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理論意涵與實現機制

作者簡介:周建松,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全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會長,教授,碩士,主要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研究;陳正江,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研究。

摘 要: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既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礎,也是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保障。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一個開放系統、動力機制和學習過程,其關係模式、實現路徑及發展趨勢均在實踐中呈現出獨特性。通過理解和把握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理論意涵,促進高職院校治理機制臻於完善。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是一種全新的理念,是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重要創新。[2]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無論在宏觀的國家層面、中觀的地區層面以及微觀的單位層面,原有的治理體系遇到新的壓力與挑戰,面臨著變革甚至重構的問題。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強調要「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職業教育法執法檢查對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提出新要求。高職院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進程,也反映著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的進程。然而,當前無論對於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還是對於高職院校治理能力現代化,相應的理論研究尚未跟進,實踐探索也處於初始階段,亟待深化和拓展。因此,本文在國家治理新理念的指導下,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向度分別對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意涵和機制展開探討。

一、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理論意涵

(一)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含義

1.治理與學校治理

作為一個概念,治理在經濟學、生態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管理學等學科被廣泛運用。全球治理委員會在1995年發布的《我們的全球之家》的研究報告對治理做出界定:治理是多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公共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衝突的或不同利益得以調和並且採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3]依照教育社會學的觀點,現代化本身是一種進程,教育是這一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及主要推動力量。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治理逐漸拓展到對教育領域的分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曾於1997年發布名為《治理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件。作為一個教育組織,學校自其創設就與治理問題相伴。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曾指出,學校必須有某種社會方向。[4]學校治理問題的提出及其引起的持續關注,準確地說是由學校中一些簡單而微小的變化所帶來的結果。這些結果在作為整體的學校中相互作用與滲透,形成更穩定的結構和方式,並對學校運行產生影響。因此,要實現現代教育治理下教育管理權力的合理重構,必須堅持權責明確及權力重心適度下移的原則。[5]

2.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

有研究者指出,教育組織的關鍵性制約就是合法性。[6]治理體系是規範權力運行和維護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它在實踐中被客觀建構,又持續不斷地發揮作用。對社會現代性的研究,產生了注重研究複雜性的科學,學者們呼籲把普遍主義「置於具體背景中來加以認識」[7]。在這個意義上講,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意在將治理的普遍主義置於高職院校背景中。作為一個特定類型的教育組織,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本質上包括三個基本問題:誰治理?如何治理?治理得怎樣?這三個問題實際上就是治理體系的三個要素:即治理主體、治理機制和治理效果。一方面,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一種理想狀態,這體現著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雙重屬性,它承載著教育價值,同時具有一定的技術性。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一個實踐過程,這又表現為一個有機的、協調的、整體的和動態的制度運行系統,且這種制度體系和運作方式處於不斷調整優化的實踐過程之中。從最一般的類的角度看,各國現代大學制度的基本範疇大致包括了制度精神、法人制度、行政制度和職能制度等四個方面,每一個方面都有著豐富的內容。[8]通過理解和把握高職院校治理體系要素間的特定邏輯,促進治理實現機制臻於完善。

(二)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特徵

1.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一個開放系統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類型,更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的層次。高等職業教育兼具高教性和職教性,從高教性出發,高職院校必須認真履行大學的四大職能,認真把握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關係,形成高職院校治理的基本框架;從職教性出發,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辦學的基本特徵,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特點。開放開門辦學意味著要整合和引進各種社會資源,這是高職院校特色發展的基本要求,其中涉及校政、校行、校企、校會等組織間關係及其內外部運作過程,因此,高職院校治理體系是一個開放系統。如何在運行中統籌協調體現高教性的大學理念與大學精神和體現職教性的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鍵。同時,如何以治理體系現代化推進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集團化辦學和現代學徒制培養,也應納入這一開放系統加以統籌解決,才能將已經封閉甚至僵化的組織結構再度開放出來。

2.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一個動力機制

高職院校現存的治理體系還相對落後,具體表現為辦學體制機制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學校運行成本過高而效率較低,院校內部基層治理主體的自治程度偏低,師生參與治理的渠道還不夠暢通,內外部主要治理群體間的關係還不夠協調,動態穩定的治理機制尚未完全確立,這使得高職院校治理體系面臨著諸多挑戰,有些院校甚至存在明顯的治理困境和局部性的治理危機,亟待重建治理體系。而這些壓力、挑戰、衝突、困境和危機也是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動力,但最主要的動力來自於制度,因為制度具有根本性,是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最長久的動力機制。

3.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一個學習過程

治理體系是在辦學實踐中習得的。從發展階段和環境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職院校普遍經歷了規模擴張,在專業門類、校園面積和在校生規模等方面均大為擴展。當前,內涵建設正成為高職院校發展的核心議程,如何建立一套規範、科學、高效、有序的制度體系和運作機制,助力人才培養質量,這不僅是外在的要求,更是內在的需要。在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期間,院校領導能力建設是一項重點任務;在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骨幹院校建設期間,院校辦學體制機制建設是一項重點任務,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一個學習過程。

(三)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價值

1.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現代化過程是一個包括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育活動、教育政策和教育文化在內的整體變遷。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既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表徵。美國教育家蘭德爾·柯林斯就曾指出,學校教育發展的動力在於不同身份團體間的衝突。[9]衡量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標準包括民主、效率和協調。民主即師生等多元主體的參與、效率即教育組織運行和教學活動開展效率提高、協調即體系內外的各種制度和秩序的協同等,這對於促進高職院校更好更有效地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職責使命具有重要價值。

2.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應有之義

治理體系具有自動維持組織功能的天然作用。當人們共享相同的價值時,他們趨向於依照他們所期望於其他人行動的方式來行動。「當這種制度取得成功以後,就會為其他同類組織所模仿,而在這個時候,這種制度就成為一種『制度環境』,具有了『合法性』,從而形成『共享觀念』。」[10]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必須超越關於大學治理傳統的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二分法,以公平、透明、責任、高效為原則,在學校的決策、管理、監督等環節進行改革和重構,努力達致追求卓越的目標和注重策略的行動兩方面統一,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3.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是推動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懷特海曾指出,大學在機構數量、規模以及組織的內在結構的複雜性的發展上,暴露出某種危險。[11]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既是對過去30多年來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成功經驗的理論總結,也是對高職教育在新的發展階段所面臨各種挑戰的主動回應。在這種情勢下,拒絕順應治理現代化的潮流而採取的「鴕鳥政策」是不明智的,不知從何處下手切入治理體系建設同樣也是令人惋惜的。因此,高職院校必須依據其發展定位,加快完善發展機制,實現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優質高職院校,推動高職教育創新發展。

二、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實現機制

上文從含義、特徵和價值三方面分析了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理論意涵,使我們關於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知識基礎更為豐富。在此基礎上,運用這些知識來武裝相關治理群體,構建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實現機制。

(一)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係模式

1.內部關係

美國學者愛德華·希爾斯指出,大學的有效性,部分來說取決於它們的集體自覺意識,取決於它們對自身作為這樣一個單一的、協調一致的實體的認識:它強制實行一套規範和規則,並制定個人成員必須遵守的標準。[12]按照大學組織的一般機理,這一中心的各個組成部分的聚結,從來不是完全和諧或者很容易地達到穩定的平衡。每一個構成部分都有通過長期的傳統形成的和在專門化的機構培育起來的自身的價值模式。各個組成部分處於上級與下級的關係、一致的關係、妥協的關係和衝突的關係。按照我國高等學校的領導和組織制度,高等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2010年中共中央發布了《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201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堅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實施意見》,這些文件都對構建學校內部的治理體系提供了基本依據,在此前提下,以校長為首的行政團隊負責治校,學術委員會行使學術自治,教職工代表大會實施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這就形成了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內部治理關係,並增強組織內部主體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2.外部關係

美國教育家布魯貝克指出,在大學與周圍社會秩序之間的緊張關係中,變革不僅受到大學內部的推動,而且也受到大學外部的推動。[13]大學是資源依賴性組織,需要持續的經費投入與配置。隨著校企合作辦學的深入,與高職院校開展緊密型合作的那些企業會使自己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並且越來越有效,校外資源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校企之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共贏關係。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雙方參與者的責權利如何保證、如何行使、如何體現,這既涉及到資本,又涉及到資產,也涉及到話語權,高職院校的組織和職能必須適應校企合作利益共同體的需要。

3.系統關係

系統是一個以共有功能、內在統合和自我調控為特徵的有機體。學校就是這樣一種不斷發展的、活生生的有機體。系統觀是把世界看作一個相互聯繫的、自然的、生物的、經濟的和政治的,以及信息和評價的系統來進行系列分析的觀點,是一種整體哲學觀與方法論。系統由各要素構成且各要素的相互聯繫產生整合效應,避免出現結構混亂和功能失調。美國教育家歐內斯特·博耶強調,形成各種聯繫是辦好一所大學的關鍵。[14]高職教育打破了傳統學校的封閉,跨越了產業與教育、企業與學校、工作與學習的界域,高職院校必須在社會參與辦學的過程中協調校政、校行、校企、校會等各種關係,在宏觀大格局和大框架下,允許合作方取得相應的利益,行使相應的權力,並在一定範圍內參與學校治理,使系統內外溝通與聯繫充滿活力和富於彈性。

(二)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1.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依託於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的共享價值形成行為標準,誘致相似的行動,這種持久且穩定的融合是結構性的。英國學者格里·斯托克認為治理意味著參與者最終形成一個自主的網路。[15]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打破在學校里辦教育的思維定勢,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形成系統集成,採取跨界行動,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形成產學研合作機制,服務產業發展。

2.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建基於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特徵,合作發展、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辦學是高職院校辦學的重要路徑。正因如此,高職院校要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開放合作辦學之路,善於利用各種資源和要素為人才培養和學校事業發展服務,為建設高等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服務。這種校企合作的制度對特定群體的壓力特別敏感,如何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是推進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3.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服務於人才培養

作為一個教育機構,人才培養是高職院校的核心職能。早在九十年前,我國教育家黃炎培就提出「設什麼科,要看職業界的需要;定什麼課程,用什麼教材,要問問職業界的意見;就是訓練學生,也要體察職業界的習慣;有時聘請教員,還要利用職業界的人才。」[16]就人才培養而言,高職院校要吸收先進的辦學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只要有利於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治理新觀念和新實踐,都值得重視和探索。根據高職院校治理現狀,從高職院校實際出發,通過生成性分析,對我們原來並不有效的治理體系進行成功的改進與拓展,發揮其助力人才培養的作用。

(三)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發展趨勢

1.從管理到治理

這是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邏輯起點。進入組織成熟後,高職院校取得相對獨立的辦學自主權,逐漸開始由權威依賴型向自我發展型機構轉變。2015年,教育部頒布《職業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教職成[2015]7號),推動職業院校以強化教育教學管理為重點,不斷提高管理工作規範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治理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續的互動。治理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制度和規則,也包括各種人們同意或以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隨著學校規模擴大,各個組成部分需要整合。與此同時,隨著學校與外部世界聯繫的增多,關係協調成為重要的工作內容。

2.從治理到共治

這是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共治是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礎上的社會協調網路,其實質是建立在公共利益和價值認同之上的合作,就是各方主體共同參與管理過程和管理活動並達成一種均衡。學校治理的權威主要來源於參與者的認同與共識,非人格化的規章制度需要以更人性化的程序得以實施,從而使共治成為可能。共治的本質在於參與,核心是平等,為此,高職院校要發揮協商民主在多元治理結構中的作用,完善黨委會、校長辦公會、學術委員會、校企合作理事會、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教職工代表大會組織機構及其運作方式,要求制定使學校治理得以執行的更人性化的程序,通過協調各方關係解決共治中的問題。

3.從共治到善治

這是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治理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善治,其本質特徵就是各方主體處於最佳狀態。對一個組織而言,善治的價值理性在於追求管理效率,善治的工具理性立足於民主管理,是社會發展進步到一定階段的需要和產物。[17]學校是一個協調的實體而非控制的實體,實現善治需要形成良好的文化,這種共同的心理因素和共享的價值觀念,對置身其中的學生、教師發展具有強大的影響,反映到師生的行為中,並潛移默化地形成強有力的經驗,這對治理的影響是獨特、持久、強大而深刻的。隨著師生、政府、行業、企業、社區等參與院校公共事務的深入和治理觀念的內化,共治不斷趨於向善治發展。

三、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探索——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為例

對高職院校這種複雜組織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討論,並不只是一種單純的學術探索。實際上,對治理機制的最佳觀察來自於實踐,實現治理機制的最佳經驗同樣來自於實踐。浙江金融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是全國首批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自升格高職辦學以來就積極開展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探索,並形成了大學精神引領、職教規律辦學與企業理念管理,行業、校友、集團共生態辦學和學校發展系統等新實踐和新經驗。

(一)大學精神引領、職教規律辦學與企業理念管理

1.大學精神引領

大學精神是在大學的發展過程中,長期積澱而成的穩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和文化成果。學院作為國家首批示範性高職院校,在示範建設期間著力在建築、景觀和環境等物化載體上抓文化建設並構建「誠信文化、金融文化、校友文化」三維文化育人體系,示範建設後確立的「共建共享幸福金院,永創永續金融黃埔」的共同願景已逐漸形成大學精神並深入人心,成為學院辦「特色鮮明、人民滿意、師生幸福」高職教育的重要引領。

2.職教規律辦學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和規律。學院堅持「就業立校、服務強校、合作興校」的辦學方針,圍繞「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目標,全面地把職業教育的「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實踐」五要素概念模型融入人才培養之中,探索形成「辦好專業、強化職業、注重學業、重視就業、鼓勵創業和成就事業」的「六業貫通」的人才培養理念,將學校辦學和專業建設立足在根植產業、依託行業、融入企業、強化職業的關係鏈之中,並將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始終,在推進校企合作中實現協同育人,這也正是學院打造特色和提升品牌的關鍵。

3.企業理念管理

企業理念是指企業在持續經營和長期發展過程中,繼承優良傳統,適應時代要求,而形成的代表企業信念、激發企業活力、推動企業生產經營的團體精神和行為規範。企業管理結構的基礎是以市場為導向,特彆強調滿足需求的過程創新和組織創新,這對高職院校辦學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在學院的治理實踐中,適時地將市場思維和企業管理理念引入,特別是在推進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將具體決策的權力釋放給相關參與治理的群體,使其得到適當的授權和制度的激勵,從而更好地保障人才培養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而「動」,跟著產業調整升級而「走」,圍繞企業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轉」,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而「變」。

(二)行業、校友、集團共生態辦學

1.以行業為依託

行業是指從事國民經濟中同性質的生產或其他經濟社會的經營單位或者個體的組織結構體系的詳細劃分。通過行業本身所處的發展階段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往往能夠分析影響行業發展的各種因素以及判斷對行業的影響力度,預測並應引導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判斷行業投資價值,揭示行業風向,為各組織機構提供投資決策或投資依據。學院辦學堅持以服務為宗旨,深度參與起由行業主管部門牽頭、教育部門保障、職業院校和行業組織、骨幹企業共同參與的行業指導辦學新機制。2010年起,學院擔任全國金融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單位,充分發揮金融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委員會指導、評價和服務職業教育作用,客觀分析與預測行業用人和服務需求,順應產業發展需要,在服務行業中擴大學校影響,增強辦學綜合實力。

2.以校友為紐帶

校友是學校發展中最為重要的品牌力量,它是社會支持學校與學校服務社會的最佳結合點。學院重視校友資源開發利用和建設,早在1995年開始就成立了法人性質的校友總會,並在全國設立分會,按照「強化總會、優化市地、深化縣域」的原則,加強各級校友會組織建設。在以校友為紐帶開展社會服務實踐中,學校把校友作為一種資源去積聚,作為一種力量去匯聚,作為一種文化去傳承,作為一種人心去凝聚,作為一個平台去搭建,作為一個橋樑去架構,作為一個市場去開發,作為一個品牌去建設,形成了一大批校企合作社會服務共生體,校友成為與學校開展社會服務的合作夥伴,以校友的力量動員社會的廣泛參與。

3.以職教集團為載體

職業教育集團是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競爭力與影響力的重要載體。升格高職辦學後不久,學院牽頭組建浙江金融職教集團,打通學校教育系統、勞動人事系統、企業教育系統,使他們統合成為利益共同體,變原有的單邊校企合作為多邊、多向、集團式合作,實現信息共享和統一管理。由於其教育合作的產品具有層次的豐富性,以職教集團為載體開展社會服務滿足企業對服務的多元需求,同時,通過解決單一院校或機構規模過小、實訓設施不足、產學脫節等問題,降低職教集團社會服務成本。在此基礎上,浙江金融職教集團逐步探索集團化辦學的制度體系和運作機制。

(三)學校發展系統

1.治理構架

學校發展系統的核心要義是把學校自身發展和外部支持力量結合起來,運用系統、組織和制度諸理論,通過探尋學校發展的內外共生點,構建互動共贏的發展機制。[18]在學院治理體系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一個事業單位法人(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為核心主體,以兩個企業法人(杭州資信評估公司和浙江眾誠資信評估公司)與兩個社會團體法人(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校友會和浙江省金融教育基金會)為支持兩翼學院發展系統治理架構。

2.運作機制

學校發展系統的運作依託於法人制度,作為國家撥款興辦的事業單位法人,學院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其運行機制嚴格依據《章程》,遵循教育規律開展教學活動。兩個企業法人——杭州資信評估公司和浙江眾誠資信評估公司是學院投資興建的經營實體,是開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社會服務的市場主體,兩家公司完全按照市場機制運作,以健全的公司治理保障可持續發展。兩個社會團體法人——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校友會和浙江省金融教育基金會,前者發揮積聚校友情感、匯聚校友力量和凝聚校友精神的功能,後者發揮幫困助學、獎教勵先、獎優促學、助研扶教的功能,均經浙江省民政廳審核批准設立,嚴格依照社會團體法人運作規範開展活動。

3.實踐成效

學院及其前身浙江銀行學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辦學40年來,為社會培養輸送了5萬餘名畢業生,其中5千餘名支行(支公司、營業部)行長(總經理),成為廣受讚譽的「金融黃埔」和「行長搖籃」。兩個企業法人是學院服務社會的主戰場,其中成立於1992年12月的杭州資信評估公司是浙江省最早專業從事企業信用等級評定的第三方評級機構,浙江眾誠資信評估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6月,經過多年的經營發展,杭州資信、眾誠資信已經成為浙江省最具影響力的信用評級機構。兩個社會團體法人是學校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成立於1995年的浙江銀行學校(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校友會是浙江省最早一批核准成立的校友社會團體法人,2011年被浙江省民政廳評為4A級社會團體;成立於1993年的浙江省金融教育基金會是全國較早的省級金融教育事業發展社會團體法人,2012年被浙江省民政廳評為3A級社會團體。

四、結語

本文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向度分別探討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意涵和機制,並結合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的探索與實踐,嘗試為構建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相適應的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提供理論啟示和實踐參照。當然,治理體系現代化究竟以多大程度和多快速度影響和改變著高職院校,這還需要我們綜合運用調查、訪談、案例分析等手段開展更為深入的經驗研究,進一步解釋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新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並通過持續的理論反思和實踐探索不斷提煉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真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 c64094-23559163.html.

[2]俞可平.論國家治理現代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1.

[3]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rhood: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3.

[4][美]約翰·杜威.人的問題[M].傅統先,邱椿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64.

[5]王珊,蘇君陽.走向現代教育治理的教育管理權力重構[J].現代教育管理, 2015,(5):27-31.

[6][美]海因茲-迪特·邁爾,布萊恩·羅萬.教育中的新制度主義[J].鄭硯秋譯.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1):7-15.

[7][美]華勒斯坦,等.開放社會科學:重建社會科學報告[M].劉鋒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2.

[8]別敦榮.論現代大學制度的基本範疇[J].現代教育管理,2013,(10):1-9.

[9][美]蘭德爾·柯林斯.教育成層的功能理論與衝突理論[A].張人傑.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C].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35.

[10]秦惠民,解水青.高職教育對現代大學功能變革的影響——基於國際視角的新制度學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14,(2):18-22.

[11][英]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蓮平,王立中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121.

[12][美]愛德華·希爾斯:學術的秩序——當代大學論文集[M].李家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85.

[13][美]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鄭繼偉,張維平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7.

[14][美]歐內斯特·博耶.關於美國教育改革的演講[M].塗艷國,方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80.

[15][美]格里·斯托克.作為理論的治理:五個論點[A].俞可平.治理與善治[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19.

[16]黃炎培.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徵求同志意見[J].職業與教育,1926,(71):7-10.

[17]眭依凡.論大學的善治[J].江蘇高教,2014,(6):15-26.

[18]周建松,陳正江.學校發展系統: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55- 59.

本文原載於《現代教育管理》2016年第7期


推薦閱讀:

雙氫睾酮的生理機制
中藥治療糖尿病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如何保護我們? | 安娜·弗洛伊德
分析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逃逸機制 -抗原呈遞
「圈子文化」實質及形成機制

TAG:理論 | 現代 | 現代化 | 高職 | 機制 | 實現 |