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歷史本末之往事並不如煙 【藤枝投稿】

···

前言

西元1~2世紀,對於基督教來說,是個充滿血雨腥風的時期,強悍而端肅的羅馬帝國,在對待宗教問題時,似乎也保持了一種羅馬宗教不容侵犯的姿態,羅馬本土宗教要獨尊,那麼對於其他宗教,尤其是尚不具備規模的基督教,則成了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可是,令羅馬帝國始料未及的是,他們的屠刀並未使基督徒畏縮不前;他們的誹謗也未使基督徒啞口無言。任何一個在人類文明史上有濃墨重彩的宗教,或許有過低谷,有過彷徨,有過衰落,有過迷茫,卻從未因外力而崩塌。

一、敵基督者羅馬帝國也

從羅馬暴君尼祿統治的西元1世紀起,基督教就不斷地遭受迫害,最初的羅馬帝國,只把基督教與猶太教之間的衝突,看作是猶太教的內部不和,而漸漸地,羅馬帝國開始意識到,基督教絕對不是猶太教中的異端,而是一個頗具生命力的新宗教。

猶太教中的法利賽派曾對基督教有過相當大的敵意,而此時此刻,對基督教的敵意,已經不僅僅來源於猶太教,羅馬帝國開始以其強大的行政力量干涉到宗教問題之中了。

羅馬官方認為,一群叫做「克萊斯圖斯(Chrestus)」的宗教團體,拒絕接受羅馬帝國的宗教信仰,否認羅馬帝國的神祇,不崇拜羅馬皇帝。羅馬帝國因其擾亂治安,要對其進行管制。這個叫做「克萊斯圖斯」的宗教團體,其實就是「基督徒(Christus)」

所謂的拒絕接受羅馬帝國的宗教信仰,否認羅馬帝國的神祇,不崇拜羅馬皇帝這些問題,早在猶太教中,就已經非常普遍,羅馬帝國也深深知道,這群頑固的猶太人,幾乎不可能接受羅馬的宗教和皇帝崇拜,但基督教出現之後,福音便在「外邦人」里傳播開來,很多非猶太人加入了基督教,比如使徒保羅就是羅馬公民,這樣一來,羅馬帝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一旦羅馬公民開示否認羅馬帝國的宗教信仰和皇帝權威,羅馬帝國或許會在頃刻間土崩瓦解。

其實羅馬帝國的擔憂,是多慮的,基督教認可的理念是「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太22:15-22)」,而且他們並非否認羅馬皇帝,而是拒絕將皇帝當做神來崇拜,基督徒的日課中,都是要為羅馬皇帝禱告的。

可生性多疑暴虐的羅馬皇帝尼祿和圖密善,似乎對基督教缺乏系統的了解,英武威嚴的古羅馬,在思考形而上的問題時,往往暴露出令人罕見的笨拙,在對待更為精深的宗教問題時,其武斷與執拗更是不遑多讓。

羅馬皇帝,本來是文武兼備的奇男子、偉丈夫,但在解決基督教問題時,卻一味地蠻幹,其粗暴與野蠻,似乎昭示了一點:一個君王雖然具備了超凡的文采和膽略,但由於擔心權力的旁落,所以在處理與權力相關的一類問題時,往往表現出癔症患者的歇斯底里與人格扭曲。

尼祿在歷史上的形象,與中國的商紂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們不僅文武全才,更有著超群的想像力,只不過令人可惜的是,這兩位本來該去當先鋒藝術導師的人,卻被歷史陰差陽錯的安排在了一個最為詭異的位置——君主。

我們這裡不必費筆墨去敘述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是如何的了得,但就作為君主而言,他們的名聲都不甚好,而尼祿之後的圖密善,雖然在當代不乏有歷史學家為他正名,但至少在歷史上,圖密善卻被描繪成對於權力有著熱切崇拜並且希望自己也能成為神祇的利欲熏心者,而且他和尼祿一樣,對於基督徒的迫害都異常嚴苛,只不過相對於尼祿而言,圖密善的迫害更加草率——因為他將猶太教與基督教一同進行了鎮壓。

二、明君還是暴君?

西元2世紀,羅馬帝國對基督教的迫害,呈現了愈演愈烈的勢頭,如果您對古羅馬歷史有了解的話,應該會知道,西元2世紀,羅馬帝國可謂賢君輩出,著名的「古羅馬五賢帝」——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安東尼·庇護 、馬可奧勒留都是產生於這個世紀,可歷史永遠是一出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戲劇,「五賢帝」中的圖拉真和馬可奧勒留在迫害基督徒上,與先輩尼祿和圖密善相比,也絕對不遑多讓。

其實,細細想來的話,賢帝為什麼會作出令人匪夷所思甚至滅絕人性的事情,是很好理解的。賢帝之所以被稱為「賢」,其實更多是後人的推崇,而且在巨大的權力壓迫之下,似乎頗有作為的君主,往往會被神化,在這種濃重情感的讚揚之下,許多問題似乎就被「盛世華章」的景象所掩蓋,被掩蓋的或許不僅僅只有歷史的殘片,更有君主內心的陰暗角落。

眾所周知,中國唯一一位掌握實權的女皇帝武則天,一生虔信佛教,雖然在中國的文人士大夫筆下,她的種種狠辣行為,被看作是在特殊時期不得不做的必要手段,不能求全責備(對於這種所謂的「為尊者諱」,只能讓一個民族在「護短」的歧途上與普世價值漸行漸遠);但就宗教信仰而言,武則天身上,依舊透露出許多乖戾不詳。

武則天非常善於利用和製造民間信仰的狂熱分子,通過他們那些怪力亂神的低端把戲,來哄抬自己的聲望;這位號稱信仰佛教,並據說寫下了:「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的開經偈的女皇帝,其實有濃重的相似佛法信仰,也就是說,她信仰的佛教,裡面有很多是混雜了「祆教(拜火教)」的教義,而且根據武則天的文化素養來看,她是很難分清在祆教和佛教的,因為在當時,祆教為了傳教方便,也採用了佛教的裝束和戒律,一般的信眾,是難以區分他們的。

三、生為主歡,死歸主去

西元107年,羅馬帝國為一次軍事行動的勝利而歡慶,歡慶活動的最重要一環,是押解來一位年邁的基督徒領袖進行嘲諷,並隨後將其處死。這位基督徒雖被綁縛,卻面色從容,他的慷慨赴死與那些羅馬貴族的驕縱暴虐相比,簡直天淵之別,這位基督徒就是著名的安提阿主教伊格納修。

伊格納修生前,有一位好友,叫波利卡普(又被譯作「坡旅甲」),他比伊格納修年輕,但他的性格,比伊格納修還要剛毅果敢,伊格納修殉道的事迹,令波利卡普非常敬佩,當步入暮年的波利卡普也被羅馬帝國通緝時,他首先選擇的是躲避,但不久他便放棄了這種東躲西藏的日子,毅然決然地面對羅馬帝國的逮捕。

波利卡普被捕後,羅馬總督曾出於人道主義對他進行了勸誡:「汝年事已高,不如放棄基督信仰,歸敬吾皇,可保性命無憂。"

波利卡普厲聲斥之曰:「無神論者,且遠離我。」

羅馬法官見總督受辱,便威脅道:「汝若能放棄信仰,辱罵基督,可當庭釋放。」

波利卡普怒曰:「我侍奉基督八十六載,基督從未絲毫虧待於我,今焉能咒罵我主?」

法官曰:「汝知火刑乎?」

波利卡普蔑之曰:「薪柴之焰,須臾可滅;永生之火,亘古不息。」

總督與法官無奈,只能以火刑的方式處死波利卡普,波利卡普就義之時,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熊熊烈火伴著波利卡普的聲聲禱告,在場的羅馬人無不為此情此景所攝服... ...大火熄滅之時,波利卡普的身軀早已化為焦炭,然而波利卡普的殉道精神,正如其所言:「薪柴之焰,須臾可滅;永生之火,亘古不息。」

在馬可奧勒留的時代,對基督教的迫害,仍然沒有停止,馬可奧勒留給世人的印象是文質彬彬,謙謙君子;但其實,此人是善於殺人誅心的偽君子,同時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神秘主義者,正因為如此,他對基督徒的迫害,有了名正言順的借口——他殺害基督徒是為了向羅馬的神祇獻祭。

馬可奧勒留最為惡毒的行徑,就是殺害了寡婦菲里西塔絲和她的七個兒子;當時以雄辯著稱的神學家查士丁,也死於這位虛偽的皇帝之手... ...

不可否認的是,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有很多基督徒樂於殉道,其實就是為了博得個「使徒」的虛名,這種洶湧的情感,很容易釀成宗教狂熱,這對宗教的正常發展極為不利。

也有很多,在恐怖的逼迫下,選擇放棄信仰苟且偷生,在今天看來,這也是可以原諒的,只要他日後能為他當初的怯懦而懺悔。使徒彼得尚且有過「三次不認主」的瑕疵,但也無愧於「使徒」二字的擔當,更何況,這些當初選擇苟活於世的基督徒,後來有很多毅然決然地殉道赴死... ...

最後,讓我們以殉道的神學家查士丁的話,結束我們今天這個沉重的故事吧:「我們並不想奉承你們(『你們』指羅馬帝國),而是請求你們,以準確徹底的調查為基礎,再對我們進行判決。」


精彩回顧

富二代、音樂家、書法家、佛學宗師都是他的標籤——弘一法師

官二代信奉巫術謀求皇位,怎料他攤上個比李天一還坑爹的兒子

美國南北撕逼大戰後,林肯總統被刺現場還原


推薦閱讀:

天色將晚 | 投稿作品
關於短篇小說如何能夠寫好。?
被譽為明末「最後長城」,竟是袁sir同族 【藤枝投稿】
新人投稿求指教?
如何向報社、雜誌、網路等媒體投稿賺稿費?請大神回答

TAG:歷史 | 基督教 | 基督 | 往事 | 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