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真相(八):《醫學入門》揭示練功禁忌
《醫學入門》(資料圖 圖源網路)自謂「醫能知此內外門戶,而後可以設法,治病不致循象執方,夭枉人命,故題之曰《醫學入門》」(《卷之首·集例》)。此書正文引經據典且多為歌賦,以注補充闡述,注文引錄各家之說,附以己見。有關氣功的內容集中於《卷之首·保養》(以下原文凡未註明出處者,均錄於《保養》),並散見於《集例》和《習醫規格》等處。一、提出練功禁忌李氏把氣功分為內氣搬運的動功,精神內守、身心凝定的靜功,含有「舞蹈意」的導引三類,並認為動功有使「氣血從軌」的作用,靜功能使「身心凝定」,而導引則能「養血脈」。此外,他還用內丹論述了精氣神與人體健康的關係。認為「丹書硃砂、鉛汞、龍虎等說,俱是借喻身心,惟心息相根據之說,最為直接明顯。心主乎息,息根據乎心,心息相根據,則精氣神滿而病卻矣」。但總體上,李氏《入門》較為重視導引(即動功)的作用,指出:「終日屹屹端坐,最是生病,人徒知久立、久行之傷人,而不知久卧、久坐之尤傷人也。」李氏對於氣功副作用和練功禁忌的論述是他書所少見的,他明確指出:「內動運任、督者,久則生癰;運脾土者,久則腹脹;運丹田者,久則尿血;運頂門者,久則腦泄,內動固不然矣。至於六字氣雖能發散外邪,而中虛有汗者忌;八段錦雖能流動氣血,而中虛有火者忌。」但聯繫氣功實際分析,上述之「運任、督者,久則生癰」唯恐臨床難以見到;至於「運脾土者,久則腹脹;運丹田者,久則尿血;運頂門者,久則腦泄」中諸「者」字之前,恐加上「不當」更接近臨床實際,即運脾土不當者,久則腹脹;運丹田不當者,久則尿血;運頂門不當者,久則腦泄。六字氣大概是指六字氣訣(即六字訣),該功法注重呼氣,長於祛邪瀉實,非但「中虛有汗者忌」,而且中虛無汗及其他虛證患者,也當忌用或慎用;但關於八段錦的禁忌,則多少有些「憑空」。儘管如此,李氏此說對於幫助人們正確認識氣功的作用,避免可能產生的副作用,還是很有意義的。
六字氣訣注重呼氣(資料圖 圖源網路)二、論述操作細則李氏認為:「據方書神農起醫藥之方,黃帝創導引之術,後世傳之失其真耳……惟《醫林集要》所載古導引法,間有一二明顯可行者……故錄一二最要者,以備養生者擇焉。」按:《醫林集要》即《醫林類證集要》,王璽撰於公元1482年(明成化十八年),刊於公元1515年(明正德十年),是一本綜合性醫書。其論「專以《內經》、《本草》為主,外考各醫師家儀說,有發明經旨者,爰作論斷,分門析類,厘為十卷」(《醫林類證集要·鄭善夫序》)。其中關於導引的內容,以《巢氏病源》與《道藏》所收者為主。所錄導引法共八種,包括虛損(導引)、開關法、起脾法、開郁法和治腰痛、治積聚、治遺精邪泄瀉、治痰雍。這些方法可以分為5類,第一類為自我按摩,如「治積聚」法的要點是「外摩積聚所在」;「治遺精泄瀉」法的核心為「摩擦臍輪」,如用於無病者的養生,則「更擦腎俞、胸前、脅下、中脘、湧泉」。第二類為上肢運動類,如「開關法」之「胛骨並肩,向前圓轉」;「起脾法」之「挺身以兩手相叉,極力扒左、扒右」;「治痰壅」法之「以兩手向後,合手拓腰向上,急勢振搖臂肘」。第三類為推拿,如「治腰痛」法需要兩個人操作,患者「正東坐,收手抱心,一人前躡其兩膝,一人後捧其頭,徐牽令偃卧」,極似推拿中的踩蹺法。第四類為常人難以學練者,如「開郁法」中的「以左手搭右肩,右足搭左膝腕委中而行;右手搭左肩,左足搭右膝腕委中而行 ;良久復以左手前拍腹,右足搭膝蓋而行 ;右手向後拍腰,左足搭右膝蓋而行」。第五類為虛損導引法,實為一組練功時的「三調」操作細則,謂:「有火者,開目;無火者,閉目。無汗者,閉氣至極;有汗者,不必閉氣。欲氣上行以治耳目口齒之病,則屈身為之;欲氣下行以通大、小二便及健足脛,則偃身為之;欲氣達於四肢,側身為之。欲引頭病者,仰頭;欲引腰腳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欲引臂病者,挽臂;欲去腹中寒熱、積聚諸痛,及中寒身熱,皆閉氣滿腹,偃卧亦可為之。但病在頭中胸中者,枕高七寸 ;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臍下者,去枕。」其內容可能多取自《醫林集要》以外的其他「古導引書」,除「有火者,開目 ;無火者,閉目」為氣功界多能接受以外,其他內容所包含的實際意義各家有不同看法。三、闡述氣功理論《入門》中的氣功理論,多見於《集例》、《先天圖說》、《保養》和《習醫規格》等處。《集例》中的「保養以助藥力,若專恃葯而不知養性,則葯亦難效。古人皆先養性,不愈而後服藥」,明顯是結合氣功來說的,其中還反映了李氏防重於治的醫療思想。《先天圖說》「人之百病,皆由水火不交,故以後天坎離繼之。血屬水,氣屬火,血陰而氣陽也。離中虛,真陰存焉;坎中滿,真陽寓焉」之論中,道教氣功「取坎填離」,欲將後天「還原」為先天返老還童的練功旨意體現的非常明顯。《保養》以氣功養生的「治未病」思想,在以下論述中得以充分體現:「保養可勿葯乎?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則麻黃、桂枝、理中、四逆之劑,不必服矣……寡言語以養氣,則四物、四君、十全、三和等湯,又何用哉 ?」認為「導引為虛損、氣血不周而設」,能補虛行滯。此外,李氏還認為氣功鍛煉對醫生也有益處,故對從醫者提出了既要練功,又要熟讀儒家之書的要求。他在《習醫規格》強調醫者「每早對《先天圖》靜坐,玩讀」儒家經典,「每五鼓清心靜坐,及早起仍玩儒書一二,以雪心源」。究其原因,在於「血由氣生,氣由神全」,而心主神明。
清心靜坐(資料圖 圖源網路)「人之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一語,是李氏對此前諸家關於動靜關係論述的概括性總結。因其言簡意賅,通用性強而被後世氣功家所廣泛應用。主動與主靜是中醫養生學的兩大流派,其淵源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莊子》對動、靜養生都有論述。在《刻意》篇中,莊子有「熊經鳥伸」和以此養生的記載;雜家著作《呂氏春秋》中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將運動與強壯形體相聯繫 ;《內經》儘管主靜,但也接受了這一「動」的思想,《素問·上古天真論》將「和於術數」作為養生的主要手段之一;華佗的五禽戲則將上述以動養形的理論落到了具體的方法中。而清靜無為,以靜養人體之神的思想,也源於老莊。《老子·第二十六章》的「靜為噪君」,《莊子·天道》的「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等,是其「始祖」;《內經》「恬淡虛無」是對其的認可,《千金方》的「養性」是對其的發展。總之,養生學中以動來保養形體(其流派學界名之「動形派」),以清凈保養精神(「精神派」)的學說,被李氏吸收後提出的上述論點,發展了氣功學中動靜的理論,對指導氣功養生治病,均有一定的意義。事實上,李氏還是偏愛動功的。他認為「終日屹屹端坐,最是生病,人徒知久立、久行之傷人,而不知久卧、久坐之尤傷人也」。這也許就是他輯錄前人功法時,只錄動功而不錄靜功的原因所在。總之,作為一部綜合性醫學著作,《醫學入門》剖析的氣功副作用及提出的練功禁忌,可以幫助人們全面正確地認識氣功的作用;該書的動靜觀不但繼承了前賢之說,又有了一定發展。
推薦閱讀:
※養生警惕:秋季進補養生的四大禁忌
※清明上墳的最佳時間是幾點?有哪些禁忌和要求?
※鬼節禁忌
※廚灶風水禁忌
※婚喪節慶禁忌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