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泰拳訓練方法

一、古代泰拳訓練方法   古代泰拳師的訓練方法,尤具特色,各派師傅授徒,俱以循序漸進方式為原則,無所謂捷經,強圖急功近利,不但難有成就,反而有害。一般名師傳技,視培養體質及自衛本能為首要,師傅若認為弟子因資質所限,筋骨差劣,屢練無功,技術欠佳,則絕其學習和修鍊機會,可見古泰拳師傅,門楣觀念甚深,對弟子功夫造詣的要求極嚴格。   練功方法,可分為練體魄和練武兩大類。鍛煉體魄是練拳之基本功夫,古泰拳鍛煉體魄的手段純粹是日常的勞動。有四項日常勞動是必須天天堅持做的。(1)往日;(2)擔水;(3)舂米;(4)劈柴。   (1)望日:古代練功法之首項曰「望日」。關於此術的意義有兩種說法。一是指眺望朝陽,一可以鍛煉眼睛加強目力。其理論是拳師既能陽光刺激而不眨目或昏眩,在角斗時自能集中眼神,應付敵人。另一說則謂望日為拳師風記,凡習武必須早起練跑,因早晨空氣清新,是運動最適當時間。昔之拳術教師命徒練跑,與現在不同,不要求作長跑。   可能是前人還未明了長跑的益處。練拳者跑步,須擇田野崎嶇路徑,以強化腿部各處筋腱肌肉,並需在草地卧下翻覆滾轉,讓身體皮膚與草木砂石磨擦,與露水接觸,久而使皮膚強韌,可抵禦打擊。同時練者可習慣卧地活動,在臨陣跌倒時能應戰。   (2)擔水:前人運水的方法有多種,其中以竹匣裝盛最普通。另有一種傳統方法,是用竹竿,竹節長而皮薄,製成竹簡,長1.5~3米,貫通中間竹壁,即形成柱體形盛水器。練武人運水,以肩擔或用臂挾於腰間方式,徒步運送。由於行程長遠,以此法練功不但可以增強肩膊膂力,更因腰肋長期用頭勁低壓重物,久而堅強異常,在打擂時對抗敵人攻踢,裨益極大。   (3)舂米:此練功方法,可壯腕力及強化整個上體肌肉。舂杵是堅木造成,重約6磅,長1~1.5米,頭尾粗而中間一段較細,謂之頸,便利手執,其健身功效與啞鈴或槌棒無異。舂碓又名舀,形如石盆。   動作時須精力集中,杵須擊向樁碓中央,熟練後可在杵下擊時鬆手,俟其反彈時復握之。如是一放一收活動,可養成節奏,雙手更可輪流練習,手部握力久而增強。   還可同時有二三至四人齊練,使杵時須合節奏,此起彼落,相輟不絕。手力不足,錯失節拍,則樁杵互撞,勞而無功。   (4)劈柴:古人以木生火,入山伐木取薪為常事。長柄斧是伐木的主要工具,伐斷後運回居處,這項勞動對於手掌、肩膀、背脊肌肉的發達特別有助,拳師常練之,功效尤佳。   門徒正式習拳術,先學握拳及站樁,後習各式基本拳法,隨即要練習各種武功,其中最重要的有六項:即布功,打檸檬、粉試、早浴、踢香蕉樹、拖橋。   (5)布功:古代基本練習法門之一,目的在鞏固拳樁,能在進退時常保持戒備姿勢,無懈可擊。   其方法是將浴布(泰族男女各慣用的)褶成條狀,披於頸上,布尾纏裹拳頭,雙手握緊,左手高擎於眉心前方,約24~36厘米,另一手側提於頷側,兩肘懸空,距肋部12~16厘米,是以為「式」,實同拳樁無別。行動時向前邁步,或左或右,式須不變,即進左足時左拳為鋒,右進時右拳為鋒。   此功練好,拳師在角斗時自然無時不以拳樁向敵,以肩臂掩護身體,拳頭因慣受浴布牽引,堅定不墮。   練習重頭是雙拳隨身體移動而變位,動作要嫻熟,輕巧活絡,浴布同時沿頸拽動,故須小心勿為擦傷,使成為一種習慣動作和姿勢。   浴布功練好後,即改用兩巾,各裹一拳頭,形同圓枕,布尾捏於手心,不見手指,如此兩人持枕對練,熟習拳路及擋架功夫。   練習時不以全力出擊,以輕靈為法,擋格拳多用前臂招架,配合搖身閃避。熟悉後,裹拳方式改為露指,與纏麻拳頭相近,同樣對戰,並加強力度,手法運用亦增,故須加倍謹慎防守,久習後防守自然嚴密,倘失慎則難免有損傷。   (6)打檸檬:打檸檬是專門提高準確性及靈敏性的鍛煉方法。   其方法是在懸空的竹竿上,以線吊檸檬擊之,以檸檬被擊至下沉為準,以增拳功。   (7)踢香蕉樹:昔日泰拳師練腿,香蕉樹是重要工具,而踢香蕉樹是主要練功之法門。   其方法為取1.5米左右的香蕉樹榦,直徑18~20厘米,立於平地上,發腿踢之,左右連環,不能踢倒香蕉樹,而利用腿擊之力把持樹榦平衡,故雙腿必須不停地快踢,又可練高低踢法。熟練後進而用兩米長莖,照樣行動。   (8)拖橋:練腿的另一種方法,是拳師加強單腿立平衡力的妙法,泰拳術以腿擊為主要招數,用腿根基不穩定不行,故有此法之練習。   行動方式,為兩人對立,一人牽拉練者一腿,快速進退,或旋轉託拽,對方被拖動時,須以獨腿站立,應變消解不被拖倒。同時,手部戒備姿勢須緊守不懈。   練就後,拳師單足立地時,架勢平穩,且心理上布至倉惶,被人乘虛而入。   前代拳師練步,依循羅盤八個方向作進退練習,名謂八方運足法。   上面只是概括地介紹了古代泰拳地一般情況,由此可以了解古泰拳高手們對於體育科學雖不甚明了,但在武術修練方面,都能充分利用天然資源,作為練習工具,並且取得輝煌成果。古泰拳師的這些練功方法,有仍值得現代泰拳師及搏擊高手們仿效和學習。二、現代泰拳訓練方法   職業泰拳手大多來自泰國的邊遠省份和地區,或是遠離首都的窮鄉僻壤,最初他們每逢節日或趕廟會時,才在當地作些比賽或表演,在當地有些名氣的拳手可望進入泰拳訓練營,進而成為職業泰拳手,他們這時的年齡一般只有12~16歲,泰拳訓練營為這些未來的拳手提供吃、住、訓練場地和設備以及各種必要條件。訓練營已經和拳手的命運連在一起了。在訓練營中,每個拳手除了吃飯睡覺外,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訓練上了。他們每天訓練六個小時,早上先作4公里長跑,然後是3至5回合的擊空拳練習,接著做柔韌練習,最後再做一次長跑。下午訓練除了上午的練習內容外,再加上擊沙包練習,這時的練習他們是全力以赴,拳、肘、膝、腿交叉打上10個回合。最後是不帶手套的模擬對打以及兩兩一對的「砸頸撞膝」練習。   1.晨跑   清晨起來跑步,可以增強耐力,使腿部肌肉發達,對於拳師在擂台上進攻退守,均極裨益。拳師能否在對手不斷進攻面前不被打倒,與站樁極有關。泰拳師公認跑步為站樁功力的基礎,必須嚴格遵行。   跑步完了之後,日間需要有充分的休息時間,一般直至午後,下午四時左右才開始繼續訓練,午後訓練程序,各著名武館各有不同。一部分武館的拳師以跳繩開始,有的拳師則以技術動作空擊開始,然後打沙包,進而對打,最常見的是以空擊開始。   2.空擊   空擊,泰拳師稱之為「擊影」。是拳師運動中的熱身運動,使全身的神經和肌肉進入興奮狀態,以適應後面的劇烈訓練。空擊訓練主要是協調身手的配合,進退的平衡,特別注重於實戰時出招打空以後迅速收式回防的習慣性培養。另一個目的是「意」的訓練,即假想敵手的訓練,想像怎樣對敵手進行攻擊和防守反擊。所以,泰拳謂空擊為擊影,是深有函意的。   空擊練拳時,注重於雙拳動作的連貫;運足(步法)和發勁的正確,並且儘可能多用各種步法,如躍進、急退、或圍繞而進,拳與步須配合。   空擊練肘時,假想敵手的存在,雙方已進內圍(貼身)戰。觀察對手的動態,或運足相應,或適時揮肘出擊,招數可長可短,或改變攻擊角度,又可借勢抵敵,自由發揮。   如果是練腿擊,不在於練猛功,而在於怎樣保持身體的平衡,使腿招收發靈活,防守時嚴密堅固,不致於受到對手的突然襲擊。   練膝擊時,注重膝招流暢活潑,如上步沖膝,須保持膝步一致。練貼身纏戰的膝招,則想像雙臂箍住對手,下拽迎合膝招的上沖之勢。   還有蹲身空擊法。練空擊時身體下蹲,雙腳前後溜動,與跳繩相似。按1-2-3的口令,雙拳以相同節奏發出。長練此法,可增強下盤的耐力。   著名的泰拳高手乃佛練空擊時,與一般的平庸拳師慢條斯理、不用勁的空擊法根本不同。他不但手足敏捷,且每招每式,均吐氣發聲助勢,意勁俱在,與實戰時無區別。乃佛擅長用前腳蹬踹,腳起連環,其靈活程度如手一樣,令人嘆為觀止。80年代拳王狄西蓮,練空擊時,重點則在其成名絕技,連環沖膝。可見泰拳師練拳,因人而異,自由發揮。一點也不循規蹈矩地來約束自己。   3.打沙袋   打沙袋是泰拳基本練習方法之一,可以加強拳頭的威力和硬度,使肘、腿、膝招更具威脅。練沙袋的要點;是不可蠻幹,應環繞沙袋,作有規律的移動,一面練習步法,一面選擇不同位置、角度、距離發動攻擊。 拳招必須有目的和意圖,一般是組合拳,如先左後右,再接以左拳,依1-2-3的節奏,發右拳也是一樣,必須靈活準確,拳招熟練之後,勁力自然會增強。   練肘招時宜先用前臂打擊,配合上步時間,距離須把握準確才有功效。   膝招練習也要靠近沙袋,兩手抓住沙袋的上端,用力拉拽,彎身擰腰,提膝全力撞擊。熟練後可左右跳躍,同時用雙膝連環衝撞沙袋。以頻度高、力度猛為好。這樣練還可以增強體力。   踢沙袋時要注意接觸位置要準確,揮腿時間不對的話,可以使足踝受傷。必須注意只能用腳背和腳桿(小腿桿)抽擊沙袋。用腳尖踢人,不但威力不足,還容易把腳踢傷。發腿時中心足注意要惦立,以腳前掌著地而後跟抬起,才能使全身的重量與勁力集中在動腿上,擊打目標時自然就有了威力。腿招收發前後,要保持戒備姿勢,使之成為習慣動作,以防實戰時對手狙擊回襲。 初學者為提高練習效果應了解沙袋結構。沙袋是用雙層皮革或相似皮革材料,內芯充填粗沙,兩層皮革間充填軟鬃或海綿類而製成的,呈圓桶形。沙袋的大小可以根據練習者自己的體重、練習目的等具體情況恰當選擇,將沙袋懸於空中進行擊打練習,沙袋放置的高度可根據練習者身高自行調節,一般是懸吊在以擊打沙袋中間部位的高度為宜。   將沙袋貼牆架起或一人扶托另一人進行擊打,這樣可以避免沙袋被擊擺盪,易於體會、掌握擊打動作。練習時最好是在教練或同伴的指導幫助下進行,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動作,儘快地掌握正確動作。   擊打沙袋時,可在原地進行單個拳法的擊打練習,也可在移動中進行各種拳法進攻步法的聯合訓練,如向前滑步擊打、向側滑步擊打等。並還可在訓練中,採取進攻與防守動作相結合的方法。如迎擊拳法,閃躲後的還擊拳法以及真假、輕重拳法的結合。在比賽前如能了解對手,更可從實戰出發,進行針對性的進攻拳法的練習,提高技、戰術水平,以利在實戰中應用。   練習擊打沙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初學者應在基本掌握各種拳法動作的基礎上,再進行擊打沙袋的練習。在擊打沙袋的練習過程中,不斷改進技術動作,否則容易形成錯誤動作,難以糾正。   ②練習前一定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尤其是手指、手腕、肩、肘關節、腰部,以防受傷,擊打時不宜徒手做,一定要纏好護手帶,戴上專用的擊打沙袋手套或練習手套,這樣既可避免挫傷又可增加握力和用力的感覺。在擊打沙袋時,先輕後重,最好是在做2-3組空擊後,再進行擊打練習。   ③在擊中沙袋的瞬間,拳要握緊,腕關節緊張。腕關節稍內扣保持拳鋒與尺骨在一條直線上,防止受傷。這一點尤其重要。練膝、肘腿招時主要是掌握技術動作,保持身體平衡,而不是練功。因此不要發力太猛,以免受傷。   ④在擊打沙袋時始終要保持正確的實戰姿勢,擊打後立即收招並作好防守,以形成良好的動作習慣。   ⑤擊打沙袋時精神要集中,要有實戰觀念,假設對手,以培養實戰意識。練拳時,用拳鋒正面擊打沙袋,發拳時眼睛注視擊打部位,做到出拳迅速準確有力,此時擊打沙袋的聲音清脆、短促、沙袋垂直顫動,否則是發拳用力不合理,切忌出拳時推擊。   ⑥沙袋使用一段時間後,容易在經常擊打的部位形成凹陷,練習時應注意避免擊打在凹陷與平坦部位的交接處,因該部位易於是拳腳滑動,造成扭傷。   ⑦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應先進行單個招式的練習,最好是從直拳練習開始,因為直拳易於掌握。然後再練習擺拳,勾拳拳法,再練腿法、膝法、肘法等。在較熟練地掌握單個招式的基礎上做各種招式的穿插、組合、連續擊打動作的練習。   ⑧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一定要注意動作的正確性,擊打時動作的速度應先慢後快,重量應先輕後重。並且一定要結合步法進行打擊,不能只注重招式,而忽略步法和全身協調用力的技術要求。否則在實戰和比賽中難以得到應有的發揮。   ⑨初學者在練習擊打沙袋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摸索掌握沙袋被擊後的顫動規律,注意出招時用力的時間、距離和角度,尤其在擊打擺動的沙袋時更應如此,否則容易發生手指、手腕、肩肘、關節受傷事故。   ⑩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擊打練習,在練習前應安排擊打內容組數,每組的時間以及要求,並要求出招時的頻率,輕重的節奏,及根據自身的技術特點,體力情況進行安排,以提高練習效果。   泰拳著名高手「旋風腿」亞披勒練沙袋,其腿功有如排山倒海,一聲悶吼,腿快如閃電掃向沙袋,猝然爆發巨響。亞披勒練連環腿時,更加連珠炮一般,聲音堅實,尖銳刺耳,振人心魄,其拳肘與膝撞的角度異常刁猾巧妙,令人難以防範,真是名不虛傳。   4.對打   對打練習,是泰拳師賽前積極訓練的主要項目,在曼谷已獲排期出賽拳師,每周對打不下三次,通常是隔日練,星期日休息。 練對打可增強拳師的耐性、速度和鬥志,缺乏對打練習的拳師,在比賽時往往想輕取敵人,反而力不從心。   泰拳師在對練時,一般只運用穿戴拳套的拳頭,全力搏擊,腿膝招數危險性高,因此不適宜在對打時使用。   泰拳術經過數百年的不斷冶煉升華,訓練方面的確別具一格,例如比賽每局時間三分鐘備戰練習回合時間達四分鐘,休息時間不超過一分鐘。若比賽每局兩分鐘,則練時三分鐘。這種高度壓力式練習法,無疑使拳師在擂台上比賽時,有足夠的體能與耐力應付比賽的需要。   對打練習次數不宜過多,如預期比賽十回合,那麼每次練習只要對打四回合,一般五回合賽事,對打三回合就足夠。至於四回合一下的比賽,則練兩回合就夠了。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練習須隔日進行,使身體充分休息,不致因練習過頻而損害腦部健康。   1982年舉行的一場泰國拳壇高手爭霸,戰前「通天膝」狄西蓮迎戰「飛將軍」沙瑪,雙方積極備戰,訓練之刻苦前所未有,狄西蓮練習65日,對打練102回合,特別注重擊靶練習;沙瑪則練了45日,對打86回合,加強角力練習,以對抗狄西蓮之膝撞戰術。   5.手靶訓練   近年泰拳師最重視的特殊練習法,有「手靶」與「摔跤」兩項。   手靶是引進的先進訓練方法,由教練或專業靶師手持正方或長方形長靶,其形如枕頭,作活動目標,帶引拳師攻打。教練可任意引導拳師向各部位進攻,並不斷報以干擾、回擊,使後者同時練習防衛。   手靶的特別功效,在於拳師的膝、腿等各種招數,靈活準確,加上教練的催促、壓逼,其攻擊方法和密度相應提高,比獨自攻打沙包,效果好得多。   「通天膝」狄西蓮,以膝技卓絕威震拳壇。他在擊手靶時,大部分時間纏著靶師,集中練膝,其膝招威力駭人,急如閃電,尤善連環衝撞,每一擊足以至人死命。 6.摔跤   摔跤練習,又稱摟抱,是憑長時間的纏抱投摔,使樁步堅穩,膝招靈活,對磨練耐性,最有效果。   方法是選擇體形相近的對手,互相抱住頸頂,輪流用力拉拽、壓下或推放,迎合膝招撞擊,被動一方則竭力抗拒,發勁將對手攆開或向側投擲。在兩力相抵之下,雙方常成緊貼、繞轉形勢,必須不斷移動或運動消除對方牽引和膝功,抗爭十分激烈,雙方體力消耗很大。常練可幫助拳師在內圍爭持時發揮膝技,爭取優勢,在應付敵人膝攻時,則善於護衛與回擊。   在泰國部分有名拳館,拳師在賽前練習,摔跤時間長達三十至四十分鐘,其激烈程度,難以言喻。   7.過招   參加比賽拳師,還經常找同伴或教練過招。以磨練技藝,在原定練習程序完結後,拳師即與教練或體形相近對手相戰,只是不像比賽時那麼認真兇狠。否則造成意外,未及登台已受創傷,適得其反。   過招的辦法是,雙方各出招數對戰,而不用勁,互相拆解、回擊運用戰術,藉以培養反射神經,靈敏性與實戰技巧。   拳師可隨意選擇各種招數演練,例如練腿踢招數,甲方踢,乙方擋格後回以反踢,使甲方招架,互相輪流練習。又如一方用低踢或肘撞,或練內圍膝撞,對方則集中護衛,破壞前者用膝之勢,用退擊戰術者可專練退戰方式,如此類推。此種訓練,可改善拳師打鬥時姿態與風範,養成攻防技擊之節奏和韻律感。   8.跳繩   最平凡簡單的訓練,是跳繩運動,是拳師必須持之以恆的練習項目。其一處在可強化腿部機能,使拳師移動敏捷,體重下降,耐力增強。   初出道的拳師,每日下午練習前,必跳繩三回合,作熱身運動。因體重問題而須減重的拳師,可每日進行三十至六十分鐘的跳繩,練習時加穿厚衣,催助身體內水份揮發,效果尤佳。   跳繩這一項活動對於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多少都曾接觸過,它是非常簡單的一項全身運動。從器材上說:結構最簡單,攜帶極為方便,活動時只要小小的地方能跳動就行了。佔地面積小,並且沒有過多、過高的要求,在其他項目中作為輔助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跳繩可以提高人體內臟功能、健壯身體、增強下肢彈跳力和耐久力。一根繩看上去很簡單,但它能幫助拳手提高彈性、速度、落地緩衝性、彈跳持久性等,在練習跳繩時要結合比賽的需要,按三分鐘一個回合,中間休息一分鐘的方法進行,在跳的過程中動作要有變化,速度也要快速和中速變換,這才是拳手練習跳繩的要求。⑴器材(繩子)及準備   要用直徑10毫米的臘繩,或機用皮帶(直徑8毫米)和代革用品,長度以本人臍部高低到地面,用腳踩直一圈為標準。   要穿平底軟性鞋,跳前須做準備活動,使各關節韌帶和肌肉展開,尤其是踝部關節及手腕關節更為重要。   (2)姿勢要求   頭部要正直,雙目正視前方,下巴自然地靠近胸骨頂端凹陷處,含胸、兩肩下沉,雙膝微屈,軀幹向前下方彎曲,保持頸部、胸部脊柱生理弧度。   兩手握柄,手心向前方,肘部靠近軀幹兩側,手內側貼近大腿外側股骨上13處(握繩柄主要靠拇指、食指,其他三指為次要,用兩手腕擺動繩子)。   跳繩時要用前腳掌彈跳落地,在落地時要輕鬆,膝部自然彎曲,略有緩衝動作。   (3)跳繩的方法與要領   跳繩時除了兩足的動作隨著變化而轉換外,其他部位如頭,軀幹和手臂盡量保持基本姿勢。如果在跳繩失誤時,要立即恢復跳動(間隙時間越短越好),繩子的揮動用兩手腕同時發力。   ①原地雙腳跳:   動作要領:好似原地跑步,彈跳時靠一足前掌跳動,在落地同時另一足再做彈跳,依次交換。每跳起一次繞繩一圈,身體中心保持不變,始終在中間。   ②單足二次原地跨步跳:   動作要領:一足做二次彈跳,每跳一次繞繩一圈,左腳第一次彈跳時右腳作後伸動作(只能用膝部作屈伸動作),當第二次彈跳時右腳作前伸,足尖綳直,這時快速落地換上右足彈跳動作,然後依次輪跳。   ③前後交換跳:   動作要領:跳動前,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兩足前後距離同肩寬,用兩腳前腳同時彈跳,跳動時,左、右腳不斷前後交換,一次輪跳。   ④提腿90度跳   動作要領:一腳落地彈跳,另一腳作向上提腿與軀幹成90度,小腿與大腿成90度,腳尖下垂,緊緊落地,原落地彈跳的腳向上提,交替進行。   ⑤踢臀式跳(類似後提腿跑):   動作要領:一腳彈跳落地的同時另一腳小腿後屈,將腳後跟儘可能敲到臀部,然後落地換另一隻腳作以上動作,連續交替彈跳。   ⑥步伐式(如泰拳步伐前後跳動):   動作要領:按拳擊基本步伐的要領作向前、向後、向左、或向右跳,每跳一次搖繩一圈。   ⑦雙飛式或三飛式:   動作要領:雙飛即跳起一次搖繩2次,三飛是跳起2次搖繩3次,要求兩腳合併,同時用腳前掌跳起,提臂收腹直腿,兩腳尖綳直,兩手腕瞬時間加速作2次或3次旋轉。   ⑧負重跳:   即上身穿上沙背心,或腰部帶上沙袋,還可用沙繃帶,只要能增加一點重量,不拘跳的形式進行跳動,這一類的跳是增加難度提高效果。   ⑨變速跳(好似變速跑):   在一個回合中(為三分鐘),分階段的快速與中速跳,這是符合拳擊比賽中回合需要的,為的是使生理和呼吸系統等方面適應回合要求,每個回合跳繩為600次左右。   要求,一個回合400次以上為及格,550次以上為良好,650次為優秀。   跳繩時必須注意:   ①跳繩時不要跳離地面過高,以繩能通過腳底為佳,落地必須要有緩衝,嚴禁用足跟著地,否則會震動大腦,影響健康。   ②跳後,兩足各組肌肉有酸痛等的正常現象,嚴禁用冷水沖洗,要用熱水洗或按摩,使肌肉放鬆,消除肌肉群的疲勞。   ③跳時呼吸必須用鼻以短快吸氣,呼氣要慢用嘴呼出。在快速跳繩前先吸一口量大的氣,隨後加快跳速,氣慢慢吐出,甚至氣即將吐完,再憋口氣,實在憋不住,放慢速度,隨後再吸氣,這樣不斷地交換是為了達到無氧訓練的目的,當休息一分鐘時,應進行深呼吸的調整。   9.體操   最後的練習項目是體操,在練習前或後均須進行,主要目的是強化身體各部位的筋肌功能,伸展筋骨,訓練後的體操動作宜放緩,使身體神經鬆弛,體內各部機能平靜,回復原狀。   體操項目有蹲跳、開胯、溜腿、搖頸、掌上壓等各項運動,其中以腹肌運動為主,與拳師的耐打能力有密切的關係。   泰國拳館的拳館,每日須作腹肌運動一百至二百次,以增強腹部抗打擊力。   60年代以前拳師之練習程序,一般均以空擊、打沙袋、對練為重點,輔助練法則有跳繩與過招。80年代後各武館即相繼大幅度加強摔跤訓練,同時有長方形皮靶出現,引靶協助拳師追擊焦點的訓練技術迅速發展,使新一代拳師韌度及組合技術、密度等全面強化,至今這兩項特殊練習法已成職業泰拳訓練絕不可缺少的項目。 三、當代泰國著名拳師的綜合訓練方法   下面介紹的,是70年代全泰國最強的兩名高手乃佛與威侖蓮的訓練方法與程序,供讀者作比較和參考。   「泰南彗星」乃佛是當代技藝最出色的拳師,曾無敵全泰,據其教練介紹,他自初出道以至聞名全國,均依照一套固定的練習程序,十年如一日。積極備戰,通常在賽期前約二十日開始,直到賽前一日休息。   (1)早上五點到六點練跑,從中速進行長跑。   (2)跑步10公里左右後,擇適當地點練腿功,蹬踏酸柑樹榦,以增腿力。   (3)回到拳館,與教練過招,練踢和蹬,以靈活敏捷為準,教練發出掃腿,乃佛後撤半步,以毛腿或膝招回擊。   (4)其後練體操,使身體堅強耐打,重點在於頸腱、腹肌。早餐之後自由活動,到下午3點在拳館內與其他拳師一起集中訓練。   練習之前接受適當熱身按摩,尤其以頸部、肩、臂、小腿肌肉為主。   (5)首先進行3回合空擊,輪流練高低踢腿與蹬腿,或接以膝擊,連環配合。然後休息一回合,作全身按摩,繼續練五回合活靶,全力以腿踢膝沖,一切近於實戰。每次休息時又進行按摩,其功效很好,可加速血液循環,消除疲勞。隨後練沙袋兩回合,主要練飛踢法,重複發左或右腿踢向沙袋。再練兩回合空擊,又再按摩。使肌肉放鬆,才洗澡休息。   每日實際練習時間,共12回合,這是平常練習程序。   在星期一、三、五,練習秩序有所變更,以五回合對打代替練靶。對打練習時,乃佛常選擇不同類型對手,如擅左、擅右、速攻或退戰等拳師,以磨練適應能力。他特別著重練閃避及防守技術,養成異常銳利的視覺反射神經,以及觀察敵人拳路之本領。   乃佛不喜歡跳繩和摔跤,但極重視與對手或教練過招,故屬於較「活」的練法,每次練習時間長達20分鐘。他在內圍戰時,能通過觀察敵肩膀的動態,預測對手膝攻的動作,以靈活身法切入破解,或從對手腋下脫出,反挾之用膝向其背部回擊。他最擅拭敵鉗制突圍,立即以各種招數反擊,其彈肩撞入手臂解圍一招,極具效率。   這位泰拳高手頭腦清醒、目光敏銳為其同伴拳手之冠,屢勝強大對手,與重擊手對陣,亦肆無忌憚。此點與其偏重過招極有關係。   同一時期的「萬年青」威倉蓮,年屆三十猶能高居拳壇頂尖高手地位,只因為他能夠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及長期艱苦訓練有關。他自14歲開始打拳謀生,到34歲退休,共224戰,只有3次被對手擊倒失敗。   威倉蓮的備戰程序內容大致如下:   空擊:4回合;打沙包:4回合;練靶:4回合(星期一、三、五則對打);過招:4回合。   此外,還跳繩20至30分鐘,在結束前作20分鐘的柔軟體操。每戰之前,必自我告誡,誓不與儕友胡混,酒則僅逢喜事時才喝一點點,更與女色絕緣,其高尚品行被拳壇中人視為模範。   泰拳師在國際性交流比賽中屢勝的原因,除在經驗、技術方面占明顯優勢外,其訓練方法顯然很有關係。頗值得研究的問題是:難道其他派別的武術家的訓練不夠誠懇?泰國拳師因為職業關係,練習固然嚴格,但不可忽視的是日本拳師重武士道精神,修鍊何嘗不刻苦喝積極,美國武師的體格、技術鍛煉,何嘗不高度科學化?   筆者認為關鍵是質與量的問題,量大而質不足,則徒勞無功。泰拳訓練方法的獨特之處,在專一為培養實戰本能,故一切都環繞著「戰」的主題而推進。反觀別派武術家的訓練,大部分健身有餘,善戰則不足,因此運動份量雖大或難度雖高,卻未必能真正提高訓練者的實戰能力,效果反不如泰拳實際。   泰國近代最著名的教練固鈴曾指出:「作為好拳師,必須經常對招,經常按摩,多練技術,堅持長跑。最重要者是斗心,壓倒對手,勇往直前的無敵精神。倘無百分之百的斗心,則難成大器。」 天下僚人把手握在一起,同心協力打造一個富饒的新壯族。2005-10-21 19:11:45 七匹狼馬甲 泰拳技擊-----掃踢幾乎所有的功夫專家們都聽說過兇猛的泰拳,都認為泰拳是一種種制敵有效、殺傷力強的搏鬥功夫,西方人也早就聽說過兇狠的泰拳,泰拳的職業比賽往往都是以其中一方使用兇狠的擰身踢將另一方踢倒在地而結束的。由此可知,在泰拳這一東南亞古老的功夫中,除了有迅猛的肘法、兇狠的膝技外,還有許多其它卓有實效的攻擊技法。 如果仔細注意一下各種功夫.你會發現擰身踢一類的技法幾乎每種功夫中都有,任何一種功夫的精華部分都必然有某些踢的技法。雖然街頭打架的人從沒有受過什麼正規的訓練,但打鬥時,他們幾乎是一有機會就會使用擰身踢。 當然,泰拳有自己獨特的擰身踢法。跟其它功夫中的踢相比,泰拳的擰身蹋兇猛迅速.貫透力強.被認為是極優秀的踢打技法,這些踢技並沒有什麼不可捉摸的神秘,幾十世紀的實戰證明,它只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身體技巧。 泰拳技擊: 功夫上力求精純的人對擰身踢有不少顧慮,近年來.許多東亞功夫高於們都喜歡用正面踢的招式,這只是由於與轉身蹋相比,正面踢來得比較快而且在武術錦標賽中更好用一些,但泰拳習練者們仍然很英明地保留下了這種古老而又有更大攻擊力的擰身蹋法,儘管這種踢法來得比較慢.會給對手留下防衛的時間.但練泰拳的人認為在這種踢法上下功大是非常值得的, 泰拳的打身踢有四個必不可少的步驟組成:擰胯,支撐腿軸轉,揮臂,小腿脛骨部位猛然踢出。有些擰身踢只有其中的一個兩個步驟,泰拳的擰身踢要發揮威力.這四個步驟缺一不可。 擰胯: 當一個學泰拳的人學習擰身踢時,他要先確定一個跟身高相差無幾的高度作為要踢的高度。為了迅速旋轉,後側腳的腳後跟先離地,偶爾也有前腳的腳後跟同時離地的情況,這樣就更便於全速擰胯。 多數教練都認為:為了增加擰身踢的力度,必須猛力擰胯。泰拳教練則既要求他的學生必須最大限度地猛力擰胯,擰轉的角度必須超過搏鬥雙方所站直線.身體要象陀螺一樣軸轉,又要求擰胯帶動大腿,大腿帶動小腿,使小腿象鞭子梢一樣抽打出去。 軸轉支撐腿:由於全力轉胯是泰拳必不可少的要求,所以支撐腿也必須軸轉且支撐腳的腳跟要轉到幾乎正對對手的方向,只有做到這一點,擰胯才能順暢有力.踢出去的腿才會更加迅猛。 為了便於轉動身體,練好這一招式,習練者的體重放在前腳掌上。傳統的體勢降低,腳掌牢牢地站在地面上的姿勢,會使腳無法全速旋轉,所以練習泰拳的擰身踢時,就要避免採用這種傳統站姿。 揮臂: 牛頓的運動力學第三定律指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道理也完全適用於泰拳的擰身踢,為了踢出之腿儘可能有最大的力量,就需要運用一些與擰胯方向相反的一些動作。在泰拳的這一種踢中,反向力就產生於反向揮臂。 比如,人要向前邁左腳,右臂自然就會向後擺。同樣,在擰身起左腳踢時,右臂就由原來的位置向下方斜著劃弧線擺動。這時的關鍵是要左於高抬,抬到距下頜只有幾寸的高度,以便於防衛其它可能襲向自己上體的攻擊,像其他功夫中要求的踢時手臂位置一樣,雙臂抬起,踢腿時揮動以反向抵消旋轉身體時的力量,保持身體平衡。 猛力踢出小腿: 泰拳擰身踢的另一個獨特之處,是小腿踢出後所使用的打擊面。秦拳專家說,其他功夫多採用的擊打面是腳背。如使用腳背有兩點不足:一是用腳背踢擊,就像是揮臂橫掃一樣,用力不小,力氣消氂更大。相反,用小腿前側踢對方時,就像用肘擊一樣,雖然打擊範圍縮小了,用力不大,但是威力更大。 如果對手稍稍後移幾寸,用腳背踢擊對手的招式.就威力盡失。面且,若只是腳趾擊住了對手,就很可能由於伸展過度而拉扭傷自己的腳踝。 泰拳手要學會使用小腿脛骨部位蹋擊。小腿正面部位堅硬少肉,是擰身擊打對於的有力武器。如踢擊對手的頭部、肋部、大腿等部位都很有威力。如果對方向前邁近了一點,那踢出去的小腿中部很好發揮威力了,如果對方向後略退了一些,足面部分就恰好起到打擊作用。 在練習時,如發現用小腿正面猛踢抄袋時太疼,可以使小腿微側.用小腿外側的肌肉部位擊打沙袋。 實際運用: 在練習泰拳的擰身蹋時,西方功夫專家們常常忽略的一個關健因素是基本的身體狀況。在對敵時,單*一兩次擰身踢是無法獲勝的。很可能開始的幾次踢都會被對方躲開或擋住。因此,良好的身體是取勝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有必要,在閃避開對手攻擊的同時,也可使用猛力的擰身踢,踢七次、八次……甚至更多次。 像你可能一連猛踢對方好多次一樣,對方也同樣可能會向你連環猛攻,所以除了一面練習各種招式外.還要有強有力的腰腹肌肉,才能對抗對手的進攻。 還有—個應該注意的是對手的身高。初練者常喜歡練習一種情況。即閃電般地高踢對手的頭部。但要明白,每個人的頭部—般都防護嚴密,特別是街頭打架時。 可是,如果對手對頭部的防護過於重視,那他身體部位就可能暴露出防護的薄弱部位。這時泰拳手就會擰身踢擊對手的肚子、軟肋等防護薄弱處,擊敗對手。 與棒球手的類似之處: 下面就泰拳的擰身踢等各種招式做一個簡單的分析,你不妨試一下,把肘部放在桌上,以防止大臂揮動,這時試著在上臂和肘部都不動的情況下用手扔一下棒球,你會發現,這樣使不出多少力氣來。這就跟比賽中一些高手們「機槍掃射」般的擰身踢—樣(來不及收腿,威力並不很大)。 另外,試著讓自己身體緊*住牆,保持身體不動,這時試著單*手臂的揮動去扔一棒球,你會發現這樣很難使出擲球所需的力量。這就跟自己在體前側的大腿帶動小腿踹對手一樣,不會使出多大踢勁。 還有,讓自已臀部緊*著牆,只許肩部稍動,這時試著單*臂和肩的稍動去扔棒球。這種情況,能用的力就比較大了,這就象用自己後側的腿擰身踢對手一樣,可以使出相當大的力氣了。 最後,試著按上面分析的道理去做,練習泰拳擰身踢時,使支撐腿充分軸轉起來,在起腿前先擰胯,學著像扔棒球那樣全身配合動作(他是先轉肩,帶動上臂,摧動小臂將球扔出的)。無論是棒球手還是泰拳習練,只要按這樣的道理去做,就會充分調動身體的全部力量.發出驚人的威力。 毫無疑問,泰拳的擰身踢有許多地方優於其他功夫的擰身踢。它不僅比其他功的踢力度大,而且效果更好,威力更大。願意提高自己踢技的功夫專家們會從泰拳的這種踢法中獲益的。世界搏擊家對泰拳的評論 泰拳在近30年來,逐漸受到世界各國搏擊家的注意和重視,其中有不少評論,可以從中體察到世界各國搏擊界對泰拳的觀感。  中國武術家李小龍稱泰拳就是唯戰論,其搏擊的完整體系、反樸歸真的技擊精華,是最全面自由,有效實戰之武術。 僑居加拿大的著名國術(白鶴派)教練**曾經這樣說過:「泰拳手那對腳的確犀利,被掃一下,即痛人心脾,那種痛法,是一種莫名其妙,令人冷汗直冒的疼痛。」 在美國傳授北少林拳名師黎雄,對泰拳推祟備至,稱其「肘膝並用,四肢全出,長距離拳腳用老後,肘撞膝頂隨來,令人顧上失下防不勝防,厲害之至。」 一馳名歐美華僑武師何漢邦,直言指出「很多不學無術的人批評泰國拳動作簡單,殊不知格鬥之道其動作重簡不重繁,貴精不貴多。泰拳的動作正是由無數動作中簡化出來的『真功夫』。他們或者不慣施展斷板、碎磚的『表演功夫』,但拳腳殺傷程度足可以打傷一個人,甚至打死人。而最為重要的,是他們日常練習的,就是如何在『實戰』中打倒對手。」1963年,日本極真會首席師傅黑崎健時四段在其著作《不死之力,不死之心》一書中說廣對於泰拳技術及拳師的根性深感驚異,空手道動作在實戰發揮時,相形死細,予入遲饅之感。空手道的踢技,在與經五百年不斷用腿的考驗所產生的泰式腿踢相比之下,其實效性頓見低劣。肘擊膝撞方面,泰拳運用自由自在,圓活洒脫。而空手道情況,因拘於「型」之束縛,失去應有的流暢和靈活性,組手的使用困難,真是虛有其表,令人失望。」上述的剖析和見解無疑極為透徹,反映出黑崎健時剛直不諱的性格。 名震今世的奇材,世界自由搏擊冠軍「噴射機」賓尼,在其自傳《格鬥技起緣》一書中,首次公開自己敗在泰拳師巴育腿下的感想,其言如下:「泰拳師拳腿組合與技術全面,確與我數月前對戰日本踢拳師不能相提並論。特別是肘膝攻擊技巧,真是天下一品。我受其攻打,苦於招架,是吾從事職業格鬥師以來初次敗北,是吾受創傷最深一戰,真心佩服巴育確是出色高手。」 儘管泰拳在國際間受到各種形式、程度的敵視和排斥,致使其發展路途艱辛,但泰拳實戰價值及魅力卻日漸受到重視。特別是真正嗜武的拳迷,在看過泰拳師在擂台上凌厲的拳腿和兇狠的肘膝功夫,無不心醉神迷。正如日本職業摔跤家杉山在實地觀看泰拳比賽後,敘述其感想:「真正厲害!令入吃驚,確是充滿緊張刺激味道,名不虛傳。泰拳師能打、踢、摔、拿,將全身化為武器。」 菲律賓的著名拳擊經理人沙利早在1957年時,就已察覺泰拳的魅力,他說:「泰國式的拳打腳踢甚至肘膝並用的拳法,如介紹到美國,必受到群眾歡迎。過去菲島次重量級冠軍艾斯奴沙至泰國時初採用西洋拳賽制,競所向無敵,其後改以泰國拳比賽時,則輕易被泰人踢倒,證明泰拳與西洋拳的完全不同,可見一斑。」  1984年英國的全歐羽量級職業空手道冠軍赫霍.布朗,擂台成績上掛,是具有8年經驗的高手,後轉拜名師學泰拳,他在接受《戰士》武術雜誌訪問時說道:「泰拳的原理與別的不同,例如,施踢的方法與傳統空手道完全不同,泰拳獨特訓練令我開眼界。」泰拳無可否認會給不少拳術派系和武術家帶來極大影響、甚至痛苦的衝擊,令親身經歷者的搏擊思想發生改變,不恥探求,尋找突破,並在新領域中成為一代名師者,大有人在。名揚國際武壇的荷蘭搏擊家湯.夏靈,從6歲開始習武,27歲創立「澤古力奇」拳館,3年後威震全歐,唯率師遠征泰國遭敗。當時,他心痛之餘,曾作以下剖白:「以12年時間心血,苦心修行,建立自信為世界最強的搏擊系統,名傳歐洲,不虞遭泰拳一擊即潰,瞬間全軍覆沒,使27年心血白費。」此位精神崇高的搏擊家,經失敗而領悟到擂台決勝的真理,結果得到更大成就。 在國際知名度極高的菲律賓武術高手依魯山度士,曾撰文如下:「在全球武術中,唯泰拳的科學性和技術水平,實在是世界武術中最高的,它的實戰策略、威力、耐勁均勝人一籌,因此,在國際性比武中所向無敵,觀看泰拳師練習真如活動之詩情。」泰拳掃踢之一------後中部橫掃踢一、技術要領: 1、格鬥式站立,前腳向前斜45度方向上一小步(腳尖顛起),重心前移; 2、前手臂與肘垂直護於身體側面,後手向起腿方向斜下擺的同時,後腿蹬地如同棍子一般以前脛骨(即 膝蓋以下腳腕以上,主要以腳腕以上10cm左右為最佳進攻武器)橫掃出(目標為對方的腰部,當接觸對方腰部的瞬間,翻膝向斜下方砍出)3、當掃踢之腳方落地,下擺之手應向前方伸直,以防對方*近進攻 ,同時扭腰帶動掃踢之腿向後收回,還原成格鬥式。 二、注意事項: 1、後掃踢時,支撐腳必須顛起,當脛骨接觸對方腰部的瞬間,必須斜下砍出,以增強穿透力; 2、橫掃踢時,大小腿必須伸直(如同木棍一般),腳背須綳直,進攻武器應是脛骨。 泰拳掃踢之二------前中部橫掃踢一、技術要領: 1、格鬥式站立,換步(前後兩腳交*換步雙腳顛起,後腳置於前,前腳向後,)而立,重心移到前腳(換步前的後腳); 2、前手臂(換步前的後手)與肘垂直護於身體側面,後手(換步前的前手)向起腿方向斜下擺的同時,後腿(換步前的前腿)蹬地如同棍子一般以前脛骨(即膝蓋以下腳腕以上,主要以腳腕以上10cm左右為最佳進攻武器)橫掃出(目標為對方的腰部,當接觸對方腰部的瞬間,翻膝向斜下方砍出)3、當掃踢之腳方落地,下擺之手應向前方伸直,以防對方*近進攻,同時扭腰帶動掃踢之腿收放至前面,還原成格鬥式。 二、注意事項: 1、拳掃踢時,換步應快,雙前腳掌應顛起,兩腳之間的距離不易太大,當脛骨接觸對方腰部的瞬間,必須斜下砍出,以增強穿透力; 2、橫掃踢時,大小腿必須伸直(如同木棍一般),腳背須綳直,進攻武器應是脛骨。 泰拳掃踢之三------後低掃踢一、技術要領: 1、格鬥式站立,重心向前斜移,前腳斜45度微跳; 2、前手臂與肘垂直護於身體側面,後手向起腿方向斜下擺的同時,後腿蹬地如同棍子一般以前脛骨(即 膝蓋以下腳腕以上,主要以腳腕以上10cm左右為最佳進攻武器)向對方大腿或小腿外側斜下砍出(直接 翻膝向斜下方砍出)3、當掃踢之腳方落地(也可旋轉一周,但不用),下擺之手應向前方伸直,以防對 方*近進攻,同時扭腰帶動掃踢之腿向後收回,還原成格鬥式。 二、注意事項: 1、後低掃踢時,須斜微跳,重心向斜傾倒,以脛骨斜下砍對方大(小)腿外側。 2、低掃踢時,作攻擊之腿脛骨(後腿)應先接觸對方大(小)腿,而後落前腳觸地。
推薦閱讀:

我今年三十歲女性 身體素質很差 從小體育沒及格過 能學泰拳嗎?
想學散打應該如何開始呢?
健康健身--健身泰拳
如何看待一龍二番戰戰勝播求?
為什麼我國不把泰拳巴西柔術這些作為體育課必學項目?

TAG:方法 | 古代 | 泰拳 | 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