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民國初年的選擇

英軍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攻破鎮江、在南京與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以後,整個晚清七十年,一直把長江流域視為它的既得利益和勢力範圍根據地。所以,當清廷行將滅亡的武昌起義一聲槍響之後,英國駐華公使、領事們首先關心的,是他們在長江流域的利益是否會受損,因此他們密切關注著南方臨時革命政府的意圖所在。

當時,同為君主立憲國家的英國和日本支持袁世凱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但是,「維持滿洲朝廷,實行君主立憲雖是最良方案,但無法強製革命軍接受。英國在華中、華南擁有貿易上的重大利害關係,英國政府不能無視南方人的思想感情,甘冒遭受攻擊的危險」(引自楊天石《帝制的終結》)。

用暴動革命推翻清政府腐敗統治,建立一個全新的民主共和國家,是清末革命者十數年來反清的一貫宗旨。但這需要資金。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孫中山在歐洲聽說武昌起義成功後沒有馬上轉途歸國,而是仍在歐洲繼續籌集資金;為什麼當孫中山一踏上上海碼頭,眾多採訪記者詢問他籌集了多少款項,而孫中山留給了民初史冊那句名言:「予不名一文,所帶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達,無議和之可言也。」

民國初年史實告訴我們,民國「臨時政府最困難的時候,金庫僅存十洋」。當時英國駐南京領事偉晉頌在致英國公使朱爾典的報告中稱:「作為臨時政府處境窘迫的一個例證,有人告訴我說,可供行政管理費用的稅收甚至不夠支付各部總長的薪金。」

南京臨時軍政府與主張君主立憲制的清廷袁世凱內閣打仗,需要資金。因此,軍政府試圖說服由英國稅務司把控的上海海關,把部分海關稅收用於臨時政府財政支出,但遭到了拒絕。他們先後聲稱:「如果革命軍擅自挪用,可能會引起同列強的糾紛。」

在經費困難的情況下,南京臨時政府採取了以下七種最終都沒有成功的向外借款方式。它們分別是,江蘇鐵路公司借款;三井洋行借款;陸軍部軍裝借款;漢冶萍借款;輪船招商局借款;租借滿洲借款;華俄道勝銀行借款。其中,「租借滿洲借款」就是最近數年泛起的醜化辛亥革命的所謂「揭秘」者所用史料(但記住:眼見的未必是真實的),而「輪船招商局借款」的大致內容是,南京政府試圖把船局抵押給日本郵船株式會社,以借款一千萬兩。但此舉一遭到了船局內部各股東的抵制,二遭到了已控制長江流域既得利益的英國的反對:如果「招商局為日資控制,觸犯了英國在長江流域的傳統利益」(楊天石語)。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資金匱乏,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是一件棘手的問題,創立一個新中國的宏偉大業更是如此。這也是辛亥革命最終向袁世凱妥協的一個重要因素:用漢人執政,與袁世凱議和,換取傳統君主專制政權的破產(另有因素:皇帝沒有了,但帝王集權專制思想依舊存在——至今依然危害無窮,革命者深知無法一蹴而就)。這是辛亥革命民初政府社會利益最大化的最無奈選擇。

當時著名組織南社的柳亞子在《天鐸報》上連續發表文章,反對民國臨時政府和清廷袁內閣議和,捧袁世凱為大總統,他指出:「袁之為人,專制錮毒,根於天性,與共和政體,無相容之理」,「一方面借民軍勢力逼脅虜廷,而另一方面又挾虜廷名號劫制民軍,俾虜廷退位與南都臨時政府取消,同時並行,彼得坐收漁人之利,由大總統進為大皇帝」。

袁世凱「由大總統進為大皇帝」,柳亞子先生一語成讖,被預料到了。後人可以產生聯想,預料到「袁大總統」必然成為「袁大皇帝」的,不會僅僅是後來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非常著名的柳亞子先生,因為這種預料一般是基於整個社會的認知體系的——個人思想一定來自社會。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孫中山在推翻清廷帝制後就一再宣言:有帝制自為者天下人共擊之;為什麼革命者宋教仁被袁世凱指使殺害後孫中山立即發動「二次革命」,因為他深深懂得,袁世凱一蹶屁股,會拉出什麼樣的屎,就像柳亞子預言那樣。那些最近數年泛起的言論認為「二次革命」是以暴制暴錯誤的觀點,違背了事物總有多重因素的人類認知原則(而非簡單思維的是非、對錯觀),只是一種另有他圖、混淆視聽的蒙人說辭而已。

2015年8月3日星期一


推薦閱讀:

董洪濤博士選擇中醫微博集之十六
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享受自己選擇的生活
心碎了,我們可以選擇笑著遺忘,請不要獨自哭泣悲傷
為了愛,我選擇了等待

TAG: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