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醫道會(七)網路對中醫的影響(三七生)

各位前輩、先生、同道,大家好。下面我就當代中醫的傳播途徑與闡述要點,介紹一些我個人所了解的情況。上午徐文兵老師已經講了兩個方面。一個是學院的傳承,一個是學院之外的這個師承,說得已經很詳細了,我要補充一點,當代、進入本世紀之後,網路對中醫的影響。上個世紀末的時候,上網的人還很少,那時候電腦還不很普及,中醫在網路上出現得不多。我開始上網是在2002年,年末發表了一些對中醫方面的看法。最開始做過一個叫「復泰草堂」的網站,當時在「西陸社區」寫了《復泰草堂記》,然後做了一個問診單,具體怎麼與大家介紹想不起來了,意思就是如果填一個單子說明你的狀況,我可以幫你處理一下。網診可能從那個時候開始了,很多搞中醫的表示反對,說四診不全,怎麼能夠來診斷呢?這是個問題,所以在設計問診單的時候考慮到這些,你看不到的一些事情,可以通過問,多少能夠獲得一些信息,然後就這麼開始了。有些病人也就這麼來問了,那時候問得非常詳細,因為最開始的時候人不多。他填完之後,我給他解答,有一個格式,先分析一下他的病機,把他的各種癥狀拿來分析,然後下面寫個治則,用什麼樣的方法,完之後方葯、用法。每次都是這麼開始,那時候很認真,因為原來也沒做過,也沒有其他的準備,有些效果不錯。有人表示質疑,說你這個不可能,顯然是說你自己在裝病人,然後再反饋。他這個感覺,因為他覺得這麼診斷是不可能有效的。當時中醫論壇幾乎沒有,個人做的幾乎沒有,好像有個叫三九健康社區的地方,還有一個叫「中醫之魂」的地方。最開始上網的人可能都上過「中醫之魂」,我認識的中醫界的人,最開始都是在那認識的,有些現在還都有聯繫。這是最開始的時候,那時候中醫論壇很少,自己做也不太容易,你找不到那樣一個地方。也有一些免費的,申請了之後就可以做。我們那時候做了一個叫「民間中醫研究會」,是「民間中醫論壇」的前身,那時就一個頁面,不能分欄目。然後在「中醫之魂」裡面和人探討,再介紹一下這個地方,於是有些人就到這裡來了,說頁面比「中醫之魂」還要好一些。「中醫之魂」是什麼樣的形式?上面一句話,完事縮出兩個格,這個人回帖就跟著他,一篇看不全。那個頁面它有一個標題,你打開之後,上面有你寫的內容,下面有回復,於是最初上網搞中醫的一些人,這時就開始進入這裡來了,這是02年左右的事情。那時候「天涯論壇」已經有了,裡面有個「關天茶舍」,那裡面的人直到現在都是一些科學主義者,非常反對中醫,不信中醫。只要誰上來一說中醫,他肯定要罵,他們信奉一個人,就是已經去世的王小波,是他們的精神領袖,有些人自認是王小波的信徒,這些人也有搞中醫的,你只要寫一些介紹中醫的東西,他一定上來質疑,或者是直接反對,或者直接罵,到最後都往往都發展成罵了。當時針鋒相對地探討一些話題,非常集中,有時候一天要寫很多東西,大約持續了幾個月的時間,最後就形成了一些東西,後來收藏在《復泰草堂醫論選》里醫學批判的那部分,後來沒太寫那樣的東西了。然後《中國中醫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網路引起中西醫論戰」,大約是在02、03年的時候。然後發表了這個文章的人,發現了網路的影響,可能是受《中國中醫藥報》的委託,做了一個叫「中國中醫藥論壇」,記不清楚是03年還是04年,可能是03年,當時比較權威,因為它代表了《中國中醫藥報》,可能後面還有中國中醫藥管理局等,屬於官方的一個論壇。但是他們的管理人員,除了論壇的壇主是報社的人,其他的人也都是自己上網的。我那時候在網上活動比較多,上的比較早,一看有這麼個東西,馬上註冊了。有一個老先生叫桂枝湯,總版主,在「中醫藥論壇」幾年之後,突然就去世了,看他的健康狀況不至於那樣,實際和論壇有直接的關係。他整天在論壇,工作非常多,他也不代表《中國中醫藥報》,完全是他個人,而且那時候他要網診給別人看病,當時那個人的狀況非常緊急,顯出危急之相,他給他出方子,那個人還沒怎麼地,後來他自己腦出血,很多人到那去看他,結果這個總版主去世了。過了幾年之後,發起「中醫藥論壇」的壇主,就是《中國中醫藥報》的那個人,也去世了。這時間不是很長,中間很多人上了「中醫藥論壇」,包括孫曼之先生和他的學生趙紅軍。再往後「中醫藥論壇」突然間關閉了,不知道怎麼回事。那時候有很多帖子都寫在那兒,原創的,有些可能也沒收集起來,再找到那兒,沒有了,存沒存的都不知道了。這是一條主線。我最開始做的民間中醫研究會,後來就變成了一個真正的一個論壇——「民間中醫論壇」。「民間中醫論壇」做得比較早,不比「中醫藥論壇」晚,「中醫藥論壇」可能代表是官方,然後我說,跟它要區別開,叫民間中醫吧。來這裡是不管什麼身份,學院的也好,非學院的也好,都是以個人、以民間的身份來的,發表的言論只代表你個人。這時候就有很多欄目了。它一個比較有特色的、與眾不同的地方——設了一個民間中醫聯合診所。聯合診所這個名,徐老師上午也說了,進入聯合診所之後,實際上已經被管起來了。我用那個名兒,意思實際不一樣,雖然叫民間聯合診所,但是每一個欄目,都是由版主來決定怎麼做,弄個問診單也好,用我這個也好,有人問就可以擱這裡頭答。「民間中醫論壇」是最開始大量搞網診的一個地方。網診,當時很多人比較質疑,包括是在「中醫藥論壇」,就質疑網診是否可行?當時有一個人叫五積散,經常上網的人估計很熟,五積散後來在「傷寒論壇」也出現過,這人非常活躍。第一個質疑我的人就是他,在「中醫之魂」上,那意思是說你這明顯是在騙人嘛,當時五積散非常反對,但是後來他自己也搞了一個論壇,可能也覺得還行,現在他好像還在搞,但在其它論壇不太露面了。網診這事,到了07年是零幾年的時候,國家下了個規定,禁止網診,是非法的。如果要是給人提供建議什麼的,都要罰款,可以舉報,就是不可以公開來做,私下交流可不可以它沒說。如果用電話或者用郵件的方式,來探討問題,私人之間的事情,沒有造成公開影響,應該還是可以的。這是一個階段,大致是這樣。這方面,是為不上網的人所忽略的,如果是一直在醫院臨床的醫生,可能不知道這件事,或者一直在學院里教學的醫生,也不知道這件事情。如果有的很活躍的學生,聽學院的教學內容覺得沒聽明白,上網去找,可能就找到這裡了。找到這裡發現一個問題,說這個跟他們學院講的不太一樣,所以就把民間與學院說法不一樣的地方給介紹出來了,這也是網路的一個作用。網路後來出現了很多說法,各家各派的人都出來,越出越多,到多的時候,人已經不太注意它了,只有最開始出現的那幾個人,可能還記著他們。什麼事情都是這樣。這裡邊最大的一件事情,網路對中醫界影響最大的事情是對火神派的一個介紹。我接觸火神派比較早,1995年左右。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了兩本鄭欽安的書《醫法圓通》、《醫理真傳》,還有巴蜀書社出的唐步祺闡釋的《傷寒恆論》,是李一氓提的款。我受這個影響比較早,當時看了覺得很新穎,之前學《醫學衷中參西錄》、《辯證奇聞》,還有很多其它的東西也都看過,但是,這麼簡潔的說陰陽,如何來判斷陰陽這個問題,是在鄭欽安之後才看的,有點像禪宗的語言,非常簡短,一下就抓住要領。他首先是說陰陽,之後是坎離卦,後天立極的兩個卦,然後在坎離這個水火基礎上分了陰陽,又分了虛實,所以他這個很全面。如果是道生一,一生二,二它只能分陰陽,然後再分虛實,不可以不往下分,說大面的話,已經是很多東西都在裡面了。如果說一年四季的話,我給它只從寒熱上劃分,一個是偏冷的一面,一個是偏熱的那一面,溫的那一面我也可以劃成偏熱的那面,涼的那面也可以劃成寒的那面,這樣劃分大致差不多。如果從穿衣服的角度講,冷的時候我穿厚一點,熱的時候穿薄一點,至於厚薄到什麼程度,是一件是兩件,自己可以掌握的。只要把住大方向,沒有認錯的話,不至於出現太大的分歧。要說的更細,那我分成四時、春夏秋冬,那不更精確了嗎?冬天穿大衣,夏天背心,春秋的時候加個毛衣,差不多少。葯也是一樣啊,寒熱溫涼,不就是一個溫度的變化嗎?這是它的四氣,再根據五味再一划分,不過就是四象五形而已嘛。所以最基礎的,在沒劃分之前,不就是鄭欽安所講的陰陽嗎?光說陰陽還不行,還有個虛實的分別。《黃帝內經》裡面一個主要的綱領是什麼呢?所謂八綱辨證,主要講的就是虛實的問題。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是經常提到一件事情。虛了才能補,實了才能瀉,只有辨清虛實之後,才能夠決定是補還是瀉。那麼,如果你虛實判斷錯誤的話,補瀉反了,補瀉反則病易堵,它只有加重不會減輕,這是《黃帝內經》裡邊一個原則性的問題。是用補是用瀉,一定要辨虛實,要補陰還是陽,就是陰陽了。你是穿多了還是穿少了,是寒還是熱?我穿一件,那不實了嗎;天已經轉熱了,那我脫一件;冷了我再穿一件。用寒用熱不就是這麼個道理嗎,跟穿衣服是一樣的。如果是穿衣吃飯的日用的問題,其實沒有任何人會感覺到疑惑不解。冷了為什麼要穿多呢,穿多了就不冷了。為什麼要用熱葯呢,寒則熱之,不是一個道理嗎?薑桂附是什麼,是可以讓你發熱的東西,裡邊已經凍結了,是不是要給它化開?為什麼我要穿厚一點,不就是在用熱嗎?夏天的時候,已經大汗不止了,再生一盆火烤一烤,大衣再捂一捂會什麼樣?這是一個常情常理啊。明明我已經大汗不止了,還要加一盆炭,還要穿個棉襖。因為他覺得這個東西我不懂,這個東西只有專家,只有搞醫的人才會明白的事情,他告訴我應該這樣,所以我就得這樣了。前兩天在深圳有人問我,為什麼用附子之後,越用越冷呢?這是個問題。我是為了暖,怎麼會越用越冷?這是個現實問題,很多人已經出現這個問題了。火神派在流行十來年之後,現在有些人越用越冷了,這不正是《黃帝內經》裡面所講的「壯火食氣」的問題嘛,「壯火散氣」呀!氣沒有了它就會冷,那叫虛寒。有的老年人,夏天穿著棉襖不熱。熱之而不熱是什麼呢?是無火也,裡面沒有火了,氣散了嘛,再用壯火減弱它,不是增強它呀。如何才能增強它呢?《黃帝內經》里還有一句話「少火生氣」呀,「氣食少火」,氣是吃這個少火的,只有用少火才能把這個氣升起來,你用冰是生不起來的,再倒盆水,它肯定就滅了。要點火,但不是要壯火,壯火一燒,什麼也沒有了,唯一那點油全燒掉了。少火生氣,氣食少火,什麼叫少火呀?它並不是以火的形式出現的東西。火是熱的,溫是什麼呢?它能生起火,但是又不以火的形式出現,它是陽的,但是又有一部分陰的屬性。所以,陽中之陰的東西,相當於少火,陽中之陽呢就是壯火。乾薑也好,附子也好,桂枝也好,這是陽中之陽。脈已經很微細、浮弦了,再用這種,它會更微細、浮弦,它不會沉下去,一下子壯大起來,不可能的事情。臨床上一定會見到這種現象。它已經散了,再散的話,它不更散?你需要收斂它。但你要拿個冰塊兒一鎮,它就沒了,這也不對,用純陰也不對。這裡又涉及到《內經》「脈陰陽俱小者」,「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調以甘葯……」這個甘葯是什麼?它不可飲以至劑,只可調以甘葯。至劑是什麼?至陰至陽之物,或是純陰的,或是純陽的。在中間,陰陽都不足,都很微細的時候,要是補陽的話就傷陰,要補陰的話又傷陽。「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都不行,怎麼辦?調以甘葯。甘是什麼呢?甘味的東西相當於最接近飲食的東西。甘淡的東西,五行屬土,不屬金木水火,它在中間這一帶,是可以養人的東西。所以,你用辛也好,用酸也好,一定要用甘的東西把它給收攝進去,最後整體上表現的是甘味。「酸甘化陰,辛甘化陽」,甘把酸和辛的東西給轉化了,變成一個在陰陽之間的東西。桂枝湯整個是甘味的東西,但是你要大劑地用,它就偏於陽;要是去芍藥的話它就偏陽,所以有桂枝(湯)去芍藥;還覺得不夠勁兒,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它不就更陽了嗎;桂枝湯我不去芍藥,我加桂——桂枝加桂湯,陽就多了一些;我桂枝(湯)加芍藥,芍藥又多一些;那還有桂枝(湯)去桂,把桂給去掉之後加白朮、茯苓。實際它是什麼?不就是在陰陽之間來回調嗎?桂枝湯可以說是個中性的東西,所以是個補劑。小建中湯也好,新加湯也好,都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增加了陰和陽,增強了補的作用。所以桂枝湯是個合劑,也可以說是個補方,在這個基礎上種種的變化,很多東西都是從這裡邊化出來的。芍藥甘草湯、桂枝甘草湯,去掉了其它的東西,一個偏陰,一個偏陽。但是芍藥也好,桂枝也好,這還都是純陰、純陽之物。有時候人陰陽俱小的時候,還是用不上,因為這是屬於至陰至陽之物——至劑。怎麼辦呢?那隻能再換更醇和的一些東西,更接近飲食的一些東西,如果用藥的話就是用一些「仁」和「籽」。「仁」是啥?仁是種子,可以再生的東西,五穀不都是種子嘛。凡是種子,它都是有生氣的。桃仁是什麼東西?是不是可以種出一顆桃樹來啊。我試驗過,就是一個桃核,吃剩的桃核埋在地底下,它就發芽了,最後長出一顆樹來。所以用仁的話一定用它的那個生氣——生的,炒了就不好了。桃仁的話它可以破,破不就可以化瘀嘛,又可以行血。是升發之氣,是不是就五行屬木啊,又是一個種子,在根本上起作用,不像桂枝那個枝末的作用,已經走到天上去了,是純陽的東西,與根本已經失去聯絡了。如果它是個種子,可以建立這個根本,所有它是不是可以取代桂枝啊?它是不是又偏陰呢,陽中之陰。所以,如果他陰陽俱不足,又偏於陽不足,可以用桃仁代替它。桃仁只是一個代表,如果了解藥性,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東西,哪個最適合我們可以選擇,它的位置和桂枝一樣,都屬於木中之木,而且它是屬於陽的偏陰一點的東西,桂枝是陽中之陽。要是分成一個階梯狀的,可能是一系列,哪個最適合,你可以選出一個,那就精細劃分了。我們也可以不劃分得這麼細,差不了太多,越劃分得詳細,越難掌握,最後就越不好辦。所以鄭欽安說的陰陽——陰虛、陽虛,實際上它是一個大面,但有的人不滿意,是不是可以更深入一些呢?到六氣到五行這個階段呢?這時候又有一個選擇,黃元御的書出現了,所以推薦鄭欽安的書之後又推薦黃元御。黃元御哪一本書最代表他的理論特點?就是《四聖心源》。我個人做論壇這麼久,最開始真正產生一點影響的是因為推薦了兩個不被重視的人——一個是鄭欽安,一個是黃元御。有人可能很早就重視,但不普遍被重視,也不為中醫界所重視。中醫各家學說裡邊,老版的沒有選擇鄭欽安和黃元御。寫學說的任應秋先生實際上很了解鄭欽安,而且好像還給唐步琪的書做過一個序,為什麼他不介紹這個?這個可能一直以來就被中醫界所不接受,因為中醫界的理論,從清朝,也可以說是從金元以來,一直為滋陰派和溫病派所籠罩。鄭欽安的理論,如果起一個「火神」的名,是在嘲笑他,就知道放火,最後成了一個派的名稱。但是鄭欽安那時候,為什麼治病效果好呢?那一定是因為有一個與他這種方法相應的一種病機出現了,如果用六氣劃分的話,實際上是偏於太陽寒水和太陰濕土主氣這個階段,只有用這種方法才能解決問題。所以,有一個時間段是理中湯可以橫行的,在2005年之前,理中湯非常有效,附子理中湯,附子理中丸治病就好。但是過了那個階段之後你再用它,就不太靈了。因為已經轉到少陽相火了,柴胡湯當令了。。。。現在可能桂枝湯又非常適合了,柴胡桂枝湯可能要去柴胡之類的更好了。但是前一個階段,不加柴胡什麼的就不行,柴胡桂枝湯似乎一治病就好,你要不會用柴胡桂枝湯,好像就不太好使,整個有效率就下降,這就是一個大的時間段,一個運氣段的影響。剛才說到黃元御,他的理論,主要是對四象、六氣、五行講得非常詳細。比如李玉賓老師,我看介紹,他說我以一本《四聖心源》治病,覺得別的東西用不著了,這個東西很好使。它陰陽五行很堅固的,不只有陰虛、陽虛兩面,它可以分得更詳細。而且它給你示現了一個理,方子可以不死記硬背,明白那個理——一氣周流,又分成幾步,只要接上四時四季,春夏秋冬你穿什麼東西自己不能掌握嗎?那麼你要說周流的話,這個病停留在哪一步,不是可以掌握嗎?這兒實際上跟《傷寒論》還沒有直接的關係。鄭欽安實際上是講傷寒的啊,他主要是用了兩個方子,一個四逆,扶陽的,潛陽丹之類實際是偏陰一些的,用了龜板、黃柏之後,實際上有點陰虛的意思了。到黃元御就分成了四象五行,但是這個還都代表不了仲景的東西。仲景是講六氣啊,六氣是什麼呢?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治。地為陰,天為陽。他實際上是中醫最早的兩大流派,一個是偏陽的,一個是偏陰的;也就是說一個是偏六氣,一個是偏五行。從扁鵲開始,他可以洞視,可以透視人體內部的時候,實際上他是偏於五行,見的是形。這一派傳到華佗的時候直接可以做手術了,直接在形體上處理問題。《中藏經》講的也是五行的問題。它講的是五行,五行的生克制化,不從六上論。再往後傳,一直傳到孫真人,也是五行。孫真人晚年的時候建《傷寒論》,是另外一個體系了。再往下傳的時候,到明朝的時候,傅青主、陳士鐸,其實都是這個路子,這是一派。而仲景這派,實際上是六病,《傷寒論》就是六病,從太陽一直到厥陰。他裡邊轉用陰陽什麼那些,包括《輔行訣》裡頭的那些東西,湯液那些東西。但那東西跟那個不一樣,因為它是在六氣的體系下建立起來的。六氣是陽,它走的是經脈,不是在五臟裡頭,治五髒的病,從六氣在調,從陽調陰;五行這一派呢,是從五臟來調,從陰調陽。它倆走向不一樣。還有一個就是李東垣,李東垣也講五臟,講脾胃,講中間,但是他用藥很輕,跟其他的五臟派還不太一樣。五臟派一般用得非常重,大劑量。中土如軸嘛,不用極大的力量轉不動它,所以一般的量大,尤其是到陳士鐸那時候。這是大致從網路裡邊介紹出來的這兩派,產生了一些影響,給學習者提供了一個體系,直接有一個參照。現在學院派的人不可以視而不見了呵,以前是可以視而不見的,就按中醫診斷學、中醫方劑學,一些不成體系的零碎的東西來就行了。但是自古以來,各流派之間互相在辯論、否定。黃元御學說,就有一個叫梁玉瑜的人,也是清朝的人,寫過一個叫《醫學答問》。他說,在新疆烏魯木齊的時候,見到所有的人都是用黃元御的書治壞了。黃元御醫書當時很流行,在一個時間段之內產生了很大影響,他還是乾隆的御醫,給乾隆治過病,乾隆給他寫過「妙悟岐黃」的牌匾,非常肯定他。但是紀曉嵐的《四庫全書》裡面沒收他的書,為什麼不收他的書呢?實際上他是醫學方面注述最豐的一個人,他11種書非常厚啊。你看像張志聰什麼的注了一個《黃帝內經》就完事兒了。他連四聖的書都給注了,包括《難經》,詳細地註解,《傷寒論》、《金匱要略》都是,為什麼一本都不收呢?說他這個人呢太過偏激。實際上的原因,是他那裡面有時候罵河間(劉完素)和那個丹溪(朱丹溪)啊什麼的,下愚啊什麼,下鬼啊什麼,把這一派的後人都給得罪了,而他們這一派當時正是在中醫界影響很大、地位很高的人,可能太醫院的人都是他們的人,最後就給排擠掉了。所以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包括到現在的中醫學院都不講他的學說了,只有通過民間、網路才又把他重新推出來,才有出版社單獨單行他的《四聖心源》。以前那個學術好幾本。是這麼一個過程。像梁玉瑜說那問題,有沒有這事兒呢?為什麼說擱那兒都治壞了呢?因為黃元御是講溫補,寧事溫補嘛。那地方全是用承氣湯治好的,承氣湯不過就是陽明病嘛,《傷寒論》里的陽明病。為什麼他在那兒全是承氣湯治好了呢?跟地域有關啊,他在西北那地方,人就是那種陽明體質的人,鬍子都可以長兩、三尺,全是胸毛,西方人那種體質,都吃、喝生冷的、吃油膩的,還沒什麼事兒。所以後來又有一個人,胡萬林,也在烏魯木齊治病,用芒硝治好了很多人。為什麼能治好?那地方體質適合這種法——下法。但是當他到終南山,到咱們這兒之後,就開始死人了,於是被抓起來了。那他如果再往東南發展的話,可能人死得越來越多,因為已經走到巽位,走到木位去了,你金克木,那不給剋死了嗎?回到孫老師上午說的那個法,這是一個方向上的問題,如果從時序講,也是個季節性的問題。在這個時間段里會表現成這樣的問題,在這個方位上會表現成這樣的問題。但是,不代表另一個方位上沒有另外的問題。南半球,你穿棉襖,不能說北半球就一定得跟著穿棉襖,他是你對面兒。所以,法這個東西是應變的——棉襖和背心都是法,它都沒有錯。附子和大黃誰也沒有錯,不要把責任推到一味葯上去,都是它把我給害的!是你把它給害了,不是它把你害了。你穿厚了,是你自己的事,不是他把你給弄壞了。所以,為什麼越吃越寒呢?你吃過了!吃兩個月,還行,挺好,後來越來越不好,過猶不及嘛。已經到了夏至了,你還想著冬至時候穿什麼,到春天就應該開始往下減了,開始換了。所以鄭欽安實際上講,當你扶陽到什麼時候?口乾舌燥的時候,一貼滋陰收住,就完事了。六味地黃,並不是說一個人天天吃六味地黃,是說那時候你需要六味地黃。那我還建議說不要吃六味地黃,吃麥味地黃丸呵,更好。再加一個麥冬、五味子——生脈散,上面肺的那個熱也給它降下來了。現在有些病人就是適合麥味地黃丸的體質呵,這咱們必須得承認。有的人是附子理中丸的體質,舌相是不一樣的,肥大而濕——粘膩,明顯就是陰盛的相,陰盛可以瀉陰——附子理中丸,再加上腹滿脹,很容易腹瀉,這不很自然的事。鏡面舌,前面沒有苔,或者還有點紅,陰虛、容易出汗,你再附子理中丸的話,那他肯定壞了,他已經散得收不住了,那麼他就是麥味地黃丸的事了。它倆是一對,正好相反。但是也有一種情況,舌前半部沒有苔,發紅,有點口渴,但是喝水又喝不了多少,或者喝完水之後就肚子脹、痛,又腹瀉,舌苔的後半部是粘膩的,前半部是陽,後半部是陰,陽不入陰這種,那麼你也可以是麥味地黃丸和附子理中丸一起用,各一半,那一半是往下走,這一半擱上面,可以同時用。我早上飯前,把它倆各撮一半,完了合在一起吃下去。然後你看脈,寸脈漸減,尺脈漸增,舌苔前面出了點水兒,後面的膩減,那不就是了嘛,其實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整體上都是偏陰的話,陰盛就瀉它,偏陰不足就補它。陽也是一樣。這麼一看,你給他至少分成四塊的時候,他不就全了嘛,你分成春夏秋冬,就不至於大錯了,只知春夏,不知有秋冬,到秋冬肯定就出事,只知秋冬不知春夏,到春夏就出事。所以現在很多問題就是這麼造成的,只知道一個局部,還以為這個局部是整體,那麼它另一半就會出事。如果一個圓有個中心,我們站在中心點的時候,會看到四周,哪面都知道,都有。如果你站在偏北這一面,你以為你站在中心的時候,你見到的東西實際上都是北面的,南面你沒看到,這個觀測點就偏了,所見的都是偏。為什麼叫偏?偏並不是貶義詞,而是一個客觀現象、實際狀況。偏離了中心點,你見到的東西就是一偏之見,無論偏東偏西,偏南偏北,都是偏見。一個人很難站到一個中心點上。其實中醫這個中啊,並不只是中國,而是一個中心點。也就是說,我的觀測點應該是在中間的,然後我們才能看到四方的偏在哪裡,再糾正它。那我站的是個偏點怎麼辦?盡量往中心點靠,為醫者,要走到中心點,然後才能調別人的偏。那麼調別人的偏怎麼辦呢?也把它調到中心點來,就停下來不要再動了,一動又偏到另一面去了。所以《黃帝內經》裡面講「謹察陰陽所在而調治,以平為期。」平就是中,到中就完事了。謹察陰陽所在以而調之,就是陰陽,你偏在什麼地方?人人都是有偏的,正是因為偏了,陰陽不平衡了,才表現出病,當我們給它糾正平衡,最後到了一個平衡點的時候,他就沒有病了。我們治病的所有的問題都是這麼來處理。那治病的問題已經完事兒了,還有一個就是養生的問題。所以《黃帝內經》最開始《上古天真論》、《四季調神論》都講的養生問題,不講治病。上古的時候也也沒有治病的問題,因為他沒有偏的病。那麼養生的問題都有什麼?都到中心點了,還有一個根深淺的問題。咱們今天來到樓觀台,過幾天就是老子文化節。老子裡面有一句話很重要,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那個根蒂就是扎在中心點上的根,它的深淺度決定了你壽命的長短,也就是你紮根的深淺。《黃帝內經》裡面也有一句話:脈之有尺如樹之有根。你見到的是你尺脈的深淺,你就知道這個生命力的深淺了,如果尺脈是很浮很弦的,那麼他一定是浮散的,他根兒是淺的。那麼,如果我們治病是以付出尺脈深淺的代價,把尺脈深度不斷減少,用它來減少一些癥狀,那麼實際上是在奪人長命。從養生這個角度講,你是在損人壽命,來掩蓋癥狀,或者說騙病人,病人以為很好,但是你損了他的壽。我們治病留人,留人治病嘛,你要是留人,至少先別讓他死。你不要說:我治得很好,很成功,但是人死了。這是說不通的。我就說到這吧,這個話題一說起來,一天都說不完。李辛:您再坐一會兒,還可以交流。我也想說兩句。比如說到用藥就像砝碼,我們現在喜歡用重的砝碼,而且覺得用得越重,自己才掌握得越深。每個人的體質有什麼病它不一樣,在不同的季節,在不同的疾病階段,有時候需要重點的砝碼,有時候只需用輕的砝碼。像桂枝湯啊、傷寒的所有方子可以用溫病的方法來用,用輕的砝碼來用它。其實傷寒是可以用溫病的法來用,溫病也可以用傷寒的法來用,這個法的核心就是中間的那個原點。剛才談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陰陽不足者,不可用針,要調以甘葯。那麼在金元時期,尤其明代以前,那個時候人的體質跟現在不一樣。《傷寒論》是六經非常分明的,那時人的思想、生活、體質,他的邪正反應一層一層很分明。到了金元時期,李東垣用甘溫,像人蔘啊、黃芪啊這類,對於現在很多人連這個都屬於大的砝碼,放進去也運轉不開。整體空間不夠,脈絡不通,邪正都交織在一起的時候,就可以用溫病的方法。剛才老師說到用一些種子類的,比如說像蓮子、山藥、生谷芽、生麥芽,對於某一些非常虛弱,但腠理非常開通,你用稍微重一點,會導致它強烈的震蕩,用這一類葯進去之後,它能夠把中焦固住,如果再加少量的礦物類葯,加一點點的人蔘,一點點的附子和肉桂,也能把中焦和下焦的氣接續起來,接續之後,他自己就有可能來完成三焦的啟動了,然後需要開它就開,需要闔它就闔,它自己就完成發汗,自己就會完成這個象。我們要是目的過於明確,醫生只想著要去用下藥、發汗藥,其實還是可能在增加一個多餘的力量。三七生:李辛老師說得非常好,剛才我沒說完的,你給我補充了。就是這個虛實的問題,你虛的話,量不是不夠大的問題,而是不夠小的問題,小到什麼程度才正好恰當?可能覺得這還是葯嗎,才正好!所以零點幾克都不行,最後拿一個小鑷子很輕微地夾一點,可能是正好。在這方面最有啟發的就是李翰卿先生的真武湯的一個案例,網上原來都傳過。他用的是幾分的量,用完之後這個人就見好了,另外一個人說:哎,這方子,有什麼用啊,給改成十幾克了。完了,馬上就壞了,又用那個小的量,哎,又好了。我也經歷過這樣的一個案例,在那之後我才明白這個。直到現在,很多人還認為我是一直在重用,早期的時候確實在重用,並不是說重用就是錯誤的,這實際上是一個虛實之變。虛人,脈已經都摸不到的時候,你是不能這麼乾的。如果脈非常沉、緊而澀、彈指,你用輕的東西打不動它,它本身是個大石塊,一定要用砸石頭的鎚子才能打碎它。如果是個修表的問題,你用那鎚子來打,一下就碎了。開關也是,你輕輕一按就行了,你用大鎚掄滿了,一下打上去,開關也壞了,燈也沒亮。其實就是這麼回事,你要啟動它的時候這麼一下就完事了,非得卯足了勁給一下,最後把它打翻了。孫曼之:西方人的順勢療法,可能也是這個意思。李辛:上個月我碰到了一位來自美國的順勢療法的老師,他原來是中國遼寧中醫藥大學畢業的。順勢療法它是把一個藥物稀釋到幾萬、幾十萬倍,最後連分子都沒有了,我們感覺它其實比中醫所用的「取其氣」還要快,其實是「取其信息」。三七生:已經沒有了。它可能是,沒有的時候,勁最大。太極拳就是這個道理,你還有點用力,就不行,一點力都沒有的時候,那股力量全出來了,到最後,一點肌肉力量都不用了,這時候筋骨的力量像鐵棒子一樣。
推薦閱讀: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七六集)
〖詩詞鑒賞〗現代詩(三七四) 肖今的詩<1>
三七粉的作用與功效有哪些,有什麼禁忌的事項?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二三七集)01-003-0237
男女三七1

TAG:中醫 | 影響 | 三七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