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界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二十二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五頁:
庚二、結示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段經文,佛陀招呼了一聲「舍利弗」,作了一個交待說:「極樂國土」的莊嚴,這個地方的莊嚴,特別指的是前面勝妙五塵的莊嚴,極樂「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乃至「飯食經行」。就是說極樂世界這種殊勝五塵的境界莊嚴,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如是」的「功德」之所「莊嚴」,這如是的功德是講因地,就「舍利弗,極樂國土」是由「如是」的「功德」之所「莊嚴」。是什麼功德呢?我們前面也說過了,從二方面來說:第一個從佛所受用的這方面,當然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他自己也在受用極樂世界的國土。佛陀所受用的國土,是彌陀的大願、大行之所莊嚴,是彌陀的本願功德力所創造的。我們也可以說:站在佛所受用的角度來說,極樂國土是成就如是本願功德力之所莊嚴,約佛來說。約我們眾生呢,就是我們信願持名的功德力之所莊嚴,名號功德。我們這一念苦惱的心,沒有資糧的心,接觸佛號的時候,念念的去創造極樂世界的「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乃至「飯食經行」的這種勝妙五塵,也可以說是名號的功德、一個持名的功德之所莊嚴。這當中佛跟眾生之間的一種感應道交,是建立在什麼觀念呢?就是在「自性功德」。我們這一念苦惱的心,跟彌陀那一念大悲的心,從本性上來觀察,是清凈本然、是平等不二的。所以說,這段經文我們也可以這樣解釋:極樂國土的勝妙五塵,是由彌陀的本願功德力、由名號功德力,乃至自性功德力,三種的功德力之所莊嚴,可以這樣講的。所以這個地方「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啟什麼信呢?就是相信極樂國土的依正二報,是由三種功德力之所成就,就是要你相信這件事情,這段經文的整個大綱就是「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就是要相信是三種功德力之所莊嚴。
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二
前面是廣泛的約五根五塵,這個地方佛陀單單把聲塵這個部分,講得更詳細一點,把這一部分再講得再詳細一點。為什麼佛陀在經典上,會把極樂世界的聲塵講得更詳細呢?這當中有一個理由,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註解:
┌以此方耳根最利┐其實極樂攝法界機─五塵一一圓妙
│ ├
└故別就法音廣明┘,出生一切法門也。
因為所謂的說法一定要應機,那釋迦牟尼佛今天說法的對象,是針對娑婆世界的眾生。娑婆世界的眾生的六根當中,「耳根最利」。這耳根最利,印光大師大師他提出二個情況:第一個耳根最容易專註。就是我們要培養我們的專註力,用眼睛看也可以,用舌頭去嘗味道,你專心去接觸、去取這個味道的生相也可以,善取所緣境的相貌。但是在六根當中,耳根最容易專註。其次,它最養神,它不耗神,它專註的過程當中,耳根去取所緣境,它最養神,換句話說它有相續力。它有專註力、有相續力。所以這個地方說明了,娑婆世界的六根當中,耳根最利。所以佛陀就特「別就」著它的「法音」,來「廣明」極樂世界莊嚴的情況。但事「實」上,「極樂」世界是普遍「攝」整個「法界」的根「機」。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五塵一一圓妙」,在五塵當中,又能夠「出生一切」的「法門」。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有障礙,這障礙就永遠是障礙,誰也不能為我們解開。在極樂世界,你修行有障礙,沒關係,不要急,你走出戶外聽聽音樂,唉呀!這個障礙解開了。你到八功德水去喝個水,這個障礙就解開了。就是說極樂世界的聲音、極樂世界的味道,乃至極樂世界所接觸的這種感覺,它每一個塵都能演說無量的法門,它是普遍「攝」受「法界」的根「機」。你適合聽音樂來破這個障礙,你就聽到音樂;你這個時候適合喝水來破障礙,這跟觸塵有關的,那你就是觸塵來為你說法:這極樂世界它是五塵說法的。因為就著我們娑婆世界,我們歡喜栽培聖道,我們都是聽佛的音聲,娑婆世界是「文以載道」,佛陀無量無邊的聖道,是攝持在聲音當中,「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十個字的聲音的曲折,這表現的聲音當中,就有聖道的功德在裡面,佛陀是用聲音來表現聖道。所以我們習慣這樣的方式,佛陀在介紹極樂世界的時候,就特別把色塵的這一部分,講得詳細,是這樣的一種情況。
┌壬初鳥音法利
┌辛初化有情聲┤
│ └壬二征釋略顯
┌庚初別明┤
│ └辛二化無情聲
○又二┤
└庚二總結
今初
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先「別明」,再「總結」。「別明」當中又分二科:「初、化有情聲;二、化無情聲」。先講有情所發動的聲音,這個地方特別指的是鳥類;第二個再講無情所發動的聲音。有情的聲音當中又分二科:「初、鳥音法利;二、征釋略顯。」「今初」,先看「鳥音法利」:
庚一、別明二
辛一、化有情聲二
壬一、鳥音法利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前段的經文,蓮池大師說:是在強調供佛的一個修福,這個福德資糧在成佛之道也是很重要。你要能成就你正報的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依報的國土莊嚴,沒有福報還不行的。阿羅漢就是不修福,所以就得一個偏真涅槃,雖然內心當中寂靜,但是沒有依正莊嚴。所以在這個菩薩道當中,修福是很重要的。前面一段「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偏重在修福;這一段的經文是偏重在聞法的修慧,修習智慧的情況。修習智慧的這段經文,我們分二科:第一科先說明「鳥音」,就是鳥所發動的音聲,鳥音。就是「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乃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到這裡是講「鳥音」。以下「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這是「法利」,就是聽到這個聲音所得到的佛法利益,是講到得到的利益。這個地方是第二段,我們先看第一段。「複次舍利弗」,佛陀又招呼了一聲「舍利弗」,又說出了極樂世界的一種情況,他說「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佛陀又說在極樂世界還有一種殊勝的情況。什麼情況呢?說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這個「奇妙」,蓮池大師解釋這個「奇」,什麼是「奇」呢?「形殊眾鳥謂之奇」,這極樂世界的鳥,外表的形狀,「殊」很特殊,跟其它的鳥不同,「形殊眾鳥謂之奇」,形狀特別的美妙叫「奇」,稀有難得,形殊眾鳥。什麼是「妙」呢?「音能說法謂之妙」。極樂世界的鳥,它發動的聲音,它能夠攝持很多的法門,這件事情是微妙不可思議,「音能說法」,它的聲音能夠說法,這件事情叫做妙。「形殊眾鳥謂之奇,音能說法謂之妙」,這個鳥就有這麼一個境界。這個鳥還不是一種,「雜色」,就是種類很多,很多種類的鳥。這以下就舉出六個做代表,舉「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做代表。關於這一點,我們看蕅祖的註解:
釋鳥音
鳥所發動的音聲。
┌種種奇妙雜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種。
說這個鳥的種類很多,而且形狀很美,所以叫做「奇妙雜色」。六種當中,「白鶴、孔雀、鸚鵡」這個大家容易明白,就不講了。看「舍利」:
│
│┌舍利─舊雲鶖鷺,琦禪師雲是春鶯,或然。
這個「鶖鷺」是一種老鷹,鷹的一種。「琦禪師雲是」一種「春鶯,或」者是對的,或者是「春鶯」。
┼┼迦陵頻伽─此雲妙音,未出殼時,音超眾鳥
「迦陵頻伽」翻成中文叫「妙音」,因為它的聲音特的美妙。怎麼說呢?它乃至還在蛋「殼」當中,它就能從蛋殼當中發動出一種音聲,「超」越所有的「鳥」。所以經典當中,我們經常是用「迦陵頻伽」的聲音來讚歎佛陀得音聲,因為它的聲音特別的美妙,「妙音」。
││ ├
│└共 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
「共命」,這共命之鳥是很特別的,「一身兩頭,識別報同」。這種鳥它一個身體二隻腳,但是他有二個頭,它身體的脖子當中分出二個頭。「識別報同」,它是二個不同的心識,二個不同的生命體住在同一個果報,這種鳥的情形很妙的。
比如說釋迦牟尼佛有一次跟提婆達多二個一起做共命之鳥,二個人就一個人一個心識,一個人一個頭。釋迦牟尼佛(迦嘍嗏頭)這個頭特別精進,經常保持覺醒;提婆達多(優波迦嘍嗏頭)這個頭好樂睡眠,經常睡覺。這麼一天,這個共命之鳥就飛到一棵香草的樹上(名摩頭迦,其樹華落),很多水果。這時候因為提婆達多鳥在睡覺,釋迦牟尼佛就把香草全部吃光了。吃光了以後,提婆達多鳥一醒過來:誒,你怎麼把這些香草都吃光呢?釋迦牟尼佛就解釋說:我看你在睡覺,不好意思打擾你,反正我吃飽了,你也吃飽了,我替你吃一樣的啦。(訶──)提婆達多非常不高興說:你講這些話是非常不對的,你故意把這個好東西吃光了,我一定要給你一點教訓。這一天,提婆達多鳥就故意飛到有毒草的地方,就以瞋恨心吃這個毒果,要把釋迦牟尼佛鳥給毒死。一吃下去,二個都毒死了。所以說,它是同樣的果報體,但是住了二個不同的心識,一個是善良的心識、一個是邪惡的心識。就是二個不同的心識,共同的攝持一個果報體,所以這個鳥是很妙。這共命之鳥,二個神識,一個果報體。
││ ├
││ ──此二種西域雪山等處有之┘
││
││ ──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
這「二種」在「西域雪山等處有之」,這中國就沒有,在印度的喜馬拉雅山,才有這種「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這是非常稀有難得的。「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一般人就是歡喜鳥,在介紹動物的書上說:所有動物當中,顏色最美的、音聲最好聽的,所有動物當中是鳥類。鳥類的種類,它的顏色變化最多、音聲也特別美妙。所以釋迦牟尼佛慈悲,特別把極樂世界的鳥類提出來說明,就是因為我們娑婆世界愛鳥的人很多,所以就特別講出這種情況。「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六時出音─則知凈土不以鳥棲為夜,良以蓮華托生之
身,本無昏睡,不假夜卧也。
極樂世界它沒有白天、晚上;娑婆世界的晚上,這個鳥就棲息在樹上不活動了,白天再出來覓食。極樂世界的鳥沒有所謂的棲息,所以經常演出柔和合的音聲。因為是蓮華托生之身,我們的意生身沒有睡覺的情況。看這個意思,極樂世界有吃飯「飯食經行」,但是沒有睡覺,這是很特別的。一般的果報體,你要吃飯,就一定要有睡眠,這個業報身。就是你要消化,消化營養一定要假藉睡眠。說你這個人在娑婆世界,你有吃飯沒有睡覺,無有是處,不可能。在《瑜伽師地論》上說:你只要要吃飯,就一定要睡覺。但極樂世界的果報體,他吃飯,但是他不睡覺,不用睡覺,這個意生身的情況特別。這個地講「出和雅音」。這種音聲,「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這個「演暢」就是演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這個「等」字,就包括了前面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關於這一點,我們看蕅祖的註解,這是解釋「釋法利」:
釋法利
釋道品
總標
就是聽到這個聲音所得到佛法的利益。看第一段「釋道品」,這個地方是講到極樂世界經常演「三十七道品」。這個「道」就是趨向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法有一種力量,能夠引導我們這一念心趨向於涅槃,背棄生死、趨向涅槃,所以叫做「道」。先看「總標」:
┌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
這個地方是說這些鳥它能夠宣說「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等於是七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七科的內涵,我們大致講一下。這個四念處是一個正式修行的法門,以下就是一個修行的位次。說這個四正勤跟四如意足,它是一個外凡的資糧位,積集止跟觀的資糧,積集禪定跟智慧的資糧,四正勤跟四如意足是外凡的資糧位。五根、五力是內凡的加行位,八聖道分是見道位,七菩提分是修道位。這是根據天親菩薩的《俱舍論》說的。天親菩薩說:佛陀在講經典,是約著數目的多少,才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把七菩提分放在前面。但是在真正修證的時候,是先有八正道的見道位,然後才有所謂的七菩提分的修道位,它的第是先修八正道,再修七菩提分,是這樣的一個情況。所以後面都是你內心當中,在操作四念處的淺深而安排出來的位次,正修行還是四念處。
好,我們解釋四念處。這個「四念處」的「念」,指的是能觀的智慧,有不凈、苦、無常、無我四種光明的智慧叫做「念」。這個「處」就是所觀境,就是「身、受、心、法」。就是我們這個燈光要照到哪裡去呢?我們拿這個手電筒要照到哪裡去呢?照到我們「身、受、心、法」四個處所,所以叫做「四念處」。這個四念處它的主要目的,是在破除我們對身心世界的四種顛倒,就是我們對身心世界生起常、樂、我、凈四種顛倒,所以佛陀要我們用不凈、苦、無常、無我來破除。在《大智度論》也講到三十七道品,講到四念處。在《智度論》當中,龍樹菩薩就作一個問答說,問:《大般若經》是教菩薩法,為什麼講四念處、四正勤等三十七道品呢?這是小乘學者所修的。龍樹菩薩說:這樣子講是不對的。菩薩在三界中流轉,他的一個心情是依止大悲心,不是依止愛見煩惱。菩薩在三界中,生生世世的流轉,以大悲心度化眾生。如果菩薩不修三十七道來調伏自己內心的愛見煩惱,菩薩是不能忍受這樣的痛苦的,這個愛見煩惱太厲害,菩薩沒有辦法相續的流轉,沒辦法。所以這個意思是說:所謂的大小乘,是內心的發心問題,不在於法門的淺深。所以這個三十七道品,是大小乘共修的。只是菩薩雖然修三十七道品,是對治三界的愛見煩惱,而菩薩不取證涅槃而已,是這個意思。這當中,我們先看第一個:
正釋
四念處
┌一身念處。
│
├二受念處。
所謂四念處┤
├三心念處。
│
└四法念處。
自身有二種:
一者、身內不凈;
二者、身外皮毛爪發等。
「身念處」跟「受念處」,主要是對治我們的愛取煩惱,我們對於身跟受會有愛取的情況。「心」跟「法」是對治我見的顛倒,我們對於能緣的心跟所緣的法,會有一種我見的分別,我見的顛倒生起。先看「身念處」──觀身不凈。這觀身不凈,在《智度論》講到二種觀法:第一個觀自身不凈,觀自己的色身,你不要觀別人,你觀自己的色身。觀身不凈當中,分成內相跟外相。龍樹菩薩講一個偈頌說:「種種不凈物,充滿於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我們剛開始觀自身不凈,先觀察內相,就是把我們這一層皮剝開;剝開以後,看到我們色身內在的情況,就是一個骷髏、一個白骨,然後填上很多的血肉、心、肝、脾、胃、腎、膿血、屎尿,三十七種不凈物,把這個白骨給包起來,最後再一層皮包起來。所以當我們剝開內層來觀察的時候,「種種不凈物,充滿於身內」。換句話說,我們在色身當中,找不到一個乾淨的東西,找不到。這種不凈物,它還不是經常在裡面保存著,「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它經常利用九孔,二個眼睛、二個鼻子、一個嘴巴、大便處、小便處,經常從九孔當中,散發出它不凈的情況。這是觀察你自身的不凈。就是我們能夠從自己的色身當中,覺悟到我們色身是不凈的。其次,觀他身不凈,就是觀別人的色身,就觀死屍了。看到別人的屍體,死掉以後,屍體變成青黑,然後膨脹膨脹,啵!破掉。破掉以後,流出膿血,長出蟲來咬這個屍體的肉。咬完以後,變成一堆白骨,最後白骨被風一吹就壞散了,連這個人的樣子都沒有了。這個九想觀是觀他身不凈。龍樹菩薩說:這個當中,也可以對調,我們也可以觀自身的不凈來觀察他身,觀內相、外相不凈來觀察別人;也可以拿別人的九種觀來觀自己。不過你剛開始下手的時候,是觀你自身的內相、外相,觀他身的九想。但是你熟了以後,你可以對調,來破除我們對自他色身的愛著,因為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去愛著一個不凈的東西。所以說,我們會愛著這個色身,是來自於我們的顛倒、我們一種錯誤的理解,對這個境界一種錯誤的理解。這個是觀身不凈。
第二個觀受是苦。前面的色身,是一個所受用的果報體。這果報體是誰在受用呢?能受用是受。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去接觸我們果報體的時候,會出現一個受。這個受,有苦受、樂受、舍受。這個苦受是苦,當我們遇到違背我們心情,果報體會生起苦受,這個是容易理解的。這生起樂受是苦,這件事情不容易明白。在這當中,龍樹菩薩講出一個偈頌,來解釋為什麼樂受是苦呢?龍樹菩薩說:「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說我們對於我們所歡喜的五欲境界,產生了樂受,這個樂受為什麼是苦呢?因為你在追求的過程當中很痛苦,因為你希望財色名現前,別人也希望財色名,這當中就必須要競爭。人跟人之間的競爭,你要花很多的精神體力,你這當中有很多辛苦的事情,這個是苦。好不容易花了幾十年的辛苦,白天也工作、晚上也加班,哦,五欲的境界成就了,應該快樂吧!不對,得到這個五欲的境界,「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你會感覺到:你要保存這些五欲快樂的相續,你還不能放鬆。因為「得時多怖畏」,因為只要你一不注意,別人就會破壞你,因為別人要搶你的五欲。所以在這個競爭的社會當中,你只要不進步,你馬上就被破壞,所以你會有一種很不安全的感覺。你為了要今天受用的五欲、我明天也要受用五欲,這個時候你心中還是不快樂。為什麼呢?「弟子心不安」,沒有安全感,怖畏,害怕失掉。第三個「失時懷憂惱」,雖然你害怕失掉,但是你害怕是一回事,事實上世間上的事情,有生就有滅,遲早要破壞。這破壞的時候,你內心當中,因為對五欲的執取太重了,內心會有很大的憂惱。所以龍樹菩薩的意思是說:這個樂受之所以安立苦,是因為你為了追求樂受,你要承受很多的痛苦。就是說你要承受多苦,而得到一個微少的樂受,所以安立做苦。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出生美味,終得大患。雖然這個美食也的確是甜美,但是因為這當中太多毒藥了,你為了吃這個美食,你要同時吃那麼多的毒藥,所以這個也是苦。龍樹菩薩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樂受的苦,是因為你追求這個短暫微小的樂受,但事實上你冷靜下來,你背後付出太多的痛苦,你在追求的過程也要痛苦,得到的時候你要擔心它失掉,失掉以後你心不甘、情不願,這整個過程當中有很多很多的痛苦。加起來相對那個微少的樂受來說,苦多樂少,所以安立為苦。所以樂受是苦是這樣子安立的。這樣子我們就來破除我們對於受的一種樂顛倒。我們凡夫的心情,歡喜放縱內心去攀緣六塵的境界,我們就是期待樂受出現,期待我們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只有樂受出現。說我們歡喜吃這個東西,其實我們不是真正的想吃這個東西,我們是歡喜我這個心跟這個東西接觸的時候,那個樂受能出現。因為你如果真的想吃這個東西,你要吃多的時候,你吃厭了,沒有樂受了,你就不想吃了,所以我們是期待樂受出現。但是當我們知道樂受是苦的時候,它就能夠息滅你向外攀緣的心,就會讓你專心的修學聖道,是這個意思。這二個是在對治愛取的煩惱。
「觀心無常」。這個「心」是一個能;這個「法」是一個所;前面的「身」是一個所,所受用;這個「受」是能受用。這個「心」是能分別,這個「法」是所分別,也是一層能所。我們凡夫的心情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對於我們這一念明了心,有一個「常、一」的顛倒。我們總覺得在內心當中,有一個常一的我,小時候的我跟長大的我是沒有差別的,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是沒有差別的!這種我見的顛倒,就使令我們為了愛著這個我,我愛、我見、我慢、我執,愛著這個我,我們就會創造很多生死的業力。但是這樣的思想是錯誤的、是顛倒的。怎麼知道呢?比如說:你今生這一念明了心,你隨順了三寶,是歸依三寶的心;但是你下輩子得到大福報,到天上去了,充滿驕慢,做轉輪聖王,七寶千子,你可能沒有遇到佛法了。沒有遇到佛法,這怎麼辦呢?心隨境轉。你當時的境界,就是大家所恭敬、禮拜、讚歎的境界,那隻好是放縱你的五欲、煩惱,去享受五欲的境界。別人敢觸犯你,「君王一怒,血流漂杵」。你今生福報享完了以後,又變成一隻螞蟻。我是一隻卑賤的小螞蟻,我的工作就是把這個東西,從這個山洞搬到另外一個山洞,遇到大雨來的時候,就把我給沖死了,死掉以後又做一隻螞蟻。你做轉輪聖王的時候,你的那一念心是如此的驕慢、如此的充滿自信;但是你做一隻小螞蟻的時候,你那一念心是如此的自卑。你怎麼能夠說「心是一樣」呢?那心中的我跑到哪裡去了?沒有一個常一的我,你的心有很大的轉變,就是過去心不可得。你過去那個轉輪聖王的心,跑到哪裡去了呢?不可得。所以說我們這一念心是隨業力,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心識是怎麼來的呢?是由業力的熏習而來。善業的熏習,你的心就充滿了憍慢、充滿了功德;惡業的熏習,你這一念心就充滿了罪業、充滿了不安、充滿了苦惱。所以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明了的心,是由業力的熏習而來的。所以說觀心無常,來破除我們對於心的一個「常、一」顛倒。我們這一念心是剎那剎那變化的,我們這一念心也可能趨向於聖道、也可能會趨向於三惡道,它是隨時在變化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可能性,這叫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這個「法」,龍樹菩薩說:在宇宙萬法當中,除了「心」以外,其它的部分都是屬於「法」所收攝,就是心所受用的境界都叫做「法」。「無我」這個「我」,就是主宰義。就是我們內心當中,對於我們所追求的境界,會打很多妄想:我現在要幹什麼、明年我要幹什麼、十年以後我要幹什麼。但事實上,這個「法」的境界,它不是隨順你內心的妄想,所以我們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陀告訴我們說:對這個「法」應該怎麼認識呢?「如夢幻泡影」。說你在做夢的時候,這個夢的情節變化,不是你能控制的,完全是業力所顯現。過去有一個修仙道的叫漢鍾離,漢鍾離他學了很多仙道的技術,他年紀大了,希望能夠把這個法傳下去。找了很久,終於在一家旅館當中,找到了呂洞賓。呂洞賓十年的寒窗苦讀,這一天要去考試,在旅館裡面跟漢鍾離接觸。漢鍾離一看:唉呀!這個是我的弟子。漢鍾離就過去跟他說:你要幹什麼?他說:我要去考功名。考功名幹什麼?做官啊,享受榮華富貴啊。漢鍾離說:你不要做官了,你來跟我學仙道。呂洞賓說:不行,我這十年寒窗苦讀,為了就是這麼一天,我一定要去考。漢鍾離沒辦法,好吧,那談到晚上睡個覺吧。漢鍾離就從他的僧袋拿出一個枕頭:你睡我的枕頭好了。睡在這個枕頭,睡著了,睡著以後就開始做夢。在夢境當中,他去考試,唉呀!一考果然:十年寒窗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聞。考上了狀元,大家又敲鑼、又打鼓的報這個信。皇上請去,他長得一表人才,皇上把女兒嫁給他,做駙馬爺。哦!有名有利。他的家庭生活很快樂,就生了一個兒子;但是榮華富貴不會持久的,沒有多久他的兒子得到一種流行病,就死掉了。死掉以後,他的太太悲傷過度,心情不好,後來也死掉了。呂洞賓悲傷妻子跟兒子的死亡,整天哭,就把眼睛給哭瞎了。這個時候,一個人沒有眼睛的時候,你想想看,再好的榮華富貴對他來說,有什麼意思呢?他眼睛打開就是一片的黑暗。這個時候真是後悔,當初要是聽漢鍾離的話去修行,現在多好!這個時候,內心當中一感傷就醒過來:哦!黃梁一夢。(哈哈)這時候就想:唉呀!人世間啊,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榮華富貴是如此的脆弱,你要去受用快樂的果報,這當中一定要吃下毒藥。換句話說,你要受用功德天,你就要同時接受黑暗。這個時候呂洞賓就二個都不要:好,我跟你學仙道去吧。所以「觀法無我」就是說:這一切的法,你沒有主宰性,你可以在心中打很多的妄想,但是這件事情跟你的妄想,是絕對不一樣的。就是這一切的境界相,不是你能夠主宰的。是誰能夠主宰呢?就是業力的因緣主宰。這當中牽涉到你個人的業力,也牽涉到眾生的共業,這當中曲折變化是很多的。所以說,我們觀法無我,能破除我們對法的顛倒,一種「我」的顛倒。我們總認為這個境界就是我所安排的,我現在要幹什麼、以後要幹什麼,事實上我們是沒有主宰性的。
這個「觀心」跟「觀法」是破除我見的顛倒,「觀身」、「觀受」是破除愛取的煩惱。這樣子是對治我們對身心愛見的煩惱,四念處。這個四念處觀,不管是在聖道門、不管是在凈土門,都很重要。因為你站在聖道的角度,一個菩薩要在三界流轉,你大悲心廣度眾生,你也是要修四念處來調伏你的愛見,你才能夠所謂「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你對這個果報體不能有愛見的顛倒,你才不會有痛苦的感受。所以龍樹菩薩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說:菩薩如果不修四念處,這個長時間的流轉生死,這種苦他受得了嗎?他受得了嗎?他受不了。他為什麼能夠在三界當中長時間的流轉?他就是有四念處的光明來保護他,是這個意思。站在凈土的角度,我們要厭離娑婆,就一定要對我們身心的愛取要調伏,所以這個四念處對凈土法門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破除我們的四種顛倒,使令我們能夠正確的看到我們身心世界的真實相,是這個意思。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裡。
問:
答:意生身:第一個是「入三昧樂意生身」,這個是凡聖同居土跟方便有餘土;第二個是「覺法自性意生身」,這個是實報莊嚴土;第三個是「總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總類」是佛的意生身,萬德莊嚴、各式各樣的總類。「俱生」(這個俱就是與生俱來的俱,一個人字旁,再一個具足的具),「總類俱生」就是佛的意生身,那無量無邊的三昧陀羅尼,隨從這個意生身而出現。他的特色是「無作行」,他是無作妙德,他不必假作意的。「總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那是佛的意生身。這又超越了前面的「覺法自性」。我們一般的凡聖同居土是「入三昧樂意生身」,就是你要現起這樣的意生身,你還得稍微的入定,稍微的靜一靜,然後才能夠現出這個意生身的功德。
問:黃粱一夢的故事,請再說一次。
答:這就是黃粱夢,那個時候漢鍾離在煮黃粱,他醒過來的時候,黃粱還沒有煮熟,他已經把這個人生都走過了,所以叫做黃粱夢。人生就是這種境界,有苦有樂、有樂有苦,但是苦多樂少。就是我們凡夫的心情,就是貪著這個刀山上的這麼一點蜂蜜,他要付出很多身心的痛苦,不管是追求的時候、不管是得到的時候、不管是壞掉的時候。但是他為什麼願意這樣支持他呢?因為他的眼睛只看到蜂蜜,他未曾看到他為了追求蜂蜜所付出的廣大代價。佛陀提醒我們:你應該要看清楚,事實上你追求的這個欲,你背後付出多少代價,你應該要算一算,好象不划算。所以這個樂受是苦,龍樹菩薩說:沒有錯,佛陀也同意在因果的角度,善業能夠成就可樂果報,這因果是不能壞的。那為什麼樂受是苦呢?因為你為了追求少許的樂受,你要去創造廣大的痛苦,你要承受廣大的痛苦,苦多樂少,所以安立它是苦,是這樣子安立的。
問:
答:八地菩薩他一定有修四念處,才會成八地。他為什麼能成就八地呢?就是修四念處。就是菩薩不修四念處,肯定要退轉。任何一個菩薩,都是要修四念處,否則他沒有辦法在三界裡面流轉的。
問:
答:是的,所有的菩薩都要修四念處;否則他連初地都不能證得,他連三界都不能離開。四念處是斷除見思煩惱的一個法門。菩薩在三界流轉,他不是因為愛取煩惱而流轉,他是大悲心。如果菩薩沒有斷除愛取,那跟凡夫沒有差別,你也是作不了主。所以龍樹菩薩就提出一個看法說:菩薩不修四念處、不修三十七道品,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沒有一個菩薩自己是顛倒的,不可能有這種事情。
問:
答:阿羅漢修四念處以後,他的涅槃現前,他就進去了。菩薩他是經過涅槃,他不進去,繼續往前走。就是說菩薩修四念處,他有能力取證涅槃,但是他不取證。就是菩薩經過化城的時候,他不進去而直趨寶所。因為這個四念處本身,它有能力使令你趨向於涅槃,但是菩薩他不取證。為什麼呢?以大悲心故。
問:
答:意根的法塵。因為意根它是個假法,因為佛陀必須要明確的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差別表達出來,因為意根是自己打妄想的,它是個假法。在唯識學叫「假法」,你自己想的。如果說極樂世界的法塵很好,那這個東西,我在娑婆世界打妄想也不錯啊!(訶──)所以看不出這樣的一個差別,因為法塵是隨你的內心打妄想的。這個五塵那不是,那是實實在在擺在這個地方,所以五根五塵是比較明顯的,是個實法,是真實受用的法。所以唯識學說:這個法塵是個假法,你自己這樣子想,事實上不是這樣子,它是個假法,心中的妄想。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裡。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推薦閱讀:
※怎樣選擇造葬日課(二十二)
※證類本草 卷第二十二 蟲魚下品-蚺(音髯)蛇膽
※二十二、論宮分用神配六親
※風水筆記(二十二)
※星相典籍——果老星宗(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