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國博物館文物欣賞

虢國,曾經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10年前的一期增刊中出現過它的名字,因為不認識虢這個字,反而印象深刻。

虢,guo,因為被認為是郭姓的發源地,所以如果進博物館,郭姓人半價。

虢國博物館是依託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周虢國墓地遺址而建立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它北依黃河,南望崤山,是一座集文物陳列、遺址展示、園林景觀為一體的現代化、多功能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虢國是西周時期—個重要的姬姓封國,開國之君為周文王的弟弟虢叔。虢回原分封在寶雞附近地區,西周晚期,東遷到三門峽—帶、建都上陽(今市區李家窯附近),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採用「假虞滅虢」之計所滅。

虢國墓地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時期大型邦國公墓,總面積32.45萬平方來.探明各類遺址800餘處,己發掘的260多座墓葬中出土文物近3萬件。尤其是90 年代發掘的虢季和虢仲兩君大墓。因出止文物數量多,價值高和墓主人級別高,分別被評為1990年、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觀之—。2001年4月,虢國墓地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1】展廳里的一個青銅裝飾物:陽燧。陽燧是古代人們利用太陽光取火的用具,這面陽燧是根據虢國太子墓出土的一件陽燧放大25倍製成的。陽燧背面中心圖案是一對首尾相連的猛虎,四周是龍和鳥的圖案,象徵虢國崇尚武勇的世風。

2】虢國青銅器是虢國文明的象徵,在祭祀、戰爭、宴享等活動中大量使用。

3】鼎是古代青銅禮器中的重器,是貴族「明尊卑、明上下」的標誌。在禮制規定下,不同等級、地位的貴族隨葬使用不同數量的鼎,違者即受懲處。看到這個表,覺得有意思,上面寫著天子用鼎的數量為9個,諸侯降為7個,大夫就是5個.....鼎里盛放的食物種類和現在的肉食差不多,除了那個「生的沒有曬過的野獸肉」,現在我們這裡還有多少野獸?

4】銅甬編鐘。斜掛的鐘稱為甬鍾,直懸的稱為鈕鍾。編鐘是一套形制相同、紋飾相同而大小依次遞減的鐘,它的多少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5】銅矛、銅劍、「太子車」斧,左上角是車器---鑾鈴。

因為大規模車戰的需要,虢國的制車業格外發達。

6】盾牌,高80厘米左右,由藤條和皮革製成,上塗紅漆,表面裝飾有直徑10厘米的青銅泡飾,上飾捲雲紋。該盾牌是迄今我國時代最早保存最為完好的盾牌遺迹,堪稱中華第一盾。

7】玉器是虢國文物的精華,虢國貴族在禮聘、佩戴及殮葬時廣泛使用。虢國墓地共出土了3000餘組玉器,藝術精湛。玉按用途分為禮玉、佩玉、葬玉幾大類。這是玉璧,屬於禮玉。

8】玉戚,禮玉

9】玉戈、玉刀、玉璋,禮玉。

10】玉璜,佩玉。佩玉是隨身佩帶的裝飾玉,「古之君子,必佩玉」。

11】各種小動物佩玉,蜻蜓、鸚鵡、蠶、小鷹,玉上有洞,可以穿上繩子掛在脖子上

12】虎、龍、怪獸

13】牛

14】鹿

15】俺很喜歡這條小魚

16】玉人

17】玉玦,佩玉

18】殮玉是古代專為保存屍體而做的殮葬玉器,所謂「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虢國墓地出土了大量殮玉,這個綴玉面罩現保存在河南博物院,是葉子上次去博物院拍到的。玉片做成人的五官形象,綴在帛絹上,蒙在死者的臉上,叫做「玉瞑目」,面罩由青玉組成,是我國首次發現的「瞑目」造型,有人認為它便是玉衣的雛形。

19】我發現河南博物館展出了虢國墓地的不少好東西。這是聯璜組合玉佩,此佩長約90厘米,以7件玉璜、18件玉管、276件紅瑪瑙管珠、108件綠松石珠組成,這套巧奪天工的玉佩出土時置於墓主人頸部垂於膝下。而紅色瑪瑙珠在以往同期沒有發現過。

20】組玉佩

21】金腰帶飾

22】玉柄鐵劍,千萬別小看這把不起眼的劍。這把劍由鐵制劍身、銅質柄芯和玉質劍柄嵌接組合而成。經鑒定,認為鐵劍是人工冶鐵製品,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人工冶鐵的實物,被稱為中華第一劍。

河南冶鐵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末周初,曾出土過鐵刃銅鉞,不過,這些兵器所用的鐵,不是人工用鐵礦石煉成的,而是利用天然的隕鐵鍛造而成的。

這把鐵劍也是河南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之一。

23】虢國車馬坑是1956年配合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時發現的,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東西周相交時期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

24】殉葬的馬。

婆婆大人別的沒看,只看了這些殉葬品,於是去西安的路上一直叨念著,「太可憐了」。


推薦閱讀:

[考古日報Vol.30]廣西南寧市那北咀貝丘遺址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初步成果
為何銅鏡到明清開始走下坡路了?
亞里士多德是如何寫出千萬字作品的?
在戰亂中博物館文物如何撤離?
版本的馬可到底帶什麼銘文,出什麼裝備?

TAG:博物館 | 文物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