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俗文學史論(唐

中國俗文學史論(唐—金元部分).pdf文檔介紹:中國俗文學史論(唐—金元部分) 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中國俗文學史論(唐一金元部分)博士後姓名:鮑震培指導教師:齊森華教授流動站(一級學科):文學專業(二級學科):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工作開始時間:2002年10月研究工作結束時間:2004年9月所在單位;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華東師範大學2004年9月引言中國俗文學研究,是我國新文化運動中出現的一個新學科,它肇始於清末我國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中唐代文物的重大發現,其中藏經室中所藏大量手抄寫卷涉及唐代通俗小說、通俗詩歌、說唱文學、俗曲等,彌補了我國文學史研究的一大空白,並引發了「俗文學」學科的創立。1916年,日本的狩野直喜在對敦煌遺書和元曲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中國俗文學」的概念,並對治中國俗文學史提出新的看法,認為「治中國俗文學而僅言元明清三代戲曲小說者甚多,然從敦煌文書的這些殘本察看,可以斷言,中國俗文學之萌芽,已顯現於唐末五代,至宋而漸推廣,至元更獲一大發展。「我國最早注意和介紹敦煌俗文學作品的是王國維和羅振玉。早在上一世紀的20年代王國維在《東方雜誌》上撰文介紹敦煌發見的通俗詩和通俗小說等。1929年,鄭振鐸在《小說月報》上發表了《敦煌俗文學》一文,把敦煌所藏各種通俗文學作品統稱之為「俗文學」,1936年鄭振鐸所著的《中國俗文學史》是俗文學史的開創之作。他所提出的「俗文學』,就是通俗的文學,就是民間的文學,也就是大眾的文學」的觀點,非常具有代表性。『另外1946年楊蔭深所著的《中國俗文學概論》和1948年吳曉鈴《俗文學者的供狀》在鄭氏三要素(通俗的、民間的、大眾的)之外又加上了「白話的」或「語體的」的限定,把文言的作品完全排斥在外。反思那個時代我們執著於俗文學與正統文學的分野,可能是一種民間的或平民的情結在起作用,認為凡是下層的、民間的、大眾的、集體的便是好的、新鮮的、進步的,而上層的、士大夫的、貴族的、知識分子的、個人的便是壞的、腐朽的、落後的。當然文學史上從崇雅貶俗到崇俗貶雅的突變,經歷了政治、思想、文化的顛覆及權力話語魔力般的扭轉。而實際上今天我們要科學公正地給「俗文學」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仍是相當困難的,因為俗文學不僅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從廣義上講,俗文學是相對於「雅文學」而言的。中國古代審美史上的雅俗之辨是中國古典美學最複雜、最變易的重要命題之一。雅俗的內涵十分豐富,既是政治思想準則,也是藝術審美理想或文學批評標準。從來雅俗異勢,作為一對相反相成的概念,在文學中至少反映作者、作品、讀者、接受過程、語言、形象、意境、結構、修辭、風格等十種成分中。雅和俗是一對發展變化的範疇,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思潮、不同思想家、文學家對雅俗有不同的解讀。雅俗之間既對立異勢,又相互轉化交融,尤以俗變為雅最為常見。這裡我們不是討論何為雅、何為俗及雅俗如何轉換的問題,而是要借這個問題的複雜性說明定義中國俗文學和寫作中國俗文學史的複雜性。另外從當代審美文化現象看,確實存在「高雅或精英文化與通俗或大眾文化」的區別,因為高雅的作品旨在證實個人的經驗,手法上標新立異,相應地有一套精製的批評標準判斷其藝術價值。而通俗文化的主要目的是使人們娛樂,採用相當程式化的模式,迎合大多數人的口味,成功在於它的流傳和銷售。但我們應該看到即使兩者的性質和功能如此迥異,它們之間的密切聯繫仍然依稀可見——通俗文化是依戀於高雅文化而存在的。按照比較文化的理論,我們可以把民間文化看作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花園,四周有圍牆與高雅文化的花園隔開,那麼通俗文化嚴紹盟『狩野直喜和中國俗文學的研究k中華書局『學林漫步,第7集,1983年。或大眾文化則打破圍牆,將大眾統一到高雅文化的「低級」形式之中。俗文學正是在這種文化不斷分離與整合變化中所產生的一種特殊文。
推薦閱讀:

中國奧運軍團四人憾
中國貪官前50強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總論篇(93)
情境教育創始人李吉林:以「真、美、情、思」建構中國情境教育
為什麼說中國正在成為幾十年前的日本

TAG:中國 | 文學 | 文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