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丨『寶藏·現象』敦煌飛天藝術

2017-05-05寶藏

浙江電視台教育科技頻道《寶藏》欄目

——『寶藏·現象』敦煌飛天

首播:2017年5月7日(周日)22:30—23:00

重播:2017年5月8日(周一)12:40—13:10

同步在線直播地址:v.baidu.com/live/zjjy

更多《寶藏》專題可瀏覽:tv.baozang.com


▼ 敦煌石窟群是一座具有完整系統的美術寶庫。它包含了中國的傳統藝術精神,也融匯了印度和西方的精金美玉,成為獨具風貌的敦煌石窟藝術,而敦煌飛天正是這種中外藝術結合後開放的鮮花。敦煌飛天藝術形象歷經千餘年的發展與演進,蘊藏著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也可以說它是敦煌藝術的標誌之一。

▼ 敦煌藝術不是一朝半夕能夠了解的,它實在是一個太龐大的汪洋大海了,單單是一個敦煌飛天,就夠學者們研究上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而《寶藏》欄目組,幸運地應「延生」敦煌藝術之夜系列講座的策劃人何鴻老師的邀請,聆聽了一場關於敦煌飛天藝術的深度訪談。此次訪談,由現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趙聲良老師,為我們講述多年來他研究敦煌飛天的成果。

▼ 趙聲良介紹說,「飛天的形象最早在印度出現。當我國出現佛教藝術時,免不了要模仿一些印度的表現手法,就拿早期印度飛天的雕刻《說法》來說,畫面中間有佛在說法,上面飛著兩個飛天,我們稱這種為『雙飛天』。在印度人的理解里,最美好和最幸福的都應該是男女成雙的,所以印度的飛天大多是都是男女一對一對出現。」

▼ 敦煌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從藝術形象上說,它是多種文化的複合體。飛天形象從印度傳入敦煌後,由於國人大多都有飛的夢想,同時,這也與中國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有相似之處,所以,人們很快地接受了飛天的形象。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一千餘年間,由於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敦煌飛天在造型上發生了較大的改變。

▼ 趙聲良表示,「敦煌壁畫的獨特之處就是它延續了一千多年時間,經過了十個朝代,在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遺存。而敦煌飛天也是這樣,每個朝代的飛天都有屬於他自己的特點,如北魏,這個時候的飛天受西方和印度的影響,他的身體比較(實)。北魏後,這種情況就逐漸改變了,飛天的身體開始變得柔軟,身上的衣服和飄帶都有所加長,這樣就增加了它的柔和感,有種飄逸的感覺。到了隋朝,飛天形象開始加入雲朵,且雲朵順著飛天飛動的方向飄,如此就形成了一種動勢。」

▼ 由於時間和朝代的推移,敦煌飛天形象進一步受到中國文化的沐浴,逐漸轉變成了優雅的女性飛天。這,比較符合東方的審美。因為,東方審美大多喜歡以女性為美。經歷過千餘年的歲月,到了唐朝,敦煌藝術的發展進入黃金期,此時飛天的形象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 「在唐朝的飛天壁畫中有很多小飛天,它們在空中飛來飛去,畫中的背景除了房屋之外,還有一些會用山水作為背景,這樣我們就能感覺到飛天飛得很高。拿其中的一幅飛天壁畫來說,畫中的飛天從一座很高的樓閣中飛過,他的飄帶還留在樓閣裡面,這樣我們就能看到一個飛天飛行的軌跡,就好像電影的慢動作一樣。」

▼ 從古至今,中國的繪畫始終沒有離開過用線條造型的傳統畫法。線條作為中國畫中一種特定的繪畫語言,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象徵意義。堅持以線條造型,它具有東方繪畫傳統美的特點,在飛天所表現出的造型美感中它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便是中華傳統文化強調的韻律之美。敦煌飛天之美在於飛動,在於表現出人物在飛動中的節奏和韻律。從敦煌飛天的線描傑作中,我們發現,畫中用於勾勒髮絲、衣紋等線條已具圖案化結構。從整體來看,洞窟內滿壁的線條疏密有致,交相呼應,配合起來把整個畫面勾勒得活靈活現、無比生動。

▼ 趙聲良認為,「敦煌飛天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生動,它不僅體現出舞蹈性,還具有音樂感和節奏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對敦煌飛天這麼關注的原因之一。儘管飛天在敦煌壁畫中不是最重要的角色,但它給我們強烈的感受。與印度的飛天相比,敦煌的飛天更有流動性,更氣韻生動。」

▼ 敦煌的古代藝術匠師們,根據中國舞蹈藝術的千姿百態,游泳技術的千變萬化,以及飛翔動作的種種形態,精心描繪出各具風采的飛天形象。然後,他們再用彩筆一揮而就,飛天就披上了輕軟舒捲、迴旋飛揚的彩帶和光彩照人的長裙,一個個充滿藝術生命的飛天便飛翔在千洞百窟之中。我們的祖先該何等的聰慧!他們只用了一根長長的綵綢,一個飛翔的動作,便筆簡意遠地描繪出飛天的形象。敦煌飛天,這朵中國美術史上怒放的鮮花,正是中國古代無名藝術匠師的心血結晶與升華。

--最底部有評論,說說你的看法吧--


推薦閱讀:

中國千年外交與「憤青」現象
詞論五:試談當代歌詞三角鼎立的現象
衛生間出現這3種現象,否則厄運纏身,財運衰敗,回家趕緊改掉!
夫妻間沒了感情的3種現象,中了就別再互相折磨了
簡析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

TAG:電視 | 藝術 | 現象 | 敦煌 | 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