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法藏《華嚴禪》第五十一參 彌勒菩薩(2)

《華嚴禪》第五十一參 彌勒菩薩(2)

善男子。如海有珠名普集眾寶。此珠若在。假使劫火焚燒世間。能令此海減於一滴。無有是處。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珠。亦復如是。住於菩薩大願海中。若常憶持不令退失。能壞菩薩一善根者。終無是處。若退其心。一切善法即皆散滅。善男子。如有摩尼名大光明。有以此珠瓔珞身者。映蔽一切寶莊嚴具。所有光明悉皆不現。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寶。亦復如是。瓔珞其身。映蔽一切二乘心寶。諸莊嚴具悉無光彩。善男子。如水清珠能清濁水。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珠。亦復如是。能清一切煩惱垢濁。善男子。譬如有人得住水寶。繫其身上入大海中不為水害。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住水妙寶。入於一切生死海中。終不沉沒。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龍寶珠持入龍宮。一切龍蛇不能為害。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大龍寶珠。入欲界中。煩惱龍蛇不能為害。善男子。譬如帝釋著摩尼冠。映蔽一切諸餘天眾。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著菩提心大願寶冠。超過一切三界眾生。善男子。譬如有人得如意珠。除滅一切貧窮之苦。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如意寶珠。遠離一切邪命怖畏。善男子。譬如有人得日精珠。持向日光而生於火。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智日寶珠。持向智光而生智火。善男子。譬如有人得月精珠。持向月光而生於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月精寶珠。持此心珠。鑒迴向光。而生一切善根願水。善男子。譬如龍王首戴如意摩尼寶冠。遠離一切怨敵怖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著菩提心大悲寶冠。遠離一切惡道諸難。善男子。如有寶珠名一切世間莊嚴藏。若有得者。令其所欲悉得充滿。而此寶珠無所損減。菩提心寶亦復如是。若有得者。令其所願悉得滿足。而菩提心無有損減。善男子。如轉輪王有摩尼寶。置於宮中。放大光明破一切暗。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菩提心大摩尼寶。住於欲界。放大智光。悉破諸趣無明黑暗。善男子。譬如帝青大摩尼寶。若有為此光明所觸即同其色。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寶。亦復如是。觀察諸法迴向善根。靡不即同菩提心色。善男子。如瑠璃寶於百千歲。處不淨中。不為臭穢之所染著。性本淨故。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寶。亦復如是。於百千劫住欲界中。不為欲界過患所染。猶如法界性清淨故。善男子。譬如有寶名淨光明。悉能映蔽一切寶色。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寶。亦復如是。悉能映蔽一切凡夫二乘功德。善男子。譬如有寶名為火焰。悉能除滅一切暗冥。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寶。亦復如是。能滅一切無知暗冥。善男子。譬如海中有無價寶。商人採得船載入城。諸餘摩尼百千萬種。光色價直無與等者。菩提心寶亦復如是。住於生死大海之中。菩薩摩訶薩。乘大願船。深心相續。載之來入解脫城中。二乘功德無能及者。善男子。如有寶珠名自在王。處閻浮洲。去日月輪四萬由旬。日月宮中所有莊嚴。其珠影現悉皆具足。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淨功德寶。亦復如是。住生死中照法界空。佛智日月。一切功德悉於中現。善男子。如有寶珠名自在王。日月光明所照之處。一切財寶衣服等物。所有價直悉不能及。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自在王寶。亦復如是。一切智光所照之處。三世所有天人二乘。漏無漏善一切功德。皆不能及。善男子。海中有寶名曰海藏。普現海中諸莊嚴事。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寶。亦復如是。普能顯現一切智海諸莊嚴事。善男子。譬如天上閻浮檀金。唯除心王大摩尼寶。餘無及者。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閻浮檀金。亦復如是。除一切智心王大寶。餘無及者。

彌勒大士又以二十種寶為喻,來說正法眼藏的見性境界,雖然這些寶物都是我們不熟悉的,但見性者可依其在自佛世界內的見地,明白彌勒菩薩到底在說什麼。

例如,「如有寶珠名自在王。處閻浮洲。去日月輪四萬由旬。日月宮中所有莊嚴。其珠影現悉皆具足。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淨功德寶。亦復如是。住生死中照法界空。佛智日月。一切功德悉於中現。」「日月輪」和「佛智日月」,表處於仰世界的光「藏」或法界空「藏」;「自在王寶珠」和「菩提心淨功德寶」,表處於復世界的「正眼」;「其珠影現悉皆具足」和「一切功德悉於中現」等,都表示「正法」。若人明白愣嚴經中修神咒剋期取證,在四七日內「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交光處承佛摩頂」的見性開悟境界,就懂得此處自在王寶珠反射日月宮莊嚴影像的密意了。簡言之,若人見到馬祖「日面佛、月面佛」的莊嚴影像,就自然明白彌勒此句的禪機了。若會得自在王寶珠反射日月宮的境界,其餘十九種寶物的玄機,也就全部破譯解碼了。

善男子。譬如有人善調龍法。於諸龍中而得自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善調龍法。於諸一切煩惱龍中。而得自在。善男子。譬如勇士被執鎧仗。一切怨敵無能降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被執菩提大心鎧仗。一切業惑諸惡怨敵。無能屈伏。善男子。譬如天上黑栴檀香。若燒一銖。其香普熏小千世界。三千世界滿中珍寶。所有價直皆不能及。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香。亦復如是。一念功德普熏法界。聲聞緣覺一切功德。皆所不及。善男子。如白栴檀若以塗身。悉能除滅一切熱惱。令其身心普得清涼。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香。亦復如是。能除一切虛妄分別貪恚痴等諸惑熱惱。令其具足智慧清涼。善男子。如須彌山。若有近者即同其色。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山。亦復如是。若有近者。悉得同其一切智色。善男子。譬如波利質多羅樹。其皮香氣。閻浮提中。若婆師迦。若薝蔔迦。若蘇摩那。如是等華所有香氣皆不能及。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樹。亦復如是。所發大願功德之香。一切二乘無漏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諸功德香悉不能及。善男子。譬如波利質多羅樹。雖未開華。應知即是無量諸華出生之處。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樹。亦復如是。雖未開發一切智華。應知即是無數天人眾菩提華所生之處。善男子。譬如波利質多羅華。一日熏衣。薝蔔迦華。婆利師華。蘇摩那華。雖千歲熏亦不能及。菩薩摩訶薩菩提心華。亦復如是。一生所熏諸功德香。普徹十方一切佛所。一切二乘無漏功德。百千劫熏所不能及。善男子。如海島中生椰子樹。根莖枝葉及以華果。一切眾生。恆取受用無時暫歇。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樹。亦復如是。始從發起悲願之心。乃至成佛。正法住世。常時利益一切世間。無有間歇。善男子。如有葯汁名訶宅迦。人或得之。以其一兩變千兩銅悉成真金。非千兩銅能變此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菩提心迴向智葯。普變一切業惑等法。悉使成於一切智相非業惑等。能變其心。

在此十喻中,有龍、香、樹、花、葯、須彌等喻,大多都是大家不熟悉的。下面舉一例余。「譬如有人善調龍法。於諸龍中而得自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善調龍法。於諸一切煩惱龍中。而得自在。」此句中,「有人」和「菩薩摩訶薩」表君者,「煩惱龍」表臣者,「善調龍法」和「得自在」都表君攝臣之「法」,此句屬君+法+臣的正法眼藏見性結構。若人會得禪宗祖師善拈拄杖或拂塵之法,就明白菩薩「善調龍法」了。

善男子。譬如小火隨所焚燒其焰轉熾。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火。亦復如是。隨所攀緣智焰增長。善男子。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其本一燈無減無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普然三世諸佛智燈。而其心燈無減無盡。善男子。譬如一燈入於闇室。百千年闇悉能破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入於眾生心室之內。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業煩惱種種闇障。悉能除盡。善男子。譬如燈炷隨其大小而發光明。若益膏油明終不絕。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大願為炷。光照法界。益大悲油。教化眾生。莊嚴國土。施作佛事無有休息。善男子。譬如他化自在天王冠閻浮檀真金天冠。欲界天子。諸莊嚴具皆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冠菩提心大願天冠。一切凡夫二乘功德。皆不能及。善男子。如師子王哮吼之時。師子兒聞皆增勇健。餘獸聞之即皆竄伏。佛師子王菩提心吼。應知亦爾。諸菩薩聞增長功德。有所得者聞皆退散。善男子。譬如有人以師子筋。而為樂絃。其音既奏餘絃悉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如來師子波羅蜜身菩提心筋。為法樂絃。其音既奏。一切五欲及以二乘諸功德絃。悉皆斷滅。善男子。譬如有人以牛羊等種種諸乳。假使積集盈於大海。以師子乳一滴投中。悉令變壞直過無礙。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如來師子菩提心乳。著無量劫業煩惱乳大海之中。悉令壞滅直過無礙。終不住於二乘解脫。善男子。譬如迦陵頻伽鳥。在卵[穀-禾+卵]中有大勢力。一切諸鳥所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生死[穀-禾+卵]。發菩提心所有大悲功德勢力。聲聞緣覺無能及者。善男子。如金翅鳥王子初始生時。目則明利飛則勁捷。一切諸鳥。雖久成長無能及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發菩提心為佛王子。智慧清淨。大悲勇勐。一切二乘。雖百千劫。久修道行所不能及。

此十喻有燈、王冠、獅子、金翅鳥等。禪宗語錄大多以「燈」命名,若會「楊岐燈盞明千古」機鋒語,以上四燈喻句就全明白了。下舉一例。「如師子王哮吼之時。師子兒聞皆增勇健。餘獸聞之即皆竄伏。佛師子王菩提心吼。應知亦爾。諸菩薩聞增長功德。有所得者聞皆退散。」「師子王」和「佛師子王」哮吼,表開示佛知見的從上佛祖意,「師子兒聞皆增勇健」和「諸菩薩聞增長功德」,表悟入佛知見的向上菩提路;師子王哮吼,對於菩薩師子兒就是「活人劍」,對於「有所得者」之「余獸」就是「殺人刀」,是故後者恐懼。大涅槃經云:「首愣嚴三昧者有五種名:一者首愣嚴三昧,二者般若波羅蜜,三者金剛三昧,四者師子吼三昧,五者佛性」。由此可見,獅子吼三昧也是眼見佛性的境界。

善男子。如有壯夫手執利矛刺堅密甲。直過無礙。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執菩提心銛利快矛。刺諸邪見隨眠密甲。悉能穿徹無有障礙。善男子。譬如摩訶那伽大力勇士。若奮威怒。於其額上必生瘡皰。瘡若未合。閻浮提中一切人民。無能制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起大悲。必定發於菩提之心。心未捨來。一切世間魔及魔民不能為害。善男子。譬如射師有諸弟子。雖未慣習其師技藝。然其智慧方便善巧。餘一切人所不能及。菩薩摩訶薩初始發心。亦復如是。雖未慣習一切智行。然其所有願智解欲。一切世間凡夫二乘。悉不能及。善男子。如人學射先安其足後習其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欲學如來一切智道。先當安住菩提之心。然後修行一切佛法。善男子。譬如幻師將作幻事。先當起意憶持幻法。然後所作悉得成就。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將起一切諸佛菩薩神通幻事。先當起意發菩提心。然後一切悉得成就。善男子。譬如幻術無色現色。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相。亦復如是。雖無有色不可覩見。然能普於十方法界。示現種種功德莊嚴。善男子。譬如貓狸纔見於鼠。鼠即入穴不敢復出。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亦復如是。暫以慧眼觀諸惑業。皆即竄匿不復出生。善男子。譬如有人著閻浮金莊嚴之具。映蔽一切皆如聚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著菩提心莊嚴之具。映蔽一切凡夫二乘功德莊嚴。悉無光色。善男子。如好磁石少分之力。即能吸壞諸鐵鉤鎖。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亦復如是。若起一念。悉能壞滅一切見欲無明鉤鎖。善男子。如有磁石。鐵若見之。即皆散去無留住者。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亦復如是。諸業煩惱二乘解脫。若暫見之即皆散滅。亦無住者。

此十句中,舉一例余。「譬如幻術無色現色。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相。亦復如是。雖無有色不可覩見。然能普於十方法界。示現種種功德莊嚴。」正法眼藏或自佛世界內的境界是無色現色、似有非有的境界。若人禪悟見性後,在自佛世界內能見到大乘佛經或宗門語錄中所說的諸多境界相,這就是「普於十方法界示現種種功德莊嚴」的「幻術現色」;但就自佛世界內幻現的幻人而言,實際上處於空無相無願的境界,無色無相可見;故說「幻術無色」現色、似有非有。

善男子。譬如有人善入大海。一切水族無能為害。假使入於摩竭魚口。亦不為彼之所吞噬。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發菩提心入生死海。諸業煩惱不能為害。假使入於聲聞緣覺實際法中。亦不為其之所留難。善男子。譬如有人飲甘露漿。一切諸物不能為害。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飲菩提心甘露法漿。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以具廣大悲願力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得安繕那葯以塗其目。雖行人間人所不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安繕那葯。能以方便入魔境界。一切眾魔所不能見。善男子。譬如有人依附於王。不畏餘人。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依菩提心大勢力王。不畏障蓋惡道之難。善男子。譬如有人住於水中。不畏火焚。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菩提心善根水中。不畏二乘解脫智火。善男子。譬如有人依倚勐將。即不怖畏一切怨敵。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依菩提心勇勐大將。不畏一切惡行怨敵。善男子。如釋天王執金剛杵。摧伏一切阿脩羅眾。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持菩提心金剛之杵。摧伏一切諸魔外道。善男子。譬如有人服延齡葯。長得充健不老不瘦。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服菩提心延齡之葯。於無數劫修菩薩行。心無疲厭亦無染著。善男子。譬如有人調和葯汁。必當先取好清淨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欲修菩薩一切行願。先當發起菩提之心。善男子。如人護身先護命根。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護持佛法亦當先護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有人命根若斷。不能利益父母宗親。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捨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眾生。不能成就諸佛功德。

此十一個比喻句一方面是禪機密語,另一方面說明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遠勝於二乘行者。

善男子。譬如大海無能壞者。菩提心海亦復如是。諸業煩惱二乘之心。所不能壞。善男子。譬如日光。星宿光明不能映蔽。菩提心日亦復如是。一切二乘無漏智光。所不能蔽。善男子。如王子初生即為大臣之所尊重。以種性自在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佛法中。發菩提心。即為耆宿久修梵行。聲聞緣覺所共尊重。以大悲自在故。善男子。譬如王子年雖幼稚。一切大臣皆悉敬禮。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初發心修菩薩行。二乘耆舊皆應敬禮。善男子。譬如王子雖於一切臣佐之中未得自在。已具王相。不與一切諸臣佐等。以生處尊勝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於一切業煩惱中未得自在。然已具足菩提之相。不與一切二乘齊等。以種性第一故。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妙寶。眼有翳故見為不淨。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寶。亦復如是。無智不信謂為不淨。善男子。譬如有葯為呪所持。若有眾生見聞同住。一切諸病皆得消滅。菩薩摩訶薩菩提心藥。亦復如是。一切善根。智慧方便。菩薩願智。共所攝持。若有眾生。見聞同住憶念之者。諸煩惱病悉得除滅。善男子。譬如有人常持甘露。其身畢竟不變不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常憶持菩提心露。令願智身畢竟不壞。善男子。如機關木人若無有楔。身即離散不能運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無菩提心行即分散。不能成就一切佛法。善男子。如轉輪王有沉香寶。名曰象藏。若燒此香。王四種兵悉騰虛空。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香。亦復如是。若發此意。即令菩薩一切善根。永出三界行如來智無為空中。

此段大意,究竟發起菩提心的菩薩,猶如王子、甘露等,遠比二乘人尊貴。此十句雖也是禪言密語,但是不太適合初參者參究,就不加拈提了。

善男子。譬如金剛唯從金剛處及金處生。非餘寶處生。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唯從大悲救護眾生金剛處。一切智智殊勝境界金處而生。非餘眾生善根處生。善男子。譬如有樹名曰無根。不從根生。而枝葉華果悉皆繁茂。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樹。亦復如是無根可得。而能長養一切智智神通大願。枝葉華果。扶疎蔭映。普覆世間。善男子。譬如金剛。非劣惡器及以破器所能容持。唯除全具上妙之器。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非下劣眾生慳嫉破戒。懈怠妄念無智器中所能容持。亦非退失殊勝志願散亂惡覺眾生器中所能容持。唯除菩薩深心寶器。善男子。譬如金剛能穿眾寶。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悉能穿徹一切法寶。善男子。譬如金剛能壞眾山。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悉能摧壞諸邪見山。善男子。譬如金剛雖破不全。一切眾寶猶不能及。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雖復志劣少有虧損。猶勝一切二乘功德。善男子。譬如金剛雖有損缺。猶能除滅一切貧窮。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雖有損缺不進諸行。猶能捨離一切生死。善男子。如小金剛悉能破壞一切諸物。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入少境界即破一切無知諸惑。善男子。譬如金剛非凡人所得。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非劣意眾生之所能得。善男子。譬如金剛不識寶人。不知其能不得其用。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不知法人。不了其能不得其用。善男子。譬如金剛無能銷滅。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一切諸法無能銷滅。善男子。如金剛杵。諸大力人皆不能持。唯除有大那羅延力。菩提之心亦復如是。一切二乘皆不能持。唯除菩薩廣大因緣堅固善力。善男子。譬如金剛一切諸物無能壞者。而能普壞一切諸物。然其體性無所損減。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普於三世無數劫中。教化眾生。修行苦行。聲聞緣覺所不能者。咸能作之。然其畢竟。無有疲厭亦無損壞。善男子。譬如金剛餘不能持。唯金剛地之所能持。菩提之心亦復如是。聲聞緣覺皆不能持。唯除趣向薩婆若者。善男子。如金剛器無有瑕缺用盛於水。永不滲漏而入於地。菩提心金剛器亦復如是。盛善根水。永不滲漏。令入諸趣。善男子。如金剛際能持大地不令墜沒。菩提之心亦復如是。能持菩薩一切行願。不令墜沒入於三界。善男子。譬如金剛久處水中不爛不濕。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於一切劫處在生死業惑水中。無壞無變。善男子。譬如金剛一切諸火不能燒然不能令熱。菩提之心亦復如是。一切生死諸煩惱火。不能燒然不能令熱。善男子。譬如三千世界之中金剛座上能持諸佛。坐於道場。降伏諸魔。成等正覺。非是餘座之所能持。菩提心座亦復如是。能持菩薩一切願行諸波羅蜜。諸忍諸地。迴向受記。修集菩提助道之法。供養諸佛。聞法受行。一切餘心所不能持。

此段有十七個金剛系列句,猶如彌勒大士的菩提心可表正法眼藏的要素或全體,此處的金剛亦復如是。因此在大涅槃經中,將金剛三昧視為眼見佛性的同義語。

例如,第一類表「藏」體。「譬如金剛,非劣惡器及以破器所能容持,唯除全具上妙之器」。第二類表「正法」。「如金剛杵,諸大力人皆不能持,唯除有大那羅延力」。第三類表「眼藏」,「譬如三千世界之中金剛座上能持諸佛。坐於道場。降伏諸魔。成等正覺。非是餘座之所能持」。

若人會得禪宗的「金剛圈」、「金剛王寶劍」和「金沙灘」,或會得玄沙祖的「金剛體」,上述句子的玄機密意就全明白了。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殊勝功德。若有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獲如是勝功德法。是故善男子。汝獲善利。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薩行。已得如是大功德故。善男子。如汝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善男子。汝可入此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中。周遍觀察。則能了知學菩薩行。學已成就無量功德。

應善財請無上大法,彌勒大士先以菩提心為題開示一句的小公案,好比法宴的開胃菜;然後再開示幾句組成的中型公案,好比法宴的涼盤;下面進入法界大樓閣,好比法宴的大菜。

「汝可入此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中」,表示能夠契入自佛世界或正法眼藏的見性境界。「周遍觀察」,表示能夠見性破初參、過重關、透牢關和明末後句,也就是能夠縱橫貫通法身句,從而大悟徹底。「則能了知學菩薩行」,表示對於成佛之道瞭然在胸,不再胡參亂學盲修瞎練了。「學已成就無量功德」,不僅在理體上親證到自佛世界或正法眼藏內本具的一切如來智慧德相,而且在事修上修學成就十波羅蜜四智圓明等無量功德。

爾時善財童子。恭敬右遶彌勒菩薩摩訶薩已。而白之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時彌勒菩薩。前詣樓閣。彈指出聲。其門即開。命善財入。善財心喜。入已還閉。

在法華經中,有世尊豎指開多寶塔門,還有世尊及十方分身佛現三大神力,其中就有舌至梵天、謦欬和彈指。禪宗云:彈指圓開八萬門,一超直入如來地。其意是,若人會得彌勒大士彈指開樓閣門一招,就契會千聖不傳的向上一路,便見性成佛道,但不是圓滿成佛。若真識得彌勒彈指開門,就明白法華如來三神力的玄機了。下面舉出祖師禪公案一則,讓我們來共同體究彌勒此招的玄機。

「資福彈指」公案。資福如寶禪師,問:「如何是一路涅槃門?」師彈指一聲,又展開兩手。(《五燈會元》卷9)

資福如寶是溈仰宗禪師,乃西塔光穆禪師的法嗣。學人問:如何是一路涅槃門?這是問千聖不傳的向上一路之事。資福先彈指一聲,表向上成佛路,然後展開兩手,表諸佛涅槃門。若人會得此案,就明白彌勒大士彈指開啟樓閣門戶的玄機了。但是,這僅是禪門頓悟入初關的境界,下面就是過重關、透牢關和末後句的見性境界了。

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於虛空。阿僧祇寶以為其地。阿僧祇宮殿。阿僧祇門闥。阿僧祇窓牖。阿僧祇階陛。阿僧祇欄楯。阿僧祇道路。皆七寶成。阿僧祇幡。阿僧祇幢。阿僧祇蓋。周迴間列。阿僧祇眾寶瓔珞。阿僧祇真珠瓔珞。阿僧祇赤真珠瓔珞。阿僧祇師子珠瓔珞。處處垂下。阿僧祇半月。阿僧祇繒帶。阿僧祇寶網以為嚴飾。阿僧祇寶鐸風動成音。散阿僧祇天諸雜華。懸阿僧祇天寶鬘帶。嚴阿僧祇眾寶香爐。雨阿僧祇細末金屑。懸阿僧祇寶鏡。然阿僧祇寶燈。布阿僧祇寶衣。列阿僧祇寶帳。設阿僧祇寶坐。阿僧祇寶繒以敷座上。阿僧祇閻浮檀金童女像。阿僧祇雜寶諸形像。阿僧祇妙寶菩薩像。處處充遍。阿僧祇眾鳥出和雅音。阿僧祇寶優鉢羅華。阿僧祇寶波頭摩華。阿僧祇寶拘物頭華。阿僧祇寶芬陀利華。以為莊嚴。阿僧祇寶樹次第行列。阿僧祇摩尼寶放大光明。如是等無量阿僧祇諸莊嚴具。以為莊嚴。又見其中。有無量百千諸妙樓閣。一一嚴飾悉如上說。廣博嚴麗。皆同虛空。不相障礙亦無雜亂。善財童子。於一處中見一切處。一切諸處悉如是見。

此大樓閣名為「毘盧遮那莊嚴藏」,其實就是華藏世界法界閣,集中體現此品經名「入法界品」的精髓。此大樓閣是華藏世界海的全息投影與多維微縮,因此將本經「世界成就品」和「華藏世界品」的精華,都提煉概括在內。下面將這二品經中與樓閣景觀相關的內容摘要如下,便於讀者對照參究。

在「世界成就品」中,普賢菩薩說,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所依住。所謂。或依一切莊嚴住。或依虛空住。或依一切寶光明住。世界海,有種種差別形相。所謂。或如樹形。或如華形。或如宮殿形。或如眾生形。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應知世界海。有種種體。所謂。或以一切寶莊嚴為體。或以一寶種種莊嚴為體。或以種種香為體。或以一切寶影像為體。或以一切莊嚴所示現為體。或以一念心。普示現境界為體。或以菩薩形寶為體。

在「華藏世界品」中,普賢菩薩說,世界海有種種差別形相,或作樓閣形。或作蓮華形。或作眾生身形。或作種種珠網形。或作一切門闥形。或作諸莊嚴具形。如是等。

筆者在前四十參的解說過程中,反覆引用上述二品經的有關內容,一再提醒讀者:不要將這些僅視為對於外部宇宙的描述,要藉此反觀內照我們身內的自佛世界,從而契入正法眼藏的見性開悟境界。本段所說的眾多境界,無一不是禪機密語,是對前四十參有關內容的總結概括。

本段結尾處說,「又見其中。有無量百千諸妙樓閣。一一嚴飾悉如上說。廣博嚴麗。皆同虛空。不相障礙亦無雜亂。善財童子。於一處中見一切處。一切諸處悉如是見。」也就是說,大樓閣內又有無量樓閣,每個樓閣內都具無量阿僧祇莊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以此顯示自佛世界內重重無盡的境界。

爾時善財童子。見毘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如是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生大歡喜。踴躍無量。身心柔軟。離一切想。除一切障。滅一切惑。所見不忘。所聞能憶。所思不亂。入於無礙解脫之門。普運其心。普見一切。普申敬禮。纔始稽首。以彌勒菩薩威神之力。自見其身。遍在一切諸樓閣中。具見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

此段的禪意是,善財見到身外大樓閣後,馬上將此一切會歸於本身的正法眼藏的佛性,反觀內照身內的自佛世界,「入於無礙解脫之門」。接著在自性彌勒的威神攝受加持下,「具見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善財「離一切想,除一切障,滅一切惑」,才進入上述甚深的眼見佛性境界,為何是如此呢?

本經「如來出現品」雲,世尊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後無限感嘆地說:「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淨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此處佛說「永離妄想執著」或「離妄想」,是發現自身內自佛世界之見性開悟境界的前提。大家可能會提出疑問,若人「永離妄想執著」,至少是四果阿羅漢或八地菩薩的境界,如果見性開悟的前提是「永離妄想執著」或「離妄想」,古代開悟禪師具有八地以上境界的似乎非常罕見。再者世尊在靈山付法會上說,宗門見性開悟是「凡夫成佛」的法門;還有慧能大師說:「慧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遇境心數起,菩提恁么長」,這些又如何會通呢?大家要注意幾點:

其一,不是在禪定中,將意識心修鍊到無妄想無執著的境界,就明心見性開悟了。六祖大師此偈就是批評卧輪禪師的這種錯誤知見而說的。

其二,參禪時要去除妄想,用七轉識集中心力找到身心內似有妄想執著實無妄想執著、似見聞非見聞之處,就是愣嚴經所說的「見猶非見」和「知見無見」的境界,就發現正法眼藏或自佛世界了,此時以意識心進入禪定時,一般仍會有妄想。六祖的上偈就是說「似有妄想執著」的處於臣位者的見性境界,六祖又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六祖的無念無相無住,是說自佛世界內自性佛菩薩或自性行者實無妄想執著乃至無智亦無得的境界。六祖的「於相而離相」和「於念而無念」,就是自佛世界內似有妄想執著實無妄想執著、似見聞非見聞的不二見性境界。以上善財童子的境界以及世尊大徹大悟後開示的開悟要訣,都是說檢驗見性開悟與否的果地境界,而非參禪欲開悟者因地的入門方法,大家一定要搞清楚這個問題。但是話又說回來,在未見性開悟前,是不可能真正弄明白此事的。

所謂或見彌勒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如是名字。如是種族。如是善友之所開悟。令其種植如是善根。住如是壽。在如是劫。值如是佛。處於如是莊嚴剎土。修如是行。發如是願。彼諸如來如是眾會。如是壽命。經爾許時。親近供養。悉皆明見。或見彌勒最初證得慈心三昧。從是已來。號為慈氏。或見彌勒修諸妙行。成滿一切諸波羅蜜。或見得忍。或見住地。或見成就清淨國土。或見護持如來正教。為大法師。得無生忍。某時某處。某如來所。受於無上菩提之記。

此段說善財見到彌勒菩薩無量劫來修行菩薩道的無量境界。見此諸境界有二種方式:一是以大菩薩的宿命通智,此是加修禪定神通的境界,非我們所能契入的;二是善財在本身的自佛世界內,見到此諸境界,這是見性者的微密觀行所見,見性開悟者遲早都能部分或全部契入。若人悟入千聖不傳的向上一路,就明白本段是怎麼回事了。

或見彌勒為轉輪王勸諸眾生。住十善道。或為護世饒益眾生。或為釋天呵責五欲。或為焰摩天王讚不放逸。或為兜率天王稱歎一生菩薩功德。或為化樂天王。為諸天眾。現諸菩薩。變化莊嚴。或為他化自在天王。為諸天眾演說一切諸佛之法。或作魔王說一切法皆悉無常。或為梵王說諸禪定無量喜樂。或為阿脩羅王入大智海。了法如幻。為其眾會常演說法。斷除一切憍慢醉傲。或復見其處閻羅界放大光明救地獄苦。或見在於餓鬼之處。施諸飲食濟彼飢渴。或見在於畜生之道。種種方便調伏眾生。或復見為護世天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忉利天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焰摩天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兜率天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化樂天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他化自在天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大梵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龍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夜叉羅剎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乾闥婆緊那羅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阿脩羅陀那婆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迦樓羅摩睺羅伽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其餘一切人非人等眾會說法。或復見為聲聞眾會說法。或復見為緣覺眾會說法。或復見為初發心乃至一生所繫已灌頂者諸菩薩眾。而演說法。或見讚說初地乃至十地所有功德。或見讚說滿足一切諸波羅蜜。或見讚說入諸忍門。或見讚說諸大三昧門。或見讚說甚深解脫門。或見讚說諸禪三昧神通境界。或見讚說諸菩薩行。或見讚說諸大誓願。或見與諸同行菩薩。讚說世間資生工巧種種方便利眾生事。

此段的禪意是,彌勒大士處於君位或主位,為九法界各類有情眾生說法,加持攝受處於臣位的眾生離苦得樂、趣向菩提。若人會得愣嚴經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的禪機,就明白本段的密意了。

或見與諸一生菩薩。讚說一切佛灌頂門。或見彌勒於百千年。經行讀誦書寫經卷。勤求觀察為眾說法。或入諸禪四無量心。或入遍處及諸解脫。或入三昧以方便力現諸神變。或見諸菩薩入變化三昧。各於其身一一毛孔。出於一切變化身雲。或見出天眾身雲。或見出龍眾身雲。或見出夜叉乾闥婆緊那羅阿脩羅迦樓羅摩睺羅伽。釋梵護世轉輪聖王小王王子大臣官屬長者居士身雲。或見出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如來身雲。或見出一切眾生身雲。或見出妙音讚諸菩薩種種法門。所謂讚說菩提心功德門。讚說檀波羅蜜乃至智波羅蜜功德門。讚說諸攝諸禪。諸無量心。及諸三昧。三摩鉢底。諸通諸明。總持辯才。諸諦諸智。止觀解脫。諸緣諸依。諸說法門。讚說念處正勤。神足根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諸聲聞乘。諸獨覺乘。諸菩薩乘。諸地諸忍。諸行諸願。如是等一切諸功德門。或復於中。見諸如來大眾圍遶。亦見其佛生處種姓身形壽命。剎劫名號。說法利益。教住久近。乃至所有道場眾會。種種不同。悉皆明見。

本段說,彌勒菩薩行向上成佛道,入無量三昧門,現諸多身雲,讚歎無量法門。總表悟入佛知見的向上一路,也就是愣嚴經所說的「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愣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

又復於彼莊嚴藏內諸樓閣中。見一樓閣高廣嚴飾最上無比。於中悉見三千世界百億四天下百億兜率陀天。一一皆有彌勒菩薩。降神誕生。釋梵天王。捧持頂戴。遊行七步。觀察十方。大師子吼。現為童子。居處宮殿。遊戲園苑。為一切智。出家苦行。示受乳糜。往詣道場。降伏諸魔。成等正覺。觀菩提樹。梵王勸請。轉正法輪。昇天宮殿。而演說法。劫數壽量。眾會莊嚴。所淨國土。所修行願。教化成熟眾生方便。分布舍利。住持教法。皆悉不同。爾時善財。自見其身。在彼一切諸如來所。亦見於彼一切眾會一切佛事。憶持不忘。通達無礙。

此段說,彌勒大士現大神變,在樓閣內現出重重無盡的八相成道的勝境。善財見到此諸神變的同時,亦見本身自佛世界的法界閣內,自己現身為自性童子,追隨自性彌勒修學,對此諸見性境界微密觀照得清晰瞭然。在上篇十迴向品中舉唱了「玄沙威光」公案,玄沙祖師說,「諸佛成道成果,接物利生,莫非盡承汝威光」,玄沙所說的「金剛體」「圓成威光」,其實就是彌勒所說的「毘盧遮那莊嚴藏樓閣」。

復聞一切諸樓閣內。寶網鈴鐸及諸樂器。皆悉演暢不可思議微妙法音。說種種法。所謂或說菩薩發菩提心。或說修行波羅蜜行。或說諸願。或說諸地。或說恭敬供養如來。或說莊嚴諸佛國土。或說諸佛說法差別。如上所說一切佛法。悉聞其音敷暢辯了。又聞某處。有某菩薩。聞某法門。某善知識之所勸導發菩提心。於某劫某剎。某如來所。某大眾中。聞於某佛如是功德。發如是心。起如是願。種於如是廣大善根。經若干劫。修菩薩行。於爾許時。當成正覺。如是名號。如是壽量。如是國土。具足莊嚴。滿如是願。化如是眾。如是聲聞菩薩眾會。般涅槃後。正法住世。經爾許劫。利益如是無量眾生。或聞某處。有某菩薩。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習如是諸波羅蜜。或聞某處。有某菩薩。為求法故。棄捨王位及諸珍寶。妻子眷屬手足頭目。一切身分皆無所吝。或聞某處。有某菩薩。守護如來所說正法。為大法師。廣行法施。建法幢。吹法螺。擊法鼓。雨法雨。造佛塔廟。作佛形像。施諸眾生一切樂具。或聞某處。有某如來。於某劫中。成等正覺。如是國土。如是眾會。如是壽命。說如是法。滿如是願。教化如是無量眾生。善財童子。聞如是等不可思議微妙法音。身心歡喜。柔軟悅澤。即得無量諸總持門。諸辯才門。諸禪諸忍。諸願諸度。諸通諸明。及諸解脫。諸三昧門。

此段先說「寶網鈴鐸及諸樂器」無情說法的境界,然後善財敘述其在大樓閣內,聞到諸菩薩從初發菩提心,修行菩薩道,乃至八相成佛的種種境界,其實也是他在自佛世界內見聞的境界。善財聞上述法音,得無量總持門三昧門等。

又見一切諸寶鏡中種種形像。所謂或見諸佛眾會道場。或見菩薩眾會道場。或見聲聞眾會道場。或見緣覺眾會道場。或見淨世界。或見不淨世界。或見淨不淨世界。或見不淨淨世界。或見有佛世界。或見無佛世界。或見小世界。或見中世界。或見大世界。或見因陀羅網世界。或見覆世界。或見仰世界。或見平坦世界。或見地獄畜生餓鬼所住世界。或見天人充滿世界。於如是等諸世界中。見有無數大菩薩眾。或行或坐。作諸事業。或起大悲憐愍眾生。或造諸論利益世間。或受或持。或書或誦。或問或答。三時懺悔。迴向發願。

本段禪機要點有二處:

第一,諸寶鏡中現聖賢道場的種種形像。下面舉出祖師禪公案一則,讓我們來共同對照體究。

「雪峰古鏡」公案。玄沙師備宗一禪師。雪峰上堂:「要會此事,猶如古鏡當台,胡來胡現,漢來漢現.」……雪峰曰:「世界闊一尺,古鏡闊一尺。世界闊一丈,古鏡闊一丈。」師指火爐曰:「火爐闊多少?」峰曰:「如古鏡闊。」師曰:「老和尚腳跟未點地在。」(《五燈會元》卷7)

雪峰祖師上堂開示說:要會千聖不傳的見性開悟一事,猶如大圓古鏡當台,胡人來了,鏡中顯現胡人;漢人來了,鏡中顯現漢人。雪峰又說:世界闊一尺,古鏡闊一尺。世界闊一丈,古鏡闊一丈。意即古鏡與世界的大小相應,故能完全地折射世界的影像。

玄沙禪師為點化同門師兄弟,出眾指著火爐問:火爐闊多少?雪峰說:火爐如同古鏡一樣大小。若人識得火爐,就識得古鏡,也就會得自佛世界開悟了。玄沙禪師故意偏中說正,說:老和尚腳跟未點地在。其意並非說,雪峰祖師說火爐如同古鏡闊的見地尚未徹悟祖師禪,而是說火爐或古鏡都顯現處於仰世界或君位的本來人最初句的境界,尚未涉及處於復世界或臣位的末後句境界,但雪峰祖的腳跟未離地前,此腳跟不正表示處於復世界的「正眼」嗎?若人會得「雪峰古鏡」公案,就明白此參寶鏡現聖賢道場的玄機了。為避免後人誤會玄沙祖師的偏中說正語,千年後末學續貂作頌曰:

雪峰腳跟未點地,因上如來法空座。

法子文偃開雲門,玄沙地藏生法眼。

腳下兒孫接踵來,此為腳跟離地意。

第二,善財見到各類世界。本經「初發心功德品」說,「發菩提心,為了知十方世界故。發菩提心,所謂:欲了知妙世界,即是麁世界。麁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穢世界,即是淨世界。淨世界,即是穢世界。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別性。……欲以一念心,盡知一切廣大世界而無障礙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換言之,究竟發起實相菩提心者,即是見性開悟者,必然了知諸多世界的妙粗、仰復、大小、凈穢不二性。

下面以本經此參「或見淨世界,或見不淨世界,或見淨不淨世界,或見不淨淨世界」為例來分析。在自佛世界內,「淨世界」一般就是妙世界、仰世界;「不淨世界」(即穢世界)一般指粗世界、復世界;「見淨不淨世界」指凈世界趨於穢世界,以人為喻,就是君趨臣;「見不淨淨世界」指穢世界趨於凈世界,以人為喻,就是臣趨君。此諸分別都是夢幻影像,依自佛世界內自性佛菩薩或自性行者的境界來看,妙粗、仰復、大小、凈穢實無分別,具有中道不二性,佛菩薩只是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罷了。

此諸世界的分別,是如來禪的重要特色之一;在祖師禪中,只是以籠統的「境」來表示,如臨濟人境四料簡,或以具體的情境敘述來表示。

又見一切諸寶柱中。放摩尼王大光明網。或青或黃。或赤或白。或玻瓈色。或水精色。或帝青色。或虹霓色。或閻浮檀金色。或作一切諸光明色。又見彼閻浮檀金童女。及眾寶像。或以其手而執華雲。或執衣雲。或執幢幡。或執鬘蓋。或持種種塗香末香。或持上妙摩尼寶網。或垂金鎖。或掛瓔珞。或舉其臂捧莊嚴具。或低其首垂摩尼冠。曲躬瞻仰目不暫捨。又見彼真珠瓔珞。常出香水。具八功德。瑠璃瓔珞百千光明。同時照耀。幢幡網蓋如是等物。一切皆以眾寶莊嚴。又復見彼優鉢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各各生於無量諸華。或大一手。或長一肘。或復縱廣猶如車輪。一一華中。皆悉示現種種色像。以為嚴飾。所謂男色像女色像。童男色像。童女色像。釋梵護世。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如是一切眾生色像。皆悉合掌曲躬禮敬。亦見如來結跏趺坐。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又復見彼淨瑠璃地一一步間。現不思議種種色像。所謂世界色像。菩薩色像。如來色像。及諸樓閣莊嚴色像。又於寶樹枝葉華果。一一事中。悉見種種半身色像。所謂佛半身色像。菩薩半身色像。天龍夜叉。乃至護世。轉輪聖王。小王王子。大臣官長。及以四眾半身色像。其諸色像。或執華鬘。或執瓔珞。或持一切諸莊嚴具。或有曲躬合掌禮敬。一心瞻仰目不暫捨。或有讚歎。或入三昧。其身悉以相好莊嚴。普放種種諸色光明。所謂金色光明。銀色光明。珊瑚色光明。兜沙羅色光明。帝青色光明。毘盧遮那寶色光明。一切眾寶色光明。瞻波迦華色光明。

本段敘述五種見性境界:

一是「諸寶柱中,放摩尼王大光明網」及各色寶光明。學人問:「動是法王苗,寂是法王根,如何是法王?」長沙招賢祖師指露柱曰:「何不問大士?」若人會得禪宗的「露柱」機鋒句,就明白此處的「寶柱」了。

二是「閻浮檀金童女及眾寶像」,持諸莊嚴具。三是各色寶蓮華,皆悉示現種種色像。四是「復見彼淨瑠璃地一一步間,現不思議種種色像」。

五是「又於寶樹枝葉華果,悉見種種半身色像」。這些既是彌勒大士在樓閣內顯現的大神變,也是我們每人自佛世界內的如幻見性境界。

又見諸樓閣半月像中。出阿僧祇日月星宿種種光明。普照十方。又見諸樓閣周迴四壁。一一步內。一切眾寶以為莊嚴。一一寶中皆現彌勒曩劫修行。菩薩道時。或施頭目。或施手足。脣舌牙齒。耳鼻血肉。皮膚骨髓。乃至爪髮。如是一切悉皆能捨。妻妾男女。城邑聚落。國土王位。隨其所須盡皆施與。處牢獄者令得出離。被繫縛者使其解脫。有疾病者為其救療。入邪徑者示其正道。或為船師令度大海。或為馬王救護惡難。或為大仙善說諸論。或為輪王勸修十善。或為醫王善療眾病。或孝順父母。或親近善友。或作聲聞。或作緣覺。或作菩薩。或作如來。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或為法師奉行佛教。受持讀誦。如理思惟。立佛支提。作佛形像。若自供養。若勸於他。塗香散華。恭敬禮拜。如是等事相續不絕。或見坐於師子之座。廣演說法。勸諸眾生。安住十善。一心歸向佛法僧寶。受持五戒及八齋戒。出家聽法。受持讀誦。如理修行。乃至見於彌勒菩薩。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劫。修行諸度一切色像。又見彌勒曾所承事諸善知識。悉以一切功德莊嚴。亦見彌勒在彼一一善知識所。親近供養受行其教。乃至住於灌頂之地。時諸知識。告善財言。善來童子。汝觀此菩薩不思議事。莫生疲厭。

此段禪機要點有二處:

第一,簡說半月像出各種光明。筆者出幾個見性考題,其一、見到此半月時,是否能見到彼半月?其二、半月的各種光從何處出,從半月的半圓邊,或是半月的直邊,或是其他地方?其三、此半月光與下面樓閣四壁顯現的影像有無關係,為什麼?若人自己以為見性開悟了,但對於上述考題不明所以,恐怕腳跟未穩當在。

第二,詳說樓閣周迴四壁顯現出彌勒大士無量劫的菩薩本事,見性者觀此境界彷佛看現代360度的球幕立體電影一般。概括而言,彌勒菩薩因地行,既有悟入佛知見的向上菩提行,又有開示佛知見的從上佛祖意以及向下慈悲度生行。

爾時善財童子。得不忘失憶念力故。得見十方清淨眼故。得善觀察無礙智故。得諸菩薩自在智故。得諸菩薩已。入智地廣大解故。於一切樓閣一一物中。悉見如是及餘無量不可思議自在境界諸莊嚴事。

從本段起,將講述善財童子在彌勒大士攝受下,如何契入夢幻影像觀的甚深見性境界,總共有十個「譬如」句。金剛經結尾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大多數學佛人,都用意識心作無常苦空觀,認為就可交差了,若作此解是小乘法的不了義。其實,金剛經此偈的究竟了義,就是見性大悟成片的境界,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善財菩薩是如何作金剛「如是觀」的。

作金剛如是觀的前提是:

第一,「得見十方清淨眼故」,即具有宗門「頂門眼」或教下「法眼」,亦是法華經的父母所生「清凈肉眼」。

第二,「得善觀察無礙智故」和「得不忘失憶念力故」,即以清凈六根得妙觀察智,通透正法眼藏內的見性境界。

第三,「於一切樓閣一一物中,悉見如是及餘無量不可思議自在境界諸莊嚴事」,這是見性開悟後發現自佛世界原來是十方世界的全息縮影,也就是說悟見自身內的法界樓閣。

第四,「得諸菩薩自在智故,入智地廣大解故」,即以平等性智的般若中道觀,體會似見聞非見聞的真空妙有不二觀。總之,若不具明心見性開悟的證量,就很難作金剛如是觀。

譬如有人。於睡夢中。見種種物。所謂城邑聚落。宮殿園苑。山林河池。衣服飲食。乃至一切資生之具。或見自身父母兄弟。內外親屬。或見大海須彌山王。乃至一切諸天宮殿。閻浮提等四天下事。或見其身形量廣大百千由旬。房舍衣服悉皆相稱。謂於晝日經無量時不眠不寢受諸安樂。從睡覺已乃知是夢。而能明記所見之事。善財童子亦復如是。以彌勒菩薩力所持故。知三界法皆如夢故。滅諸眾生狹劣想故。得無障礙廣大解故。住諸菩薩勝境界故。入不思議方便智故。能見如是自在境界。

第一如夢觀。在自佛世界內,處於復世界臣位者似乎睡眼惺忪向上所見的善境界。「或見其身形量廣大百千由旬,房舍衣服悉皆相稱」,這是善財高著眼見到處於仰世界君位人的境界。無量壽經云:「佛告阿難。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瓔珞。諸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無量壽經此句就是說的這種境界。法華經內「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也是說這種見性境界。下面舉出祖師禪公案一則,大家來對照體究。

「雪峰寐語」公案。雪峰義存祖師。僧問:「如何是佛?」祖師曰:「寐語作甚麽!」(《五燈會元》卷7)

在第四十參瞿波釋種女中,己舉過此案,內容比這兒詳細,在此複習一下。學僧問:如何是佛?其意是問,如何才能見到天真佛或本來人的面目。雪峰祖師對僧說:你夢想作什麼呀?祖師的真實意趣是,你問本來人的最初句,我就直截指示出過重關「法眼」句的入手著眼處吧;因為自佛世界內處於臣位的自性行者,發疑提問時的表情恰好像小孩夢中囈語一般,故祖師作如是說。若人會得祖師的所說的「寐語」,就具備參禪的法眼,往上就能看見此段經文所說的種種情景,此處善財的睡夢觀如同第四十參中妙德「童女暫時假寐,夢見其佛」的見性境界,不過善財此處微密觀行的深度廣度遠勝於前面的妙德童女。正如愣嚴經所云:「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若人會得此案,才能領會善財如夢觀的見性境界。

譬如有人將欲命終。見隨其業。所受報相。行惡業者。見於地獄畜生餓鬼。所有一切眾苦境界。或見獄卒手持兵仗。或瞋或罵。囚執將去。亦聞號叫悲歎之聲。或見灰河。或見鑊湯。或見刀山。或見劍樹。種種逼迫受諸苦惱。作善業者。即見一切諸天宮殿。無量天眾天諸采女。種種衣服。具足莊嚴。宮殿園林。盡皆妙好。身雖未死。而由業力見如是事。善財童子亦復如是。以菩薩業不思議力。得見一切莊嚴境界。

第二臨終觀。禪宗有時將臨終之時,稱為眼光落地之時,眼光往下落地的位置,顯然是處於復世界或臣位的位置。行惡業者,見到三惡道乃至地獄的種種境界。作善業者,即見天宮彩女等美妙境界。此臨終觀,重點是體會美妙世界即粗惡世界不二的見性境界。

下面再舉出一則祖師禪公案,讓大家來對照參究。

「灌州地獄」公案。灌州羅漢和尚,僧問:「如何是佛?」師曰:「牛頭阿旁。」曰:「如何是法?」師曰:「劍樹刀山。」(《五燈會元》卷15)

灌州羅漢是雲門宗禪師,乃香林遠禪師的法嗣。學僧問:如何是本來天真佛?灌州禪師竟然答道:就在「牛頭阿旁」上會取。又問:如何是禪門所說的法呢?灌州說:就在「劍樹刀山」上會取。在禪門中關於「牛」的公案數不勝數,在第十七參中拈提過善財登刀山的禪機,舉唱過「廣教殺人」和「白雲地獄」二公案。若人會得這些公案的禪機,就明白本參此段的如來禪密意了。

譬如有人為鬼所持。見種種事。隨其所問。悉皆能答。善財童子亦復如是。菩薩智慧之所持故。見彼一切諸莊嚴事。若有問者。靡不能答。

第三鬼持觀。此段主要體會禪宗問在答處、答在問處的禪機,契入啐啄同時、問答回互的見性境界。

譬如有人為龍所持。自謂是龍。入於龍宮。於少時間。自謂已經日月年載。善財童子亦復如是。以住菩薩智慧想故。彌勒菩薩所加持故。於少時間謂無量劫。

第四龍持觀。主要體會時間長短的相對論。本經「壽量品」云:「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極樂世界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為一日一夜。」此剎一劫等於彼剎一天,經文列舉九次較量。在自佛世界內,通常來說,仰世界的短時,等於復世界的長時,故有四王天一日等於閻浮提五十年之說。善財體會的是一剎那等於無量劫的見性境界。

譬如梵宮名莊嚴藏。於中悉見三千世界一切諸物。不相雜亂。善財童子亦復如是。於樓觀中。普見一切莊嚴境界。種種差別不相雜亂。

第五梵宮觀。在自佛世界內,能見到帝釋宮,就能見到梵宮,亦能見到仰世界的一切境界。此處的「莊嚴藏」梵宮,暗示正法眼藏中的「法藏」;「三千世界」是縱透法身句的達牢關境界;「於中悉見」暗示正法眼藏中的「法眼」境界。

譬如比丘入遍處定。若行若住若坐若卧。隨所入定境界現前。善財童子亦復如是。入於樓觀。一切境界悉皆明了。

第六入遍定觀。見性開悟後,微密觀照自佛世界內的境界,才能明白七地菩薩念念入滅盡定,方能明白無量壽經「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的境界。若人會得此遍定觀的境界,便能了了分明地見到正法眼藏樓閣里的一切境界。

譬如有人。於虛空中。見乾闥婆城具足莊嚴。悉分別知無有障礙。

第七虛空幻城觀。若人會得禪師所說「益州」和「青州」等機鋒語,在自佛世界內觀照到海市蜃樓的如幻法,就明白此觀的境界了。

譬如夜叉宮殿與人宮殿。同在一處而不相雜。各隨其業所見不同。

第八人宮和神宮不二觀。此二種宮殿「同在一處而不相雜,各隨其業所見不同」,顯穢凈不二、粗妙不二,唯心所現的見性境界。

譬如大海於中悉見三千世界一切色像。

第九大海世界觀。若人會得第二參海雲比丘中,海上湧出大蓮花,花中現佛的境界,就明白此觀的禪機了。

譬如幻師以幻力故。現諸幻事種種作業。善財童子亦復如是。以彌勒菩薩威神力故。及不思議幻智力故。能以幻智知諸法故。得諸菩薩自在力故。見樓閣中一切莊嚴。自在境界。

第十幻師幻力觀。在自佛世界內,彌勒菩薩表處於君位的幻師,善財表處於臣位的幻人,由於君攝臣的「威神力」,幻人(幻童)「能以幻智」見樓閣中一切莊嚴等幻境。這就是寶積經中所說的自佛世界般若波羅蜜如幻法或如幻三昧。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即攝神力。入樓閣中。彈指作聲。告善財言。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薩知諸法智因緣聚集所現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夢。如影如像。悉不成就。

彌勒大士以彈指作略警覺善財出於三昧,告訴童子,此諸多見性境界,如夢幻影像,因緣所成,沒有自性,即是唯識所說的「性無自性」。另有一意,此諸夢幻影像的樓閣境界,似有所見,實無所見,即是愣嚴經所說的「見猶非見」和「知見非見,斯即涅槃」。四十華嚴譯為「如是自性,悉不成就,如幻如夢,如影如像」,其意較易理解。

爾時善財。聞彈指聲。從三昧起。彌勒告言。善男子。汝住菩薩不可思議自在解脫。受諸菩薩三昧喜樂。能見菩薩神力所持。助道所流。願智所現。種種上妙莊嚴宮殿。見菩薩行。聞菩薩法。知菩薩德。了如來願。善財白言。唯然聖者。是善知識。加被憶念威神之力。

四十華嚴中,此段翻譯如下:

「爾時善財。聞彈指聲。從三昧起。彌勒告言。善男子。汝見菩薩自在解脫威神力不。汝見菩薩一切助道等流力不。汝見菩薩願智所現聚集力不。汝見菩薩種種莊嚴妙宮殿不。汝見菩薩種種行力所聚集不。汝見菩薩種種功德莊嚴剎不。汝見菩薩十地之中種種力不。汝見菩薩諸波羅蜜難思果不。汝見菩薩種種難思三昧力不。汝見如來種種最勝大願力不。汝聞菩薩種種出生解脫門不。汝隨順解菩薩解脫不思議不。汝隨順受菩薩三昧能喜樂不。善財白言。唯然已見。是善知識加持力故。憶念力故。威德力故。」

八十華嚴中,彌勒大士直接道出善財的佛法境界;四十華嚴中,彌勒大士問善財見到十三種佛法境界嗎?善財說「唯然已見」。二種經文所說的,都是全提向上菩提道和入諸佛涅槃門的境界,善財說自己由彌勒大士的攝受加持,借功轉位契入向上成佛道。

聖者。此解脫門。其名何等。彌勒告言。善男子。此解脫門。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善男子。此解脫門中。有不可說不可說解脫門。一生菩薩之所能得。善財問言。此莊嚴事。何處去耶。彌勒答言。於來處去。曰從何處來。曰從菩薩智慧神力中來。依菩薩智慧神力而住。無有去處。亦無住處。非集非常。遠離一切。

此段的要點有三:

一是彌勒大士所成就的是「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解脫門」,這是禪門所說的透法身句的見性境界。

二是此法門「一生菩薩之所能得。此「一生菩薩」有兩種理解:一是世間法事相上的理解,即是妙覺菩薩,既然作為等覺菩薩的彌勒也能說出,亦可理解為等覺菩薩;二是出世間法理體上的理解,即是禪悟見性者在本身自佛世界內所觀照到的自性妙覺菩薩。

三是此境界「從菩薩智慧神力中來」,實際是「無有去處,亦無住處」。這是即妙有入真空的實相無相境界。

善男子。如龍王降雨。不從身出不從心出。無有積集。而非不見。但以龍王心念力故。霈然洪霔。周遍天下。如是境界不可思議。善男子。彼莊嚴事亦復如是。不住於內。亦不住外。而非不見。但由菩薩威神之力。汝善根力。見如是事。善男子。譬如幻師作諸幻事。無所從來無所至去。雖無來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見。彼莊嚴事亦復如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雖無來去。然以慣習不可思議幻智力故。及由往昔大願力故。如是顯現。

彌勒大士以「龍王降雨」與「幻師作諸幻事」二喻,來說明樓閣內莊嚴事「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由龍王心念力與菩薩幻智力大願力,如是顯現,而非不見。自佛世界內的般若波羅蜜如幻境界,亦復如是。

善財童子言。大聖。從何處來。彌勒言。善男子。諸菩薩。無來無去。如是而來。無行無住。如是而來。無處無著。不沒不生。不住不遷。不動不起。無戀無著。無業無報。無起無滅。不斷不常。如是而來。

本段主要開示正法眼藏或自佛世界內不二中道空性的見性境界。在眼見佛性的根本經典大涅槃經中,世尊先說十住菩薩的九譬如和八相貌見的妙有見性境界,然後說佛與大菩薩「了了見」的境界:「如人眼根清凈不壞,自觀掌中阿摩勒果;菩薩摩訶薩了了見道菩提涅槃亦復如是,雖如是見,初無見相」。此前半句是實相妙有的見性境界,後半句則是無相真空的見性境界。本經如來出現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這也同大涅槃經一樣,是實相妙有與無相真空不二的中道見性境界。在善財五十三參的過程中,三賢位的三十參中絕大多數是森羅萬象的妙有見性境界,很少說到空平等地的真空見性境界;進入初地乃至等覺菩薩,比較多地說到空平等地和中道空性的見性境界。

善男子。菩薩。從大悲處來。為欲調伏諸眾生故。從大慈處來。為欲救護諸眾生故。從淨戒處來。隨其所樂而受生故。從大願處來。往昔願力之所持故。從神通處來。於一切處隨樂現故。從無動搖處來。恆不捨離一切佛故。從無取捨處來。不役身心使往來故。從智慧方便處來。隨順一切諸眾生故。從示現變化處來。猶如影像而化現故。然善男子。汝問於我從何處來者。善男子。我從生處摩羅提國。而來於此。善男子。彼有聚落名為房舍。有長者子名瞿波羅。為化其人令入佛法。而住於彼。又為生處。一切人民。隨所應化。而為說法。亦為父母及諸眷屬婆羅門等。演說大乘。令其趣入故。住於彼。而從彼來。

彌勒大士說,菩薩雖無來無去,但由慈悲願力等度化眾生如是而來,猶如影像而化現故;又說此次在閻浮提示現的具體情況和因緣。

善財童子言。聖者。何者是菩薩生處。答言。善男子。菩薩有十種生處。何者為十。善男子。菩提心。是菩薩生處。生菩薩家故。深心。是菩薩生處。生善知識家故。諸地。是菩薩生處。生波羅蜜家故。大願。是菩薩生處。生妙行家故。大悲。是菩薩生處。生四攝家故。如理觀察。是菩薩生處。生般若波羅蜜家故。大乘。是菩薩生處。生方便善巧家故。教化眾生。是菩薩生處。生佛家故。智慧方便。是菩薩生處。生無生法忍家故。修行一切法。是菩薩生處。生過現未來一切如來家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方便善巧為父。檀波羅蜜為乳母。屍波羅蜜為養母。忍波羅蜜為莊嚴具。勤波羅蜜為養育者。禪波羅蜜為澣濯人。善知識為教授師。一切菩提分為伴侶。一切善法為眷屬。一切菩薩為兄弟。菩提心為家。如理修行為家法。諸地為家處。諸忍為家族。大願為家教。滿足諸行為順家法。勸發大乘為紹家業。法水灌頂一生所繫菩薩為王太子。成就菩提為能淨家族。善男子。菩薩如是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住佛種性。能修諸行。不斷三寶。善能守護菩薩種族。淨菩薩種。生處尊勝。無諸過惡。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恭敬讚歎。

彌勒大士說,菩薩有十種生處:菩提心、深心、諸地、大願、大悲、如理觀察、大乘、教化眾生、智慧方便、修行一切法。並以六波羅蜜等比喻菩薩的眷屬。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生於如是尊勝家已。知一切法如影像故。於諸世間無所惡賤。知一切法如變化故。於諸有趣無所染著。知一切法無有我故。教化眾生心無疲厭。以大慈悲為體性故。攝受眾生不覺勞苦。了達生死猶如夢故。經一切劫而無怖畏。了知諸蘊皆如幻故。示現受生而無憂厭。知諸界處同法界故。於諸境界無所壞滅。知一切想如陽焰故。入於諸趣不生倒惑。達一切法皆如幻故。入魔境界不起染著。知法身故。一切煩惱不能欺誑。得自在故。於一切趣通達無礙。善男子。我身普生一切法界。等一切眾生差別色相。等一切眾生殊異言音。等一切眾生種種名號。等一切眾生所樂威儀隨順世間教化調伏。等一切清淨眾生示現受生。等一切凡夫眾生所作事業。等一切眾生想。等一切菩薩願。而現其身充滿法界。

彌勒大士先說,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的妙觀察智,如影像、如變化、無有我、猶如夢、皆如幻、如陽焰諸觀;知法身故,一切煩惱不能欺誑;得自在故,於一切趣通達無礙。然後說,大菩薩的平等性智的法界觀。「我身普生一切法界」,也就是說,自佛世界、自性華嚴等一切法界,都是彌勒菩薩乃至眼見佛性者身自內證的境界。

善男子。我為化度與我往昔同修諸行。今時退失菩提心者。亦為教化父母親屬。亦為教化諸婆羅門。令其離於種族憍慢。得生如來種性之中。而生於此閻浮提界摩羅提國拘吒聚落婆羅門家。善男子。我住於此大樓閣中。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種種方便。教化調伏。善男子。我為隨順眾生心故。我為成熟兜率天中同行天故。我為示現菩薩福智。變化莊嚴。超過一切諸欲界故。令其捨離諸欲樂故。令知有為皆無常故。令知諸天盛必衰故。為欲示現將降生時大智法門。與一生菩薩共談論故。為欲攝化諸同行故。為欲教化釋迦如來所遣來者。令如蓮華悉開悟故。於此命終。生兜率天。善男子。我願滿足。成一切智。得菩提時。汝及文殊。俱得見我。

在此段中,彌勒大士較為詳細地介紹,此番示現的諸多因緣,無非為了度化接引有緣的眾生。

善男子。汝當往詣文殊師利善知識所。而問之言。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而入普賢行門。云何成就。云何廣大。云何隨順。云何清淨。云何圓滿。善男子。彼當為汝分別演說。何以故。文殊師利。所有大願。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善男子。文殊師利童子。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常於一切諸佛眾中。為說法師。一切如來之所讚歎。住甚深智。能如實見一切諸法。通達一切解脫境界。究竟普賢所行諸行。善男子。文殊師利童子。是汝善知識。令汝得生如來家。長養一切諸善根。發起一切助道法。值遇真實善知識。令汝修一切功德。入一切願網。住一切大願。為汝說一切菩薩祕密法。現一切菩薩難思行。與汝往昔。同生同行。是故。善男子。汝應往詣文殊之所莫生疲厭。文殊師利。當為汝說一切功德。何以故。汝先所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滿足大願。皆是文殊威神之力。文殊師利。於一切處。鹹得究竟。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遶無量匝。慇懃瞻仰。辭退而去

此段大意,其一,彌勒大士反過來讓善財去參訪其最初導師——文殊大士。其二,讚歎文殊的廣大的願行功德,常為無量佛菩薩之母。其三,將善財的參學成就歸功於文殊大士。

眾所周知,在成佛之修行過程中,佛菩薩對於佛子具有教導攝受加持等功用,但如常言所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自己,可見佛子本身的發心與精進也很重要。大家已知,善財童子與文殊導師僅是在參學最初見過一面,此處卻說文殊「為汝說一切菩薩祕密法」,這如何解釋呢?難道五十多位善知識都是文殊大士的化身?

此句的密意是,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善財正法眼藏或自佛世界內的自性文殊「為汝說一切菩薩祕密法」;進而「汝先所見諸善知識」,即自佛世界內的善知識,「皆是文殊威神之力」的顯現。彌勒大士將自性善財參學的成就主要歸功於自性文殊,是故最後讓其將一切會歸於自性,溯本追源回過頭來參訪其本師文殊大士。


推薦閱讀:

身安則道隆,地藏菩薩、准提咒、堅牢地神的求財增福之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三普賢菩薩行品第三十一】
普賢菩薩行願品
嶧山興國寺——興國禪院月光菩薩聖誕薈供法會殊勝圓滿
你若真修,我必護法——恭迎韋陀菩薩聖誕

TAG: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