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發冷和麻木感。

(4) 關節摩擦音

類風濕關節炎症期,運動關節時檢查者的手常可感到細小的捻發音或有握雪感,以肘,膝關節為典型,這表明關節存在炎症。有的關節炎症消退後,活動關節可以聽到或觸到嘎嗒聲響,這在指和膝關節,髖關節最明顯,可能是類風濕伴有骨質增生所致。

治療

治療方案;目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外科治療和心理康復治療等。

1. 藥物治療

當前國內外應用的藥物,包括植物葯均不能完全控制關節破壞,而只能緩解疼痛,減輕或延緩炎症的發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常用藥物分為四大類,即非甾體抗炎葯(NSAIDs),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葯(DMARDs),如羥氯喹,糖皮質激素和植物葯。

2. 外科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經過內科積極正規或藥物治療,病情仍不能控制,為防止關節的破壞,糾正畸形,改善生活質量可考慮手術治療。但手術並不能根治類風濕關節炎,故術後仍需內科藥物治療。常用的手術主要有滑膜切除術,關節形成術,軟組織松解或修復術,關節融合術。

3. 心理和康復治療

關節疼痛,害怕殘廢或已經面對殘廢,生活不能自理,經濟損失,家庭,朋友等關係改變,社交娛樂活動的停止等諸多因素不可避免的給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帶來精神壓力,他們渴望治療,卻又擔心藥物不良反應或對藥物實際作用效果信心不足,這又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抑鬱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最常見的精神癥狀,嚴重的抑鬱有礙疾病的治療。因此,在積極合理的藥物治療同時,還應注意類風濕關節炎的心理治療。另外,在治療方案的選擇和療效評定上亦應結合患者精神癥狀的改變。對於急性期關節劇烈疼痛和伴有全身癥狀者應卧床休息,並注意休息時的體位,盡量避免關節受壓,為保持關節功能位,必要時短期夾板固定(2-3周),以防畸形。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進行被動和主動的關節活動度訓練,防止肌萎縮。對緩解期患者,在不使患者感到疲勞的前提下,多進行運動鍛煉,恢復體力,並在物理康復科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

4. 其他治療

生物製劑如抗腫瘤壞死因子- α (TNF- α )國外已開始用於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至今有兩種抗TNF- α製劑(infliximab和tanercept).infliximab是TNF- α單克隆抗體,tanercept是一種重組的人可溶性TNF- α受體融合蛋白。

自體外周血幹細胞移植治療法國內已開始用於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其確切遠期療效還有待更多病例的積累和隨診觀察。

治療策略

在當今,類風濕關節炎不能被根治的情況下,防止關節破壞,保護關節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我們的目標。因此,治療時機非常重要。儘管NSAIDs和糖皮質激素可以減輕癥狀,但關節炎症和破壞仍可發生DMARDs治療是減少致殘的關鍵。必須指出,藥物選擇要符合安全,有效,經濟和簡便的原則。

類風濕關節炎一經診斷即開始DMARDs治療,推薦首選MTX,也可選用柳氮磺胺吡啶或羥氯喹。視病情可單用也可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DMARDs聯合治療。一般對單用一種DMARDs療效不好,或進展性,預後不良和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採用機理不同的DMARDs聯合治療。

必須再次強調指出;無論選用哪一種治療方案,在治療前必須照雙手(包括腕關節)X線相或受累關節的對稱性X線相,並與治療後逐年複查X線相用以比較療效。為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用藥過程中應嚴密觀察血尿常規,肝腎功能並隨時調整劑量。評價治療反應除弊較治療前後的關節壓痛,腫脹程度和關節數,受累關節放射學改變外,還應包括功能狀態的評價,醫生和患者對疾病活動性的總體平評估。

對所有患者都應檢測病情的活動性。對早期,急性期或病情持續活動的患者應當密切隨訪,直至病情控制。處於緩解期的患者可以每半年隨訪一次,同時,根據治療藥物的要求定期化驗相應指標。

應該明確,經治療後的癥狀緩解,不等於疾病的根治,近期有效不等於遠期有效。DMARDs可以延緩病情進展,但亦不能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基於這一點,為防止病情複發原則上不停葯,但可依據病情逐漸減量維持治療,直至最終停用。

姿勢護理

風濕病人的姿勢動態異常,往往會影響病人今後的活動功能和今後的生活與工作。姿態護理的目的是時時注意糾正病人不良的姿態,體位,有利於今後恢復健康,正常進行工作。

風濕病患者由於肢體麻木,酸痛,屈伸不利,僵硬等情況,常常採取種種不正確的姿態和體位,以圖減輕疼痛。因此在護理時患者的坐,立,行走,睡眠等姿態均須注意,及時糾正,防止遺憾終生。

護理時還要注意生理姿態的保持。如為預防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髖膝關節發生畸形,僵直,一般要求病人站立時應盡量挺胸,收腹和兩手叉腰,避免懶散鬆弛的駝背姿態,床鋪不可太軟,以木板床為佳,睡眠時忌用高枕,卧姿採取以俯卧姿態為佳等。

以上介紹了類風濕關節炎的姿勢護理,大家可能也了解了,類風濕關節炎的姿勢非常重要,所以如有不正確的姿勢,葯及時糾正。

康復治療操

(1) 頸部運動;放鬆頸部,頭向上下運動;慢慢向左右轉動;頭向兩側屈,耳朵盡量貼向肩部。

(2) 肩部運動;向前後,左右,上下各方向活動肩關節,做圓形運動;雙手握在一起放在頭後,雙肘盡量向後拉。

(3) 手腕運動;手腕上下,左右運動。

(4) 手指運動;手指分開,併攏,手指屈曲,伸直,拇指與其他手指一個個地對指。

以上治療操簡單易行,應於起床後和睡前進行,每個動作最少做10次。

手指發病如何保養?

1. 按揉捻指法;堅持每天雙手交替捻動十指關節,按揉各關節和相關穴位,以達到緩解痙癴,疼痛,消腫的作用。

2. 由於手部經常暴露於外,與外界接觸最多最廣,最易感手風寒濕邪。所以患者平時應注意手部的保暖,防風,防濕。還應注意保持各關節的正常功能姿勢,以免發生強直畸形。

3. 搖法;每天晨起後堅持自我搖動腕,指掌,指間關節以達到消腫定痛的作用,維護和幫助恢復關節的正常功能。

定期隨訪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病,藥物見效較慢,各人對藥物反應也不一樣,醫生需了解病人對藥物的療效和副反應等,並對藥物進行調整。有些病人服用一段時間藥物後關節不痛了,以為就根治了,不再吃藥,也不再來複診,最終複發了,又要重新開始治療。這樣反覆停葯,反覆複發,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就會失去治療的最好時機。有些病人長期服藥物不進行化驗檢查,結果血象異常,肝功能損害也不知道,到發現時就晚了。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手指掰得「咔咔」響會傷關節嗎?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疼痛特點
【骨性關節炎】中老年人笑容背後的痛
中外骨關節炎指南解讀
專家談:膝骨關節炎怎麼治?

TAG:關節炎 | 類風濕 | 怎麼 | 關節 | 風濕 | 類風濕關節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